人工智能前沿最新进展(人工智能前沿最新进展论文)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人工智能前沿最新进展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开始之前先推荐一个非常厉害的Ai人工智能工具,一键生成原创文章、方案、文案、工作计划、工作报告、论文、代码、作文、做题和对话答疑等等
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就能返回你想要的内容,有小程序、在线网页版、PC客户端和批量生成器
本文目录:
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举办地及时间-人工智能大会特点介绍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已经点下举办时间了,就在7月份,这一次的大会活动是线上线下结合,简单来说,就是线上直播观看,线下是直接前去举办场地观看,活动安排如下。
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定于今年7月8日(周四)至10日(周六),以线下线上结合的方式召开,主会场继续设在浦东世博中心,联动徐汇等区。展览设在世博展览馆,提早一天于7月7日开展。
大会活动安排
今年大会主要由“会议论坛、展览展示、竞赛评奖、应用体验”四大板块构成。会议论坛延续“1+2+11+X”总体架构,即1场开幕式、2场全体会议、11场主题论坛和若干场各具特色的论坛活动;展览展示规模进一步扩大,线下展览面积4万平方米,较往年翻番,还将升级云平台展览;竞赛评奖以“SAIL奖”为引领,聚集算法大赛、AIWIN、青少年人工智能大赛、青年优秀论文评选等品牌赛事;应用体验将进一步丰富会场及周边智能化场景,展现数字化转型成果。
今年大会特点
本届大会的主要特点可以用三个“最”来概括,就是最新前沿方向、最全行业生态、最优应用体验。
最新前沿方向,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重磅嘉宾数量更多
目前,约瑟夫?斯发基斯(JosephSifakis)、惠特菲尔德·迪菲(WhitfieldDiffie)、约翰?霍普克罗夫特(John
Hopcroft)、曼纽尔·布鲁姆(ManuelBlum)、姚期智等图灵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
Levitt)等诺奖得主,Linux之父林纳斯?托瓦兹(LinusTorvalds)、大数据之父维克托?舍恩伯格(Viktor
Sch?nberger),西门子CEO博乐仁(RolandBusch)、高通全球CEO安蒙(CristianoR.
Amon)、华为轮值董事长胡厚_、360董事长周鸿_已确认出席,腾讯、阿里、百度、京东等企业创始人、CEO或CTO也将参会。据初步统计,大会演讲及参与圆桌嘉宾超过千位,较去年将近翻番。其中国内院士49位,国外院士13位,顶尖高校校长16位,国家级专业学会和协会理事长25位,科技龙头企业、央企国企负责人、独角兽和行业新锐企业创始人、CEO近150位。
二是话题热点更聚焦
一方面,围绕国家战略,回应全球关切,深入探讨“可信AI”“AI与碳达峰碳中和”“消弭数字鸿沟”等热点议题。另一方面,大会对论坛活动进行矩阵式布局,即围绕算法、芯片、投融资等焦点领域,鼓励多家单位从不同角度举办论坛,从更多维度把议题谈透。特别是,今年大会将聚焦开源框架、AI与脑科学、认知智能、隐私计算、AI与量子计算等,打造近20个专业学术论坛。
此外,今年的AI夜话活动将以“浦江AI论
数字家园”为主题,在浦江两岸的“两大高地”将“AI”延续,浦东“上海中心场”将从人们关切的视角切入,共同畅想数字家园;徐汇“智塔场”将聚合“造车新势力、技术赋能者、投资助力者”等多阵营,共同探讨智能驾驶可达目标。
三是前沿成果更丰富
大会SAIL奖已发布的TOP30榜单中,包含了华为“盘古”、阿里ALiceMind等超大规模模型,百度飞桨、一流科技等自主开发框架,寒武纪、天数智芯、登临等最新智能芯片,以及全球首个机器人化学家、免开颅柔性脑机接口等“黑科技”,最终的SAIL大奖将在大会开幕式揭晓。大会期间,还将发布全国首个“可信AI白皮书”、“白玉兰开放数据许可协议”等前沿成果。
最全行业生态,体现在四方面
一是全栈产业链
大会各场论坛活动涵盖前沿算法、智能芯片、数据基础、智能机器人、自动驾驶、AI+健康、AI+教育、数字政府等全产业链议题,同时注重“会展赛用”联动,贯通AI原始创新、成果转化、应用落地到规模量产全过程。
二是全场景赋能
大会将发布未来医院、时空AI、“政务智能办”、智慧出行等重大应用场景。此外,中电、移动、交行、国网、宝武、上汽等央企国企将深度参与,展示AI赋能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最新解决方案。
三是全球化品牌
大会着力提升国际对话功能,引进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议(IJCAI)等在沪落地,联动联合国工发组织、教科文组织等机构,打造德国、韩国、马来西亚等海外分会场。
四是全要素集聚
开发者生态圈扩容,国际开源基金会、开源中国、清华“姚班”、白玉兰开源、交大“ACM班”等平台有机融合。人才活动更丰富,举办国际人才招聘会、人才论坛。投融资机构云集,相关投资平台深度参与。治理规范进一步发声,举办AI全球治理、法治、安全、标准等论坛,发布“数字化转型安全解决方案”“上海人工智能标准体系”等治理成果。此外,青少年、女性、科技冬奥等论坛还将呈现AI多元丰富的一面。
最优应用体验方面,体现在线下线上智能会展、场内场外智慧体验
一是展览内容更丰富
今年的线下参展企业预计突破300家,其中,首次参展的企业比例超过40%,上海以外地区企业、外国企业占比超过50%。首发首展亮点包括商汤AR自动驾驶导览小巴、美团城市低空配送网络、优必选大型仿人服务机器人、燧原新产品、中移动光伏智能检测系统、星环数字化转型“魔方底座”等。
二是应用体验更智慧
用AI技术办AI大会,在会场这个“核心点”上,建好一座AI赋能的智慧场馆,呈现一条AI应用的精品路线。围绕会场周边,打造无人驾驶、无人工厂样板等经济数字化场景、世博源智慧商业等生活数字化场景、临港新片区“时空AI”等治理数字化场景。大会还将创新推出数字人民币体验、AI+王者荣耀电子竞技等活动,欢迎广大市民朋友参与体验。
三是云上会展更生动
今年大会所有论坛活动除了少数闭门会议,都将提供线上直播。线上云平台升级为2.0版,打造云直播、云会场、云展览,进一步增强观众的互动体验。
预约参观
今年大会公众参与机制为“线下预约制,线上开放式”。公众可以通过云平台2.0进行注册报名,于7月6日前预约线下论坛听会和展览参观;也可以于会期通过大会官网官微、云平台2.0等进行线上参会观展。
我国的人工智能产业现状如何呢?
——预见2023:《2023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全景图谱》(附市场规模、竞争格局和发展前景等)
