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页
SERVICE 服务产品
XINMEITI 新媒体代运营
CASE 服务案例
NEWS 热点资讯
ABOUT 关于我们
CONTACT 联系我们
创意岭
让品牌有温度、有情感
专注品牌策划15年

    地质景观设计说明500字(地质景观设计说明500字内容)

    发布时间:2023-03-18 23:25:04     稿源: 创意岭    阅读: 93        问大家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地质景观设计说明500字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开始之前先推荐一个非常厉害的Ai人工智能工具,一键生成原创文章、方案、文案、工作计划、工作报告、论文、代码、作文、做题和对话答疑等等

    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就能返回你想要的内容,越精准,写出的就越详细,有微信小程序端、在线网页版、PC客户端

    官网:https://ai.de1919.com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如需了解景观设计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地质景观设计说明500字(地质景观设计说明500字内容)

    一、地质与地质调查概况

    一、地质概况

    美国本土(美国大陆)的地质构造格架以北美地台为主体,东、西两侧被不同时代的褶皱带所环绕。美国大陆可基本上划分为三个大地构造单元:①中部地台区;②东部阿巴拉契亚造山褶皱区;③西部的科迪勒拉中新生代造山褶皱区,见图2-1。

    1.中部地台区

    美国中部地台区,位于阿巴拉契亚褶皱造山区和科迪勒拉褶皱造山区之间,是北美地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台区东北部的苏必利尔湖区出露有前寒武纪的结晶基底,岩性主要为片岩、片麻岩、条带状磁铁石英岩、斜长角闪岩等,是北美地台的中心部位,也是加拿大地盾的南缘组成部分。该地区前寒武纪地层,根据角度不整合、造山运动和花岗岩侵入作用等,可分为太古宙基瓦丁群、奈夫群,元古宙的休伦群和基韦诺群,总厚度约12000米。由苏必利尔湖区向南、西和东方向,古生代海相沉积地层不整合覆盖在其上并逐渐加厚,在地台的西部则发育有中新生代沉积。地貌上,区内的盖层主要呈辽阔的低地和平原,仅在西南边缘发生强烈的挠曲,甚至发展成山区。中部地台地质构造单元的面积约占美国本土面积的近一半左右(不包括阿拉斯加和夏威夷州)。按地质演化的不同,可进一步分为中西区和大平原区。

    (1)中西区

    位于地台的东半部,面积约150万平方公里。区内出露地层主要是古生界,在北缘有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出露,南端则为中生代地层覆盖。区内宽厚的褶皱构造(隆起和凹陷构造)主要有:威斯康星穹窿,位于威斯康星州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向南的延伸部位;辛辛那提穹窿,位于本区东南缘,平行于阿巴拉契亚构造带,呈北东-南西走向;在这两个隆起之间为一坳陷区,但被坎卡基穹窿隔开,形成密执安和伊利诺伊两个开阔的沉积盆地。这些隆起和凹陷构造在早古生代就已经存在,尔后又继承发展,对各地发育的沉积地层形成了显著影响。

    图2-1 美国大地构造架区

    区域基底之上的盖层沉积主要是古生界,总厚度约5000米。中、下寒武统在许多地方缺失;上寒武统主要是砂岩,分布较广泛,向上为白云岩,并过渡到下奥陶统广泛发育的白云岩沉积,标志着一次广泛的海侵。中奥陶世和志留纪,有石英砂岩、白云岩、灰岩、页岩等沉积。早泥盆世广泛海退,中泥盆世又发生海侵。在下石炭统和上石炭统之间存在明显的不整合,故分为两个系,代表下石炭统的为密西西比系,其下统主要为灰岩,上统以灰岩和砂页岩为主;代表上石炭统的称宾夕法尼亚系,为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其内发育有重要的煤系。二叠系的上部逐渐出现红层,并全区上升为陆地。中新生界在区内不发育,仅在南部的奥扎克高原和瓦希塔山区发生较强烈的构造活动,并伴有酸性、超基性岩浆侵入。第四系冰川曾4次覆盖全区,冰碛层厚度一般为3~10米,最厚可达400米。

    (2)大平原区

    位于地台的西半部,面积约为180万平方公里。本区与西侧的落基山脉区,原属同一个新生代古海洋,至晚白垩世拉拉米运动,落基山脉区强烈褶皱上升成山,而本区只在西缘受其影响而挠曲抬起,使本区形成一近南北走向的宽缓坳陷,从而继晚寒武世至白垩纪的沉积后,又接受了新生代的沉积。区内古生代地层,除缺少宾夕法尼亚系的煤系沉积外,大体与中西区相似。在本区北部,三叠系为海相沉积,夹有红层和蒸发沉积岩,侏罗系为石灰岩夹页岩沉积,至上侏罗统转化为陆相沉积。白垩系为浅海沉积,在全区广泛分布。晚白垩世伴随着拉拉米运动的火山活动,在区内发育有火山碎屑沉积岩,并夹有很纯的斑脱岩。第三纪陆相沉积岩在区内广泛发育,第四纪也经受冰川沉积并有黄土形成。

    地台区内的重要矿产有:明尼苏达、密歇根和威斯康星州元古宙休伦群中的条带状铁矿;产于伊利诺伊盆地及其附近的属宾夕法尼亚系的煤田和蒙大拿州的侏罗-白垩纪煤田;产于伊利诺伊、依阿华、威斯康星等州寒武系、奥陶系和密西西比系灰岩中的铅锌矿;从伊利诺伊到堪萨斯、得克萨斯的广大地区,有古生代油气田。

    2.阿巴拉契亚褶皱造山区

    该区位于美国大陆东部地区,包括阿巴拉契亚褶皱带和大西洋区两部分,其面积约占美国本土面积的五分之一。

    (1)阿巴拉契亚褶皱造山带

    从纽约州向南西方向延至亚拉巴马州,长约1400公里(据最新资料,阿巴拉契亚造山带走向延伸超过3000公里,是全球古生代造山系统的一部分。古生代全球造山系统包括东北方向的不列颠岛、格陵兰岛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加里东造山带和西南部的Ouachita造山带。),东西宽约500公里,呈北东-南西走向。自寒武纪早期发育成阿巴拉契亚地槽起(按板块构造观点,是一裂谷体系),接受了古生代各时期的沉积,并发育有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VMS)。古生代的塔科尼克、阿卡迪亚运动,使东部沉积岩先后褶皱隆起,并发生不同地块的碰撞拼贴作用,至古生代末期的阿巴拉契亚运动,使全区再次褶皱并上升为陆地,形成了西侧的阿巴拉契亚高原。

