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页
SERVICE 服务产品
XINMEITI 新媒体代运营
CASE 服务案例
NEWS 热点资讯
ABOUT 关于我们
CONTACT 联系我们
创意岭
让品牌有温度、有情感
专注品牌策划15年

    体验营销案例100例(体验营销案例100例)

    发布时间:2023-03-03 11:17:19     稿源: 创意岭    阅读: 1125        问大家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体验营销案例100例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体验营销案例100例(体验营销案例100例)

    一、市场营销成功的案例小故事

    案例分析的需要,是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而产生的。那么下面是我整理的 市场营销 案例小 故事 ,就随我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市场营销案例小故事一

    火锅店老板的再次创业

    这是一个实体店老板不断失败、又不断出发的真实故事。

    姚洪(化名)是一位在郑州打拼已经20多年的商人。而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就在许昌立业,与胖东来家族的于东来同时创业,并且财富和名利双收。但没有商人永远顺风顺水,姚洪经历商海的几进几出,今天,他背负一身债务后又重新开始,从纺织、到 种植 ,然后再到食品餐饮,大浪淘沙后,他继续追随着当初的创业梦想。

    发家前:头脑胜于市场

    姚洪,许昌人,20多年前,和如今的青年人一样,奋力打拼着自己的创业梦。2000年,他便在郑州 文化 路白庙开了一家老面馆,位于郑州的城中村,人口聚集,入住的大多都是外来打工人口。姚洪选定了厨师,挑好了地理位置,5元钱一碗的捞面在这个城中村社区顿时火了起来。

    在郑州捞到第一桶金后,姚洪逐步尝到了干餐饮的甜头,又开始琢磨出点子,研究大盘鸡,随即在经一路开店,也取得成功。“那个时候,只要选对地点,有好品质和口碑,生意都能做成。”这是他最初做生意时的商业思维或者说是制胜法则。

    而在后来的经商实践中,姚洪却否定了这一点。这还要从他的失败说起。做了几年餐饮后,他积累了足够的资金,姚洪开始涉足别的行业。2014年,他在东区开了一家按摩足疗会所。这一次,是一次惨痛的失败。

    姚洪始终认为有高消费就会有市场,有市场就会产生高频率的销售,但这一次,他算错了。从2013年开始,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加之三公消费的限制,娱乐消费包括高端餐饮市场开始极度下滑,生意日益难做。

    而在位置上姚洪的足疗店同样不占优势。姚洪所开的足疗店在东区位置比较难找,在街区的不显眼的位置。“由于这个足疗会所的电梯运行问题长时间没有解决,导致公司一直没有效益,这也是这个店面经营失败的最直接的原因。”姚洪说,这样的店成本消耗极大,原来赚的几千万全砸里面了。

    失败后:柳暗花明

    这是姚洪做生意以来赔的血本无归的一次,一时间债务也如泰山压顶一般,“有的时候真的坚持不住了,甚至有了跳楼轻生的念头。”姚洪想起当时的状况,仿佛现在还历历在目。

    员工发不了工资,投资之前的债务登门,让姚洪似乎瞬间掉进了万丈深渊。怎么办?痛定思痛过后,姚洪没有失去理性,他还是决定重操旧业,从他熟悉的餐饮业开始翻身。

    这个时候,最让他敬佩的商人有两个,一个是红遍中国的马云,另一个就是在河南做火锅如火如荼的巴奴火锅掌门人杜中兵,两人看似没有什么可比性,但后者似乎离姚洪自己更近一些。

    说到火锅,不得不提起2012年,姚洪做小毛驴火锅的一次经历。当时白庙社区拆迁后,姚洪没有其他选择,加上偿还以前的债务,身上也所剩无几。他找岳父借了钱,在中牟买了他所能买下的最便宜的一头毛驴,就在此种境况下开张了。

    有所不同的是,这一次的利润来源与前几次创业有所变化。支起炉灶以后,姚洪始终没有改变的是对饮食口味的追求。什么食材对火锅最提鲜?什么口味适合于郑州甚至是一个片区的消费者?这些,姚洪都研究得一清二楚,并且不惜花本钱请厨师,甚至于向科研单位的教授取经学习。而这个时候姚洪也想到,不能再像原来满足于一家店,要从一开始就走连锁经营的路子。

    这家店做成样板以后,姚洪想着多开几家店,一是增加品牌力,二是扩大规模。但一时他拿不出更多的资金去投资,哪怕是第二家店。于是,姚洪开始用加盟的方式做店,加盟他驴肉火锅的合作伙伴纷至沓来,而这样一做,反倒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本来思考如何扩大规模,然而却赚了一大笔的加盟费。

    说到这里,姚洪解释说,连锁加盟是那个时期餐饮商业市场的一个趋势,也是一个过渡期。

    姚洪几个月前在经三路开的一家鱼虾火锅店,生意火爆。“一个商人第一要务是利润,但利润的第一要务是商业思维,这个思维就是,趋势大于系统,系统大于团队,团队大于个人。”姚洪说。

    “杜中兵做火锅餐饮毛肚品类的第一,我要做的是鱼虾品类的第一”。姚洪说,他现在又一次站在餐饮商业的下一个节点,重新蓄势起航。

    这个转变,自然要得益于他自己多次的失败 经验 。何谓趋势?姚洪的理解是:一是宏观的经济趋势,二是具体的行业趋势。“不懂趋势,无异于给别人做嫁衣,夏季卖冬装。”姚洪比喻说。

    姚洪接着说起现在的生意经,原来一个好位置,一个好产品就能占领一方市场,但现在可能行不通了。“打开消费者心理的‘任督二脉’是现在行业的主题,利用好互联网工具是经济大势所趋。”姚洪现在开的店,每天的翻台率平均达到5次以上。

    姚洪以现在他所开的鱼虾火锅店为例,一个果盘怎么摆放,切块的标准,食材的选料等都需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考虑。另外,在合伙人制度上,姚洪也采用了更加有激励法则的股东机制,增加实体店运作的活性。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每天都在背诵自己的 企业文化 ,甚至是生意经,培养有心的员工要比做企业本身更重要。”姚洪说,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有进步的理念,你就不会输,而对于我,永远站在事业的起跑线上。

    市场营销案例小故事二

    合资+直营,多彩饰家抢局O2O线下

    国庆长假刚刚过去,O2O市场两家大牌就联手抛出了一个炸弹:10月8日,美团和大众点评公告正式合并。向前追溯不远,今年5月携程与艺龙合并,4月58同城与赶集网合并,2月滴滴与快的合并。不到一年时间,四起重磅合并事件,似乎在向人们预示O2O市场将要进入一个新的竞争阶段——市场趋向集中,竞争段位提升,参与者将承受更大的竞争压力。

    任何一家竞逐于O2O市场的企业,即便它并没有身处合并发生的领域,都应当对这种变化产生警醒,因为在市场和资本的双重推力下,形势演变的速度可能大大超出预期。而市场感官敏锐的先知先觉者,已经开始未雨绸缪抢先布局。

    10月12日上午,北京多彩饰家会议室内,多彩饰家与常州宏鹏建材完成了成立合资公司的正式签约。这是多彩饰家在国内成立的首家合资公司,也由此启动了其市场扩张新战略——以合资公司和直营店齐头并进,打造高执行力的线下服务体系。

