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页
SERVICE 服务产品
XINMEITI 新媒体代运营
CASE 服务案例
NEWS 热点资讯
ABOUT 关于我们
CONTACT 联系我们
创意岭
让品牌有温度、有情感
专注品牌策划15年

    三角形的景观设计概念(景观设计三角形元素)

    发布时间:2023-03-22 00:32:48     稿源: 创意岭    阅读: 127        问大家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三角形的景观设计概念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如需了解景观设计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三角形的景观设计概念(景观设计三角形元素)

    一、园林中的点 线 面 具体指什么

    园林中的点、线、面:

    1、园林中的点

    园林设计中的点是从美学的角度抽象出来的元素,通常以“景点”的形式存在。严格来说,园林设计中的点没有大小,是一个相对的存在,用于在空间中标定位置。比如一个综合公园中,一个大草坪相对于整个园区而言是一个点,而大草坪中的一棵园景树相对于大草坪来说,它又是一个点,大草坪则上升为一个面。

    2、园林中的线

    园林设计中的线通常以线型造景要素的形式存在。相对于点,线具有更为明确的评判标准,在园林设计中,线的表现形式有道路、线型构筑物、线型景观带等。

    3、园林中的面

    ①规则的面

    园林中规则面主要指有固定形态的几何图形,通常由直线或规则曲线围合而成,包括圆形、方形、三角形。其中,圆形具有统一和内向的特点,具有运动和静止的双重特性,通常应用于交通节点和特定的景观布局;方形给人一种大方、平稳、庄严的规律感,通常在皇家园林和广场的铺装中使用;三角形在园林设计中被认为是最稳固的形状,给人一种稳定、锐利、醒目的感觉,通常应用于个性化景观构筑物和个性化铺装中。比如天安门广场、罗浮宫金字塔等。

    ②不规则的面

    园林中不规则面没有固定的形态,通常完全或部分通过不规则曲线围合而成,给人一种流畅、轻快、柔和的视觉感受。通常用于水体、草坪、自然山林等的营造。比如颐和园中的昆明湖、海淀公园中的大草坪。

    知识点延伸:

    园林设计中的点、线、面都是从美学的角度抽象出来的元素,它们在园林景观中以不同的方式得到体现。正如开始所说,了解它们在园林设计中的作用和表现手法,对我们进行园林设计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角形的景观设计概念(景观设计三角形元素)

    二、急求 某种景观设计思潮 论文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需求不断变化,景观设计的价值也越来越得到广泛的认同。西方国家在景观设计领域起步较早,尤其是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起,“现代主义”浪潮对景观设计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对西方国家现代主义景观设计思潮的研究必然对我国景观行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本文选择美国这个社会背景,既是考虑到英文资料的丰富性,也是因为美国文化兼容性较强的特点,美国现代景观的发展也大致能够反映出西方国家的整体状况。本文以时间和人物为线索,通过对各个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设计师的设计思想、理论和主要作品的分析,系统阐述了美国现代主义景观设计的发展历程和设计思潮。美国现代主义景观设计大致经历了“现代主义”的酝酿期、转折点、现代主义设计思想走向成熟,以及70年代后多元化的发展时期四个阶段,产生了几代杰出的景观设计师。对他们各自设计理念和代表作品的分析涉及到社会背景,绘画、雕塑等其他艺术领域。纵向的、对发展历程的整体把握之后,展开横向的比对。分析总结出现代主义景观设计注重场地分析、开放平面取代线性序列等主要特点,进一步探讨了现代主义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如景观元素的更新、与当代艺术思想的结合等。推动景观行业发展的最终根源是社会的发展。事实上,我国目前的社会状况与美国社会几十年前极为相似,景观行业同样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近年来,许多境外景观公司纷纷开拓中国市场,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

    一、建筑师的后现代主义表演

    “后现代”、“后现代主义”是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学术文化界的热门话题,特别是1968年“五月风暴”之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结构主义等原先流行的思潮突然在知识界失去了影响力,后现代主义便于上世纪 60年代与法国后结构主义和美国新实用主义结合,成为当今西方盛行的一种综合性的哲学与文化思潮,并向全世界蔓延。

    但是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后现代主义并非起源于哲学领域,相反它的主要成分来源于后现代文学艺术、建筑艺术风格和后工业社会的社会科学。最早使用“后现代”一词的是英国画家约翰•瓦特金斯•钱普曼(JohnWatkinsChapman),他在1870年用“后现代绘画”(Postmodern Painting)一词来评价比法国印象派更前卫的绘画方法,由此决定了“后现代”一词在它使用之初就表现出具有超越和否定的意义。用“后现代”来描述建筑的新形式出现于20世纪40、50年代,至20 世纪70、80年代西方建筑界对现代建筑风格全盛期的纯粹性和形式主义表现出强烈的反感情绪。现代建筑大师们如勒。柯布西埃,试图精心打造一个更美好世界的乌托邦理想并没有呈现在世人面前,相反是一幢幢呆板的摩天大楼和受到指责的居住的机器。

    1966年,芝加哥建筑师文丘里首先在他的《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中发出了呼唤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先声,掀起了建筑界后现代建筑设计的历史序幕;1977年英国著名的建筑评论人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 Jencks)在他极具影响力的著作《现代建筑语言》中,倡导一种与现代建筑风格断裂、基于折衷主义风格和通俗价值取向的、新的、后现代建筑风格,并且给后现代建筑归纳了6点特征:①历史主义;②直接的复古主义;③新地方风格;④文脉主义;⑤隐喻和玄想;⑥后现代式空间(或被称为超级手法主义)[1].正是通过文丘里等先锋派建筑师在建筑设计的狂飙表现,以及建筑评论家们理论层面的归纳总结,使得晦涩、难懂的后现代主义哲学争论形象化了,进而为普通人所体验、所认识,进一步促进了后现代主义的传播和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向受社会各种哲学思潮、流派影响的建筑设计领域,此次成了培育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的一片土壤。

