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类论文框架怎么写(景观设计类论文框架怎么写好)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景观设计类论文框架怎么写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开始之前先推荐一个非常厉害的Ai人工智能工具,一键生成原创文章、方案、文案、工作计划、工作报告、论文、代码、作文、做题和对话答疑等等
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就能返回你想要的内容,越精准,写出的就越详细,有微信小程序端、在线网页版、PC客户端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如需了解景观设计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园艺设计的论文怎么写呢?
当代城市设计中的水景设计原则
摘 要: 通过大量的水景设计案例,从多个角度论述了水景设计形态和理念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总结出当代城市设计中的水景设计的4大原则,并着重强调了水景设计在城市设计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 水景,设计,原则
人们常说:“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山水以形媚道”更说明了山水之间的关系。“山因水活,水随山转,有静有动,山色水景,宛若内界。”水是生命之源,是城市赖以生存不可或缺的资源。在景观中,水景是最有魅力的,当代城市设计做好水的文章尤其重要[1]。
1 宜“活”不宜“死”的原则
城市有了水,就有了生机,而可以流动的活水可以带给城市灵气与活力。如果将城市水系比喻为城市的血脉,那么流动的城市水系就是保证城市血液流动的基本条件,城市血脉流动和更新又是保证城市肌体健康的前提。
成都市“活水公园”就是通过取自府南河的水依次流经厌氧沉淀池、水流雕塑池、曝氧池、植物塘、植物床、养鱼塘等净化系统,无形的水经过有形的池,或涓涓细流,或激情跌宕,变换出多姿多彩,并发生了质的变化。向人们演示了水在自然界由“浊”变“清”,由“死”变“活”的生命过程,故取名为“活水”。
广东省英德市月桂湖片区以山体、水体、街道作为城市建筑绿色通道和景观走廊,塑造自然景观与人工环境和谐统一、相映增辉的城市人居环境。应融城市于山水田园之间,田路交错、依江带湖、城景交融的多样和谐的城市人居环境格局。21世纪人居环境的特点是:绿色环保,低耗节能,物种多样,天人合一。建设月桂湖,规划理念就是实现“园中城”的全新蓝图。本区自然地貌上有多处山头,分别是金子山、莲花山、鸡心墩和位于中湖与下湖间的兔形山等,这些山头与月桂湖形成山环水饶之势。
月桂湖位于英洲大道北端,金子山脚下,是全市最大的一座人工湖,总面积35公顷(525亩),水面绕兔形山形成一个整体圆形,即象一轮满月,又与东西水系共同构成“二龙戏珠”的巨大图形。按照地形,月桂湖分上、中、下湖,其中上湖在莲花山北,水面标高42m,中湖和下湖则在莲花山西侧,是圆形湖面的主体。月桂湖蓄积的湖水达52万t,对本区气候调节、涵养水源、满足植物生长,维系环湖水系的运转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沿月桂湖周边再配置有15公顷的绿地,共同组成一座水景公园。
所谓三叠泉系指引水调控枢纽工程,从水库引来的水在这里形成3个不同高度的叠水注入月桂湖中,故名三叠泉。三叠泉作为英德市的引水枢纽工程,由中泉、东泉和西泉组成,是全城水系水位最高的人造湖和高位供水源。蓝月亮是三叠泉的拱顶部分,位于月桂湖的下湖与上湖之间。自长湖水库引水入市,储于三叠泉的顶部水池中,再由此分别注入上、中、下湖,成为全市环城水系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供环城水系的损耗和流动。因此,三叠泉是环城水系工程的枢纽和标志。环城水系源自长湖水库,经人工干渠引至三叠泉后,通过设备调控分别注入不同高程的上、中、下湖中,推动环城水系东、西、中3条水系的流动和更新。如果说,环城水系是英德肌体的血管,那么,三叠泉就是推动血液流动的心脏。
