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营销的概念及特点(服务营销的概念及特点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服务营销的概念及特点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开始之前先推荐一个非常厉害的Ai人工智能工具,一键生成原创文章、方案、文案、工作计划、工作报告、论文、代码、作文、做题和对话答疑等等
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就能返回你想要的内容,越精准,写出的就越详细,有微信小程序端、在线网页版、PC客户端
本文目录:
一、如何理解金融服务营销
金融服务营销的定义:金融机构以金融市场为导向,运用整体营销手段向客户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在满足客户需要和欲望的过程中实现金融机构利益目标的社会行为过程。
2009年4月出版的《金融服务营销手册》对该领域进行了比较综合、前沿的研究,关于金融服务营销的基本概念,作者艾沃琳·艾尔林奇、杜克·范纳利提出:为了将一般的营销原理应用于金融服务,我们首先要问:被推销的商品是产品还是服务?这有什么区别吗?首先我们承认它们有许多区别。举个例子,假设你正在负责一项名为Topnotch 卡的新信用卡业务,该卡面对的是高端市场。这种信用卡提供许多额外服务,相应地,也收取相当高的年费。作为营销人员,你的工作之一,就是利用焦点小组访谈法、调查法和其他一些市场调研方法,帮助产品设计人员确定什么样的产品附加特色会是未来的客户最期待的,他们愿意掏多少钱来接受这些服务;接下来,你需要精确地展示你所营销的产品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产品的优势,并找出向你的细分目标市场营销、传播上述优势的方法。这些都是典型的产品营销。二、服务,营销的含义,服务与营销的关系都是什么?
服务是个产业,而营销是个行业,这是两者质的不同。
在整个营销过程中,服务穿插于其中。从原材料供应商到制造商,从制造商到供应商,再到最终消费者,这个营销链中,卖方的服务质量及效率,影响营销的效果。营销环节的设置合理又使良好的服务发挥到极致。因此,两者又是相互作用,缺一不可,相互促进的。
而且服务可以氛围很多种,有产业和商业之分,如商业之分就包括客户服务,产品售后服务等等,从市场营销角度讲,营销和服务同等重要,服务贯穿于整个市场营销活动!
三、市场营销学中服务基本特征
"观念"是企业的一种产出形式,既可以作为一种单独的产品形式用于获得企业追求的经济利益,同时也可以作为企业产出的有形产品以及无形服务的附加来促进销售.即它可以作为企业营销的对象也可以作为营销的手段.将观念认定为企业的产出,就意味着对观念的价值的认同,是对知识、观念、技术等所创造的社会物质财富以及精神财富的认同,从而对经济学、管理学科的发展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指导意义.
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随着服务业的发展和产品营销中服务活动所占比重的提升,将服务营销从市场营销中独立出来加以专门研究成为必要。服务营销学既是从市场营销学中衍生出来的,也是对市场营销学的拓展。服务营销学对服务营销行为的专门研究是新世纪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并必将成为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的动力和理论依据。
(一) 知识经济时代的服务营销
1、知识经济是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
知识经济是相对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而言的。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交换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知识用于经济,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知识经济时代突出表现为以下特征:
●知识成为主导资本;
●信息成为重要资源;
●知识的生产和再生产成为经济活动的核心;
●信息技术是知识经济的载体和基础;
●经济增长方式出现了资产投入无形化、资源环境良性化、经济决策知识化的发展趋势。