    当然这些先锋派的建筑师不仅从理论上为后现代主义设计寻找合理的解释,而且还身体力行地投入到设计创作中。他们不仅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建筑设计中挥洒创作热情,还将后现代主义语汇扩展到景观设计中。1972年文丘里设计的富兰克林庭院,不是在遗址上对原有建筑物的重建,而是以其“幽灵式”的想象,采用一个模拟原有建筑的不锈钢骨架,创造出一种特殊的效果历史。1977年他在华盛顿宾西法尼亚大街设计的自由广场,则以一种平面的设计语汇结合历史片断,形象而简约的展示出场所所包含的历史信息和情感,从而消解了传统纪念性广场高耸的中心式构图。1980年查尔斯•摩尔为新奥尔良的一个商业和工业综合区设计的意大利广场,以历史片断的拼贴、舞台剧似的场景,戏谑式的细部处理,赋予场所“杂乱疯狂的景观”[2]体验,几乎成了后现代主义公共空间设计的代名词。

    就在这些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师以历史片断、符号、隐喻、媚俗、戏谑等手段张扬着自我和取悦于大众时,他们的同行景观建筑师对后现代主义的反应尽管显得有几分迟钝,但仍然有些前卫的景观建筑师在这股新思潮的鼓舞下,从毕加索、最低纲领主义代表人物罗伯特•摩尔(Robert morris)等艺术家那里学习运用最少的元素创造出最具冲击力的设计;从地景设计师如罗伯。斯密森(Robert Smithson)、麦克尔•赫瑟(michael heiser)等艺术家那里学习新的视觉观念;从文丘里、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麦克尔•格雷夫斯(michael Graves)等建筑师的作品中学习用历史片断、光和色来限定空间的技巧,在景观设计领域积极进行后现代主义的探索。

    二、景观建筑师的后现代主义实验。

    美国景观设计领域对后现代主义的探索首先是从小尺度场所开始的。1980 年美国著名景观建筑师玛莎。苏瓦兹(martha Schwartz))[3]在《景观建筑》杂志第一期上发表的面包圈花园(Bagel Garden),在美国景观设计领域引起了对后现代主义的广泛讨论,它被认为是美国景观建筑师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进行后现代主义尝试的第一例。面包圈花园坐落在波士顿一个叫Back Bay的地区,在那里每条狭长街道两边排列的都是可爱的低层砖房,它们集中了过去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而且每栋建筑前都带有一个临街的、开敞式的庭院。面包圈花 园是个小尺度的宅前庭院,用地范围22×22英尺,面朝北方。花园空间被高度为 16英寸的绿篱分割成意大利式的同心矩形构图,两个矩形之间铺着宽度为30英尺宽的紫色沙砾,上面排列着96个不受气候影响的面包圈。

    小的矩形内以5×6的行列式种植着30株月季。场地中还保留了象征历史意义的两棵紫杉、一棵日本枫树、铁栏杆和石头边界。在设计中,苏瓦兹想创造的是一种“既幽默又有艺术严肃性的”[4]场所感。这个设计的最大特点就是把象征傲慢和高贵的几何形式和象征家庭式温馨和民主的面包圈并置在一个空间里所产生的矛盾;以及黄色的面包圈和紫色的沙砾所产生的强烈视觉对比。这个迷你型的庭院以具有历史风格的花篱、紫色的沙砾、以及隐喻Back Bay地区象兵营式排列的邻里文脉的面包圈,构成了后现代主义思想缩影。这个花园为人们开启了一扇小尺度景观设计的新视野——就是把传统的、有限的景观想象和新概念结合起来,创造出新景观。从而使这个迷你型的花园在学术性及艺术文脉两方面成为新设计的导向。

    1983 年美国著名的景观设计事务所SWA为约翰•曼登(John madden)公司位于科罗拉多绿森林村庄的行政综合区一组玻璃幕墙的办公楼群设计的万圣节(harlequin)广场,设计不仅体现出文艺复兴式的历史主义风格特征,并且以超现实主义的手法赋予场所强烈的对景观体验主体—人的消解的解构特点这个占地1英亩的广场空间实际上是一个双层停车场的屋顶,位于两栋玻璃幕墙建 筑之间,上面分布着一些高出地面约有3m左右的冷却塔和通风管。因为是个屋顶广场,所以考虑到屋面的结构承重能力,景观设计只能在50m×100m 场地中部一条12m宽的狭窄空间中展开。SWA的主要设计思想是设计一个具有公共功能的广场,重点强调远处洛基山的景观,同时减轻屋面上机械管道设备对场所的视觉干扰。在设计中SWA一改流行的传统轴线手法,而选择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参考点,来解决广场与周围玻璃幕墙建筑之间的关系,以及和狭长的洛基山视轴的关系。

    首先,广场两侧的镜面幕墙赋予整个空间狭长的、眼花缭乱的、不可思议的迷惑感。顺着广场狭长的轴线向远处的洛基山方向看去,用玻璃镜面包裹起来的,突出屋面的通风管道和冷却塔就像被一只巨大的手神秘置于这个超比例的、形式滑稽的广场空间中,它们与地面形成倾斜的箱型体。这种充满动态感的姿态和黑白两色的菱形的磨石子地面,构成视觉上的迷幻和不确定感。此外设计者在建筑物出、入口两侧布置了略高于地面的草地,上面排列一组高矮有序的白色圆柱体,它们和反射在后面建筑物玻璃镜面里的映射,构成对修剪过的树林隐喻意义。这个设计的鲜明特征是采用了大量的镜面材质、倾斜的体型、产生错视的黑白菱形水磨石铺地,以及不对称的几何形体。

    设计者利用镜子扭曲视觉以增加看到的尺度和视觉,从而产生一种古怪的类似基里科[5]似的超现实主义品质,将人这个场所体验主体消解为迷幻场景的一分子,有时甚至完全失落在这个梦幻般的场景里。最后,设计者在广场中间的契入一个狭长的切口,将广场分为两部分,使两栋建筑都有各自的广场空间。在这个狭长的切口里,设计者将传统的喷泉水渠和花草并置,产生出一种传统的乡村风景,令人在这个意想不到的,既充满幻想、又有点迷惑的超现实的后现代主义空间里,寻找到些许现实的支点。