2 宜“弯”不宜“直”的原则
风水最忌水流直泻僵硬,强调水流应曲曲有情。风水理论认为,水有八美:一眷,去而回顾;二恋,深聚留恋;三回,回环区引;四环,绕抱有情;五交,两水交汇;六锁,湾区紧密;七织,之玄如织;八结,众水会潴。水有八丑:一穿,穿胸破膛;二割,割脉割脚;三牵,天心直出,牵动土牛;四射,小水直来,开如箭射;五反,形如反弓;六直,来去无情;七斜,斜飞而去;八冲,大水冲来。水的八美和八丑主要水形的角度论证了水曲之美[2]。其追求曲折,主要是为了避免煞气,因为风水认为吉气沿着曲折蜿蜒的路径行进与蓄积,而煞气则沿着直线穿流。河道蜿蜒性的保护和修复对于水曲之美的形成至关重要。只有蜿蜒曲折的水流才有生气、灵气。
河流的自然性、多样性弯曲是河流的本性,所以设计水体时,要随弯就弯,不要裁弯取直。河流纵向的蜿蜒性,形成了急流与缓流相间;深潭与浅滩交错;天然河道没有一条是笔直的,如果修建一条笔直、而且等宽的河道,它势必等速,等速的河道里水生动植物难以生长。将蜿蜒曲折的天然河流改造成直线或折线型的人工河流,切断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系通道,改变深潭、浅滩交错的形势,急流、缓流相间的格局消失,导致河流生态系统的不同程度的退化,从而使河流生态资源、自然景观等多方面功能的丧失。
尽量避免直线段太长,能弯则弯,用蜿蜒、蛇形、折线等代替直线;在河道转弯时,也不要用一个半径去完成转弯,尽量多一些变化,甚至弧线、折线共用,这样做不但有其美学价值,而且在水文学和生态学方面有其独特的功能。依据研究分析,河流大幅度的弯曲为500m间隔,小幅度摆动不超过100m。
由于河流形态异质性形成了在流速、流量、水深、水温、水质、水文变化,造就了丰富的生物群落,促进生物多样性。河流蜿蜒、地形起伏,降低河岸,人们可以聆听水声和接触水体,增加亲水性。
3 水体多样性的原则
苏轼说:“万物皆有定形,惟有水随物赋形。”水,若藏于地下则含而不露,若喷涌而上则清而为泉;少则叮咚作乐,多则奔腾豪壮。水处天地之间,或动或静;动则为涧、为溪、为江河;静则为池、为潭、为湖海。水遇不同境地,显各异风采;经沙土则渗流,碰岩石则溅花;遭断崖则下垂为瀑,遇高山则绕道而行。水,可由滴滴雨水雪水而成涓涓细流,而成滔滔江河,而成茫茫海洋。水之能潜、能涌、能流、能奔、能升能降,适境而生,适境而居。
现代城市设计中水的设计可以充分利用水的随物赋性形的特性,做好水的文章。创造出如溪流、喷泉、泻流、涌泉、叠水、水梯、水涛、水墙等丰富多样的水体景观。江汉大学2008年校园绿化方案将校园东侧三角湖的湖水引入校区当中,构建湖、河、潭、瀑、溪、等多种水体景观,联通水系变死水为活水。
首先在校园西侧未名山踏步东侧修建一地下集水井,通过管道与校河联通。将山上的问天池岸扩宽,使之近岸一至两米以内水深不超过0.5m。同时通过修整湖岸线,湖边增设亲水平台,让师生共享山间亲水之乐。问天池东侧原上山踏步处中间建设一平台,台下为抽水泵房,抽取问天池水,自平台泄下东侧开挖的一个小水潭,形成瀑布,潭边设溢水口连接集水井,使校河水与问天迟形成完整的循环水系统。
现代城市设计中,公共空间内水的设计则偏重布局和气势,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利用现代化的造园手法,在天然水面的基础上用人工雕凿,或依山的走向;或依地形地势;或依园林建设的需要,建成规则式的喷泉、壁泉,模拟自然的瀑布、涌泉等;或利用声、光、电进行控制,豪华壮观,给人一种心旷神怡,心潮澎湃的感觉,如成都天府广场的水体设计。作为城市中心的天府广场,在景观设计上,“水”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元素。这也是一套以“水”为主的广场一个太极云图(八卦图)中部曲线将广场自然分为两部分,东广场依然是一个下沉式广场,西广场则是一个喷泉景观,中间则是太阳神鸟图案。东、西广场都将以太极鱼眼的雕塑作为核心,西广场的水景中,其太极鱼眼还将承担喷泉功能,在碧波荡漾的水池中央,蓝色的鱼眼分为三层,层层喷射出白色水柱。