    阿巴拉契亚褶皱造山区的基底在本区轴部的兰岭一带出露,为新元古代碎屑岩沉积,并含有酸性和基性熔岩(8亿年)。兰岭西北一侧(新阿巴拉契亚),即相邻的古谷岭区和更西侧的高原区,原为一冒地槽(按板块构造观点,冒地槽为一被动大陆边缘),接受了古生代各时期的沉积,地层总厚度达万米,往西向地台区过渡并逐渐变薄。兰岭东南一侧(老阿巴拉契亚),即山麓区,有一套前寒武至早古生代岩石发育的优地槽型沉积(按板块构造观点,优地槽为活动大陆边缘,包括岛外海沟系和山脉海沟系),岩石均变质,并有大量火成岩侵入。再向东南,则为属于大西洋沿岸区的白垩系不整合覆盖。

    在本区西北的阿巴拉契亚高原区,宾夕法尼亚系含有巨厚的煤系,形成了重要的煤田,其下的古生代地层则含有丰富的油气。在东南山麓区的变质岩和深成侵入岩中则含有金矿。

    (2)大西洋沿岸区

    位于阿巴拉契亚褶皱带的东南,直至大西洋沿岸大陆架的狭长地带。在地表和大陆架上广泛分布着未固结的白垩纪和第三纪沉积物。钻探取得的深部资料表明,其下伏有志留纪-泥盆纪地层,并在一些盆地和地堑中有二叠纪至侏罗纪的地层发育。

    3.科迪勒拉褶皱造山区

    本区位于美国西部,东起落基山脉、西至太平洋沿岸山脉的广大地区,面积约占美国本土面积的三分之一。本区古生代开始至白垩纪为一古海洋,接受了古生代至侏罗纪的海相沉积(但落基山脉区和太平洋沿岸山区的地质演化并不完全一致)。侏罗纪晚期的内华达运动和晚白垩世的拉拉米运动,先后强烈影响本区,形成了区内不同特点的地质构造单元,即东部的落基山脉区和西部的太平洋沿岸山区,以及位于两者之间的科罗拉多高原、哥伦比亚高原和盆地山岭区等。

    (1)落基山脉区

    落基山脉贯穿北美大陆,在美国境内一段呈北北西-南南东向延伸。区内最老的地层为太古宙受强烈变质的岩石,并伴有花岗岩侵入。在此基底上发育有前寒武纪中期(13亿~18亿年)的冒地槽海相沉积,沉积层向西逐渐加厚,整个古生代地层厚度达1.5万米。下石炭统受安特勒运动影响西部局部上升,使地槽边界东移,密西西比系假整合在前泥盆系之上。晚侏罗-早白垩世的内华达运动使一些地段剧烈上升,在其间的盆地中接受了巨厚粗碎屑沉积。晚白垩世的拉拉米运动剧烈影响全区,形成褶皱和一系列向东逆掩的断层,同时在一些坳陷地区接受了第三纪沉积,有些地方还伴有火山活动。

    落基山脉区内矿床丰富,蒙大拿州的比尤特铜矿和科罗拉多州的克莱梅克斯钼矿,都是世界闻名的大矿床。在怀俄明盆地,白垩系储有丰富的油气,其上部淡水沉积地层中有大量的油页岩和白垩纪-早新生代的烟煤和褐煤。

    (2)太平洋沿岸山区

    又称太平洋科迪勒拉带,在地质历史上发育有一套优地槽沉积,而且至今仍是一个活动带。在本带东侧的加利福尼亚和内华达,发育有前寒武晚期的火山岩。在寒武-奥陶纪,有海相火山岩,含笔石黑色页岩夹玄武岩、变质火山岩等,分别在带内不同地段发育。志留纪发育有礁灰岩。安特勒运动使部分地区(内华达、爱达荷)发生褶皱和断裂。晚二叠-早三叠世的卡西尔运动,在太平洋沿岸均有显现,在本区内有广泛的火山岩分布。晚三叠-侏罗纪主要是火山岩和碎屑岩交替沉积,也有礁灰岩生成。内华达和拉拉米运动在区内反映明显,有强烈的褶皱和断裂作用发生,并伴有花岗岩和超基性岩侵入,同时改变了长期以来发育的优地槽面貌,成为不同的高地隆起和沉降带。早新生代海相沉积和陆相沉积分别在不同地段有所发育,晚新生代喀斯喀特造山运动再次影响本区,并伴有基性火山岩流。第四纪冰川也在区内广泛分布。

    (3)科罗拉多高原、哥伦比亚高原和盆地山岭区

    分布于落基山脉区和太平洋科迪勒拉带之间,主要受中生代末期和新生代造山运动的影响,在不同断块基础上形成不同的地貌单元。

    科罗拉多高原,古生代和中生代地层近水平产出,在边缘部分有火山物质分布。由于地壳上升和受水系侵蚀作用,区内形成著名的大峡谷景观。

    哥伦比亚高原,广泛发育第四纪的火山熔岩。

    盆地和山岭区,其形成明显受北北西-南南东走向的正断层支配,上升的断块发育成断块山脉并受到侵蚀;而下陷的地区则成为盆地,并接受了巨厚的新生代沉积。

    太平洋科迪勒拉造山带和科罗拉多高原等构造单元矿产种类丰富。科罗拉多和犹他州有美国最大的铀矿产地,同时也有钒的重要产地。伴随中生代和新生代的火山活动和石英二长岩及花岗闪长岩的侵入,在亚利桑那等地形成了成群的斑岩铜矿型矿床,构成了美国重要的铜矿产地。加利福尼亚和俄勒冈的超基性岩带则赋存有铬和镍。加利福尼亚的大量油气产自新生代地层,而犹他盆地的油气则来自宾夕法尼亚系、白垩系和始新世地层。

    以上是美国本土(下属48州)的地质和演化概况。除此以外,另两个与美国本土分离的州——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地质概况简述如下。

    (1)阿拉斯加州

    位于北美洲的西北角,属北美构造体系向西北弯曲的延伸部分。可分三个构造单元区:①北部的北极斜坡盆地属地台区,前石炭纪的基底向南倾斜,是区内主要的含油气盆地。未变质的前寒武纪海相沉积岩在局部出露。区内沉积了厚度可观的中-新生代海相石灰岩、砂岩和页岩,从密西西比系至第三系均发现有油气,其中三叠纪砂岩富含石油和天然气。②中部从布鲁克斯山至阿拉斯加山是古生代至中生代的地槽系,中生代中期褶皱回返后,上覆晚中生代的沉积盆地,局部有第三系沉积。古生代地层多已变质,构造复杂,有中、新生代火山岩喷出和岩浆岩侵入。③阿拉斯加山脉以南为新生代褶皱区,晚中生代海相碎屑岩发育,沿海有库克湾、阿拉斯加湾和布里斯托尔湾等新生代盆地发育,其中库克湾盆地有商业性油田。第三系是重要的含油层。