知识经济一方面促进世界新时代的到来,加速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使知识化取代工业化;另一方面促使全球面临新的国际分工,知识经济发达国家将成为“头脑国家”,而知识经济发展滞后者将论为“躯干国家”,听“头脑国家”驱使。知识经济发展直接的变化即促使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行业。据世界银行1998年发表的《知识促进发展》的报告报道,发达国家以知识为基础的行业的产值已占GDP的50%,其中高技术产业的产值占25%。在新的世纪,以知识为主导的服务业的发展将以锐不可挡的乘数发展态势迅速成为GDP的主要份额。
知识经济时代将催动以下服务业大发展:
●信息产业。随着信息技术成为知识经济的主要载体和基础,信息的硬件、软件的发展将以突飞猛进的态势进行。信息产业的发展将带动一系列的经济革命,如购销方式将无纸化、电子化发展;库存管理将在追求零库存的条件下实行信息控制;生产工艺和控制手段将成为生产高质量产品的保证;企业决策向程序化、规范化、智能化发展;人事管理将依据客观标准进行数据控制等等。
●咨询服务业。各种生产、流通、技术、法律、环保、卫生等涉及广泛领域的咨询业将得到全面发展。
●调研策划业。各类市场调研、分析,营销策划、企业形象策划组织将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对信息、知识的需求而相继得到发展成为服务中颇富活力的力量。
●旅游服务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人们用于国内与国际旅游的需求将会与日俱增,以适应这种需求而兴起的旅游业将得以迅速发展,成为各国GDP中占有较大比重的行业。
●科技教育保健业。各个领域的科技开发将出现强劲发展态势,尤其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海洋工程等领域将会发生前所未有的突破性进展。与科技领域发展的需要相匹配,教育将以产业发展的态势进入快车道。医疗、卫生、全民保健服务业的发展也会开创新的天地。
●环保服务业。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世界各国重视并加强投入环保服务业。治“三废”、防污、处理垃圾、绿化美化、市政管理、资源开发控制、空气监测、防灾减灾等领域将成为各国社会经济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获得全面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是服务业大发展并上升为国民经济主导产业的时代。服务业的发展呼唤服务营销学将在更广泛的领域和行业发挥巨大功能作用的新型学科。
2、服务营销学与经济全球化
知识经济时代是加速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时代。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服务营销的理论和实践必然突破疆域国界的限制,成为具有跨国性、普遍性、通用性的学科。服务营销既是经济全球化中的行为,也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因素。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之一是各国经济的互相渗透、互相依存,其中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是重要的表现,在国际贸易中,服务贸易的发展尤为突出。近三十年来,发达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服务业产值所占的比重超过50%以上,其中美国服务业的产值是GDP中的比重已高达75%左右,这意味着国民财富的创造主要依赖于服务业。
经济全球化还表现为金融全球化趋势的形成。金融是经济发展的核心。金融业也是服务业的支柱行业。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也是金融国际化的过程。由于股票、期货以及各种有价证券的大量出现,尤其是各种金融衍生产品的问世,使得货币资产的面值额迅速膨胀,虚拟成分倍增,这样的状况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或变动性,为适应这一时代特性的要求,各种金融服务大量地应运而生。其中,不仅有金融自身运行的各种服务,还有如何使货币资产增殖的服务,更有规避金融风险的服务;不仅有金融信息服务,还有金融法规服务,更要有金融传输机制、传送手段的服务和高级金融人才的培养和训练。金融服务业不仅自身得以发展而且带动和促进其他相关服务业如电脑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的繁荣。
经济全球化也包容信息全球化的内涵。信息全球化使高新科技成为变革经济结构的动力,导致4.4万个国际企业的出现,导致只掌握关键技术、工艺设计、品牌及销售渠道,而把生产委托给关联企业去做的虚拟企业的出现。国际企业和虚拟企业的出现,使服务营销进入了一种新的境界,服务营销不仅要面对顾客,而且要提供面对内部分支机构和广大员工的服务营销管理。