在地上挖出来的一道水渠,一头靠近护城河,另一头连着树墙,是一道独立的水域,蜿蜒曲回,婀娜多姿。“好的广场要留得住人。”乡字水景,正是为了留人的设计。水深不超过50cm,不但为了安全,同时也能满足市民亲水的渴望。在设计时更多考虑自然景观与硬质广场周边建筑的衔接。没有栏杆,两侧怪石嶙峋,运用碎拼石块衔接草坪再到卵石驳岸的过渡处理,小缓坡上种着仿自然生态的罗汉松、海棠、红叶石楠、金叶过路黄等,河流景观更为宜人自然。千姿百态的水在天府广场组成极具灵性的世界,有水池、有瀑布、有河渠、还有喷泉、喷雾;广场北侧,由2个喷泉水池共同构成,喷泉将根据音乐的节奏,形成大鹏展翅、孔雀开屏、彩虹等多种水景,水池中的染色灯将给水景涂上七彩颜色。东鱼眼雕塑位于下沉广场之中,全高17.5m,有2层直径12m的圆盘,上面的巨龙近40m长,代表黄河文化龙。雕塑之上同样有喷泉景观,形成水帘效果。云形水瀑位于下沉广场北面与南面,依照九寨、黄龙的水景设计,流水将沿着梯田般的层层水池流向下沉广场。
广场声光雾设施多种多样,四周分布着2000余盏太阳地纹灯、各式音响、32盏直射100m高空的摇头灯、4组空中玫瑰灯以及18组可在30s内笼罩整个广场的喷雾器。
4 虚实结合的原则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就是说,最高的善像水一样,水善利用万物而不与之相争。它甘心处在人不愿呆的低洼之地,很相似于道。“浊而静之徐清,安以重之徐生。”浑水静下来慢慢就会变清,安静的东西积累深厚会动起来而产生变化。水中有哲理,水中有道意,水中有禅味[3]。
日本园林中,神僧们运用非常单纯的材料、极为简练的手法,营建禅寺园林:一种观照式的庭园,表现广大无垠的自然世界和内心幽幻的宗教世界。让人们通过静坐、观照和内省,达到对宗教境界的感悟,把日本的枯山水庭园推向纯净、抽象的极致。枯山水,顾名思义,庭园内不用水,表现的山水是干枯的。它以各种形态的天然块石代表山岩、岛屿,地上铺设白砂(一种从河滩中采来的石英砂),砂面上耙出水波纹的图形,以象征江河湖海。通过块石的排列组合,白砂的铺衬,形成山峰、岛屿、涧谷、溪流、湖海、瀑布等多种山水景观。园中有时也点缀一些常绿的树木和灌木花卉,或苔藓、薇蕨(微小的蕨类),或者根本没有花木。象征水面的白砂常被耙成一道道曲线,犹如万重波澜,石块根部的砂石耙成环形,似惊涛拍岸它以具象的手法,表现无水的山水、溪流和小桥,很直观地反映大自然的动感和情趣。而另一类纯净达到极致的枯山水庭园,仅采用块石和石英砂,既无动态的水面,也不种植树木、花卉。它摒弃了水的盈竭、树木的枯荣和花卉四时色相的变化,几乎排除了一切生命和运动,表现出对自然美执著的追求。日本枯山水庭园能够在极小的范围内,运用极少的造园要素,幻化为高山大壑,万顷海洋的壮阔景观,把中国园林对大自然写意化的缩移、模拟的创作方法,发展到了极致,也抽象到了极致。它貌似简单而意境深远,耐人寻味,能于无形之虚处,得山水之真趣。在水资源缺乏的地区,虚的水景也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4]。此处的虚的水景是相对于实际水体而言的,它是一种意向性的水景,可用借鉴日本园林中枯山水庭园的做法,用具有地域特征的造园要素如石块、沙粒、野草等仿照自然水体的形状进行造景。虚的水景类似与中国画中的留白,在景观效果上形成“无画处皆有妙境”的意境;充分利用水蕴涵的丰富深刻的哲学意味和禅意,使虚的水景与实的水景相结合,虚实相生,动静结合,激起人们无限的想像和遐思。同时又可以达到节约水资源,减少维护成本的目的[5]。
5 结 语
水景的规划与建设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与时俱进,把握和处理好水景资源开发与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本着科学、严谨、务实的精神,因地制宜,注重水景资源的保护和利用[4]。只有因地制宜,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形,建造出一个自身功能完善的水系工程,我们的城市建设才能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先军.浅析现代水景设计[J].建筑时报,2005,(12).