    区内中生代晚期有两期侵入岩和喷出岩(相当于内华达期和拉拉米期运动),新生代岩浆侵入和火山活动仅在布鲁克斯山南侧出现,近代火山活动则在阿留申群岛存在。区内除油气资源潜力巨大外,还有丰富的煤、金、铜、钼、铅、锌、银等矿产。

    (2)夏威夷州

    由位于太平洋中部的一些岛屿和礁石组成。它们由多次火山喷发物堆积形成,是沿裂隙喷出的火山熔岩,最初在海底喷发,形成枕状熔岩,逐渐堆积形成陆地,并在周围浅海有礁石生成,在地面喷发的则有火山灰和浮石。目前区内仍有一些火山活动。

    二、地质调查工作

    美国的地质调查工作系统而全面,有包括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矿产资源调查工作,与防灾减灾有关的灾害地质调查工作,与能源安全有关的能源地质调查工作,与基础地质和地质景观有关的地质填图调查工作,有与地球科学历史和地质环境有关的地史与环境科学调查工作,有与探讨宇宙演化有关的天体地质调查工作,有研究海洋开发、海洋利用有关的海洋地质调查工作等。其中,美国本土的绝大部分地区都已(初步)完成了不同比例尺的各种地质填图。

    美国的地质调查工作早在1830年前就已开始,早期的地质调查工作由各州调查局进行。1879年,联邦地质调查局成立后,进行了一系列地质调查工作,包括制作美国西部的踏勘地质图等。1894年,联邦地质调查局出版了第一幅规范的含有地形和地质说明的地质图(LivingstonQuadranle),覆盖马萨诸塞州的Livingston地区。到1904年,联邦地质调查局共出版了106幅地质图。由于缺乏支持和兴趣以及填图成本的上升,1945年,联邦地质调查局结束了最后一幅地质图的填图。20世纪60年代,联邦地质调查局计划开始了1:25万的全国地质图的填图工作。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随着对地质填图在解决矿产资源、环境、工业废物处理、地质灾害救助等方面重要性认识的提高,199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家地质填图法》,正式启动了新一轮的地质填图工作。目前,美国全国的地质填图工作正通过联邦地质调查局、州地质调查局和大学部门的合作全面展开。

    美国近些年的地质调查工作主要体现在一系列的地质项目中。

    1.地球表面动力学项目

    地球表面动力学项目是美国全球变化研究计划(U.S.GlobalChangeResearchProgram)活动的一部分,旨在全面系统地了解地球表面作用、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项目主要着重记录、分析和模型化过去和现在环境和涉及环境变化的地质、生物、水文和地球化学过程,并预测未来环境的变化和影响。

    美国全球变化研究计划是应老布什总统倡议于1989年启动的,并于1990年被立法成法律,即美国国会1990年通过了全球变化研究法(GlobalChange ResearchActof1990),该法要求制定协作的研究计划(项目)进行跨机构研究,参与的相关联邦机构包括国际发展局、农业部、商业部海洋大气管理署、能源部、国防部、卫生部国家健康研究所、国务院、内政部地调局、环境保护署、国家航空航天局、国家科学发展基金会等,深入研究自然和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全球环境变化的相互作用及它们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问题。

    2.地震灾害项目

    联邦地质调查局地震灾害项目是联邦紧急管理局(FederalEmergency ManagementAgency)领导的国家地震灾害减轻项目(NationalEarthquake HazardsReductionProgram,NEHRP)的一部分,地质调查局在NEHRP中的作用是提供地球科学信息和减少地震损失的产品。地震灾害项目的使命与任务是:通过了解地震的特点和影响,提供和应用有关地震科学信息和知识,减少地震造成的死伤率和财产损失。同时,通过提供这些信息和知识,预防和减轻这些损失。基本目标是:①改进地震灾害鉴别和风险评估方法及其利用;②维持和改善美国综合的地震监测系统,重点是城市地区的“实时系统”;③提高对地震的了解以及它们的影响和后果。

    3.火山灾害项目

    火山灾害项目(VHP)的任务是:通过评估火山灾害,监测火山活动,提供警报信息,快速回应火山危机,对火山活动进行研究,以有效和恰当的方式向当局和公众通报、沟通科学发现,来帮助减轻火山活动的有害影响。简言之,VHP的任务就是要防止火山灾害成为火山灾难。总体目标是:促进了解火山过程,降低火山活动的有害影响。工作内容包括:监控正在活动的火山和潜在活动的火山,评估它们的灾害,对火山危机作出反应,研究火山活动过程。基本工作集中在5个领域:①火山监控;②火山灾害评估;③火山危机应对;④热带火山作用过程调查;⑤科学延伸领域和信息传播。

    4.海洋和海岸地质项目

    海洋和海岸地质项目的主要任务是:描述海洋和海岸地质系统,了解产生、改变和维持这些系统的基本地质过程,建立了解自然系统的预测模型和人类活动对它们的影响,提供预测未来变化的能力。

    在过去几年中,海洋和海岸项目主要是国家级的重要议题。重点领域是:环境质量和保护,自然灾害和公共安全,自然资源,以及为公共利益提供海洋和海岸地质信息和综合知识。

    1)环境质量和保护:了解沉积物和污染物的侵蚀、搬运和沉积,脆弱环境、海/湖底环境作为生物栖息地和长期环境变化记录者的重要性。

    2)自然灾害:更好了解如风暴、地震和滑坡等灾害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影响范围,作用在受影响海底和海岸地区的地质过程,以及局部和区域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

    3)自然资源:建立和扩大对海底矿产和石油资源的形成、分布和地质背景的了解,资源开采过程中的地质影响,以及海底矿产产出条件和环境如何帮助在陆上类似环境下发现有意义的经济矿床。

    4)信息和技术:建立和维护多学科的综合源数据和信息,可容易地为政府政策制定者、研究科学家和公众所准入和利用,保持必要的科学手段和平台,以进行科学活动。

    5.矿产资源项目

    矿产资源项目(MRP)资助以下工作:提供和交流目前关于矿产资源的产地、质量、数量和可得性方面的公正信息。这一项目是唯一关注矿产问题的联邦研究项目,将环境、资源和经济因素结合在一起。自1996年以来,矿产资源项目研究的重点作了一些调整,强调了合作与协作作用、数据库对决策的可得性、矿产环境研究、工业矿产评估、应用矿床研究、地球化学背景和标准等。目前MRP重点是以下问题:可持续性和社会需求;经济和公共政策;环境和公共健康;技术和信息传播。海区砂、砾的研究和调查包含在海洋和海岸地质项目中。