    与区域代理商成立合资公司共同运作当地市场,曾是格力空调建设 渠道 体系的一大法宝,这种模式虽然投入相对较高,但是有效整合了品牌商的专业优势和代理商的地缘优势,并以强大的执行力成为格力笑傲江湖的一支重要力量。如今,多彩饰家把这种模式引入自己线下市场的扩张,在O2O领域可说是一个创举。那么主打O2O居家换新服务的多彩饰家为什么跨界引入这种模式,把投入门槛较高的“合资公司+直营店”作为线下主力?其创始人吴堂祥开诚布公地道出了他们的思考。

    多彩饰家发展到今天,产品线和服务保障能力都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准,结合O2O市场的竞争演进,接下来的工作重心要放在确保服务品质提升消费体验,和优化资源配置抢占优质资源上,从而巩固自己的领先地位。实现这些目标,必须依靠线下服务体系强大的执行力和一体化的紧密合作,而这正是“合资公司+直营店”模式的优势所在。

    提升服务执行力

    在多彩饰家看来,“合资公司+直营店”是公司业务能够长期发展的必要条件,尽管这种模式前期投资会比较大,但是从长远来看发展前景会更好。他们的自信,源于其直营店的经营表现和业绩、贵阳试点市场的销售数据,以及家装后市场巨大的消费需求。基于这种自信和对市场的把握,吴堂祥说,多彩饰家敢于保证,合资公司和直营店的投入可以带来更多的利益回报。

    直营店的执行力由公司直接管理来保证,而在合资公司中,多彩饰家会结合实际运营对合作伙伴给出指导意见,把服务品质控制在最高水准,把消费者的口碑做到极致,这是多彩饰家加大力度发展合资公司的一个核心目的。怎么做到?就是通过合资公司这种一体化合作形式,一要保证合作伙伴严格按照公司要求使用公司自己的材料,统一家装产品的质量标准;二要保证每一个施工工人都必须经过多彩饰家的专业培训,能够为顾客提供标准化服务;三要提高合作伙伴为顾客提供的服务品质,并缩短施工周期,让顾客体验到更快捷的家装换新服务。

    吴堂祥说,多彩饰家对消费者最大的责任,就是深入了解消费者的真实家装需求,有的放矢地为消费者提供恰到好处的居家换新服务,而“合资公司+直营店”齐头并进的模式,可以为贯彻“对消费者负责”的理念提供组织保障。

    研究消费者,也是多彩饰家新的扩张战略中的一个核心考量。现在,多彩饰家把工作重点放在针对消费者的研究上,一是研究从线上如何获取消费者,然后针对性进行 广告 投放;二是研究消费者的真实需求,线下服务商据此提供针对性服务。尤其是后者,必须通过组织管理才能得到落实。通过合资公司这种形式,多彩饰家与合作伙伴共同努力,可以保证对当地消费者家装情况和实际需求的考察研究工作得以切实执行,为公司的服务提供客观、准确的依据。

    抢先整合优质资源

    最有凝聚力的合作莫过于双方捆绑在一起产生一致的利益追求,所以发展合资公司无疑是整合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的一种更有利的方式。

    多彩饰家有一套优秀的 商业模式 ,有一流的产品线供应,通过强强联手成立合资公司,可以与当地有实力、有能力并且对当地市场情况比较熟悉的企业捆绑在一起,实现紧密、一体化的合作,这样的企业更了解当地市场的特性,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展市场运作。

    多彩饰家计划在今年年底之前成立10家合资公司,输出公司的品牌资源,复制公司的管理模式,统一公司的战略运作;合作伙伴则根据自身的地缘优势,提供当地市场资源,比如业务关系、人脉和资金等,实现双方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合,这样就能更高效地把当地市场发展起来。

    另一方面,成立合资公司的过程,也是筛选更有能力、可以共同发展的经营者的过程,是对市场优质资源的抢占整合。

    多彩饰家对于选择成立合资公司的合作伙伴,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多彩饰家的期望中,未来其理想的合作伙伴应当具有更强大的实力,这种实力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和多彩饰家的思想、战略高度一致,可以看到家装后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二是有能力指挥整个公司运作,要懂得当地市场的门店选址、销售及团队管理、施工队伍组建及管理、广告投放、 财务管理 ,乃至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习惯都要有一定的了解,要具备出众的领导管理能力,真正懂得商业运作。概括来说,就是要找到思想高度一致,同时资金实力与市场运作能力能够与之匹配的对象。

    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苛求”,也许与其对市场发展和竞争的紧迫感有关。多彩饰家所耕耘的居家换新市场虽然是其自身一手开创的,但是与之相关的互联网家装市场和家装后市场,正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和资本涌入,未来其竞争对手可能来自不同的领域。吴堂祥对竞争形势的演变速度有很清楚的认识,他明确地表示,也许到明年的今天,市场上就会有很多像多彩饰家一样的公司出现,所以必须在时间和速度上抢占先机,用一年时间让多彩换新服务全面覆盖全国所有一线城市。而从多彩饰家自身的储备看,专业化团队组建基本完成,资金充足,未来还会有更大的资金融入,战略清晰、模式创新、实力充沛的多彩饰家“没有理由慢”。

    每个企业的发展都会经历不同的阶段,多彩饰家O2O家居换新服务的成长之路是一个持续积累与创新的过程,既要继承前期的实践成果,又要不断地自我突破。吴堂祥强调说,不管发展阶段如何更迭,多彩饰家的初衷是没有改变的,那就是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省心、放心、舒心的居家换新服务,成为消费者居家换新的好帮手。这是多彩饰家创造的市场价值,“合资公司+直营店”齐头并进,不断地放大这个价值,多彩饰家就能够抵御竞争变幻,保持领先优势。

    >>>点击下页进入更多市场营销案例小故事相关内容

    二、如何实施体验营销案例

    京东白条,“一点当典行”网红店横空出世

    2018年底,京东白条又出来“搞事情”了,竟然在京城“四大凶宅之首”—— 朝内81号开了快闪店,使得拥有百年历史的“京城第一鬼宅”, 摇身一变,成为了一家网红店,吸引众多时尚潮人前来打卡,深夜排队的壮观场面实在令人惊叹。

    京东白条精准洞察年轻人现实痛点和情感需求,以及抓住了他们的猎奇心理,将无数传说的冒险圣地——朝内81号,首次改造成京东白条“一点当典行”,为大众提供了全新的刺激潮玩体验。让年轻人通过【当与换】的仪式感,把负能量、情绪、杂念统统“分期”丢掉,切身感受“一点改变,好过一成不变”,告别社畜、废青的过去,获得新生,在2019开始更好的人生。

    京东白条“一点当典行”网红店的问世,可谓打破传统印象中的金融理财玩法和当铺玩法,从一点事务局到一点当典行,京东金融始终在突破体系和行业的限定,持续打造坐拥“潮人”人设的品牌。同时也彰显出一个拥有年轻人的潮玩精神、有温度的品牌,更有效建立了品牌与用户深度沟通的情感纽带。不得不说,这一反常态玩起时尚新潮,简直是颠覆了人们对京东白条的印象,京东白条这波营销实在是妙!

