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特殊人群的景观设计(关于特殊人群的景观设计方案)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关于特殊人群的景观设计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如需了解景观设计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园林规划设计常识是什么?
园林规划设计是园林绿地建设施工的前提和指导,是施工和定点放线最可靠和准确的依据。
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是运用植物、水体、建筑、山石、地形等园林物质要素,以一定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艺术规律为指导,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绿地设计。
园林规划设计必须首先考虑规划设计的意图和构思,设计的内容和形式,要求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体现不同绿地的不同特点。
在细部设计上,要考虑到植物配置的科学性,地形园路设置的合理性,要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和投资,要研究园林建筑设施的形式、数量和设置布局的合理,远期与近期景观效果的协调等问题。
在进行各类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时,必须协调好上述诸多因素之间的关系。园林施工人员也必须在了解园林规划设计意图的前提下,才能进行园林工程施工。
(一)园林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理
1.园林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
(1)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审美心理和情趣。
(2)园林规划设计必须重视科学性、艺术性、合理性和经济性。
(3)要继承我国传统的造园手法,借鉴国外园林的有益成分,使传统园林与现代园林相结合,既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又要有鲜明的时代感和艺术创新,不断发展中国新园林。
(4)园林规划设计要与施工和养护管理紧密联系。要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2.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原理
(1)要根据设计绿地的功能、性质确定主题思想和造景形式,即意在笔先。例如,医院绿化就要以卫生隔离、病人疗养、创造景观为主题进行园林绿化设计。
(2)要根据工程技术要求、经济水平、种植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立地条件来进行园林设计。以植物的生物学特性为例,耐荫植物应选择种植在背阴面、水生植物应择水而居,喜光植物要给予足够的阳光地带供其生长等。
(3)园林绿地要按照绿地功能的不同来分隔景区。
(4)园林设计要根据绿地原地形地貌特点,结合周围环境景色,巧于因借。设计要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最高艺术境界。
(5)园林规划设计要赋有诗情画意,讲求意境,这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特色。
(二)园林艺术造景手法
1.主景与配景手法
突出主景的方法有:
(1)主景升高法。
(2)中轴对称法。
(3)风景视线的焦点或终点法。
(4)动势集中,众星捧月法,即把主景置于周围景观的动势集中部位,烘托主景。
(5)中心、重心法,即把主景设置在园林中的几何中心或相对重心部位。
(6)渐次法,即把主景安排在动态景观序列的终点。
2.对景与障景手法
(1)对景:多用于园林局部空间的焦点部位。例如,广场焦点、入口对面、湖池对面等。