    矿产资源项目(MRP)1999~2004规划的目标是:①了解美国矿产资源的地质背景和成因,确保可持续的矿产供应;②了解矿床形成过程和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整体、生态、公共健康和地质灾害的影响;③提供客观的信息和分析,对国家安全、土地利用、资源政策、环境或公共健康安全决策的领导人服务;④收集、编制、分析和传播数据资料,及时为顾客服务开发和维持国家和国际数据库;⑤将矿产资源领域的专长和技术应用到非矿产资源领域和问题中。

    美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项目目前正在进行定量的全球矿产资源评估项目(GMRAP)。该项目是一个为期8年的国际合作项目,启动于2002年,主要目的是勾画出世界上有发现未知矿床潜力的主要陆地区,估算出地表以下1公里深度范围内可能的矿产资源数量。其进一步的目的包括:①基于最新可得的信息,提供一致的、综合的有关全球非燃料矿产资源的信息数据和分析成果;与相关国家地质机构合作,在多国区域基础上,进行评估研究和分析。区域研究组将应用GIS技术,以1:10万或更小的比例尺编撰和整合各种现有资料图,包括数据库、已知矿产的位置、规模、地质类型图和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图和说明书以及区域矿产勘察历史信息。②开发和改进进行大区域地质评价的方法,同时开发分析、应用全球评价成果的新模型和新工具,以解决可持续资源开发和环境管理问题。③通过对矿床成因和构造分析,促进了解成矿系统的形成和演化。④通过组织和发起各种专题讨论会、贸易、科学和技术交流,促进政府、非政府组织和产业界之间的国际合作。

    GMRAP预期的成果包括以下方面:

    评估已知的未发现的非燃料矿产资源;

    设计新的矿产勘察模型;

    规划可持续的资源开发;

    预先分析环境问题;

    作出土地利用决策。

    在GMRAP项目中,USGS的作用是:①协调全球评估;②推进小组和工作组会议;③把区域研究成果编辑成全球的矿产资源评价图;④分析相关的区域和全球资源、土地利用和环境问题的评价成果;⑤领导定量评估未发现的非燃料矿床。

    国际合作者的作用是:①提供恰当评估比例尺的(1:10万或更小)、翻译的地质图,重点是建立地质解释的区域一致性,评估隐伏地质单元内发现未发现矿床的范围和程度;②协同开发有意义矿床的位置、规模、地质成因类型、产状等方面的数据库;③提供关于区域矿产勘察历史的信息;④审查定量的矿产资源评估产品;⑤帮助分析评估结果。

    6.能源资源项目

    美国地质调查局能源资源项目的目的是:通过对地质能源资源及其生产利用对环境、经济、人类健康影响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以环境可接受的方式,解决日益需求的能源问题。其基本工作内容是:

    周期性地评估国家和世界能源资源(化石燃料)和它们的地质框架;

    评估化石燃料的生产和利用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

    对内政部的土地和资源管理局、其他联邦机构、州地质调查局、能源工业和环境社区提供能源资源信息帮助。

    7.滑坡灾害项目

    任务与目的是:通过了解国内外滑坡的原因和机制,减小土地滑坡灾害所造成的长期的损失和伤亡。

    国家滑坡灾害项目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运作,主要是收集信息,进行研究,应对紧急状况和灾害,形成科学报告。同时,向地质和地质构造工程方面的私人咨询者和政府规划与决策部门提供调查报告。

    8.国家合作地质填图

    国家合作地质填图计划(NCGMP)是根据1992年国会的国家地质填图法制定的,是美国地质工作的基本项目。国家地质填图法的立法目的是协调实施联邦地质调查局、州地质调查局和大学机构所承担的地质填图工作。国家合作地质填图计划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地质填图工作,收集、处理、分析、翻译和传播地球科学信息。其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即FEDMAP、STATEMAP、EDMAP。FEDMAP计划主要是资助联邦填图项目,STATEMAP是适当资助州地质调查的计划,而EDMAP则是适当资助大学地质填图教学的计划。

    9.天体研究项目

    主要任务是:建立和维持行星科学和遥感方面的地质科学和技术专长,以完成以下工作:

    科学研究和宇宙天体填图;

    规划和进行行星探索研究;

    开发数据处理和分析、存档和分类工作。

    天体研究项目研究的重点是岩石星体和卫星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过程,涵盖地球和整个太阳系,研究范围包括地质、遥感、监测、天体生物、冰和其他物质。目的是,通过研究了解我们周围天体的特点、太阳系成因和我们地球本身。

    二、什么是国家地质公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地质公园,可简称为中国国家公园,由中国行政管理部门组织专家审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土资源部正式批准授牌的地质公园。中国国家地质公园是以具有国家级特殊地质科学意义,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的地质遗迹为主体,并融合其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自然区域。

    简史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的计划其实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等机构推动的「全球地质景点计划」的试点计划。该计划是首先在1972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大会被提出的。1989年正式启动。中国大陆国务院的国土资源部在2000年8月正式建立国家地质公园的申报和评审机制。到目前为止,中国大陆已批准建立国家地质公园85个。

    一、什么是地质公园?

    地质公园是以具有特殊地质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具有一定规模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迹

    景观为主体,并融合其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自然区域。

    二、建立地质公园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建立地质公园的主要目的有三个:保护地质遗迹,普及地学知识,开展旅游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三、地质公园按管理层次分为几个等级,它们的名称是什么?

    分四级:县市级地质公园、省地质公园、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

    四、什么是世界地质公园?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专家实地考察,并经专家组评审通过,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地质公园,称世界地质公

    园。

    五、中国国家地质公园的标徽含义?

    标徽的主题图案由代表山石等奇特地貌的山峰和洞穴的古山字和代表水、地层、断层、褶皱构造的古水字、代表古生

    物遗迹的恐龙等组成,表现了主要地质遗迹(地质景观)类型的特征,并体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一个简洁醒目、

    科学与文化内涵寓意深刻、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图徽。

    六、世界国家地质公园的标徽含义?

    该徽由约克 . 佩诺先生设计,图案上部的“UNESCO”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英文缩写,下部的“GEOPARK”是新创

    造的英文名词,译为“地质公园”。中部的图案象征着地球,是一个由已形成我们环境的各种事件和作用构成的不断变化

    着的系统。整个徽志的寓意是在UNESCO的保护伞之下,世界地质公园是地球上选定的,其所含地质遗产已受到保护,并为

    可持续发展服务的特别地区。图案抽象色彩浓厚。

    七、为什么要设立地质遗迹景点?