    1988年由哈格里夫事务所的乔治•哈格里夫(George hargreaves)为加利福尼亚San Jose市设计的市场公园(San Jose Plaza Park)[10]则表现出后现代主义的解释学特征,它强调场所的历史性、可理解性、可交流性、可对话性和意义的可生成性。市场公园既是一个巨大的交通岛,又是该市最古老的公共开敞中心,因为它的四周环绕了该市数座重要的公共建筑—艺术博物馆、大型旅馆、会议中心。场地由南北两条直线连接两端半圆形曲线,构成类似运动场的形状。沿场地东西长轴哈格里夫设计了一条主路,用地中部一个新月形的斜坡堤将场地自然非为两部分,二者间高差变化以坡道和台阶过渡。用地西部,沿主路两边布置的是维多利亚风格的路灯和木制的座椅;草地上果树栽种方式是和中部新月形线型相一致的。东部在主路的尽端是两条成锐角的斜路,将人流向南北两个方向分流,由此形成的三角形用地是硬质铺地,以栽种的树木强调边界。中部新月形的斜坡堤上种植着四季变换的花草,斜坡的上层安置的是休息座椅,下层一边是网格式的喷泉区,一边是开敞的草地。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喷泉通过喷射形式的变换表现出随着一天中时间的转换,其形式由清晨的雾霭、小涌泉,到下午强力的水柱喷射,而晚间水柱在灯光作用下变得更加晶莹剔透和眩目。此外喷泉自我排水的设计系统,不仅使人可以观赏它的变化,而且还允许人们进入其中,嬉戏玩耍。场地中部一条由南向西和由南向北的两条斜线乍看上去显得有点生硬,实际上最符合人们走捷径的心理。就是这样一个构图简单的景观设计,蕴含了大量的历史隐喻和生活片断。网格式中的喷泉形式的灵感来自1800年场地附近挖掘的自流井,它们一天中的变化形式隐喻了水使Santa Clara山谷兴旺的这段历史。西边用地的果园也正是为了唤起人们对两次战争期间周围果木农场丰收景象的记忆。维多利亚风格的路灯反映的则是城市300年来的历史,而夜间灯光照射下的喷泉景象是对当代Silicon山谷高科技的暗示。这里的后现代文本不仅仅只是为一些设计人士所解读,而是通过哈格里夫把这些历史元素和片断组织到公园的主要公共景观片断里,并且传递给大众。

    1991 年由 hanna/Olin和Ricardo Legorreta合作完成的潘兴(Pershing)广场受到抽象派雕塑、大地艺术、现象学和绘画的影响,表现出后现代主义多义性和视觉革命的特点。潘兴广场位于洛杉矶市中心15大街和16大街处,它的历史可是追溯至 1866 年,经历过多次设计。20世纪50 年代一个1800hm2的地下停车场建在它的下面,到20世纪80年代这里已成为了无家可归者和贩毒者的集聚地了。因此它也是城市雄心勃勃重建公共空间计划的开端,社会进步的见证。

    设计者在总平面设计中采用直角分块的手法,将大空间分解为彼此功能独立的小型叙事 空间,多次重复的直角网格式平面划分手法是对原有城市网格状的历史机理的隐射。此外,设计者在粉红色混凝土地面矗立起10层楼高的紫色“钟楼”,并且与之相连的水渠的墙面也是紫色的。墙上有方形的窗户,它把广场的视觉框限成小的花园区。广场的另一侧是淡黄色的咖啡屋和一个三角形的停车站,它背后是另一片色的墙。

    沿着广场前的街道是原有的通向地下车库的坡道,和一个连续人行道、斜坡相交一起。在这组空间景观设计中,设计者从抽象雕塑和后现代视觉革命中获得灵感,将三维体量引入水平向的广场空间,营造出类似现代艺术品展览的氛围。广场中央是一片桔树林,是对典型的洛杉矶特点的直接暗示。圆形水池和一个下沉式的圆形剧场为公园提供了两个规则的几何元素。水池以灰色的鹅卵石构成一个大的碗状的圆,水从水渠的墙面流入水池里,再通过一条锯齿形的类似地震后形成的裂纹向广场之外的空间延伸。可以容纳2000人的圆形剧场铺着草地和粉红色混凝土的台阶,四棵对称布置的淡黄色的棕榈树形成对舞台空间的暗示。整个广场的设衡。此外,钟楼和水渠的形式体现出对地中海传统符号的拷贝,场地中大量采用了高大的棕榈树,表现出浓浓的拉丁风情。所有这些都表现出设计者在创造这个多意性公共空间的热情,以及对这个汇集着多种族社区的城市的尊重。

    三、结语

    上述各历史时期美国景观建筑师在景观设计中的后现代主义探索,只是20世纪美国新景观设计潮流的几朵浪花,不过透过它们仍然能使我们看到后现代主义在美国景观设计中表现的总体轮廓。作为关注人们精神层面的景观设计,一直以来都是以场所的意义和情感体验为核心的,它的存在满足了人们放松心情、陶冶心智的精神需求。因此决定了在纷扰复杂的后现代语汇中,景观设计师们汲取最多的是历史文脉元素,代表隐喻和玄想的符号单元。因此和他们同行的作品相比,除了部分采用鲜亮的色彩对比外,他们的后现代倾向显得温和而谨慎。此外,景观建筑师尽管吸收了很多后现代设计概念和新艺术手法,如构图的隐喻、视觉的变化和色彩对比等,但是他们并没有彻底抛弃树木、花草、水体、山石等传统设计元素,而是将二者有机结合,营造出新的场所意义。最后,人在场所中并非扮演主体的角色,人和景观始终是互动的关系,有时候人甚至也成为景观构成元素的一部分。因此,无论景观建筑师在设计中的表现多么前卫和狂飙,其所营造的场所氛围和意义始终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三、迷幻之境———视错觉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陈伟祺

    摘 要:人们常说“眼见为实”,然而在生活中,人们常常受到自己眼睛的欺骗,所看到的影像与客观事物不同,这被称作视错觉。在设计时,可以利用视错觉进行视觉矫正,使之在视觉感官上更加合理,也可以利用视错觉营造复杂的视觉效果,以提高设计作品的趣味性,为设计效果添砖加瓦。本文从视错觉的应用出发,梳理适合景观设计所应用的视错觉设计手法,以供景观设计师参考。