(2)障景:在园林绿地中遮挡视线、引导空间的屏障景物。
3.夹景与框景手法
(1)夹景:在游人视野中,两侧夹峙而中间观景。
(2)框景:四周围框而中间观景。
4.层次与景深手法
景观分为前景、中景、背景或近景、远景,从而体现出景观的层次感,有景深效果。
5.借景手法
借景是将园外景物“借”到园内,融为整体景观范围的方法。可分为借物、借声、借色、借香等方法。
6.点景手法
点景是园林中对景物的命名、题咏和导游介绍。点景方式有楹联、匾额、石碑、石刻、宣传装饰等。
在我国园林,尤其是苏州园林中,各种的楹联、诗词和景点命名,都是点景应用的范例。例如,苏州园林中的“与谁同坐轩”(对:清风明月我)、爱晚亭等,以及黄山的迎客松、颐和园的万寿山等,都是应用命名的方式来点明主题的。
(三)园林规划设计的形式
1.规则式园林
规则式园林又称为整形式、建筑式或图案式园林,是以建筑和建筑式空间布局作为园林风景表现的主要题材。例如,北京的天坛公园、天安门广场绿地,南京的中山陵,大连的斯大林广场,杭州的岳庙等,都属于规则式园林。规则式园林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地形、地貌平整,或呈阶梯状平面,地形纵剖面均由直线组成。
(2)水体外形轮廓为几何形,驳岸整齐。在园林中常见的水景类型以整形式水池、壁泉、喷泉、运河等为主,其中常以喷泉作为水景主体。
(3)建筑常采用中轴对称均衡的设计,建筑群的布局也采用中轴对称均衡的方法,并以主要建筑群和次要建筑群形式的主轴和副轴来控制全园。
(4)园林中的道路广场的外形轮廓也为几何形或规则式,并以对称或规整式的建筑群、林带、树墙等来围成封闭的草坪和广场空间,道路多由直线、折线或几何曲线组成。
(5)花卉布置多为图案式毛毡花坛、花境为主,或组成大规模的花坛群。树木种植为行列对称,以绿篱、绿墙来划分空间。有时树木也进行整形式修剪。
2.自然式园林
自然式园林又称风景式、不规则式、山水派园林等。这一类园林,以自然山水作为园林风景表现的主要题材。例如,我国留存至今并发扬光大的古代园林——颐和园、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等,现代园林——北京的陶然亭公园、紫竹院公园,广州的草暖公园,天津的水上公园,上海的长风公园等,都属于自然式园林的范畴。自然式园林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地形地势多利用自然地貌,或自然的地形与人工的山丘水面相结合。地形断面起伏,成缓和曲线。
(2)水体形式多以溪流、池塘、瀑布、叠水、湖泊等作为同林水景主题。驳岸线自然,多采用自然山石堆砌或做成缓坡状。
(3)建筑群不要求左右对称,个体外形也不要求对称,全园不用建筑对称轴线来控制。
(4)道路广场采用自然形状,以不对称的建筑群、山石、自然形式的树丛、林带等来组织空间。道路采用自然式的平、竖曲线。
(5)花卉栽植多用花丛、自然式花带等。一般不用绿篱和毛毡花坛。
(6)树木以孤植、丛植、群植、林植为主,不讲求行列对称。多采用自然式种植形式,充分展现园林植物的自然美。
3.混合式园林
混合式园林是规则式园林与自然式园林相结合的园林形式。在园林绿地中,绝对规则式或自然式的园林布局一般并不多见,常常是两种形式的结合。我们所说的规则式园林或自然式园林,也不过是看全园整体布局上是以规则式占主体,还是以自然式占主体了。
(四)园林规划设计的主要类型
园林规划设计一般包括有公共绿地绿化设计、城市社区道路绿化设计、居住区(社区)绿化设计、单位附属绿地绿化设计以及宾馆庭院、公共建筑、各类公园、风景区的园林规划设计等主要类型。
1.公共绿地绿化设计
(1)公共绿地绿化设计:公共绿地绿化是城市社区园林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市政投资,经过艺术布局而建成的具有一定园林设施,对市民公共开放,供市民游览、观赏、休憩及开展文体活动,以美好城市社区、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功能的园林绿化。
(2)公共绿地的设计类型:公共绿地的设计类型有公园,儿童公园,植物园,动物园,体育公园,街心广场,纪念性园林等。
(3)公共绿地的设计原则:
1)必须以创造优美的绿色自然环境为主,强调植物造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2)要体现实用性、艺术性、科学性、经济性。巧于组景,创造特色。