    设立地质遗迹景点是营造地质公园氛围、保护珍贵的地质遗迹、发挥地质公园科学普及功能的重要手段,也是地质公

    园有别于其他公园的关键所在,它在提升地质公园科学内涵、增加游览项目、吸引更多的游客、增加综合的旅游收入等方

    面都有重要的价值。

    第一批国家地质公园

    江西庐山世界地质公园

    云南石林世界地质公园

    湖南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

    黑龙江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

    河南嵩山世界地质公园

    云南澄江国家地质公园

    江西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

    四川自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

    四川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

    陕西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

    福建漳州国家地质公园

    第二批国家地质公园

    安徽黄山世界地质公园

    河南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

    广东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

    安徽齐云山国家地质公园

    安徽淮南八公山国家地质公园

    安徽浮山国家地质公园

    甘肃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

    甘肃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

    内蒙古克什克藤国家地质公园

    云南腾冲国家地质公园

    四川海螺沟国家地质公园

    四川大渡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

    四川安县国家地质公园

    福建大金湖国家地质公园

    河南内乡宝天幔国家地质公园

    黑龙江嘉荫恐龙国家地质公园

    北京石花洞国家地质公园

    北京延庆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

    浙江常山国家地质公园

    浙江临海国家地质公园

    河北涞源白石山国家地质公园

    河北秦皇岛柳江国家地质公园

    河北阜平天生桥国家地质公园

    黄河壶口瀑布国家地质公园

    山东枣庄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

    山东山旺国家地质公园

    陕西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

    西藏易贡国家地质公园

    湖南郴州飞天山国家地质公园

    湖南莨山国家地质公园

    广西资源国家地质公园

    天津蓟县国家地质公园

    广东湛江湖光岩国家地质公园

    第三批国家地质公园

    河南王屋山国家地质公园

    四川九寨沟国家地质公园

    浙江雁荡山国家地质公园

    四川黄龙国家地质公园

    辽宁朝阳古生物化石国家地质公园

    广西百色乐业大石围天坑群国家地质公园

    河南西峡伏牛山国家地质公园

    贵州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

    广西北海涠周岛火山国家地质公园

    河南嵖岈山国家地质公园

    浙江新昌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

    云南禄丰恐龙国家地质公园

    新疆布尔津喀纳斯湖国家地质公园

    福建晋江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

    云南玉龙黎明老君山国家地质公园

    安徽祁门牯牛降国家地质公园

    甘肃景泰黄河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

    北京十渡国家地质公园

    贵州兴义国家地质公园

    四川兴文石海国家地质公园

    重庆武隆岩溶国家地质公园

    内蒙古阿尔山国家地质公园

    福建福鼎太姥山国家地质公园

    青海尖扎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

    河北赞皇嶂石岩国家地质公园

    河北涞水野三坡国家地质公园

    甘肃平凉崆峒山国家地质公园

    新疆奇台硅化木恐龙国家地质公园

    长江三峡(湖北、重庆)国家地质公园

    海南海口石山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

    江苏苏州太湖西山国家地质公园

    宁夏西吉火石寨国家地质公园

    吉林靖宇火山矿泉群国家地质公园

    福建宁化天鹅洞群国家地质公园

    山东东营黄河三角洲国家地质公园

    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

    广东佛山西樵山国家地质公园

    贵州绥阳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

    黑龙江伊春花岗岩石林国家地质公园

    重庆黔江小南海国家地质公园

    广东阳春凌宵岩国家地质公园

    三、地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地质旅游资源是地质旅游的基础,我们要保护好景区的各种地质地貌景观,创造一种和谐的旅游环境,没有和谐的旅游环境就谈不上地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Wartiti等人(2008)指出,保护地质景观的多样性有助于我们了解地质循环。这对于科学研究具有很大的价值。而保护景区的地质旅游资源及其多样性首要的就是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

    一、地质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建设中缺乏灾害预防性措施

    由于不了解历史灾害又无防灾意识,山区旅游开发普遍存在着盲目建设的现象。不少沟谷在中下游特别是沟口建有旅游设施,这些地方恰好是泥石流物质大量淤积的地方。沿沟谷建设一些休息亭等设施,由于缺乏挡护等措施,当泥石流或崩塌等发生时这些建筑物就会被毁造成很大的损失。

    (二)地震灾害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1.开发深度不够表现在文化内涵开发不足,没有整体开发意识,灾害旅游资源与普通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地方民族文化的整合、与长远文化发展趋势整合不足;景观设计没有充分考虑人们文化需求提高的趋势,综合服务设施不足;开发主题没有震撼力。

    2.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薄弱

    在地震遗址中开发旅游资源,往往会忽视环境的保护问题,环境与旅游资源的和谐发展的问题。旅游地质景观常常与森林、草地、湖泊、珍稀动植物等伴生,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地质旅游的观赏性更突出。地质遗迹展示过程中,一方面不可避免地要牵涉到自然生态因素;另一方面,也难以避免地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影响。因此地质灾害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遵循生态学与景观学相关的原理,与生物多样性展示,景观多样性展示等有机协调,并尽可能使地质灾害资源开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小化(王嘉学和杨世瑜,2007)。地质旅游的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同时又是人类开发利用的对象。如果环境保护不好,治理不好,无法给人以休闲、观光、欣赏的功能。地震旅游景区给游客呈现的是另一种旅游,也许是一种狼藉的状态,是一种凌乱不堪的情景,但是在开发过程中也要注重其环境的保护以及景区环境和谐发展。

    3.地震意识淡薄

    在地震灾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往往存在开发利用不设防,没有地震常识教育的设施和标示等问题。Perry和Lindell(2008)指出居民的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对于地质灾害的损失方面也是一种内因。在地震区开发旅游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经历了地质灾害后,很多山体处于活动状态,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的地质灾害。因此在开发旅游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这些潜在的危险因素,对于进入地质灾害景区的游客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并在景区设置地质灾害发生的安全保护措施。

    (三)滑坡、塌陷、泥石流地质灾害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1.对旅游资源的内涵与底蕴挖掘不够

    主要是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如对消南海地震灾害旅游资源开发、对喀斯特溶洞塌陷、洪水等灾害资源开发,只停留在一些相对狭义概念的旅游资源开发上,科学文化介绍少,附会文化、虚拟文化介绍多。旅游开发商和导游人员科学素质差。这使得一部分极高品位的灾害旅游资源体现不出它应有的价值。

    2.缺乏开发意识

    对于滑坡、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旅游资源没用科学的眼光看待,我们只把它看作是一种灾难,一种让人们的生命财产得到损失的灾难。许多滑坡、塌陷、泥石流、洪水治理工程没有进行旅游开发规划。特别是大部分灾害旅游资源未进行开发,绝大多数在设计上根本就没有考虑旅游功能。投入了大量资金,有治理工程,就是没有开发利用。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如果我们对于这些灾难进行合理的旅游开发,就会让更多的人从思想意识上得到重视。如果我们对这些地质灾害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就会发现其形成、发生的规律,从而更好的采取措施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3.与周围的地质环境协调发展差