    1 视错觉的概念、起源及分类

    视错觉就是当人观察物体时,基于经验主义或不适当的参照所形成的错误的判断和感知。视错觉产生的逻辑原因主要是判断上的错误,对距离或深度的错误估计会导致视错觉。生物学家冯特研究发现,视网膜成像方式是引发视错觉的主要原因。当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瞳孔聚焦在视网膜上形成物象,它实际是一个二维的影像。二维的物象经过一系列神经活动,在视觉中枢转换成大脑认识的景象。在这个过程中,大脑的主观经验,如“角度感”、“形象感”、“立体感”使这些景象“三维化”。当不同的客观物体在视网膜上呈现的物象相似时,大脑主观经验对其进行相同的处理,导致视错觉的出现,例如一张二维的透视图会产生三维的感觉。人类很早就意识到视错觉的存在,并且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视错觉。例如,古希腊的神庙,其屋顶向两边坡,在这样从地面上看屋顶是平的;如果采用平屋顶,看起来中间会有下凹感。古希腊哲学家埃皮卡姆斯和普罗泰戈拉(约公元前5世纪前后)是最早研究视错觉的学者。埃皮卡姆斯认为人的感官是造成视错觉的主要原因,而普罗泰戈拉则认为环境是造成视错觉的主要原因。亚里斯多德综合了埃皮卡姆斯和普罗泰戈拉的观点,他说:“我们的感觉是可信的,但他们容易上当受骗。”柏拉图认为感官需要头脑的帮助去了解所看到的事物,他说:“是眼睛要和头脑一起工作。”

    中国古代对视错觉的观察也很早,《列子·汤问》中有《两小儿辨日》,就是对高度视错的阐述,但没有剖析其产生的原因。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收分也是对视错觉的应用。1826年,心理学家约翰内斯·穆勒写了关于视错觉的两本书,他是第一个提出“视错觉”一词的人。1854年,另一位心理学家J.J.欧佩尔在约翰内斯·穆勒的研究基础上写了一篇论文,提出视错觉的相关理论,并附有10页的线错觉图,其中一种最有名的一种被称为穆勒莱尔错觉(MuEllErlyErillusions)。同一时期,物理学家、生理学家赫尔曼·冯·亥姆霍兹写了《生理光学手册》,解释了认知错觉的产生机理:事物的影像与人对外界事物的固有观念产生差异,造成了视错觉。自此,视错觉开始为人们所认识。1915年漫画家W.E.希尔发表了一张漫画,图中时而出现一个年轻少女的形象,时而出现一个年老妇人的形象,这是首个有意识地利用视错觉进行创作的作品。到二十世纪中期,约瑟夫.博斯、马塞尔.杜桑、萨尔瓦多.达利和M.C.埃舍尔等艺术家尝试用视错觉进行艺术创作,形成了视错艺术(oParT)。视错觉可以分为几何错视、生理错视和认知错视。

    几何错视:主要是对图形的大小、角度、长度、面积等方面的错误知觉。(图1)a.艾宾豪斯错视(EbbingHausillusion):中间两个圆形面积相等,但是感觉被小圆包围的圆形面积较大;b.赫林错视(HEringillusion):两条平行线在发射线的干扰下产生弯曲错觉;C.菲克错觉(fiCkillusion):水平线与垂直线等长,但是由于水平线被垂直线分割,使得在视觉感知上认为垂直线更长;d.波根多夫错视(PoggEndorffillusion):一条倾斜线被平行线打断后,产生位移错觉;E.缪勒.莱尔错觉(MuEllErlyErillusion):中间线条相等,但是由于受到箭头的影响,右面的直线看起来更长,显然向外的箭头具有视觉延展的功效。

    生理错视:人的感觉器官在接受过久的刺激后会形成补色及视觉残像的生理错视,另外因为视觉疲劳而产生的视觉暂留现象也属于生理错视。赫曼方格(HErManngridillusion)是生理错视的代表作品,由于视错觉使人们感觉网格间的白色区域呈现出灰色的色点。

    认知错视:可以分为大小错视、高度错视和图底反转。1)大小错视:近大远小是由于视错觉引起的,随着观察距离的增大人们感觉物体变小,这是由于视网膜上物象的缩小,而非所视物体本身缩小。由此可能引起该物体后退的视觉感受,但物体实际上是保持不变的。2)高度错视:舒尔曾有关于月亮错觉的调查,即物体大小的恒常性会受到高度的影响。月亮在地平线上看起来较大,而在天顶时看起来较小。如果用大小恒常性来解释这一现象,水平方向比垂直方向对物体恒常性更为有利[1]。垂直方向所产生的错觉与仰角的大小和距离息息相关。在设计时如果观察者和物体之间仰角大、距离远,为了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以及正确的传递设计意图,可以适当加大物体上部尺寸,以减少由视错觉所带来对物体信息的误读。3)图底反转:图和底的正负关系可相互反转,即当视觉停留在图形时背景退后,当视觉停留在背景时图形退后成为背景。通常图和底的份量相当,轮廓线相互借用。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图底反转关系的经典之作是鲁宾之杯,这种边缘线公用的形式会使人产生视错觉,同时也使得物体具有多义性。

    2 视错觉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在艺术设计领域,很多设计作品充分地利用视错觉为设计服务,实现特殊的视觉效果。目前在平面设计、建筑设计、雕塑设计、绘画艺术等领域视错觉都有广泛的应用,但是在景观设计领域,视错觉应用的案例却屈指可数。下面介绍视错觉在景观设计中可应用的方面,以供景观设计师参考。

    2.1 运用透视视错觉进行视觉矫正

    通常是运用透视原理对所设计的三维物体可能会发生视觉变形的部分进行相应的视觉矫正,使之符合视觉观察的基本规律。也可以利用透视视错觉原理更好的达到设计目的。假定物体为长方体,在垂直方向,如果希望消减透视所带来的物体变形,可以采用倒四棱锥,即适当加大上部尺寸。反之,如果希望加大透视感,可以采用正四棱锥,即减小物体上部尺寸。在水平方向,观察者在梯形短边方向会消减透视感,使其呈现的形状接近于长方形。而如果处于长边方向观看会增强透视感,加大景深。例如四川的乐山大佛,为了满足人们从下部观赏比例正常,扩大了头部的比例,使头与身体的比例为1∶3,而正常人呈坐姿时比例为1∶5。米开朗基罗的著名雕塑作品《大卫》,作品加基座的高度为5.5米,远远超出均值为1米6左右的视高,为了满足人们从下部观看作品时比例正常,所以夸大了头部、上身以及两臂的尺寸,但是如果平视会感觉大卫的身体比例不符合欧洲人的审美标准。在广场设计时,米开朗基罗也运用了视错觉原理进行透视调整,罗马市政广场平面形状为梯形,从人们进入广场的方向看,由于透视的原理所以视觉感觉其形状为长方形。法国凡尔赛宫轴线为3公里,在轴线上设置有很多的水池,为使从宫殿方向看水池尺寸适合,采用了尺寸依次放大方法,这样就解决了由于透视引起的末端水池过小的问题。