3)要体现地方园林特色和风格,不同绿地有不同景观。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4)总体设计要注重利用现状自然条件,与周围环境相融合,使园景与街景融为一体。要避免景观的简单堆砌和重复。
5)依据城市社区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要求,设计要满足不同层次和年龄段游人的活动内容需要。应根据需要设置儿童活动区、老人活动区、文化交流区、安静休息区等。
2.道路绿化设计
道路绿化是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道路绿化是以“线”的形式,广泛分布于城市社区各个角落的城市社区绿化形式。联系着城市社区绿地中分散的“点”和“面”,组成完整的城市社区绿地系统。
(1)城市道路绿地:城市道路绿地主要是指城市街道绿地、花园林荫道、滨河道,以及穿过市区的公路、铁路、高速干道、立交桥等交通设施的防护绿地。
(2)道路绿化的设计主要类型:包括行道树绿化,道路林荫带,交叉路口中心岛绿化,立交桥绿化,高速干道绿化,滨河路绿地。
3.居住区(社区)绿化设计
居住区绿化最接近居民,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是使用率最高的绿地类型之一。居住区绿地在改善居住区生态环境、创造景观环境、通过户外活动场所、积极卫生防护等方面的作用十分显著。
(1)居住区绿地的设计类型:居住区绿地分为集中绿地(组团绿地),宅旁绿地(楼间绿地),居住区道路和停车场绿地,公共建筑及配套设施绿地。
(2)居住区绿地的设计原则:
1)科学原则:要与居住区总体规划同步,以保证居住区绿地面积的科学合理;要充分利用居住区原自然条件,因地制宜;要以绿化为主,注重改善环境;要以乡土树种和养护简便的植物为主要植物素材,适地适树,合理设计植物群落;要与居住区的建筑风格和布局相协调一致。
2)生态效益原则:改善小区整体生态环境。
3)美观原则:运用中国传统园林理论,借鉴现代城市社区景观和环境艺术设计手法提高设计水平和审美情趣。
4)实用原则:力求绿地设计方便实用,提高绿地和各类环境设施的使用率。
5)经济原则:考虑降低建设工程投资和后期养护费用。
4.单位附属绿地绿化设计
(1)单位附属绿地的设计类型:单位附属绿地设计主要包括机关、厂矿、学校、医院等具有专属性质,为特殊人群服务的绿地设计。
(2)单位附属绿地的设计原则:
1)根据不同单位附属绿地的性质、地段和服务对象进行设计。
2)以植物造景为主,尽可能利用和满足植物的生物学特性。
3)合理进行植物配置,达到减弱或消除一切外在的,不利于健康和环境美化的因素。
4)创造优美的园林环境。
(3)单位附属绿地植物选择:
1)杀菌植物:例如,油松、白皮松、雪松、侧柏、樟树、桉树等。
2)抗污染植物:例如,臭椿、柳树等。
3)抗逆性强的植物。
4)无污染植物。
二、关于建筑住宅设计的理念?
海市工程建设规范《上海市住宅设计标准》(DGJ08-20-2001)已于今年8月1日起颁布实施。和“九五”标准相比,新标准有哪些显着不同?设计人员在设计中要注意哪些问题?日前,记者带着上述问题走访了新标准的主要编制者之一,上海市工程建设标准化办公室顾问彭圣钦先生。
彭圣钦说,相对于“九五”标准,新标准修改和新增的内容很多,从内容、形式到方法变化都较大,是对九五标准的完善和对国家标准的具体化,体现与城市功能定位相协调、以人为本、促进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相统一的指导思想。
安全第一
彭圣钦介绍说,新标准明显侧重于安全,对住宅安全涉及到的结构安全、消防安全、防盗安全、用电用气安全、构造安全这五方面都作了细化的规定。其中结构和消防安全,增加了专门的篇章;对“公共部位设计”、“燃气设计”和“电气设计”中涉及安全问题的楼梯、连廊、电表箱,热水器等问题也作了具体的规定。
因为错层对结构和抗震都不利,而现实中存在着“错层房”扩大之势,《标准》在这一点上倾向很明显:不能为错而错。新标准提出“卧室和卫生间之间不应设计错层”。“不应”是很严格的,设计人员务必执行。如果非“错”不可,就要按《抗震设计规范的补充规定》来设计。
关于消防,国家规范不具体,操作性不强,“九五”标准里也没有,新标准吸收了消防局的有关规定,将其纳入到建筑规范里来,用以指导住宅消防设计。例如对消防登高面,作了“塔式住宅的消防登高面不应小于住宅的1/4周边长度”等具体规定。