    *回答来源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70162190

    以上就是《如何实施体验营销案例》的全部内容,感谢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三、市场营销案例3篇

    在全球化竞争和买方市场的压力面前,几乎所有企业都将新产品开发放在自身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而市场数据以及由市场数据进行深层次分析得到的结论都是企业开发新产品的重要指导因素。那么下面是我整理的 市场营销 案例3篇,就随我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市场营销案例一:

    水果营行:烧钱催不熟生鲜电商

    自2014年10月开设第一家门店,仅一年多,号称要做“水果业内的阿里巴巴”的水果营行就在全国20余个一、二线城市,开设了300多家实体店。然而在2015年12月,几乎一夜之间,这个迅速膨胀的水果王国轰然倒塌,广州、深圳、东莞、杭州、南昌等城市的门店大量关门,12月16日,水果营行CEO易德更被警方带走……

    水果营行,成为O2O死亡名单里的最新登陆者?它的破灭是否预示着生鲜电商走向颓败?或许,结论恰恰相反。

    逆向O2O:

    理念正确下光鲜的坏水果

    在水果营行的泡沫破灭中,大量的舆论将关注点投放在它的融资模式——“合伙人众筹”和“会员预付卡”。

    尤其是前者,据水果营行一份单店投资协议样本显示,直营店投资人为公司有限合伙人,不参与门店经营、不拥有门店股份,只参与分红。直营店投资人自完款第45天起,将获得每月销售额10%的回报,直到取得投入本金的2倍为止。同时还获得投资额10%的原始股权的长期收益。而媒体亦测算,按照水果营行宣称的单店月销售额50万元计算,众筹参与者的年化投资回报率将高达30%左右。而通常认知下,年化收益率超过10%的产品风险已然极高。

    但这并不属于本文所要讨论的重点,因为由始至终,水果营行所打造的生鲜电商模式,都如同刘伯温那篇《卖柑者言》所寓意的那样,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从理论上来说,水果营行提出的专注线下服务,将人才配置和质量管控放在第一位,夯实基础后再进军线上的路数,是当下许多浮在网络之上、过度依靠网购模式而缺少实体店推进的生鲜电商所缺失的。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这仅仅是一个正确的理念,没有切合到地面经营理念之上。

    反之,从它的许多专注线下的行动中,可以为生鲜电商以及其他生活化服务O2O提供反面参考。

    远离社区的专卖店不叫小业态

    在水果营行2015年11月对外发的一篇软文中,可以看到这样的词句:“7-11、全家等便利店,竞相跑马圈地以便利店、专卖店为主的小型社区零售店,组成小业态 商业模式 ,大有取代大型商超的态势。毫无疑问,水果营行赶上了小业态商业崛起的时代大势。”

    显然,水果营行把自己的线下门店定位为小业态。而媒体披露其“门店选的都是城市黄金地段,租金较高,还要支付工资,不可能达到高利润,有时还会亏损”。这种布局黄金地段的思维,与当下立足社区的小业态模式并不相符,反而颇为接近早年的专卖店形态。抛去其或有意为之,以彰显实力雄厚,好招揽合伙人的可能不说,这样的开店方案,历来均是电商实体店或O2O门店所摒弃的。

    理由很简单,无论何种电商形态,均是以最大化的扁平 渠道 、降低运营成本为赢利之源,而位于闹市的门店则加大了这些成本,更直接处于商超商圈的辐射范围内,极不利于竞争和拓展。

    更为致命的是概念的混淆导致的运营理念的错乱。在水果营行的早前报道中,其总不忘提及“通过线上下单、门店配送,辐射单店周边3公里范围,实现1小时内极速送货上门,解决水果配送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然而这一“互联网+小业态”的运营模式,在当下的社区O2O门店试点中,也不可避免地遭遇到运营费用昂贵、社区需求挖掘不足的难题。早前耗资10亿元、依托顺丰强大的物流体系和财力布局社区的“嘿客”亦难以为继,而开设在闹市、按水果营行早前介绍开店成本动辄百万元的线下体验店,若真只按运营思路辐射3公里范围,其收回成本的难度将高出太多。

    何况,它还只卖水果……

    生鲜电商先从爆款玩起

    在水果营行众多的正面、负面消息中,有一个信息一直很缺位,即水果营行的水果到底有怎样的优势。

    或许造成这一困扰的理由更奇葩,一直号称是生鲜电商的水果营行根本就连一个像样的电子商务平台都不存在。直到2015年下半年,水果营行在对外宣传中,依然还在说“待电商系统完善后……”。

    一个线上平台徒有其表的生鲜电商,其线下的门店只能也只有各自为战。所谓逆向O2O,最终走向了传统的水果加盟店模式,只不过是披上了一件“互联网+”的皇帝新衣而已。生鲜电商,其实不是单行线,而是线上线下同步发展,就像一个跷跷板,轻了哪头,都会接不上地气。

    但这并非解除生鲜电商迷局的关键。至关重要的是,走线下体验店的水果营行并没有和周围商超中的水果柜台有太多的区别。

    这都不是早前舆论批判的水果营行不懂水果经营之道,损耗大、价格高、标准化难所能概括的,尽管这是许多生鲜电商创业者不可避免触碰到的问题。但核心竞争力的缺失则是更加致命的。

    “我必须知道,我为何非要选择在你这里购买水果?”对于消费者而言,这个疑问句式里的“水果”二字可以换成其他任意商品种类。但对于生鲜电商而言,仅仅一句“相较于销售低端水果的菜市场和中低端水果的商超,生鲜电商主要销售特色、中高端水果”这样模糊的定位并不足以解惑。

    之前多个生鲜电商用行动来解答了这个问题,尤其是水果这种消费者更乐意于眼见为实的商品,在线下体验店辐射力度不足的大背景下,成功崛起的生鲜电商平台往往都以爆款为强化消费者体验的突破口。

    如顺丰、京东、天天果园和本来生活等电商在2013年打得火热并延续到2015年的海外直采车厘子大战,对此,天猫电商平台喵鲜生负责人乐觉就曾表示,生鲜电商花精力去推1―2款主打商品,是从带来关注度的角度考虑,基于价格和体验度,消费者会主动传播,就能为网站带来新的用户。

    更重要的是,这可以弥补线下体验店不足的缺陷,“奇葩”的水果会更容易形成消费者的购物黏性。由此,再将口碑拓展到其他常见品类之上,逆转消费者“眼见为实”的习惯。

    烧钱扩大规模不一定能增强黏性

    在整个O2O死亡名单中,一个普适性的死亡规律就是烧钱烧到资金链断裂,而烧钱的主要流向均在盲目扩大规模,意图以规模覆盖足够多人群来获得黏性和长尾。

    在水果营行案例中,一年内扩展出300家实体店,覆盖20余个城市,并计划在未来3年开设1万家实体店。如此强度的店面扩张,必然带来人员储备、运营模式上的不适应。须知,知名水果连锁百果园,从2002年起,用了8年时间仅开出了100家门店。之后又用5年时间,才将规模提升到1000家门店。