    旅游地质环境是指以旅游地质资源为基础由地质作用、地质景观与地貌、地理、生物、生态、气候各环境因素与人类旅游活动共同构成的综合体。是供人类休闲、观光、欣赏,从中得到享受,起到既休闲又增长知识、启迪智慧、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人类旅游活动的环境(王嘉学和杨世瑜,2007)。大部分灾害旅游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没有与普通的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没有发挥其整体的规模效益。地质灾害旅游资源虽是另一类的旅游,旨在给人们以警示和教育的意义,但是也要对它进行合理的开发与整合,与周围的旅游资源与环境达到和谐的发展。

    二、解决对策

    (一)做好地质灾害的预防措施

    景区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为保护景区的地质旅游资源一定要做好这些地质灾害的预防工作。Han等(2007)指出我们要搞清楚这些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链,提出合理的预防措施。

    1.修筑拦挡建筑物

    在危岩带下的斜坡上,或者是有大量碎屑物质堆积的斜坡上,大致沿等高线修建拦石堤兼挡土墙,既可拦截上方危岩掉落石块,又可保护堆积层斜坡的相对稳定状态,对危岩下部也可起到反压保护作用。在泥石流流经的沟道上,利用峡谷、窄口等形成的具有一定库容的地形修建拦砂坝,拦截泥石流携带的固体物质,过滤大颗粒物质,以减少泥石流对下游防护工程的撞击、磨蚀,增加下游工程的安全度。

    2.支撑与坡面防护

    支撑是指对悬于上方、以拉断坠落的悬臂状或拱桥状等危岩采用墩、柱、墙或其组合形式支撑加固,以达到治理危岩的目的。对危险块体连片分布,并存在软弱夹层或软弱结构面的危岩区,首先清除部分松动块体,修建条石护壁支撑墙保护斜坡坡面。在泥石流沟域松散固体物质分布区,如滑坡、崩塌分布密集的沟谷段,修建梯级谷坊工程,利用系列坝逐级回淤稳固滑坡脚,同时调节沟道纵比降以削减泥石流能量。对泥石流补给集中且量大的大滑坡、崩塌等,如确有必要可采取挡土、排水等专项工程治理。对以片蚀为主的荒坡等分散物源,采用农林措施固坡。

    3.疏干岸坡与排水防渗

    通过修建地表排水系统,将降雨产生的径流拦截汇集,利用排水沟排出坡外。对于滑坡体中的地下水,可利用排水孔将地下水排出,从而减小孔隙水压力、减低地下水对坡体岩土体的软化作用。对必须穿过滑坡区的引水或排水工程做严格的防渗漏处理;避免在滑坡区内修建蓄水工程;对滑坡区地表做防渗处理;防止地表水对坡脚的冲刷等。

    4.排导工程

    在泥石流通过城市等重要保护目标区河道段,加高加固两岸河道,减小河道弯度,疏掏拓宽河道,设置潜坝防止河床下切等,以利于泥石流安全通过,输入到下游河道中。对跨河建筑物进行改造留足排洪断面,也可建急流槽使泥石流快速通过跨河建筑物,而不致发生阻塞。

    5.生物措施

    生物措施是利用农业、林牧业技术,对沟域内泥石流的产生提供大量固体物质(土壤、石块)的陡坡耕地、荒地、荒坡,进行人工改造,以控制其面蚀作用和水土流失强度,减少泥石流的固体物质来源。同时也起到调节或削减地表径流,阻滞在沟道中形成大的洪峰,从而抑制泥石流的产生和发展。

    (二)增加宣传的力度,提高游客的安全意识

    加大地质灾害防治的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形式让旅游开发商、当地居民、游人等了解保护环境、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性,提高他们保护环境、减灾防灾的意识。重视旅游地内部的工作人员心理防范机制培育,改进内部工作旅游地应制订减轻风险和防止损失的规划以及风险善后规划。重视救灾工作,力争将灾害损失降至最低程度,落实综合防救措施,加强事故发生后的应急、营救能力。发生损失时,在实行保险的责任范围内监督采取迅速而适当的解决措施或进行保护以缩小损失的影响(袁红,2003)。

    (三)加大地震旅游的开发

    在地质灾害旅游中最主要的是地震旅游。目前,地震旅游在中国基本上是刚刚起步,为发展中国地震旅游事业,地震工作者和地震、文物等有关部门应首先对中国现存的各种地震遗迹开展全面系统的调查、考察对其旅游功能做出评估,并制定开发利用规划,为旅游部门提供更多的有特色的地震旅游区和旅游线路,不断增加地震旅游的品种。旅游部门应采取多项措施,促进地震旅游事业的发展,将地震旅游摆上议事日程,首先应加大地震旅游的宣传力度,让国内外广大游客充分了解中国地震旅游的内涵和特色。在风光旅游中可适当增加地震旅游项目和内容,导游人员在向游客介绍旅游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历史文化背景时,应与“地震”结合起来,也可组织专项地震旅游,组织游客到震区作地震旅游、考察;在地震遗迹较集中的地震废墟如唐山、云南丽江等地可建立地震公园。此外,还需要培训导游人员,让他们学习地学科技知识,提高地震旅游的导游水平。

    地震旅游是集旅游、考察、探索、科普于一体的特色旅游,会给人以新鲜感,会引起人们对地学旅游的更大兴趣。中国地震旅游资源丰富,潜力很大,有待我们去开发、去挖掘。结合中国国情,发展地震旅游事业不但有其必要性,而且有广阔的前景,定会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地震旅游将会成为21世纪的热门旅游。

    (四)划定危险区,分区预防

    各级地质遗迹旅游开发区,应聘请具有相应资格和资质证书的专业机构来编制防治潜在地质灾害的规划,并将其作为该开发区旅游开发规划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Malheiro(2006)指出绘制旅游区地质灾害图,同时将存在潜在地质灾害隐患的区域和其他区域进行分区,并据其危险性大小的评估,分为危险性大、危险性中等、危险性小3个级别,在危险区边界上设立明显标志;潜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内,应禁止从事容易诱发地质灾害发生的各种旅游开发活动,如开挖、设施建设或破坏原生土壤植被等;而针对各地质遗迹旅游开发区不同类型的潜在地质灾害,可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针对各类地质灾害的特点、地质灾害的类型和危害现状,并考虑到旅游风景区游览观赏和游人活动的特点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划定地质灾害易发生区、危险区,重点监控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滑坡、泥石流、崩塌为主的地质灾害,需要水文、环保、地质、气象等部门的共同协作配合,防止灾害的发生(谢洪忠和杨世瑜,2003)。