关于防盗,改变了原来的设铁栅栏的规定,改为“住宅底层的外窗和阳台门、开向公共部位或走廊的窗口下缘距屋面(平台)小于2.0米时,应采取防卫措施。”至于具体措施,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安全玻璃,美观一些的防盗栅栏,电子报警系统等等。
注重环境
现在消费者在购房时除了重视功能,越来越注重居住环境,选择住宅就是选择一种生活的理念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共识。《标准》为此专列了“总体设计”一章,这是九五标准和国家规范里都未曾涉及的,也是体现标准人性化的地方。比如“居住环境”一节“高层住宅的小套、中套应有一个居住空间,大套应有两个居住空间能获得冬至日连续满窗有效日照不少于1小时”,和这条强制性标准相应的是在“套型设计”中另一规定:“小套、中套至少应有一个,大套至少应有两个居住空间向南或南偏东35度~南偏西35度。在特殊情况下,其朝向可南偏东45度~南偏西45度。套型设计应组织好自然通风。”这充分体现了《标准》对上海气候因素的综合考虑。彭圣钦指出:相对于“九五”标准中不管是大套,小套,对日照的要求仅限于一个居住空间,这两条标准显然是提高了设计的难度,但从设计住宅也是设计一种生活的高度出发,设计人员应力求做到。
人文关怀
新标准在很多地方体现出对人的关怀。如标准中新增的第六章“物理环境性能设计”,其中有些在九五标准中未列入强制性标准的现在都已列入。比如“住宅建筑的外墙、分户墙及楼板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应大于等于45dB”,这是对声环境的要求:“住宅建筑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应符合外墙传热系数≤2.0,屋面≤1.5的要求”,这是对热环境的要求。彭圣钦特别强调:新标准执行后,钢筋混凝土剪力墙25公分,内外两公分粉刷将不再能通过审图公司的审查,而一定要采取隔热措施。
标准对特殊人群考虑得更为周到,在“出入口”车节对老年人、残疾人使用的坡道数量占该类住宅出入口总数的比例作了细化规定:低层、多层住宅不应少于10%;中高层不应少于30%等等。
景观倡导
彭圣钦说,虽然新标准尚未编制专门的“景观”章节,但已体现出对景观的重视。如新标准吸取了目前有些规划较好的居住区的经验,提出了“围墙宜通透”的倡导,提倡住宅设计互为借景,扩大视野;另外对绿化率(30~35%)和集中绿地的设置要求也体现了标准对人文景观的要求;
对坡屋顶,《标准》提出:“低层、多层住宅屋面宜做坡屋面”,这里用的是“宜做”,也就是并不强求一致,一是考虑到防渗措施的多样化;再就是城市景观的丰富性要求。
细化方案
连廊究竟该从哪一层开始?跃层和敞开空间算不算楼层?这些“九五”标准里都没有明确规定,每遇到具体问题都要请科技委认证。新标准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提出了细化的方案:关于连廊,“下列住宅应设置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连廊:十八层以上的单元式住宅,当每单元设置一个防烟楼梯间时,应从第十层起,每层在相邻的两单元的走道或前室设连廊……”,关于公共用房,“建筑高度不超过54米的塔式、单元式住宅,当顶层为两层一套的跃层式住宅或底层设有敞开空间时,在满足结构、日照的条件下,可按实际层数减去一层后对照本标准的其他条文的规定设计。”类似与这种细化的规定在标准中还有很多,旨在减少不必要的认证和扯皮。
鼓励创造
彭圣钦特别强调,标准的编制只是提供一个大的规范,考虑到新技术还在发展,新的产品和新的结构形式还要出现,所以新标准尽量体现出前瞻性,不会束缚新技术的发展。这反映在《标准》的用词上,尽量少用强制性的条文,能够用“应”不用“必须”,能用“宜”不用“应”,让设计人员有回旋的余地,鼓励有创意的设计。但彭圣钦提醒设计人员注意:不要因《标准》在很多地方用“宜”就忽视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而不去执行,小而言之,专家在制定标准时已充分考虑了《标准》的可行性,认为是可以做到的;大而言之,用《标准》指导设计将有助于设计水平的提高。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上海市住宅设计标准》(DGJ08-20-2001)已于今年8月1日起颁布实施。和“九五”标准相比,新标准有哪些显着不同?设计人员在设计中要注意哪些问题?日前,记者带着上述问题走访了新标准的主要编制者之一,上海市工程建设标准化办公室顾问彭圣钦先生。