    即便是在“互联网+”的极限扩张下,指数级增长的实质,也须完成从0到1的蜕变,或言先种好试验田,才能将成熟的模板进行复制,实现从1到N。

    一个产品特色不足的生鲜电商或O2O,最终会滑向另一面,即再次通过烧钱的方式,用补贴和特价来吸引消费者“贪便宜”的心态,从而塑造虚假的黏性。而在水果营行身上,各种“会员预付卡”真正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也就在于“充1000送300”,甚至“充5000送3000”的优惠力度上。若运营状况正常,这类促销本无可厚非,但一旦本身就是强行在亏本赚吆喝,这样的预付卡除了吸纳资金这一个用处外,更会因为一个店面的崩塌,而形成银行式的挤兑风潮。这一幕,在水果营行落幕时,已然得到了证实。

    一个忽略了消费者,没有真正买方市场想法,只是描述了一个好听的 故事 ,却无法和周边的商超、菜场的水果摊点形成差异化竞争格局的生鲜电商,其不败也难。

    此外,还有几点教训值得一点:

    一是生鲜电商和O2O依然要用轻姿态来扁平化渠道。如在线上红火的本来生活网,目前进军线下的生活O2O项目“本来便利”就是采取和当地水果店合作,而非重新建店。而更多的生鲜电商要突围,或可采取一个城市一个中心体验店+若干合作自提点的方式,实现有效扩散和覆盖。最终的客流入口,依然是在线上,而非体验店。

    二是使用线上平台建立大数据体系,至少做到能够预测某一城市对某一品类水果的预期。这样的大数据分析,才可以将电子商务所拓展出来的超长尾巴,变成一个核心数据源,可以确保发往某个城市的水果,不至于过少或过多,徒增损耗或难以满足需求。这才是区别于各自为战式的传统水果店的关键。

    三是不断地差异化自己的特点。生鲜电商要成功,其实就应该按照电商的模式,用商品的长尾来满足长尾末端的用户需求,人有我有不是特色,人无我有哪怕只是一个人有需求才能成功。当然,越特色、越稀缺、越小众的水果卖得贵点,将预订、众筹等互联网模块落在消费者层面上,而非融资层面上,意义更大。

    市场营销案例二:

    大品牌产品升级引发的经销商压货血案

    2015年,老高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看报表。

    看着越来越糟糕的数据,老高越来越胆战心惊。

    老高是某著名快消品(本文称为A企业)的经销商,在别人看来,在省会中心地带,拥有数千平方米大院自有产权,前边四层办公楼,后边大片库房,近百台车,200多人的团队,生意够大够土豪。

    可事实上,老高从这家品牌身上挣得的利润却是一年不如一年。2015年下半年,算完人力成本和市场成本,每月七八百万元销售额,利润不足10万元!这还不算固定资产折旧、银行融资成本!起早贪黑,闹心憋屈,挣这几个钱,不是厂家的装卸工是什么!

    与老高一样,A企业的多数客户,正面临着一个普遍难题:销售额提高很多,却时不时亏损?

    但即便如此,2016年来自厂家的巨大增长压力依旧没有放松的迹象。

    终于,在看到邻省省会经销商老刘与A企业“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之后,老高坚定了退出的决心,要知道,老刘一直是这个厂家的大区级标杆客户,配合好,执行强,可因为连着几个月压货都没有完成任务,就被厂家拆分了,这让老高感到刺骨的寒意。

    逼迫在花样翻新

    2013年到2014年,A企业持续高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达到了30%,但增长动力是一样的:密集分销,核心是“加车加人”“密集铺市”和“促销投入”。

    但越来越明显的是,靠密集资源投入换得的扩张性增长格局,已经不可能无限期成为拉动这家企业增长的源泉了。

    首先,扩张越来越困难,能铺的网点都铺了,渠道越来越饱和;

    其次,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抢占份额,价格战成为常态,利润越来越薄。

    2015年初,面对董事会要求年度增长40%的目标,营销高层提出“转型”战略,要点是“产品升级”“管理复制”和“费用检核”。

    其一,开发、推广几只高端产品,毛利高,让经销商有钱赚,同时优化公司产品矩阵、利润矩阵;

    其二,强硬要求经销商复制厂家管理模式,经销商要建立巡查队伍,要参照厂家业务工资体系,对配送员工资进行改革,实行专车专送,用“排他性”条款高效占用配送资源;

    其三,加大促销检核力度,费用必须专款专用,必须100%落地,避免经销商截留,钱要花到市场上,从而压出渠道销量极限来!

    在营销高层看来,“转型”成功的关键就是“费用检核”,费用只有和目标量完美挂钩,才能有效确保目标达成。为此,他们设计了如下流程:

    1.任务分解

    任务自上而下分解,总部分给大区,大区再分给区域。为确保完成,每个层级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就是在自己领到的基数之上再加几个点。而层层加码后,经销商领到的任务要高出“增长40%”的目标不少。

    2. 合同签订

    要求业务人员签订年度和月度销量责任状,为确保新产品推广成功,还要单独签订新产品销量责任状,辅以销售提成,目的只有一个,把业务人员和经销商捆绑在一起,逼出各自的极限来!

    由于是大品牌,加上各种威逼和利诱,老高们虽然很有意见,但最终还是被迫签了合同。

    3. 费用逼迫

    首先,将公司产品进行梳理,将数只占销量半壁江山的产品,实行随车搭赠,但拿到这笔费用是有条件的:以经销商月度任务为标准,按照销售额达成率进行补贴,完成95%,费用全额补贴,低于95%,分坎级扣除一定比例,要是低于70%,那一分也没有。设置70%,那是要确保2015年销量至少不会负增长。

    其次,单独申请的促销活动要和规划量以及月销售额挂钩,只有规划量和月销售额都达标,才能拿到全额费用,否则将按照坎级扣除一定比例费用,但月销售额达成率最低是70%,低于这个数,促销费用只能报销50%。

    最关键的是,A厂家要求严控价格和经销商毛利,执行的促销活动,要限定供货价和出货价,老产品,经销商毛利不得超过10%,新产品,毛利不得高于20%。目的是让消费者能够获得产品红利,进而持久拉动消费。

    最后,大区、销售部、集团三级巡查队伍要对各类促销活动进行高频次检查,一旦查出问题,除扣除该项费用之外,还要重罚。

    过度逼迫引发的“血案”

    2015年,老高被绑架了:因为促销费用是自己垫付的,所以为了挣出费用和开销,老高只能压货。不单老高,A厂家多数经销商,也都被迫选择压货。

    问题是,压货之后,麻烦才刚刚开始:

    1.因为压货,老高销售节奏被打乱。当月前20天都在处理上个月库存,到了月底,为了拿到费用,不得不继续冲量,如此反复循环。这样,扭曲的压货做法导致扭曲的销售节奏,扭曲的销售节奏又要求进货继续扭曲,否则就难以为继。

    2.压货压多了,产品新鲜度自然就差,为了处理旧货,厂家的办法是,只管高端产品处理,而且要集中回收清点,费用嘛,按照到岸价,你一半,我一半!至于返货成本,以及低端产品处理,厂家压根就不管。于是,老高的毛利空间被狠狠咬掉了一大块。

    3.频繁处理旧货,不仅给消费者留下了这个厂家一直在处理旧货的印象,而且还占用了新鲜货龄产品的售卖位置和机会。

    4.再看“产品升级”策略,为了做大新产品,由大区牵头,自上而下为经销商规划了很高的计划量,考核经销商的进货活跃度和环比增长率,也就是限定经销商的单月进货次数和单次必达进货量,如果未完成计划,就予以强配。这样,在新品尚未被市场接受、形成良性流转的时候,老高又被压了一堆库存。相反,总部从人为拔高的销售报表中得出了虚假信息,于是继续逐月增加任务,而且厂家各级业务人员为了拿到新品激励,接着再压。

    5.虽然后来,A厂家要求,当月前七天的订单量不低于上月后七天的70%,否则即视为压货,要对区域予以重罚。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线常用的办法是:要不在当月23日压一批大单子,要不就在下月的7日再压。因为在更短的时间跨度内集中进货,这无疑放大了老高们的销售、资金和利润风险,要知道,A品牌的相当部分产品货龄只有几十天,为了不砸到手里,老高只能平进平出,甚至低价抛售,这不是亏损是什么!