    2.2 运用视错觉原理形成迷幻空间

    运用材质的反射或折射可以带来全新的视觉感受,使死气沉沉的空间注入新鲜的活力。尤其是物体进行多重反射时,会形成迷幻性空间。镜面不锈钢和镜面等具有反射功能的材质是景观设计中常用的材质,在设计时如果希望达到特殊的视觉效果,可以考虑设置的数量、体量和角度,通过几者关系的配合来达到设计目的。同时镜面在视觉上也能起到扩大空间、延伸空间的效果。玛莎施瓦茨在2011年西安园艺世博会大师园中设计了一个35x35M的迷宫园,里面重复运用了代表古城西安的设计元素———拱门。通过拱门的横向排列构成了线性元素,这些线性元素采用不规则夹角的构成方式分布在场地中,人们可以穿行其中。在走廊的端部玛莎施瓦茨采用了镜面材质,形成了走廊无限延伸的视觉效果。在尽端所形成的三角形空间里全部运用了镜面材质,内部种植有常绿的地被植物和几颗柳树,由于镜面的反射作用,产生步入柳树林的视错觉。MoniCabonviCini设计的公共艺术作品透明的洗手间,使用单面镜面材质进行四面包裹。从外面看完全溶于环境并反射环境,形成类似于“消隐”的建筑。HarlEquin广场是哈格里夫斯在美国的一个设计项目,广场位于两个低层玻璃幕的建筑中间,内部设计了多个镜面不规则体。地面铺装采用了黑白的菱形格图案,整体设计灵感来自于毕加索的绘画。黑白格铺装外加大面积镜面材质的反射使整个空间产生一种迷幻性的视觉效果。

    水是景观设计的主要元素之一,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水景都被广泛使用。中国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说,水的动与静皆具魅力,动水如溪流、瀑布等会使空间生机勃勃,静水面具有与镜面相似的功能———形成水中倒影,能够很好的实现视觉的延伸,使建筑或景观与水中倒影融为一体。明代计成曾描述:“池塘倒影,拟入鲛宫”[2]。苏州拙政园的倒影楼和塔影楼与水中倒影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同时也增加的空间的层次,丰富了园林空间。国家大剧院的建筑造型是半椭圆球体,通过与水面倒影的结合形成完整的“鸭蛋”造型。

    2.3 运用视错觉形成虚空间

    虚中见实也是视错觉的一种表现方式,而虚空间在视觉和心理感知上却是相对独立的空间。从行为心理学角度来看,虚空间的设计满足了人们对安全感的需求。大而空旷的空间会使人无所适从,如果对空间进行合理划分,形成尺度适中的小空间,空间分而不隔,相互渗透,会增加空间的亲切度。玛莎施瓦茨在HudPlaZa的设计中,运用了多个圆形的檐棚设计,地面也运用了直径为30英尺的圆形草丘以及圆形的铺装与之相呼应,使广场空间在竖向和平面上形成多个尺度宜人的虚空间(图2)。劳·海尔普林事务所设计的伊拉.凯勒水景广场,通过地面的高差处理出部分下沉空间,这部分空间在瀑布、水台、水面等元素的组合中形成了生动、活泼又相对独立的空间。矶崎新的筑波科学城中心广场也是通过下沉空间的处理方法打破了原有空间的平淡无奇。由此可见,下沉空间、抬高空间、廊架、地面材质的变化等处理手法都会形成虚空间,从而增加空间的亲切度。

    2.4 运用视错觉原理增加设计生动性

    如何增加设计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使其具有吸引力?这应该是在注重人性化设计的今天值得研究的课题。一个好的设计不仅仅要符合传统意义的设计标准,还应该具有独特性。不能说所有的设计都要运用视错觉来增加其吸引力和可视性,只能说是提供了一种解题思路。在平面设计或广告设计等其他艺术设计领域,通过视错觉来增加设计趣味性的案例不胜枚举,这类作品通常运用视觉刺激和延长解读来达到宣传商品或传递信息的目的。例如福田繁雄的设计招贴作品,巧妙的利用黑白关系,形成正形男人的腿与负形女人的腿公用边缘线,两者之间虚实互补,相互依存。运用视错觉原理有时可以实现以假乱真的效果,从而增加艺术的趣味性。古典文化时期有关错觉的一个著名的故事说明了这一点:“宙克西斯画出的葡萄几乎乱真,骗得鸟儿纷纷前来啄食。巴尔拉修把对手邀至自己的画室,让他观看自己的作品。宙克西斯迫不及待的要把画板的帘子掀开,这时才发现帘子不是真的,而是画上去的”[3]。可见,人们的视觉是具有欺骗性的,眼见不一定“为实”。3d绘画大师kurTWEnnEr的街头作品也运用了视错觉原理,他由古典穹顶壁画变形所引起的高度错觉获得灵感,以透视原理在水平面上创造了独特的立体绘画形式,通常以文艺复兴时期的经典艺术作品作为绘画题材,让过往的人们忽然有种时空穿越的感觉,使人耳目一新。

    詹克斯的宇宙思考花园运用了变形的棋盘格,两个曲线变形的棋盘格汇聚为一点,形成了视觉的流动性。在2008年中国奥运会的雕塑作品《无极》中,视错觉表达的更加充分。这个作品参考了中国传统的太极图案,同样运用了变形的网格来表现,在距离中心同心圆越近的位置网格越小,反之越大,这样增大了空间的透视感和流动性。big事务所的作品suPErkilEn公园设计,汇集了60个国家优秀的设计作品在公园中进行展示。在地面设计上使用了流动的曲线,在遇到展示作品时曲线采用了绕行的方式,曲线时而稀疏,时而密集,使得原本普通的展示空间显得活力而动感(图3)。