彭圣钦说,相对于“九五”标准,新标准修改和新增的内容很多,从内容、形式到方法变化都较大,是对九五标准的完善和对国家标准的具体化,体现与城市功能定位相协调、以人为本、促进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相统一的指导思想。
安全第一
彭圣钦介绍说,新标准明显侧重于安全,对住宅安全涉及到的结构安全、消防安全、防盗安全、用电用气安全、构造安全这五方面都作了细化的规定。其中结构和消防安全,增加了专门的篇章;对“公共部位设计”、“燃气设计”和“电气设计”中涉及安全问题的楼梯、连廊、电表箱,热水器等问题也作了具体的规定。
因为错层对结构和抗震都不利,而现实中存在着“错层房”扩大之势,《标准》在这一点上倾向很明显:不能为错而错。新标准提出“卧室和卫生间之间不应设计错层”。“不应”是很严格的,设计人员务必执行。如果非“错”不可,就要按《抗震设计规范的补充规定》来设计。
关于消防,国家规范不具体,操作性不强,“九五”标准里也没有,新标准吸收了消防局的有关规定,将其纳入到建筑规范里来,用以指导住宅消防设计。例如对消防登高面,作了“塔式住宅的消防登高面不应小于住宅的1/4周边长度”等具体规定。
关于防盗,改变了原来的设铁栅栏的规定,改为“住宅底层的外窗和阳台门、开向公共部位或走廊的窗口下缘距屋面(平台)小于2.0米时,应采取防卫措施。”至于具体措施,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安全玻璃,美观一些的防盗栅栏,电子报警系统等等。
注重环境
现在消费者在购房时除了重视功能,越来越注重居住环境,选择住宅就是选择一种生活的理念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共识。《标准》为此专列了“总体设计”一章,这是九五标准和国家规范里都未曾涉及的,也是体现标准人性化的地方。比如“居住环境”一节“高层住宅的小套、中套应有一个居住空间,大套应有两个居住空间能获得冬至日连续满窗有效日照不少于1小时”,和这条强制性标准相应的是在“套型设计”中另一规定:“小套、中套至少应有一个,大套至少应有两个居住空间向南或南偏东35度~南偏西35度。在特殊情况下,其朝向可南偏东45度~南偏西45度。套型设计应组织好自然通风。”这充分体现了《标准》对上海气候因素的综合考虑。彭圣钦指出:相对于“九五”标准中不管是大套,小套,对日照的要求仅限于一个居住空间,这两条标准显然是提高了设计的难度,但从设计住宅也是设计一种生活的高度出发,设计人员应力求做到。
人文关怀
新标准在很多地方体现出对人的关怀。如标准中新增的第六章“物理环境性能设计”,其中有些在九五标准中未列入强制性标准的现在都已列入。比如“住宅建筑的外墙、分户墙及楼板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应大于等于45dB”,这是对声环境的要求:“住宅建筑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应符合外墙传热系数≤2.0,屋面≤1.5的要求”,这是对热环境的要求。彭圣钦特别强调:新标准执行后,钢筋混凝土剪力墙25公分,内外两公分粉刷将不再能通过审图公司的审查,而一定要采取隔热措施。
标准对特殊人群考虑得更为周到,在“出入口”车节对老年人、残疾人使用的坡道数量占该类住宅出入口总数的比例作了细化规定:低层、多层住宅不应少于10%;中高层不应少于30%等等。
景观倡导
彭圣钦说,虽然新标准尚未编制专门的“景观”章节,但已体现出对景观的重视。如新标准吸取了目前有些规划较好的居住区的经验,提出了“围墙宜通透”的倡导,提倡住宅设计互为借景,扩大视野;另外对绿化率(30~35%)和集中绿地的设置要求也体现了标准对人文景观的要求;
对坡屋顶,《标准》提出:“低层、多层住宅屋面宜做坡屋面”,这里用的是“宜做”,也就是并不强求一致,一是考虑到防渗措施的多样化;再就是城市景观的丰富性要求。
细化方案