[2] 俞孔坚.再论风水景观及其含义[J].景观中国,2004,(4).
[3] 唐 剑.浅谈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一些理念[J].中国园林,2002,(4):33-38.
[4] 藏 泓.中小城市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对策[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3,(6).
[5] 严 涛.住宅景观设计:水景的四大价值构成[J].景观中国,2008,(3).
二、景观设计论文研究方向如何填写
景观设计论文研究方向的填写是:
1、小城镇街道景观设计研究。
2、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研究。
3、安置房小区景观设计。论文的研究方向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或者相关科研工作者在申报撰写论文过程中需要明确的课题研究方向。
三、园林专业毕业生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和实习报告是有本质不同的,如果是实习报告,您可以写实习期间的工作情况;如果是毕业论文,则必须要写与本专业相关的内容。所以,您在写毕业论文时要写关于园林专业的内容。
提供一些园林专业的毕业论文的选题,供写作参考。
1环境艺术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研究
2城市步行商业街的环境设计
3滨水绿地的环境景观设计
4城市绿地景观评价
5森林公园规划设计
6观光生态园规划设计
7观生态林评价指标
8手持GPS在园林规划图修测中的应用研究
9某企业园林规划与设计
10几种耐盐碱植物引种的研究
11盐碱地耐盐植物引种的研究
12耐阴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13常绿植物在园林绿地中的应用
14李果实色泽机理研究
15冰核细菌对杏花器官霜冻的研究
16耐旱地被植物选育
17耐旱性地被植物的抗性研究
18彩叶植物组织快繁
19几种彩叶树种抗寒性研究
20北方常用园林植物抗SO2能力的研究
21北方常用园林植物抗汽车尾气能力的研究
22几种园林树木的耐阴性研究
23山桐子、四照花、清榨槭的光合特性研究
24几种园林植物的组织研究
25黄连木花粉萌发特性研究
26天女木兰的种子萌发过程
27生长调节在草坪上的应用效果
28草坪的合理建植与维护技术
29PGR对草坪根系发育的影响
30野生花卉栽培生理研究
31绿色通道植物多样性配植研究
32园林植物标本数据库研究
33彩叶植物叶色发育过程中的形态、生理变化
34彩叶植物叶色发育的分子研究
35红色植物红色素的摄取及特性研究
36常见花卉栽培技术的专家系统建立
37城市绿地景观规划与设计
38动物园景观规划与设计
39居住区绿地安全防护作用研究
40滦河景观风光带总体规划
41湿地生态公园规划设计
42园林建筑小品及其植物配植研究
43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
44城市园林绿化树种规划研究
45树桩盆景传统造型的市场定位和创新思路
46文人树盆景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
47园林苗圃栽培与管理技术研究
48故宫御花园的造园分析
49园林工程的施工与管理
50莲池造园艺术分析
四、设计学硕士论文和毕业设计怎么写
设计学硕士论文和毕业设计怎么写
设计学是关于设计行为的科学,是研究设计创造方法、设计发生及发展规律、应用与传播的方式等,强调理论属性与实践结合。而如何防止设计学硕士学位论文与毕业设计脱节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到创新意识的培养发掘,再到理论与实践的良好融合,以及论文结构的合理安排都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学生应该从抵触论文写作到主动追求文章与设计作品的有机融合,促进设计学硕士学位论文与毕业设计的一体化写作。下面我们就设计学硕士学位论文与毕业设计的一体化写作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选题始于发现,成于思考