目前国内人工智能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百度百度(BAIDU)、腾讯(TCTZF)、阿里巴巴(BABA)、科大讯飞(002230)等。
本文核心数据:人工智能企业核心技术分布情况、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中国人工智能行业投融资情况、中国人工智能行业投融资轮次分布、人工智能各技术方向岗位人才供需、人工智能本科新专业高校名单、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区域竞争力、人工智能行业代表性企业区域分布、中国人工智能行业竞争派系、人工智能发展趋势、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预测
行业概况
1、人工智能定义
人工智能作为一门前沿交叉学科,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将其视为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指出其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
人工智能行业属于战略新兴产业,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2016)》来看,我国人工智能可分为三个下属行业,分别为人工智能软件开发、人工智能消费相关设备制造和人工智能系统服务。
2、产业链剖析:产业链涵盖行业庞大
人工智能产业链包括三层: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其中,基础层是人工智能产业的基础,主要是包括AI芯片等硬件设施及云计算等服务平台的基础设施、数据资源,为人工智能提供数据服务和算力支撑;技术层是人工智能产业的核心,以模拟人的智能相关特征为出发点,构建技术路径;应用层是人工智能产业的延伸,集成一类或多类人工智能基础应用技术,面向特定应用场景需求而形成软硬件产品或解决方案。
行业发展历程:行业处在突飞猛进阶段
人工智能概念的提出始于1956年的美国达特茅斯会议。人工智能至今已经有60多年的发展历史,从诞生至今经历了三次发展浪潮。分别是1956-1970年、1980-1990年和2000年至今。
1959年Arthur
Samuel提出了机器学习,推动人工智能进入第一个发展高潮期。此后70年代末期出现了专家系统,标志着人工智能从理论研究走向实际应用。
80年代到90年代随着美国和日本立项支持人工智能研究,人工智能进入第二个发展高潮期,期间人工智能相关的数学模型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如著名的多层神经网络、BP反向传播算法等,算法模型准确度和专家系统进一步提升。期间,研究者专门设计了LISP语言与LISP计算机,最终由于成本高、难维护导致失败。1997年,IBM深蓝战胜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Garry
Kasparov,是一个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当前人工智能处于第三个发展高潮期,得益于算法、数据和算力三方面共同的进展。2006年加拿大Hinton教授提出了深度学习的概念,极大地发展了人工神经网络算法,提高了机器自学习的能力,随后以深度学习、强化学习为代表的算法研究的突破,算法模型持续优化,极大地提升了人工智能应用的准确性,如语音识别和图像识别等。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的普及,全球网络数据量急剧增加,海量数据为人工智能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GPU、NPU、FPGA等各种人工智能专用计算芯片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机器处理海量视频、图像等的计算能力。在算法、算力和数据能力不断提升的情况下,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
行业政策背景:行业发展从技术过渡到产业融合
人工智能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国际竞争的焦点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近年来,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支持,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人工智能行业发展与创新,《关于支持建设新一代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的通知》《关于加快场景创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应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新型数据中心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等产业政策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了长期保障。
2017年之前,人工智能相关政策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突破方面。从2017年开始,政策的重点已经从人工智能技术转向技术和产业的深度融合,特别是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加快人工智能深度应用”。
从2018年两会发言的不完全汇总也可以看出,人工智能+产业的融合将是未来的重点,包括科技部、工信部、民政部等官方部门和百度、腾讯、联想等民间代表,均提出了人工智能+产业、人工智能+医疗等。
2019年,两会更是将“智能+”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人工智能技术对于社会的赋能被给予最高层次的期待。在工业经济由数量和规模扩张向质量和效益提升转变的关键期,“智能+”的理念给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提供了最广阔的落地空间和回报想象。通过智能化手段把传统工业生产的全链条要素打通,可以更好地推动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型,更能反向助推技术自身的迭代和进步。
2020年,明确人工智能作为“新基建”建设重要一环,“十四五”指出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并且各省市也在大力推动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打造应用场景,示范项目。