连廊究竟该从哪一层开始?跃层和敞开空间算不算楼层?这些“九五”标准里都没有明确规定,每遇到具体问题都要请科技委认证。新标准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提出了细化的方案:关于连廊,“下列住宅应设置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连廊:十八层以上的单元式住宅,当每单元设置一个防烟楼梯间时,应从第十层起,每层在相邻的两单元的走道或前室设连廊……”,关于公共用房,“建筑高度不超过54米的塔式、单元式住宅,当顶层为两层一套的跃层式住宅或底层设有敞开空间时,在满足结构、日照的条件下,可按实际层数减去一层后对照本标准的其他条文的规定设计。”类似与这种细化的规定在标准中还有很多,旨在减少不必要的认证和扯皮。
鼓励创造
彭圣钦特别强调,标准的编制只是提供一个大的规范,考虑到新技术还在发展,新的产品和新的结构形式还要出现,所以新标准尽量体现出前瞻性,不会束缚新技术的发展。这反映在《标准》的用词上,尽量少用强制性的条文,能够用“应”不用“必须”,能用“宜”不用“应”,让设计人员有回旋的余地,鼓励有创意的设计。但彭圣钦提醒设计人员注意:不要因《标准》在很多地方用“宜”就忽视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而不去执行,小而言之,专家在制定标准时已充分考虑了《标准》的可行性,认为是可以做到的;大而言之,用《标准》指导设计将有助于设计水平的提高。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三、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是怎样的?
环境艺术设计对外部空间环境进行规划、整理及再创造,对建筑提供的内部室内空间进行再创造,专业内容涵括了城规建筑设计、园林广场设计、景观艺术、壁画、雕塑艺术品的配置、室内设计、以及各类公共设施的设计。设计的对象涉及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的各个领域,是一个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的专业。也是与一个国家、民族、地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的专业。
环境艺术设计的开发、建设与人的生存、生活息息相关,从世界范围看,专业和行业的发展进度很快,大规模的环境艺术设计开发成果引人注目,各国设计师都在积极探讨摸索,运用已经掌握的高新科技探求人类生存、生产和生活环境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已被国际社会承认的设计原则可归纳为三条:
1.有利于保护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
2.有利于使用者身体健康
3.有利于使用者的精神和谐,身心愉悦。
这三条被国际社会广泛承认的设计原则都是有利于“人”这一主体的从使用功能到精神需求的最根本的人性要求和生存要求。因此环境设计中的人性化主题一一“人文关怀”必然是今天广大设计师面对的最重要的课题。
对于环境设计来说:
●设计中的人文含量越高,其设计成果就越有特色,越能反映一个民族灿烂的文化传统,使设计独具魅力,是使用者身心愉悦,在环境的潜移默化中陶冶人的高尚情操。
●设计中的人文内容越多,其设计成果就越能满足使用者的文化需求,产生环境与人的对话,增加环境认知度和和谐度,产生环境对人的集聚效应。
●设计中的人文渗透越深刻,越能提高设计的文化品位。满足使用者的审美需求,精神需求,增加使用者的自豪感。其设计成果也同时展现了设计师贯彻世界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设计能力和水平。
具体到环境艺术设计上;
1.设计师在对使用对象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使用者的生活习惯、空间功能要求、文化层次、心理需求、消费方式、对色彩、造型等的爱好)做好设计定位,并在前期充分调研基础上深入设计,反复研究。不仅解决好使用功能配置和空间整体设计,而且重视细部设计。有人说:“上帝在细部”是很有道理的。好的空间功能设计以及有好的细部设计才会使使用者感到体贴入微的关怀。
2.重视对特殊人群的设计关怀。我们的设计既要考虑到为正常人提供便利、舒适、体贴的室内外环境,还要考虑到使用这些环境的特殊人群。即过去常常被忽视的群体,如残疾人、老年人和儿童,要在设计中考虑他们的特殊要求和他们特殊的消费心理,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怀和温暖。世界设计联盟在1995年就提出了“整体设计”的立场文件:“最初的消除障碍以方便残疾人的概念是无意的,但是这些概念欢迎为每一个人的利益改善环境。