好的选题是一篇文章成功的关键。近年来,在观察毕业生论文选题的过程中,发现诸多问题:首先是选题“假大空”。这部分学生脱离了自己实际经验与能力,选择了一个范围广、涉及面复杂、吸引注意力的选题。譬如设计复杂机械,以及自由畅想的未来产品,前者难以驾驭,后者容易迷失方向,一味追求“炫酷”,实际上内容写出来空泛无物,没有重点。另外就是选题落于俗套,反复咀嚼前人的研究成果,没有创新点。譬如服装设计中对于旗袍的研究,作为一个持续多年的研究热点问题,如果仅仅着眼于旗袍的历史很难再发现值得研究的创新点,文章也就失去了含金量。最后一种就是选题没有实际应用价值,虽然有理有据,却沦为设计中的“永动机原理”,研究价值不大。
从设计学毕业论文写作的角度看,我们都知道,硕士学位论文是综合检验一名研究生科研能力和三年学习成果的试金石,很多学生之所以无法将自己的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统一一致,关键在于没有选对题目,当开题在眼前的时候赶忙在图书馆里找资料“临时抱佛脚”,没有时间去认真阅读文献、提出问题,更不用说独立思索解决问题了。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个逐步积累、发现问题、认真思考的过程,所以在入学之初培养学生养成问题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是解决学位论文与毕业设计脱节问题的第一步。在这个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能力都应当予以重视,围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去规划学习进程,逐步使学生习惯于用问题意识看待设计现象,以独立思考的成果去撰写文章,即问题始于发现,成于思考。
(一)广泛阅读,有选择地深入阅读。研究生的首要任务应当是对所在领域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把握,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利用学校图书馆和互联网资源广泛阅读。广泛阅读带来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培养文献查找能力,因为后期毕业论文前的文献检索与综述环节是比较辛苦的,许多外文文献或者未上网的中文资料需要作者自行手工查找。广泛阅读也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最好途径,尝试用学术语言代替口语化写作方式,这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高质量的文献资料阅读将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所在专业领域的理论框架有一个相对明确的把握,当在阅读的过程中接触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时,就可以具体详细地搜索该方面的资料进行深入阅读研究,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的大大小小问题就是今后将要面临和去尝试解决的。任何问题的提出都建立在广泛阅读文献的基础上,也是培养问题意识,尝试独立思考的第一步。
(二)积极参与实践。设计学专业对于实操能力要求较高,单纯沉溺于理论研究是不行的,只有在实践中进行磨炼,才能真正产生一套自己的知识理论体系。我们以产品设计专业为例:现代的产品设计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外形设计,其中包含概念设计、改进设计等,因此在设计中应该考虑内部功能、外观功能、结构、模具、制造工艺、材料、成本等多种因素。由此可见,企业的实际需求非常复杂,没有接触过实际操作流程是难以制作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的毕业作品的。设计学专业硕士生应当积极参与专业实践,把握最新的设计态势与供需关系,因为在实际操作中非常容易产生问号,以往在书上读来的东西未必容易实操。在实践的引导之下将问题转化为自身感兴趣的研究方向,通过各种方式去改进研究的过程也为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土壤。