    2.5 色彩视错觉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视错觉所影响的领域不仅仅在形象上,在色彩上也会产生视错觉,主要表现在色彩的生理错觉和色彩的心理错觉。色彩心理错觉主要表现在:色彩温度错觉、色彩重量错觉、色彩面积错觉、色彩感官错觉、色彩距离错觉。经测试置身于红色的房间内所感觉的温度比实际温度有所提高,血液循环速度加快;反之如果处于蓝色的房间内所感觉的温度会比实际温度有所降低,而且血液循环的速度也会变缓,由此可见色彩会使人对温度产生错觉。同时不同的色彩具有不同的心理感受,在设计时应该充分的利用色彩的心理感受为设计服务。在绘画、室内设计、平面设计等领域色彩视错觉运用更加普遍。例如蒙克的绘画作品《呐喊》,为了更好的传递主题呐喊,除了人物形象的表达外,在色彩上也运用了红色表现天空、蓝色表现地面,使得压抑低沉的氛围传递得更加充分。

    景观设计由于材料等方面因素的限制在色彩视错觉方面应用案例不是很多。玛莎施瓦茨在日本岐阜kiTagaTa公寓的景观设计中,有四块小的方形空间,表达春、夏、秋、冬四个主题。除了空间中的其他元素表达主题外,色彩也起到很大作用,玛莎.施瓦茨使用绿色、红色、橙色、蓝色来分别对应春夏秋冬,运用色彩的视错觉使处于空间的人更好的体会到相应的主题。巴拉甘的饮马槽景观设计作品运用了蓝色、黄色等鲜亮明快的色彩,分别象征了天空和太阳。这些明快色彩的加入,无疑也增加了空间的吸引力。

    3 结语

    视错觉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通常会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景观设计师应了解视错觉及其应用方式,以突破常规设计手段,营造特殊的艺术效果。这样既可以吸引更多的人驻足停留,同时又可增加空间的魅力。

    四、博物馆设计理念(就是依据)

    博物馆建筑代表一个时期、一个地区建筑和建筑设计的水平。

    通过对国内外典型现代博物馆建筑实例的剖析,在前人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分析现代博物馆建筑设计注重的因素,研究现代博物馆建筑设计的理念,探讨博物馆建筑设计理念的趋向。

    《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定义博物馆是“一个以研究、教育和观赏为目的,通过对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相关物品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为社会和

    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永久机构。

    ”而与之相适应的博物馆建筑是服务于博物馆的目的、功能、作用和性质的专门建筑。

    现代博物馆是一个地区、城

    市文化和艺术的圣地,是现代人的精神殿堂。

    现代博物馆建筑常常是一个地区、城市标志性建筑,代表一个地区、城市建筑和建筑设计的水平。

    博物馆建筑由于功能

    的复杂性和形式的独创性要求,以及社会对它超乎寻常的期待,其建筑设计是各类建筑中最难而又最具创造性和挑战性。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

    步、文化需求的提高,人们对博物馆提出更多、更高要求,这为现代博物馆的建设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对于博物馆建筑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博物

    馆建筑设计理念也随之不断更新和发展。

    建筑设计理念是建筑师根据设计项目的性质、功能、环境和要求等因素所确定的设计基本思想和概念,是充分完善的设计意

    图,是建筑创作的纲领。

    建筑设计理念是建筑师在设计前期通过对设计项目的建筑性质、使用功能、所处环境及设计要求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判断、总结和提炼

    逐步明晰而确定的。

    确立了设计理念,创意就有了思想,构思就有了依据,设计就有了目标。

    因而设计理念对于建筑设计十分重要和关键。

    建筑设计理念反映建筑师

    对于影响建筑因素的关注重点。

    在建筑创作中,对环境、功能、艺术和技术等因素的强调便形成几类建筑创作理念,即注重环境因素的建筑设计理念、注重功能因素

    的建筑设计理念、注重艺术因素的建筑设计理念及注重技术因素的建筑设计理念。

    同样现代博物馆建筑设计也存在这几类建筑创作理念。

    1 注重环境因素的设计理

    念博物馆同其它建筑一样存在于建造环境中,建筑设计是在客观存在的环境中进行的,设计过程也是一个认识环境、利用环境、改造环境、创造环境的过程,环境对

    于建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建筑环境的范围大到建筑所在的地域、城市,小到建筑周边、建筑基地之内。

    建筑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环境。

    不同的博物

    馆、不同的建造环境,建筑与环境的紧密程度不同,环境对于建筑的影响程度不同。

    对于特定的博物馆或特定的环境,注重博物馆的环境因素,重点处理建筑与环境

    的关系,是博物馆建筑设计的重要理念。

    1.1 与自然地理环境融合的理念现代博物馆由于其文化、娱乐的特性,经常选择建在环境优美的大自然中。

    随着对人类赖以

    生存的自然环境的逐步认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人心,注重博物馆与环境的融合、强调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愈来愈得到建筑师的重视,在现代博物馆

    建筑设计作品中常常得以体现。

    瑞士拜尔勒博物馆就是体现这一设计理念的实例。

    这是一座位于巴塞尔的小型艺术博物馆,建筑基地环境优美,周围是茂密葱郁的树

    林,还邻近一处别墅古迹。

    意大利当代著名建筑师伦佐·皮亚诺的设计,使博物馆和周边环境十分和谐。

    博物馆设计形态开放,建筑与环境之间过渡自然而没有割

    断,建筑形象也比较单纯,不刻意引人注目,给人平静和严谨之感,使其完全融入自然环境,体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

    丹麦哥本哈根“方舟”现代美术馆建于南部伊

    舍吉地区的海湾边,基地周围是湖泊、海滩、草坪构成的环境,远离城市,自然野趣,处于诗境般的大自然中。

    为了这片绿色的草地和宁静的海滩不受人造建筑的破

    坏,当时还是建筑系学生的瑟伦·罗伯特·伦德将博物馆外观设计为一艘自然停泊在海边的船,博物馆成为海湾一座地景建筑,成为海岛的一部分。

    建筑与海滩、水

    面、海鸟浑然一体,构成一幅宁静的自然画面,表达出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

    1.2 与人文历史环境协调的理念博物馆是人类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的宝库,现代博物馆因其涉及人文、历史的特性,建设用地宜选择在与人文历史相关的环境