整体设计包含并且拓展的这一目标。
整体设计为整个人的一生,从儿童到老年,看待设计。
整体设计服务于与环境相联系的所有设计原则。
整体设计确信,尽管人们可能有暂时的或永久的残疾,他们却不必然受到其环境的阻碍。
因此,国际设计联盟提倡:
设计师应对所有人的需要敏感并作出反应。
设计应该用最安全、最具功能性、舒适的方式服务于最多的人,不排除任何人。
3.提高设计的文化含量,通过多元化和更宽广的视野获得设计个性化,体现对人的精神关怀。
结论就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单单靠技术并不能造就一个更好的社会,文化的延续才是人类社会最有价值的东西。设计尊重民族文化传统和地域风格特点是体现设计文化的重要方式,在这样的设计里,传统的文化被蕴含在新的设计中而得以继承和流传。设计师应当把设计一个能够尊重传统和当地文化特色的室内、外空间环境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充分考虑对于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设计体现出较高的文化含量和艺术水平,同时反映出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和素养。
四、环境设计专业的特殊性在哪里?
环境设计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于设计学类专业。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相关学科领域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并具有创新能力的和设计实践能力,能在高等艺术学校从事环境设计或教学、研究工作,在艺术环境设计机构从事公共建筑室内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城市环境景观与社区环境景观设计、园林设计,并具备项目策划与经营管理、教学与科研工作能力的高素质环境艺术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环境设计专业专门培养设计公共和私人空间,室内和室外空间的设计人才。环境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恢复,改造,保持建筑物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将来职业导向为环境设计师或者是建筑师。从设计的角度来研究环境的各个方面,整体考虑人工和自然等空间要素。
目标是设计出使这些要素和谐统一的建筑和环境空间,即满足功能需求,又考虑到环境安全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环境设计是一门交叉学科,把建筑学,园林,室内装潢,环境绘图(如标志牌和信息公告牌)的创意结合在一起,并涵盖了社会科学,卫生保健学,环境科学和自然科学。本科头两年学习公共文理课程,同时还会上一些介绍环境设计的专业基础课。大三和大四集中学习个人选择的研究方面,比如城市和区域规划,园林设计等。环境设计专业会有很多的结合实际工程的实践课,实践课和实习将会使你了解规划和设计的真实世界。你会在政府部门,非盈利组织,私人企业中实习,学习到在社区规划,项目开发中如何综合考虑经济,社会,政治,以及设计要素。
各大学环境设计专业的侧重点会不一样。一些大学强调传统的结构设计,一些强调满足特殊人群需求的研究型设计。一些则强调社区规划设计。强调传统结构设计的环境设计专业通常会设在建筑学院,室内装修学院,园林设计学院的下面,也有可能设在工程学院(用于工业和产品设计)。研究导向型的学院通常会有正式的研究中心。大部分环境设计专业以设计规划和政策导向,和城市规划系紧密相连。
以上就是关于关于特殊人群的景观设计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
关于成立大师工作室的决定(关于成立大师工作室的决定文件)_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