(三)具备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的养成对于设计学专业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尽管在忙碌而短暂的研究生学习阶段过程中未必人人都会有创新性强的`作品出现,但是创新意识将会引领学
生走向更高的平台去发掘自身潜力。遇到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当得不到满意解答之时思维上的刺激会指引学生产生更深入的思考。比如湖南大学的设计学硕士范石钟,利用自己的创意思维设计了一个生命滑梯“Life Slide”,通过三段式的折叠伸缩可以将滑梯送到需要火灾救援的高层窗口实施援救,这项创意设计也为他带来了诸多设计大奖。创意思维的养成远远比实际出成果要关键,一个具备创意思维的学生无论是论文写作还是毕业设计制作,都将有着出人意料的新论点。
二、理论源于实践,善于总结
目前,存在于设计学研究生中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对理论学习的忽视,很多设计学学生认为以后工作主要是检验自己的实践能力,对文章写得好与坏漠不关心。“重实践轻理论”的认识误区是设计学教育中长期积累的弊病,很多学生在研究生阶段对论文写作心存畏惧,敷衍了事。理论来源于实践,是实践规律的概括总结,掌握了设计理论思想的精华可以大幅提高学生的眼界,设计的角度与思维模式较之从前都会有改变。大部分学生在实践中不注意理论的总结提炼,不去深入思考,长此以往虽然设计技能熟练,却也只能停留在一个水平。所以善于在实践中总结理论经验,是研究生阶段需要具备的素养。只有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经验良好融合才能清晰流畅地表达论文写作动机与设计意图,否则再好的想法也不具备实操性,无法被外界认可。
(一)杜绝纸上谈兵。据近几年对于设计学毕业生的观察,发现许多学生毕业设计的作品与论文相差甚远,论文写作有理有据,但制作出来的实际作品却难以找寻到论文描述的关键点,究其原因在于理论写作大于实践操作,在写作的过程中过于想当然,有想法但是模糊不清,难以制作实施。比如有服装专业学生以“宋瓷”作为设计灵感来源,在论文写作中分别提到宋瓷的“自然美”和“理性美”,但在实际制作环节却是简单借用瓷器色彩找寻颜色相近的青白色面料,再在面料上简单做几个类似瓷器裂纹的褶皱了事,丝毫看不到“瓷器美”主体的呈现,这里的问题便是过于纸上谈兵,没有认真思考要摄取的设计元素,以及详细思索面料肌理制作、廓形结构、细节装饰等具体操作,直接导致了文章与作品的脱节,是非常不可取的。究其原因除了来自学生的浮躁心理之外,更多的是无法良好把控设计元素的提取,致使设计出来的作品“假大空”。宋瓷文化精深,即便是专研宋瓷的专家也未必会对宋瓷文化完全精通,所以学生在首次接触到一个感兴趣的较大题目时,其理论提炼转化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大量的资料面前提取出对自己有用的一个设计关键点,再考虑如何作为设计元素进行恰当运用,是对学生专业能力的一次考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教师沟通交流、共同敲定选题是非常重要的。
(二)论文与作品目标一致。在答辩的时候偶尔会看到有同学论文与作品描述的完全不是同样的内容,譬如有平面设计同学论文写作是探究包装设计,实际制作的却是招贴作品。遇到此类情况后我们对毕业生进行询问,主要原因在于前期工作没有做好,一是论文写作的目标题目实际制作有困难,或者制作出来效果不佳。还是以平面设计为例,我们有同学在论文中探讨安全食品包装,这个题目是有写作价值的,但是实际去制作,不仅有难度而且视觉效果没有冲击性,外观普通。究其原因首先在技术上难以实现,安全包装会涉及安全工业染料和安全包装材质的使用,这类材料在市面上难以找寻。其次安全包装的关键点围绕“安全”进行研究而不是外观的表现,所以学生选择了更具视觉表现力的招贴作为毕业设计成品。这一缺陷直接导致了学位论文与毕业设计的完全脱节,解决办法是引导学生对设计作品的正确认识,不仅仅是色彩亮眼、造型奇特吸睛的作品才称为优秀,要正确认识设计的价值与内涵,放宽思路跳出拘泥于单一某方面的怪圈。论文与设计作品目标一致,既在理论上进行有价值的研讨,亦要有设计上的表达,而不只是博取人的眼球为目的,如果仅仅是这样也就失去设计的实际意义了。
三、形式在于多样,妙于变化