    中,建筑师往往采取尊重人文和历史因素的态度,设计表现博物馆建筑与环境相互协调的理念。

    德国法兰克福现代艺术博物馆就建在旧城中心的一所老教堂附近,用

    地是街道中间的一块不规则三角形地段。

    奥地利建筑师汉斯·霍莱因用一个完整简洁的三角形体块布满整个地段,被称之为“一块蛋糕”。

    在建筑外形塑造上运用后

    现代的建筑手法,增加一些历史建筑的片段,并且博物馆的材料、色彩都与周围建筑相近,设计强调与附近的老教堂等传统街区环境协调。

    苏州博物馆新馆也是建在

    历史建筑环境中,紧邻苏州古城内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忠王府和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

    由于这座博物馆独特的环境位置,处理好新馆与忠王府、拙政园的关系将成

    为整个博物馆设计的关键。

    著名华裔美籍建筑师贝聿铭在设计中尊重和维护忠王府、拙政园以及周边环境历史文化风貌,运用“中而新,苏而新” 、“不高不大不

    突出”的理念,将现代与传统融合,采用苏州传统建筑的空间和色彩,使新馆与原有忠王府、拙政园的建筑环境浑然一体,同时以简洁的线条、体块突显现代建筑的

    个性。

    埃及在建的吉萨大埃及博物馆方案是由华裔建筑师彭士佛设计,它解决了大埃及博物馆的最大难题:如何在作为建筑学诞生地之一的吉萨金字塔群边上,建一

    座与它匹配的新建筑。

    博物馆外墙上饰以一种来自意大利的透明石材,这种透明石材既能吸收自然光,又可隔绝户外高温。

    如此透亮的外墙,与周围的金字塔浑然一

    体。

    博物馆的屋顶也用透明的金属材质建造,兼具节省能源和遮阳的功效。

    白天,博物馆内部可直接采光;晚上,室内因外墙被照亮而整屋生辉。

    同时,在博物馆中

    的任何位置,都可以看到外面的胡夫、麦瑟瑞那斯和齐普芬三大金字塔设计师并不强调博物馆的建筑外形,而试图让它与金字塔对话,用建筑巧妙地表达对周边环境

    的尊重。

    2 注重功能因素的设计理念建筑功能主要是指人们对建筑内部空间的使用与安全的要求,是建筑设计的最直接的目的。

    博物馆建筑的基本功能即是为藏品的搜集、

    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提供适用、安全的内部空间和条件。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现代博物馆的功能要求不断增加和提高。

    重视博物馆建筑功能的多样化、现代

    化、人性化的要求,是现代博物馆设计的基本理念。

    2.1 适应社会需求多样化的理念现代博物馆除征集收藏文物、标本,进行科学研究,举办陈列展

    览,传播历史和科学文化知识等基本功能外,建设和设计愈来愈重视博物馆的教育、交流、旅游、休闲、商业、娱乐等多功能性,体现适应社会需求多样化的理念。

    位于日本金泽市中心的金泽21世纪美术馆,出于日本建筑师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之手。

    这座美术馆建于日本泡沫经济时代的结束期,很多已有的艺术场馆受到严峻

    的生存考验,如何吸引更多的人走进美术馆成为该馆设计考虑重点之一。

    金泽21世纪美术馆不仅设计成艺术展览场所,而且是集展览、演出、交流、教育、商业等

    于一体的多功能场所。

    美国著名建筑师理查德·迈耶设计的盖蒂中心,是一个多功能的博物馆综合体,除作为博物馆中心的展览馆外,还设有艺术与教育学院、艺术

    与人文研究所、信息中心、餐饮中心和行政办公等建筑体,以适应不同的使用功能。

    由于功能的多元化,盖蒂中心每年吸引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来到洛杉矶,除了参观

    博物馆,还把它作为旅游景点观景,使得一个综合博物馆成为文化旅游活动中心。

    2.2 注重功能现代化、人性化的理念由法国AREP公司让·玛丽·

    迪蒂耶尔和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崔恺设计的首都博物馆新馆,在设计理念上除了以建筑的形式和材料来表达“博物馆是联系历史、现代和未来的场所”外,在博物馆

    的功能、设备和技术方面,更加强调“以人为本,以文物为本,服务社会”。

    新馆建筑设计注重丰富展陈空间、完善服务设施、创造优雅的参观环境,体现功能现代

    化、服务人性化。

    新馆实现了成为一座全面展示北京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精美文物和当代建设成就及社会城市风貌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的目标。

    3 注

    重艺术因素的设计理念建筑的艺术性是指建筑形态和环境空间所体验的某种审美特征和审美观念。

    建筑作品的艺术性体现出建筑的文化价值,一个具有文化内涵的建

    筑可以促进社会、城市文化的发展,可以影响人的审美观、价值观。

    建筑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和实质意义是以建筑的具体形态来表现。

    博物馆基本功能是收藏和展览人

    类文化和艺术,博物馆建筑是最能体现艺术性和文化价值的建筑类型。

    博物馆建筑的艺术性是设计者最为看重的设计因素,注重艺术性是博物馆建筑设计的尤为突出

    的理念。

    3.1 追求标志性建筑形象的理念标志性几乎是所有特别重要建筑的设计追求。

    博物馆作为一个地区和城市文化和艺术的圣地,最具理由被要求

    设计成标志性的建筑。

    瑞士著名建筑师马里奥·博塔设计的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处于三座摩天大楼之间,无法在高度上和周围建筑相比。

    为了在复杂的都市景观

    中占据应有的地位,设计者运用对称的几何形体和红色的传统砖石材料塑造了一个具有标志性的艺术博物馆形象,最突出的特征是一个高38m的圆柱形斑马纹大天

    窗,光线可直接由楼顶照射到底楼。

    它标新立异的外形,彰显旧金山的艺术精神,体现旧金山城市的文化气质。

    3.2 追求雕塑感建筑造型的理念建筑具

    有艺术属性。

    作为造型艺术,建筑形态常常追求雕塑感,追求雕塑的神韵。

    在博物馆设计中以追求雕塑感造型的设计理念,不乏成功案例。

    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

    馆的形体,以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简洁的几何体构成,西立面切割成巨大的H形,与其西侧对称布局、严谨有序的新古典风格的国家美术馆老馆呼应。