    老高很快力不从心了。2015年11月,老高费尽气力,依旧还有3个月的任务没有完成,A厂家大区经理周新(化名)很不高兴。他把老高和责任业务主管叫到大区,要求述职,并且强调,那三个月欠账,年底必须补齐!除了要老高表态“必须完成”外,还要落实到纸面,签订责任状!否则,就考虑市场拆分!

    老高很生气,说来说去,还不是强行压货嘛!年底补齐欠账,摆明了不是关心你们年终奖吗!至于压来的货以及高库存,还不是我自己去想办法?

    随后的事,让老高更加不爽。因为未完成任务,周新对老高的市场检查立马多了。各种检查结论层出不穷,什么铺市率不足啦,什么终端表现弱啦,总之,意图昭然若揭,那就是你老高的市场基础建设弱化,这严重影响了任务达成!严重拉了大区后腿!而且,周新还不时来老高这视察,夹枪带棍,威胁要搞市场拆分!

    比老高更悲催的是老刘。

    两年前,老刘积极响应周新号召,砍掉了代理的大多数知名品牌,专心做A品牌的“专营”代理商,而且还开设了不少终端“专营”店。周新大加赞赏,大会小会表扬之外,总部来了人,都往老刘那里带。

    这两年,周新用老刘这个标杆去逼迫其他客户,效果很不错。拿2014年来说,老刘率先任务撞线,可谁都知道,老刘是压货压出来的。到了2015年,因为2014年基数高,老刘拼了大半年老命,还是没能完成任务,而且很明显,随着欠账随来随多,老刘肯定是完不成全年任务了。

    标杆没有起到标杆的作用,这严重影响了所在大区,所以,2015年10月份,周新拆分了老刘。

    因为自废武功,手头没有几个知名品牌,面对周新的霹雳手段,老刘不得不忍气吞声。

    老高想,任务年年增长,总有一天,今天的老刘,就是明天的自己。

    与其投入巨大成本,忍受日益高昂的利润侵蚀,以及并不明朗的经销前途,还不如趁早退出。

    于是,2016年3月, 春节 刚过,老高就不干了。

    拿逼迫保增长,前提是不能过度损害经销商的利润空间

    在经济下行、人口红利和渠道红利减少的背景下,在更困难地培育全新增长模式,和更简单地、更便捷地把压力传递到渠道中间,包括大品牌在内的很多品牌选择了后者。而大多数营销管理人员也支持这一选择,他们更喜欢用“短、平、快”的打法,快速压出渠道的极限来,而经销商便是承载和释放他们压力的最重要节点。

    至于许多厂家强调的“转型”,不过是换了个马甲,本质上还是原来逼迫的路子。拿老高的遭遇来说,所谓“产品升级”,以产品活跃度和订单必达率的形式,重新走上了压货的路径依赖;再看“费用逼迫”,可能短时间内压出了销量,可从更大的尺度来看,只会越来越加深产品动销和库存这对矛盾,直到崩盘。

    老高放弃代理时,周新还说:“我们企业2015年增长率领跑行业,你去哪再找这样的生意?这样的品牌?再坚持一下,把市场基础做好了,那还不是数钱数到手软?”

    可是A品牌完全搞错了。问题不是它品牌力有多强,不是增长率还在高位运行,而是这种增长模式是以过度牺牲经销商利润空间为代价的,是靠压货来拉动的,而这注定不会长久。

    反思 :面对大品牌的压货式高压,经销商如何拯救利润?

    1.要多元化经营,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像老高那样自愿退场是一种选择,但前提是,你得有退路。如果像老刘那样,为了迎合厂家,自己自废武功,踢掉其他同类品牌,专心搞什么“专营”代理商,搞什么终端品牌“专营”店,那只会成倍放大经营风险,到最后,只能被迫接受厂家设计。

    经销商要有品牌群组合概念,哪些品牌外表光鲜,里子稀烂,利润稀薄,甚至以过度侵蚀自己及渠道利润来获得增长?哪些品牌牌子、利润都不错?在此之下,还要考虑品牌内部产品群定位构建,哪些是跑量性产品?哪些是高毛利产品?哪些是狙击性产品?

    经销商要有优质的经营结构思想,经销商要对自己代理的品牌群和产品群进行梳理,明确产品定位、产品组合、产品层次,确定适合自己的品牌群和产品群组合,提高产品组合盈利水平,提升抗风险能力。

    只有多元化设计,才能有效对冲厂家侵蚀利润的潜在风险。

    2.聚焦渠道分类管理建设,不要“贪多求全”

    对快消品企业来说,铺市率是考核经销商的一个极有用手段。你说任务高,我就检查铺市率,如果铺市率低,说明市场空间还很大嘛!如果铺市率符合标准,那么单店库存够吗?能不能和行业老大看齐?甚至会说,和产品稍有点联系的渠道,能不能铺货?!

    但问题是,有些网点,或刚开业,或人流量不足,或为获得销售费用而过度囤货,或不适合该类产品售卖,等等。不顾这些门店消化能力,“贪多求全”,“过度铺市”,只会是铺市率、陈列有了,可最终多数返货,只好再掏费用去处理。不知不觉中,经销商便遭受了隐性亏损。

    因此,经销商应和厂家确定符合地区经济环境的“有效铺市率”界定,不能不管什么终端,只要能卖,就大量铺货,要警惕无效、低效网点的过度铺货。

    终端网点台账不应是建了档案就完事,也不是简单地按照营业面积等硬件去划分类型,而要逐步建立基于销量划分终端类型的模式,再明确不同终端类型的基础铺市品项,每类产品的大致周转天数,单次铺货底数,以及单店单位时间内应留存的库存件数,最终聚焦优质网点,提高终端网点质量。

    3.经销商要管好自己的仓库,同时关注价值和数量变化

    很多大品牌业务人员,甚至管理人员,喜欢把经销商的仓库当作自己的仓库,很多时候,不经经销商同意,直接替经销商下单,或者是强行配货。这种只管完成任务、却不考虑区域不同消费特性的行为,最令人不齿。为了完成任务,结果把公司的库存变成了经销商的库存,把区域不适销的产品硬生生变成了经销商的库存。

    经销商要管好自己的仓库,对不同产品的走势、动销、库存要有清晰的判断,不能将产品的订货权拱手让人,要关注库内产品的月库存周转率和月产品动销率,用价值变化和数量变化判断,来减少自己面临的库存风险。这样,在厂家不合理配货时,才能有理有据予以反击。