行业发展现状
1、大数据和云计算为占比最高的核心技术
从人工智能企业核心技术分布看,计算机视觉技术占比最高,达到34%;其次是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占比分别为18%和17%;智能语音技术、自然语音处理、知识图谱等技术的热度也较高,分别占比8%、8%和7%。
2、行业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注: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典型的融合交叉产业,对产业统计口径的不同会带来市场规模数据上的出入。下文整理了统计口径不同的三大研究机构关于人工智能产业市场规模的测算数据,以期展现多方视角。其中:中国信通院统计口径>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统计口径>中国电子学会统计口径,三大研究机构的统计口径在图表下方注明。
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将人工智能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受益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资本和人才的驱动,我国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走在了世界前列。根据中国信通院公布的测算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为4041亿元,同比增长33.3%。
注:中国信通院对人工智能产业市场规模测算口径包括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市场规模及带动产业市场规模,即包括人工智能硬件、软件及服务市场
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市场规模方面,根据中国电子学会测算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市场规模为1300亿元,同比增长38.9%。
注:中国电子学会对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市场规模测算口径包括: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对话式AI、机器学习(含自动驾驶)、知识图谱、自然语言处理等核心技术软件、AI芯片等核心硬件
从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公布的人工智能产业市场规模测算数据来看,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规模约为1858.2亿元,同比增长35.4%,总体上看,当前人工智能核心产业(主要包括软硬件)市场规模增速大于整体产业市场规模增速,人工智能应用服务市场发展相对缓慢。
注:①中国人工智能协会关于人工智能产业市场规模统计范围包括:人工智能软件和硬件市场,不包括服务市场规模;②2021年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尚未发布最新的人工智能市场规模测算数据
3、下游应用主要集中在政府城市治理和运营
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主要客户来自政府城市治理和运营(公安、交警、司法、城市运营、政务、交运管理、国土资源、监所、环保等),应用占比达到49%,互联网与金融行业紧随其后,占比分别为18%和12%。
企业和政府对人工智能的应用逐渐升温。在决定企业产生经济效益的各个环节,都已能够看到人工智能的身影:AI
核身帮助人们安全生活、远程交易、便捷通行;深度学习和知识图谱帮助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分析预测、科学决策;人机对话提升了拜访登记、服务响应中的用户体验。人工智能将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现社会生产力的整体跃升,推动社会进入智能经济时代。前瞻估算,目前中国大型企业基本都已在持续规划投入实施人工智能项目,而全部规上企业中约有超过10%的企业已将人工智能与其主营业务结合,实现产业地位提高或经营效益优化。
4、资本更倾向于人工智能企业的早期投资
截止2022年10月9日,中国人工智能行业总计共有6486起投融资事件发生,总计融资金额为9994亿元。其中2014-2018年在融资事件及融资规模均呈现持续增长态势,2018年融资金额达1366亿元,融资事件1049起。2019-2020年,我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相较之前冷静不少,融资事件有所下降但是融资规模有所上升。2021年,我国人工智能资本市场再次迎来增长大潮,投融资事件数量及规模均达到历年峰值,分别增长至1066起和3062亿元。截止2022年10月9日,2022年人工智能行业共有投融资事件532起,融资金额达到1008亿元。
注:2022年数据截至10月9日,下同,不再赘述。
从我国人工智能行业融资轮次分布情况来看,由于初创型企业融资金额与估值相对较合理,泡沫较小,因此资本更倾向于人工智能企业的早期投资,2014-2019年,人工智能行业天使轮和A轮占比最高。随着人工智能市场板块的逐渐成熟,早期的投资占比逐渐降低,人工智能投资轮次逐渐后移。2021年,人工智能行业A轮融资占比下降至37.9%,C轮融资占比则上升至11.37%。
5、技术方面人才不足,高校开设相关专业
根据工信部发布的相关数据,人工智能不同技术方向岗位的人才供需比均低于0.4,说明该技术方向的人才供应严重不足。从细分行业来看,智能语音和计算机视觉的岗位人才供需比分别为0.08、0.09,相关人才极度稀缺。
注:岗位人才供需比=意向进入岗位的人才数量/岗位数量。
相对国外,我国高校人工智能培育起步较晚,但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学科和专业加快推进,多层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逐渐形成。2018年4月,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建立50家人工智能学院、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