    (五)严格规范旅游开发活动

    地质遗迹旅游开发活动是加剧各类潜在地质灾害的重要影响因素和直接诱发因素之一,必须严格规范各项旅游开发活动,将其对潜在地质灾害的影响减少到最小,如严格控制污水乱排乱放,加强对天然土壤植被的保护,合理抽取地下水,控制游人密度,采用绿色施工法等。

    (六)建立景区地质灾害监测系统

    Chen等(2008)指出灾害的预测对于灾难的减轻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可以通过对灾害的调查,对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借鉴成功的经验,对现在的状况进行检测,从而对未来灾害的情况做出预测。Fedeski等(2007)指出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制图技术对潜在的危险进行评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地质旅游地景区内建立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危险性分析评价系统、防灾减灾决策系统。Edbrooke等(2003)同样指出,地理数据对于地质灾害的预测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做好各类潜在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工作,建立健全的群测群防监测网络。

    中国是一个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随着经济的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命财产安全和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有效地减缓地质灾害带来的风险,从根本上做到地质灾害的防范和事前管理,就必须从土地利用规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到场址规划都运用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的理念和办法,逐步推行既能与国际接轨,又适合中国国情的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制度(张茂省和唐亚明,2008)。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很好的保护中国的珍贵的地质旅游资源,创造一个和谐的旅游环境,从而达到地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地质旅游作为一种高品位的科学旅游活动,其科学含量与科技含量必须在景区的开发、建设和保护中得到充分体现。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促进产学研结合,充分调动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的积极性,促进行业协作,推动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共同促进地质景区的发展。不论是在旅游开发、设计和经营过程中,都要坚持循环经济的道路,合理地组织旅游产业,进行旅游开发,并注意对环境的保护,从而探索出一条新的旅游经济发展之路。

    四、地质旅游的研究进展

    地质旅游是近30年来才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生态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形式。自20世纪90年代诞生地质旅游概念以来,各国学者对地质旅游研究的关注度逐年提高。目前,世界地质旅游的理论研究着重于地质旅游的定义,地质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价与规划,地质旅游资源的类型划分,地质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地质公园的建设与管理,地质旅游产品的开发策略等方面,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一、国外研究进展

    地质旅游的概念最先由Hose于1995年提出,1997年美国国家地理和旅游产业联合会提出了不同含义的“地质旅游”术语,随后很多学者参与讨论和研究地质旅游的这两大定义,并赋予了更深刻的含义(Stueve等,2002;Stokes等,2003;Newsome和Dowling,2006;Tongkul,2006;James和Hose,2008;Dowling,2009),但都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近30年来,国外学者从多个方面阐释了地质旅游的开展、管理、推广及与地方利益协调等方面的问题。有通过研究利用废弃矿山发展旅游业,从而唤醒矿山活力,增加价值(Calaforra和Fernández-Cortés,2006);针对火山或地热温泉等地的地质旅游活动安全问题进行研究(Heggie,2009);研究地质遗迹地开展地质旅游的可行性及容量,以保护地质遗迹环境和地质遗迹本身不受破坏的问题(Fernández-Cortés等,2006);关于自然遗产地的生态旅游和可持续发展研究(Spenceley,2005;Billington等,2008);世界遗产的地质学价值及开发地质旅游的潜力(Alexandrowicz,2009);地质公园与地质旅游的关系(Zouros,2004;Zouros和McKeever,2009);地质遗迹旅游对地方经济、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居民收入的影响(Walpole和Goodwin,2000;Wartiti和Malaki,2008;Dowling,2009);认为地质旅游扩充了地区可持续旅游的内容(Hose,2007);有些学者研究如何将对一般人来说在平时和日常生活中显得太遥远且没有吸引力的地质学通过通俗易懂的图册介绍地质学知识,编制非学术化的地质目录,刺激民众的好奇心,透过地质景观唤醒人们对地球科学的注意(Bertolini和Centineo,2005);地方文化对地质旅游的重要性(Weber,2009;Lemon等,2009);地质旅游的教育、休闲功能(Eder和Patzak,2004;Grosbois和Eder,2008);游客对于地质旅游的认知与期望(Boley,2009);地质旅游与当地居民参与的关系(Farsani等,2009);通过研究西班牙的地质遗产与地质保护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提出建立法律框架和编撰完整的遗迹目录以保护地质遗产(Carcavilla等,2009)。

    在图书与杂志方面,Dowling和Newsome(2006)合作编写“Geotourism”一书,书中讨论了地质旅游的范围和性质,描述马来西亚、西南部非洲、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地质旅游资源,总结欧洲与中国的地质公园建设经验,介绍美国、西班牙、爱尔兰和英国等国家的地质旅游行动,研究了地质旅游的解说系统、地质旅游开发的问题与挑战,同时列举了不少实例作为佐证;Leman等(2008)主编了“Geoheritage of east and southeast Asia”一书,内容主要涉及地质遗产资源、地质遗产保护和地质公园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德国出版“Geoheritage”杂志,专门研究地质遗产保护和地质旅游开发。

    二、国内研究进展

    我国对于地质遗迹保护工作一直比较重视,但是对其开发建设却相对比较缓慢,在地质旅游开展和建设方面所做的工作相对滞后。我国学者对地质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质公园的建设、地质旅游资源的特征分析等方面;部分高校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如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都分别成立地质旅游研究中心和地质旅游研究所;另外,国内资源导刊杂志社出版发行一本专门介绍和研究地质旅游的杂志——《资源导刊·地质旅游》。

    1978年,中国地质学会成立了地质科普委员会,并多次开会讨论旅游中的科普问题,提出开展科学旅游、地质旅游,并进行旅游地质、旅游地学相关研究;从1981年的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活动开始,组织了一系列地质旅游实践活动,每年都有数千人次,属于普及性地质旅游;1993年,中国旅游地学会在河北蓟县召开了以“中国地学(地质)旅游事业发展战略研究”为主题的学术年会。

    殷维翰和丁兴旺(1983)提出并探讨了进行地质旅游和建立地质公园的构想,原地质矿产部于1985年11月在长沙召开了“首届地质自然保护区区划和科学考察工作会议”,会议代表考察了武陵源风景区,鉴于武陵源砂岩峰林地质地貌景观独特优美,地质学家提出了在地质意义重要、地质景观优美的地区建立地质公园以加强保护和开展科研、科考的构想。但由于种种原因,此项工作一直没能开展起来,直到1998年国土资源部协同有关部门才推动了这一事业的发展。目前,世界地质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和省级地质公园共同构成的三级地质公园体系在我国初步建成。有中国特色的地质公园管理体系围绕着对地质遗迹“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大原则正在不断完善,同时在理论与实践方面也还存在不少需要努力探索之处;世界自然遗产的地质旅游研究和开发也在悄然进行中,在世界遗产中开发地质旅游将成为继生态旅游、探险旅游、科普旅游之后新的研究方向。