论文写作形式应当结合自身题目富于变化,有的学生在论文写作前对照着前几年毕业学生的目录列自己的提纲,譬如一篇文章分几章,每一章多少个字,分几个小节等,都按照别人的目录格式规划自己的论文框架,这就陷入了拘泥于论文形式的陷阱。毕业论文的写作应当围绕毕业设计去进行深层理论阐述,譬如灵感来源、设计现状、细节构成、文化背景、未来展望等。不同专业毕业设计不同,自然难以用一个固定的框架去束缚写作格式,所以要改变目前研究生论文写作中存在的单一的、模式化、八股化的写作方法,鼓励论文形式的多样化与创新性,引导学生围绕自己的主题找寻合适的阐述方式,避免生搬硬套。
(一)根据研究方法决定写作思路。设计学专业方向较多,很多同学在决定毕业设计主题前都会运用不同研究手法去获取一手资料,这个亲身经历的过程就会决定论文的写作思路。比如环境艺术的同学想要做一个室外景观改造,那么在这之前首先需要对场景进行实地考察,在调查过程中的次序性就定格为脑海中的写作思路,首先发现的问题和其次发现的问题 相互关联,解决方式建立在问题发现的基础上。也有同学没有进行实地考察,比如平面专业有同学想做招贴,就需要翻阅大量相关设计作品,实地考察这个时候就没有太大用处了,那么在翻阅查找的过程中,就会边看边在脑海中构思自己的设计作品,或者在前人的作品中吸收长处,或者寻找别人与自己不同的地方思考如何展示自己的想法。不同的研究调查方法就决定了论文写作思路的不同,如果实地考察的同学生搬硬套资料查找的写作模式,就无法体现考察过程中问题发现、提炼、总结、尝试解决的过程,结构上会弄巧成拙乃至前后矛盾;资料查找的同学硬搬实地考察的写作模式就会空洞无物,勉强硬凑,所以根据自己调查方式去选择写作思路非常重要,论文写作不是临摹,结合自己的设计思路才能正确表达出逻辑观点。
(二)创新点决定论文可读性。创新点是
一篇优秀学位论文脱颖而出的关键。我们所提的创新并非要求学生的论点较之从前有着颠覆性改变,这也是不现实的,而是要求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稳扎稳打,在广泛阅读文献与实践观察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针对一个小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写出自己的独到观点。所以论文的写作是长期积累的过程,一个小的创新点的发现是知识积累到一定量的结果,每个同学对于专业认识不同,想法不同,创新点发现的角度、题材都不一样,所以论文写作就会多姿多彩,如果单纯去模仿是不可能写出独具观点的文章的。知识的积累与创新点的发现是一个长期累积的程序,教师应当予以正确引导,学生应杜绝“一口吃成胖子”的浮躁心态。
(三)设计论文的框架结构。一般来讲,学位论文需要有摘要、绪论、主体章节以及末尾的结束语等,写作之前应规划好框架,列一个大体的布局,以防止想多少写多少、章与章之间脱节、越往下写越跑题的盲目写作方式,最后埋没主体,不知所云。在目录框架结构规划的环节中,最好不要仅仅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大致的模糊体系,最好将框架写下来,从章到节,越具体越好,规划得越详细越不容易出错。因为后期写下去如果出现了跑题的错误,再回头更改是很麻烦的。有的同学在最后才紧赶慢赶去写论文,这个时候出错会影响论文的顺利完成,所以论文的框架构成最好在选题之时就开始进行,边查阅资料边思考边完善,随时记录下需要改动的内容,期间可以主动征求指导老师的建议,广泛征求其他专家的意见,是一个汇集多方面信息的好机会,前期论文框架的构成直接关系到论文的成败,所以对于框架写作不能盲目照搬照抄,要做到心中有数,明确自己写作的重点与非重点,在框架中予以明确。
四、结语
如何防止设计学硕士学位论文与毕业设计脱节是一个值得教师与学生共同关注的问题。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到创新意识的培养发掘,再到理论与实践的良好融合,以及论文结构的合理安排都是必不可少的步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逐渐发现自己的兴趣点,鼓励学生创意思维的养成,使学生从抵触论文写作到主动追求文章与设计作品的有机融合,我们认为设计类硕士生的学位论文与毕业设计一体化的创作思路在我国高校设计艺术类研究生中完全具有推行的必要与应用价值,也必将推动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以上就是关于景观设计类论文框架怎么写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