    4.优化内部管理,规避不合理的管理复制,减少隐形管理成本支出

    经销商要对管理体系进行梳理,各个岗位要进行定量分解,在管理环节和渠道建设上要导入投入产出分析,减少隐形管理成本支出。

    尤其要注意,一定要规避不适合自己的管理复制。拿A厂家要求的配送员工资改革来说,该方案设定了基本工资、品项工资、市场基础建设工资和销量提成工资,而且限定人员只能是专职配送员,老高这个省会城市,基本工资每人2000元,一辆车两个人,而这家品牌平均毛利不足15%,那么“一月一车要多增加近3万元销售收入,才能对冲基本工资的成本支出”,再加上运营成本不能被其他品牌分摊的“专车专送”,以及其他细分考核和产品提成,运营成本十分巨大。因此,在渠道越来越饱和的背景下,当厂家企图嵌入“高大上”管理制度时,经销商一定要警惕,因为这很可能大量侵吞你辛苦赚来的利润。

    四、关于成功销售案例的经典小故事

    成功销售自己产品,很多销售人员都有自己的 经验 ,但如何做得出色呢?看一下这些销售案例,学习 故事 主人翁的成功销售之道。下面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关于成功销售案例小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分享关于成功销售案例小故事篇1:成功就在下一次

    到澳洲快一年了,我的英语仍然比较糟糕。

    我天生胆怯,尤其在生人面前说话脸红心跳,这对我快速学好英语、求学找工作非常不利。我像热锅上的蚂蚁,急于寻找解决的 方法 。

    一天,在麦当劳就餐翻阅报纸,发现一个call centre(呼叫中心)招人。 面试 时,才知道这家call centre说白了就是每天用电话跟客户进行沟通,推销打印机产品。

    销售工作的头两个星期是职业培训。我们总共有十个新进销售员,大家两两 配对 ,拿公司准备好的销售对白,不停地进行场景对话。

    开始实战了,呼叫中心像煮沸的开水,大家都扯大嗓门,对着麦克风喊,手指在键盘上飞。呼叫中心里有一个大白板,上面写满了销售员的名字,后面还有各种数字,跟学校里的成绩排行榜没啥两样。

    老板给我们每个人各发了五厘米厚的纸,上面印满了人名、公司名、电话号码、地址,叫我们先做 市场调查 ,了解对方对打印机的需求量、品牌等。这是销售的第一步。

    第一个破冰电话打出去——“嘟,嘟……”没人接,我祈祷,千万不要接千万不要接!就在此时,一声“hello”吼了进来。我陡然哽住了,之前练好的对白,顿时跑得无影无踪。对方的声音很粗,“hello,hello”地朝电话里吼了两声,沉默了,但没挂电话,好像知道我在这头犹豫要不要说话。

    那是多么漫长的煎熬啊……但想一想,下一个人是不是也要这样呢,假如老板在我身后看着我呢?假如他发现我没说我该说的,我是不是就要卷铺盖走人了呢?管他呢,反正对方也看不到我,我狠狠吸口气,迸出一个“hello”!

    电话结束,稀里糊涂也不知道说了什么。粗声男虽然态度不好,倒是有问必答。当我把写满答案的数据纸递给老板时,老板竟高兴地跟我high five(击掌),对其他七个人说我是第一个拿到别人资料的人……我的自信翻了一番。

    这仅仅是开头。真正的电话推销,是拿这些数据纸,想尽办法淘纸下的金矿。一张数据纸没戏,就下一张,没有挖到金子,再打……就这么不断重复刚才说的销售对白。

    一个星期过去,十个人走了四个。我开始失眠,做梦都梦到销售对白。

    公司的政策是,三个月连续不达标,你就得收拾东西走人。销售额度是公司考察你有没有用的重要标准,公司没那么多钱养你。还有一个是通话百分度:你一天打的电话越多越好,说的时间越长越好。不管你卖出东西没有,只要你嘴巴一直在动,老板就知道你在努力,也许能留你多观察几个星期。否则,他会直接告诉你,明天不要来了。

    销售就是这么残忍。眼看到月底,白板上我名字后面销售额度还是个大鸭蛋。我终于发飙了,抄起电话数据纸一张接一张地打,一听到对方说我不感兴趣,我就再问是什么让你不感兴趣。当对方再重复一个没兴趣后,我直截了当,挂机!下一个!怒火冲天地干了两天后,老天有眼啊,终于让我逮住一位偏远地区的小学校长,买了两个印盒,价值430澳元。那天,当我写下第一个销售数字时,call centre的许多人给我鼓掌……当晚,我睡得香极了。

    20天后,历经磨难的我钓到一条大鱼——当我把5000这个数字写下时,整个呼叫中心全体起立,除了掌声还有无数well done(干得好)的欢呼,甚至有人跑过来跟我握手……老板奖励我一个巧克力蛙。那个月,我拿到了500澳元的奖金。

    真有意思。我练口语,不用交学费,还拿钱,就是受一点儿气,多值啊。当我卖出东西时,我知道自己的英语别人听懂了,我也听懂别人了,还能跟对方的公司讨价还价达成共识。金钱利益的产生是一次成功对话最直接的结果,这不是比托福口试得多少分更实惠吗?

    我还收到了老板的一句话:做十次生意流产九次很正常,但是没有坚强的意志,不一次一次地试,又怎么知道下一张数据纸里面没有你要的地下金库呢?

    分享关于成功销售案例小故事篇2:钻石

    阿里巴巴的成功上市让成千上万的人为互联网疯狂,电子商务在中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互联网巨大的穿透力惊醒了沉睡于线下交易的行业,传统上由商场和专卖店销售的奢侈品钻石也开始跻身于电子商务。

    但对于钻石这样一种奢侈品来说,卸下包装华丽的外衣,没有了眼花缭乱的概念,放到一个缺乏尊贵享受的 渠道 去售卖,或许也就丧失了尊贵的体验。面对这样一个脱离奢侈品营销主流、以“廉价”挑战行业潜规则的方式,消费者还会为此买单吗?

    “钢性需求”蕴藏的渠道变革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冷却了奢侈品的消费,但危机之下也存在着商机。恒信钻石机构董事长李厚霖近日表示,这次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将会让传统的钻石销售模式发生巨大的变化。

    传统意义上,人们一直认为钻石是不折不扣的奢侈品。但李厚霖在对钻石的消费和销售做出分析后认为:目前钻石在中国市场仍然是一种生活必需品。

    在欧美国家,80%的父母会在子女结婚时赠予子女一颗钻石。据统计,发达国家每对夫妇在钻石方面的消费为1.2万美元;每年只有大约30%的消费者购买钻石是因为结婚。

    而在中国,即使在上海,拥有一件或一件以上钻石首饰的女性比例约为10%,76%的消费者购买钻石是因为结婚。

    这种因为结婚而产生的消费需求被业内人士称为“钢性需求”,基于中国消费者固有的 文化 背景,在结婚时购买钻石产品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