    目前,国内对于地质旅游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质旅游的意义与必要性

    地质遗迹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宝贵而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它代表了地球发展的不同篇章,具有不可估量的科学意义。通过在世界遗产地和地质公园开展地质旅游,不仅可以在保护地质遗迹的同时让旅游者在游玩中感受到大自然美丽的景色,给人一次惬意的旅游经历,而且还可以轻松了解地学知识、促进地质学知识的普及和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因此国内不少学者和政府都非常关注地质旅游的研究及其对地方发展所带来的契机。周纯明和曾令初(2007)认为,地质旅游具有扶贫、延长矿区寿命、加强社区和谐、普及地学知识等功能,既保护了地质遗迹,又发展了地方经济,促进了地方发展。徐梅(2007)认为,个性化、主题性的地质旅游将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并提出,大力发展地质旅游是充分挖掘贵州旅游资源潜在优势,以差异性竞争策略实现贵州旅游业发展后来居上的正确选择,而且贵州地质旅游开发需要走综合性的整合开发之路,带动地方经济的综合协调发展。张玲(2008)认为,发展地质旅游对保护地质遗迹,加快旅游业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重要意义。

    2.地质旅游资源方面

    地质旅游资源研究主要集中在地质旅游资源的分类、地质形态的构造和形成历史、地质旅游资源的开发等方面。主要图书有《中国旅游地质资源分类分区与编图》、《地质旅行》(夏树芳,1998);主要研究论文成果有:吴昭谦(1990)提出中国拥有丰富的地质旅游资源,应当面向世界开展地质旅游;郭威和丁华(2001)讨论了地质旅游资源的分类、地质旅游的特色和发展前景;左晓路(1995)对四川地质旅游发展的可行性进行深入探讨;李治国和高建华(2004)研究了河南省地质旅游资源及开发利用潜力,提出应做好地质旅游资源评估,并进行配套组合旅游项目开发;唐开疆(2003)分析了世界遗产——长江三峡的地质旅游资源,提出重点进行“无字天书”旅游考察和远古时代的古生物化石探秘这两方面的地质旅游;王嘉学和杨世瑜(2004)针对世界遗产——三江并流区旅游地质资源开发与保护的障碍及对策进行研究;戴亚南(2008)则探索了地质遗迹的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3.地质公园方面

    地质公园是开展地质旅游活动的基础和主要场所,因此,我国学者在地质公园开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地质公园体系、地质公园评定及地质公园的意义等方面研究。陈安泽(2003)认为国家地质公园体系的建立,是我国地质工作发展史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对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对促进旅游事业和经济发展都有重大意义;赵逊和赵汀(2003)认为中国地质公园的建设不仅可以提高中国地学界的国际地位,保护地质遗迹,优化地质环境,推进科学普及,提高旅游科学知识含量,同时也有益于地方经济发展和增加当地居民的就业机会,是实现地质工作服务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也有利于保护地质遗迹和地质环境;国家地质公园具有美学与观赏价值、科学研究与科普价值,它将在开展地质旅游、普及地质科学知识、提高旅游业的科学含量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后立胜和许学工,2004)。

    (2)地质公园中地质遗迹资源特征及开发保护研究方面。黄松(2006)提出了地质遗迹的复合型保护开发模式优选思路和5个优选模式;赖绍民和郑万模(2002)认为地方政府应摸清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资源,建立完善的评价标准和登录评价体系。王长生(2005)认为对于目前尚不具备开发条件的地质遗迹采取“暂缓开发”原则,以保护地质遗迹资源。

    (3)地质公园的开发和保护方面的研究。卢志明和郭建强(2003)等用系统论的思想把地质公园分为地质系统、保护系统和旅游系统三个子系统。地质公园应该走绿色开发之路,并纳入到旅游产业的链条中,建成科学旅游、探险旅游的基地(李双应和岳书仓,2002)。地质公园的建设要注意处理好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关系,二者的目标都是为了实现地质遗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毛学翠,2003;孙长远和周淑敏,2005)。李晓琴和刘开榜(2005)认为生态旅游是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并提出了地质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4)国外地质公园建设开发与保护经验研究与借鉴。主要是总结国外地质公园的经验,提出尽快健全完善我国地质公园管理体制,理顺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与运行机制,实行地质公园管理与经营分离及强化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赵汀和赵逊,2003;郑敏和张家义,2003;夏云娇,2006)。

    4.地质旅游开发及产品方面

    我国学者在地质旅游的总体规划建设和地质旅游产品的推陈出新方面研究相对较少,目前研究重点主要放在地质旅游的开发思路和建议方面的居多,如何通过开发新颖的地质旅游产品来满足新世纪人们对旅游需求的变化和地质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是我国学者和业者今后需要重点研究的目标。周纯明和曾令初(2007)详细论述了地质旅游的意义和地质旅游产品系列的开发建设对策;高莲凤和张振国(2007)研究山西省地质景观资源分布特征,提出地质旅游总体规划的建设思路,即该省地质旅游线路规划、资源开发规划及地质旅游区的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方案;庄寿强(2006)提出地质公园中地质旅游的开展及其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并提出地质旅游的三种类型:弥漫型地质旅游、插入型地质旅游和连贯型地质旅游;庄寿强(2008)提出在恐龙曾出没的地方寻找金刚石这一开拓地质旅游公园的设想就满足了人们探奇的好奇心理及地质旅游景点的可持续发展对策。徐梅(2007)探讨了贵州省民族旅游与地质旅游的结合开发思路。吴振扬(2007)在分析香港花岗岩地貌特性、地质旅游特点和目前存在问题基础上,提出香港花岗岩地貌的地质旅游开发思路。谢洪忠和刘洪江(2003)分析了美国国家公园的地质旅游特色,并提出我国地质旅游开发应突出地质旅游特色、正确认识地质景观、加强管理和引导。同时,还有不少学者针对一些具体的地质公园进行旅游产品设计和开发研究。

    总的来说,国内地质旅游研究还比较薄弱,主要集中在地质旅游的地质景观资源特征分析、地质资源开发与保护、地质公园的开发与规划建设等方面,对于地质旅游资源的评价体系、地质旅游的线路安排、地质旅游的配套服务、地质旅游与教育结合、地质旅游与地方特色结合、地质旅游与地区经济建设协调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地质旅游的理论研究体系和实践开发体系还未成型,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多学科交叉研究,深化完善地质旅游学科建设。

    以上就是关于地质景观设计说明500字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

    吉大地质类有什么专业(吉大地质类有什么专业好)

    中国地质大学景观设计(中国地质大学景观设计考研)

    地质为什么是个烂专业(地质学考公务员困难吗)

    广西民族文化景观设计(广西民族文化旅游)

    互联网广告费用怎么计算(互联网广告费用怎么计算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