    贝聿铭以一条与老馆重合的轴线和对称的西立面,以及与原馆相同的饰面材料,求得与老馆的协调;同时以富有雕塑感的几何形体,突出东馆现代主义建筑风格,获

    得强烈的艺术效果,被称之为现代主义建筑“成就的最高峰”。

    2001年由美国建筑师丹尼尔·里伯斯金德设计的英国曼彻斯特战争博物馆,是由分别代表水陆空

    的三个体块组成的博物馆,传达战争对地球的破坏的思想。

    博物馆造型最大的特色是以极具雕塑感的三个巨大曲面板块构成,无论从哪个方向都能看到三个组成部

    分,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表现力。

    3.3 以建筑艺术表达情感、思想的理念柏林犹太人博物馆是丹尼尔·里伯斯金德设计的又一座著名博物馆建筑。

    该博物馆设计最大的特点是建筑以反复连续的锐角转折和到处布满的狭窄裂缝形成的艺术效果,来表达犹太人走过的坎坷历程和经历种种苦难。

    作为出生于大屠杀幸

    存者家庭的犹太裔建筑师,里伯斯金德对于

    犹太人遭遇的那场浩劫有着更为深刻的体悟,在博物馆的设计中,其设计理念是以强烈的建筑艺术形式表达对犹太人的情感和理解。

    3.4 追

    求独特建筑形象的理念1997年美国建筑师弗兰克·盖里设计的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是一幢造型奇特、怪异、浪漫、优美而充满 *** 的建筑。

    它如同

    火焰在燃烧,宛若开在水面迎着太阳怒放的花朵,又像水中长出的海洋生物。

    这个建筑作品充满着那种暗含于西班牙文化的、既激扬又沉静的诗意,倾倒了全世界的

    万千民众。

    它的落成吸引众多游客蜂拥而至,给这个濒临沉寂的城市带来活力与生机。

    它独特的建筑形象,使其成为与巴黎埃菲尔铁塔、悉尼歌剧院齐名的标志性建

    筑。

    美国建筑界的领袖菲利普·约翰逊宣称:“它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建筑。

    ”被称为建筑“女巫”的扎哈·哈迪德设计的撒丁古代建筑和当代艺术博物馆,成

    为撒丁岛一座光怪陆离的地标建筑,其独特的建筑造型,给意大利过于沉闷的撒丁岛注入活力。

    哈迪德天马行空艺术风格的博物馆与撒丁岛周围特有的古代塔状建筑

    交相辉映,成为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交融的纽带。

    4 注重技术因素的设计理念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建筑从功能、形式、环境到服务对象各方面都变得更

    加复杂,建筑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重,建筑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的发展使建筑形态千变万化。

    博物馆建筑也是建筑科技发展最具代表性、最为突出的类型,注重运

    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结构成为现代博物馆设计新的理念。

    4.1 表现结构、设备等技术特性的理念意大利建筑师伦佐·皮亚诺和英国建筑师理查德·罗杰斯设计

    的法国蓬皮杜文化中心,完全是一座反传统的建筑,外观上像一台巨大机器,它展示了一种全新的博物馆——一个巨大的空间容器,在一个结构与设备外露的巨大骨

    架中提供弹性使用的均质空间。

    技术设备的外露,一方面体现技术美学,另一方面带来室内空间划分的灵活性,成为高科技建筑流派的典型代表。

    4.2 仿

    生学建筑形态的理念2000年由圣地亚哥·可拉特拉瓦设计的美国密尔沃基博物馆,就是一座利用自然生物形态的建筑实例。

    博物馆建于密歇根湖边,湖滨景色优

    美,水鸟自由翱翔。

    建筑模拟飞鸟的形象,而且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开启或闭合,富于动感与生动性,使建筑与自然更加和谐,更富有个性。

    4.3 高科技

    生态建筑的理念日本山梨水果博物馆是日本女建筑师长谷川逸子高科技生态建筑的代表性作品。

    这座水果博物馆运用现代建筑材料按照不同的使用功能,将博物馆分

    解为三个独立的建筑体,三个建筑体分别模仿种子萌芽的三个不同阶段,表现万物不断繁衍、更新发展。

    博物馆室内运用现代技术,建立适合生物生长的人工生态系

    统。

    建筑师以高科技的建筑手段和生态技术,创造出极具现代感的建筑造型和生态化的室内环境.

    结 语

    现代博物馆建筑设计理念不仅是

    注重环境、功能、艺术和技术某一方面因素,而且常常是注重建筑设计原则涉及的多种因素的综合考虑。

    巴黎蓬皮杜文化中心的设计既注重博物馆功能的多样性,又

    强调表现建筑结构和设备的特性,是功能性与技术性的结合。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建筑理念既体现在追求建筑的标志性和独特造型,又表现在突出的高科技建筑

    技术和建筑材料,是建筑艺术性与技术性的统一。

    新近设计的吉萨大埃及博物馆,墙体透明石材既能吸收自然光又可隔绝户外高温,透明屋顶兼具节能和遮阳的功

    效;同时,透明的建筑巧妙地表达对周边金字塔环境的尊重,其设计理念强调功能效益与环境因素的综合。

    注重环境、功能、艺术和技术等综合因素是未来博物馆建

    筑设计理念的趋向。

    社会功能需求的提高,建筑科学技术的进步,公众文化艺术的追求,人类对生态环境的重视,都不断推动博物馆建筑设计理念的更新、发展。

    究博物馆建筑设计理念,对提高博物馆建筑设计水平,促进博物馆建设的进步、繁荣有着重要的意义。

    以上就是关于三角形的景观设计概念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

    三角地块景观设计(三角地块景观设计图)

    城区三角形公园景观设计图(城市三角地带)

    小型三角绿地景观设计

    四川企业园区景观设计(四川企业园区景观设计公司排名)

    优美神仙作文段落摘抄(书中值得摘抄的神仙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