2019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公布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全国共有35所高校获首批建设“人工智能”本科专业资格。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前景怎么样
未来人工智能的就业和发展前景都是非常值得期待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智能化是未来的重要趋势之一。
1、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相关技术会陆续普及应用,在这个大背景下,智能化必然是发展趋势之一。
2、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将首先在互联网行业开始应用,然后陆续普及到其他行业。所以,从大的发展前景来看,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发展前景还是非常广阔的。
二是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必然会带动人工智能的发展。
1、互联网当前正在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发展,产业互联网将综合应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来赋能广大传统行业。
2、人工智能作为重要的技术之一,必然会在产业互联网发展的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就业岗位。
三是人工智能技术将成为职场人的必备技能之一。
1、随着智能体逐渐走进生产环境,未来职场人在工作过程中将会频繁的与大量的智能体进行交流和合作,这对于职场人提出了新的要求。
2、未来需要掌握人工智能的相关技术。从这个角度来看,未来掌握人工智能技术将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相关技能的教育市场也会迎来巨大的发展机会。
四是人工智能取代人力,对全球的经济产生影响
1、说到人工智能,大多数人都是比较期待的,当然也有少数人会怀着担忧的心态看到它,因为人工智能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人工智能的高效和服从。
2、在未来,当人工智能的发展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领域阶段,它是不是就能够取代现在一些行业所需要的人工劳动呢?如果是的话,那么将会有大面积的失业问题出现。
3、人工智能的发展,能够在短时间内对其进行量产,这样就会有很多人下岗,对全球的经济和社会来说,影响都是巨大的。
在人工智能研究的过程中,机器学习是行业研究的核心,也是人工智能目标实现的最根本途径,是当前人工智能发展的主要瓶颈。有关于机器学习问题的研究是行业研究的重点,无论是融资金额,还是公司的数量都明显超过其他研究内容。人工智能属于全世界科研发展的前沿技术,发展过程中与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精密制造技术、互联网技术密切相关,对各行业、各领域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在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要认真、深刻地研究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未来的AI有什么发展方向
目前国内人工智能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百度百度(BAIDU)、腾讯(TCTZF)、阿里巴巴(BABA)、科大讯飞(002230)等。
人工智能定义
人工智能作为一门前沿交叉学科,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将其视为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指出其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
人工智能行业属于战略新兴产业,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2016)》来看,我国人工智能可分为三个下属行业,分别为人工智能软件开发、人工智能消费相关设备制造和人工智能系统服务。
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1、“十四五”建设继续推进,高质量、现代化、智能化发展
近年来,人工智能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等方面已经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十四五"及未来十余年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目标、核心技术突破、智能化转型与应用,以及保障措施等多个方面都作出了部署。
2、“十四五”期间核心产业规模达到4000亿
根据《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到2025年,我国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实现重大突破,部分技术与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人工智能成为带动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智能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超过40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5万亿元;到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此外,为加快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科技部于2019年8月印发《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工作指引》,旨在有序推动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截至2021年3月末,我国已有14个市+1个县获批建设试验区;至2023年,试验区数量预计将达20个左右。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以上就是关于人工智能前沿最新进展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