    “即使金融危机来了,他们可能不再需要一场奢华的婚礼,但对于钻戒的需求是不会改变的,也许消费额度会下降,但消费的笔数变化不大。”李厚霖说。

    据李厚霖介绍,钻石产品的销售渠道分为传统的店面零售、电视购物和网络销售。一般来讲,钻石零售商的成本分为三部分:上线供货成本、店面运营成本、市场推广成本。上线供货成本各家差别不大,对于传统的店面零售商来说,店面运营成本和市场推广成本是相当大的,而电视销售的 广告 投放费用更是大得惊人,巨大的成本支出导致钻石产品价格居高不下。而电子商务不存在实体店面成本,很少有甚至没有库存成本,所以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

    “当钻石产品成为生活必需品的时候,消费者会更注重钻石产品的低价格,毫无疑问,在品质得到保证的前提下,谁能够做到成本最低,谁就能做到价格最低,这就意味着谁会赢得更多的消费者。”

    “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消费者对价格会更加敏感,消费也会变得更加理性。因此,一种区别于传统消费模式或经营模式的新的 商业模式 将被催生和壮大。钻石的电子商务化将被推上一个新的地位。”李厚霖 总结 道。

    E时代的钻石销售

    其实在国外,在线购买钻石等珠宝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销售额为3.2亿美元,毛利润为6500万美元,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钻石销售商美国Blue Nile(蓝色尼罗河)公司在2007年交出的业绩单。

    BlueNile得以创建,缘自马克·瓦登(Mark Vadon)的一次购买戒指的经历。1998年,马克穿着T恤、短裤进入一家豪华珠宝店打算为未婚妻买一枚订婚戒指,却遭到了店员的怠慢与轻视。没买成婚戒的他,回家后便上网搜索,最终用比那家豪华珠宝店低一半的价钱,从一家网上珠宝店买下了他之前看中的一款戒指。这件事触动了马克敏感的商业神经,他据此拟订了一份商业计划书,并获得了600万美元风险投资,BlueNile.com于1999年诞生了。

    结果,BlueNile的生意好得出奇。2004年,BlueNile的销售额竟然一举超越了Bvlgari(宝格丽)、Cartier(卡地亚)和Tiffany(蒂凡尼)三大著名珠宝品牌的销售总和,并于同年在纳斯达克上市。仅仅用了7年时间,BlueNile便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钻石销售公司,其影响力远远超过了许多传统的珠宝商。

    BlueNile成功的秘诀其实非常简单—定位清楚明确,而且有着非常特定的利基市场—针对的是那些想购买钻石婚戒的男性,或者说想购买高性价比钻石婚戒的男性。所以尽管BlueNile的产品线包括钻石、婚戒以及珠宝等,但是它的主打产品很明确,就是钻石—占据了其销售业务的70%以上。

    BlueNile还有一个大胆之处就是销售完全透明化,把5万多颗钻石的信息和价格放在网上,实行透明化销售,一举颠覆了钻石零售行业的“潜规则”。

    价格是人们最为关心的核心问题之一,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购买决定。BlueNile之所以敢透明化销售,一个原因是其运营成本低于实体珠宝店,可以给顾客提供更为优惠的价格。由于不用支付店面租金,雇用员工的支出也大大减少,BlueNile钻石产品的平均销售价格比实体珠宝店大约低20%,部分钻石产品甚至低40%,就钻石这种昂贵的商品来说,的确能为消费者省下不少钞票。

    BlueNile并不是唯一的成功者,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网站亚马逊的在线珠宝销售额甚至超过了BlueNile。此外,有美国第二大在线钻石网站之称的ICE.com,以及全球最大的钻石B2B企业Rapaport集团旗下的RapNet国际互联网钻石交易系统,都是钻石电子商务的成功代表。

    当然,美国钻石电子商务取得成功不能忽视一个背景,早在1999年年底,美国就有接近4000万的家庭与互联网相连,截至2007年上半年,美国的上网人数达到了人口总数的64%,超过1.1亿,大约有5500万美国人经常上网发E-mail、浏览信息、研究相关问题和从事商务活动,这使得美国B2C的销售量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

    目前有数据表明,中国的网民已突破2.5亿,网上购物人群也已经超过3000万,电子商务更是经历了十几年的积淀,这些都为国内钻石网络零售商移植BlueNile的商业模式奠定了基础。

    越发“透明”的钻石

    “BlueNile取得的业绩说明这样一种销售模式在成熟的欧美市场是成功的,对于目前尚不成熟的中国钻石市场来说,这就意味着更大的机会。”李厚霖说。

    但对于长期习惯了现货交易的中国消费者而言,在网上购买昂贵的钻石似乎仍然是件难以想象的事。尤其是钻石一直以来因其加工难度成为非常不透明的产品,除了行业内的人士,普通消费者很少有人能够真正了解钻石。

    李厚霖对《新营销》记者表示,这是由于消费者对钻石缺乏基本的了解。“事实上,钻石有着非常严格的鉴定标准。钻石的价格其实是可以透明的,而且会越来越透明。”

    “最适合开展网上销售的只有钻石首饰。这是因为黄金饰品基本上是按照重量计算价格的,控制得也比较严格,在网上销售没有优势;而翡翠等珠宝天然货品稀缺,因此造假现象严重,使得标准不统一,也无法在网上销售。但钻石国内、国际的鉴定标准完全一致,只要有国家权威部门的鉴定证书,并在网上公示钻石的4C成色(重量、切工、颜色、净度等4C标准),完全适合网上销售。随着钻石相关技术知识的普及,它的品质、价格会越来越透明。”李厚霖说。

    国际钻石权威机构HRD(比利时钻石高层会议)2006年9月曾发布 报告 称,中国珠宝年消费达到了170亿美元,市场容量以15%的速度增长,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珠宝消费国。中国人对钻石的消费需求日益旺盛,随着国内中产阶级阶层的持续增长,钻石珠宝市场潜力巨大。

    据中国宝石协会预测,目前中国每年约有1000万对新人结婚,婚庆消费总额高达2500亿元,只要其中有1/10用于珠宝消费,全年就是250亿元的消费空间。

    “这对钻石电子商务来说,无疑是一个庞大的市场。随着钻石品质和价格的透明化,消费者网上购买钻石也必将会像他们在网上购买图书、手机或其他电子产品一样被广泛接受。”李厚霖表示。

    但目前中国钻石业的经营模式尚处在初级阶段。国内钻石销售网站能否在数以千亿计的消费市场上,像BlueNile那样将传统的钻石零售商远远抛在身后,目前看来尚需时日。

    在美国,被BlueNile超越的百年老店Tiffiny也开始了在线销售业务,2007年的网络销售占到整个销售额的7%,而且这一比例正在快速提高。当众多中国式BlueNile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时候,它们靠什么吸引顾客?怎样才能形成自己的经营特色,打造自己核心的竞争力,也是这些企业将要面临的问题。

    正如KPCB合伙人钟晓林所说:“在中国,以标准化的简单产品为主的第一代电子商务正逐渐发展到以高端产品为主的第二代电子商务,但要使得高端产品的网络分销达到标准化产品的网络分销水平,还有很大的创新空间,也有很长的路要走。”

    李厚霖眼中钻石电子商务的未来

    《新营销》:对于中国的钻石电子商务,你认为目前最大的障碍是什么,应该怎样解决?

    李厚霖:可能更多的还是消费者信任和钻石知识的普及问题。从技术的角度,其实在线销售钻石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因为从净度、克拉、切工、颜色的标准,一枚裸钻的品质和价格是被严格测算和估值的。对消费者来说,则是加深对钻石透明度的认识。

    目前我们也看到,国内钻石电子商务大多采用了“水泥+鼠标”也就是线下体验店和线上销售相结合的模式,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尝试,也是希望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解决信任度难题,迎合了中国消费者对实体店信任的心理。

    但这种做法也是一把双刃剑。扩张意味着新的市场占有,同时也意味着经营成本与推广成本的迅速增加,意味着网络钻石销售机构相对于传统珠宝销售商之间的成本优势不断丧失。

    解决信任问题最好的办法我认为是口碑传播,消费者更相信口口相传的信息。钻石电子商务商机的到来,口碑传播营销至关重要。

    《新营销》:目前国内有一些钻石销售网站,怎样看待它们的定位?未来的钻石电子商务应该是怎样的?

    李厚霖:在国内,严格说现有的在线销售钻石的品牌,它们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钻石电子商务,它们依然拥有线下体验店、实体店等,还不能做到成本最大限度的低,因而也不能做到价格最低。

    这固然是基于“中国特色”的运营模式,去解决目前消费者对钻石产品的信任度问题,但从长远来说,只有像BlueNile、亚马逊这样的真正的电子商务品牌才更能赢得消费者。当钻石变得越来越透明时,销售渠道扁平化是确保产品价格最低的唯一方式。消费者熟知产品的品质和价格,他们理所当然选择的就是那些品牌信誉和服务良好的钻石运营商了。

    《新营销》:纽约的一位珠宝分析师说:“钻石行业的网络新秀将吞噬掉所有的传统经销商。”你怎样看待这样的论断?怎样看待传统渠道和新兴渠道?

    李厚霖:应该说,BlueNile、亚马逊取得了成功,并没有导致那些走品牌路线的公司倒闭。相反,像TIFFANY、卡地亚这样的百年品牌依然以它们独特的品牌特色生存、成长,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钻石文化的理解和消费。因为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钻石依然是奢侈品。那些高端品牌往往赋予了钻石产品更深层的内涵和文化附加值,它们的消费者更加追求品牌的独特文化和体验式消费模式,因为能给他们带来愉悦感。

    从情感角度来说,钻石是人们美好爱情誓言的信物,它不可替代地承载着两个人一生一世的承诺。所以,才会有像TIFFANY这样的百年品牌,它是一种文化、一种理念、一种认同。因此,钻石的品牌化路线是不会动摇的,这也是恒信钻石机构自始至终坚持的理念。

    未来钻石市场也必定是作为生活必需品的婚戒市场和钻石奢侈品牌共存。根据消费群的不同,钻石销售商必然会选择不同的销售模式。

    分享关于成功销售案例小故事篇3:14岁的销售冠军

    玛克特·安德鲁从7岁开始推销女童子军小曲奇饼干以来,其销售额已经达到了8万多美元。这位当今世界上最优秀的销售员不在乎你叫她“小姑娘”。每天放学之后,她都挨家挨户地去推销小曲奇饼干。经过几年锻炼,这位性格羞怯的小女孩变成了推销高手,在13岁时,她找到了营销秘诀。而这一切都从一个梦想开始。

    玛克特·安德鲁的妈妈是美国纽约一家餐馆的服务员。爸爸在她8岁时离开了母女俩。玛克特和妈妈相依为命,生活虽然清苦,但是,她们有一个梦想:要一起环游世界。

    “我现在拼命干活,好供你上大学。”一天,妈妈对她说,“等你大学 毕业 以后,你挣钱供我俩一起去环游世界,好吗?”

    13岁时,她从女童子军杂志上看到一则消息说,推销女童子军小曲奇饼干最多的冠军将会得到一份嘉奖:两张环游世界的免费票。于是,她决定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争取做销售额最高的那一位。

    但是,仅有梦想是不够的。玛克特·安德鲁知道要实现这个梦想,还得有计划。

    “一定要做得更专业些,穿上制服。”叔叔告诉她,“做生意时,就要穿得像那么一回事。当你在4点半或6点半,特别是在星期五晚上到达人家门口时,向他们请求多买一些你的商品。不管他们买还是不买,都要保持微笑,尊重顾客。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说让他们买你的饼干,而说请他们投资。”

    当然,一定还有许多童子军都想要争取这两张免费票,一定还有许多童子军也有自己的计划。但是,只有玛克特·安德鲁坚持在放学后,穿上童子军制服,准备好挨家挨户去请求人们为她的梦想投资。

    “嗨!您好!我有一个梦想,我想用卖童子军小曲奇的方式挣得两张免费票,好让我妈妈和我去环游世界。”她会站在人家门口说,“您愿意买一两打小曲奇饼干吗?”

    那一年,玛克特·安德鲁卖出了3526盒童子军小曲奇,赢得了两张环游世界的免费票。从那以后,她一共卖出了4.2万盒童子军小曲奇,还多次在全美的销售会上发表演讲,她的传奇被拍成迪斯尼电影,她还是一本畅销书的两个作者之一,该书向人们介绍怎样销售小曲奇、公寓房、卡迪拉克轿车、电脑以及其他一切东西。

    玛克特并不比其他成千上万年轻的或年老的心怀梦想的人更聪明或更外向,所不同的是,她发现了销售的秘密:不停地请求,坚持不懈。许多人甚至在开始推销前就失败了,其原因在于他们没有鼓起勇气要求得到他们真正想要的东西。害怕被拒绝的心理导致我们中的许多人在有机会前就先拒绝了自己——不管我们推销的是什么。

    其实每个人都在做推销。“你每天都在推销自己——在学校向老师推销,在公司向老板推销,向刚认识的人推销。”14岁的玛克特说,“我妈妈是服务员,她每天都在推销餐厅里的特色菜。市长和总统拉选票也是在推销自己……我眼睛所见到处都在做销售。做买卖是世界的一部分。”

    人们请求得到他们真正想要的东西是需要勇气的。有勇气并不意味着不害怕,而是克服惧怕,坚持做下去。玛克特发现,越到后来,你越是坚持,整个过程也就越是容易,也更加有趣。

    有一次,在电视实况转播中,制片人决定用最难的推销来为难她。玛克特被要求向现场的一位观众推销她的童子军小曲奇。

    “您愿意投资一两打童子军小曲奇饼干吗?”她问。

    “我一点都不想买。”他说,“我是联邦监狱看守人。每天晚上,我得安顿2000个强奸犯、抢劫犯、行凶犯、虐待 儿童 犯,让他们安静地睡觉。”

    玛克特平静地反击道:“先生,如果您吃上一点童子军小曲奇,您就不会这么生气,也不会这么烦恼了。而且,先生,我想如果您能给2000个犯人都带一点童子军小曲奇回去的话,您的工作也会容易一些。”

    最后,监狱看守人签了一张支票。

    >>>下一页更多成功销售案例小故事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体验营销案例100例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如有更多相关问题,可拨打网站上的电话,或添加微信。


    推荐阅读:

    江西优秀品牌策划:体验让您的品牌瞬间火爆!

    付费“Chat”“GPT”应用刷屏 专家:多为“中间商”体验或存差异

    营销策划一线体验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读后感(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读后感2000字)

    logo生成器(logo生成器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