经济全球化促使制造业的国际营销网络的形成,国际营销网络的完善需要服务营销。营销网络完善化的过程是聚集营销人才、进行营销信息交流、推动适销对路的商品,开发市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的每一环节都伴生服务需求,服务营销活动将贯穿营销网络完善化的始终。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服务营销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的发展,反过来服务营销兴盛与发展也有利于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实现。
服务营销学将以它科学的、系统的、完备的营销管理理论指导服务业的营销活动实践,从而推动服务业由传统向现代、由国内向国际、由自发向自觉地发展。为服务业企业的成长和国际化进程、为服务业的营销活动和商品营销中的服务提供充分的、明确的理论依据。
服务营销学将推动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国际协调型开发。服务营销学通过对服务营销方式、战略规划、策略措施等问题的研究,推动技术专利转让,全球金融的有序融通和信息的良性、均衡发展。
服务营销学以其鲜明的营销管理文化特色推动服务企业的管理文化建设。
(二)服务营销的特点及其演变
1、服务营销的一般特点
(1)供求分散性
服务营销活动中,服务产品的供求具有分散性。不仅供方覆盖了第三产业的各个部门和行业,企业提供的服务也广泛分散,而且需方更是涉及各种各类企业、社会团体和千家万户不同类型的消费者,由于服务企业一般占地小、资金少、经营灵活,往往分散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即使是大型的机械服务公司,也只能在有机械损坏或发生故障的地方提供服务。服务供求的分散性,要求服务网点要广泛而分散,尽可能地接近消费者。
(2)营销方式单一性
有形产品的营销方式有经销、代理和直销多种营销方式。有形产品在市场可以多次转手,经批发、零售多个环节才使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服务营销则由于生产与消费的统一性,决定其只能采取直销方式,中间商的介入是不可能的,储存待售也不可能。服务营销方式的单一性、直接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服务市场规模的扩大,也限制了服务业在许多市场上出售自己的服务产品,这给服务产品的推销带来了困难。
(3)营销对象复杂多变
服务市场的购买者是多元的、广泛的、复杂的。购买服务的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和目的各异,某一服务产品的购买者可能牵涉社会各界各业各种不同类型的家庭和不同身份的个人,即使购买同一服务产品有的用于生活消费,有的却用于生产消费,如信息咨询、邮电通讯等。
(4)服务消费者需求弹性大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原理,人们的基本物质需求是一种原发性需求,这类需求人们易产生共性,而人们对精神文化消费的需求属继发性需求,需求者会因各自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各自具备的条件不同而形成较大的需求弹性。同时对服务的需求与对有形产品的需求在一定组织及总金额支出中相互牵制,也是形成需求弹性大的原因之一。同时,服务需求受外界条件影响大,如季节的变化、气候的变化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等对信息服务、环保服务、旅游服务、航运服务的需求造成重大影响。需求的弹性是服务业经营者最棘手的问题。
(5)服务人员的技术、技能、技艺要求高
服务者的技术、技能、技艺直接关系着服务质量。消费者对各种服务产品的质量要求也就是对服务人员的技术、技能、技艺的要求。服务者的服务质量不可能有唯一的、统一的衡量标准,而只能有相对的标准和凭购买者的感觉体会。
2、服务营销的演变
发达国家成熟的服务企业的营销活动一般经历了7个阶段。
(1)销售阶段
●竞争出现,销售能力逐步提高;
●重视销售计划而非利润;
●对员工进行销售技巧的培训;
●希望招徕更多的新顾客,而未考虑到让顾客满意。
(2)广告与传播阶段
●着意增加广告投入;
●指定多个广告代理公司;
●推出宣传手册和销售点的各类资料;
●顾客随之提高了期望值,企业经常难以满足其期望;
●产出不易测量;
●竞争性模仿盛行。
(3)产品开发阶段
●意识到新的顾客需要;
●引进许多新产品和服务,产品和服务得以扩散;
●强调新产品开发过程;
●市场细分,强大品牌的确立。
(4)差异化阶段
●通过战略分析进行企业定位;
●寻找差异化,制定清晰的战略;
●更深层的市场细分;
●市场研究、营销策划、营销培训;
●强化品牌运作。
(5)顾客服务阶段
●顾客服务培训;
●微笑运动;
●改善服务的外部促进行为;
●利润率受一定程度影响甚至无法持续;
●得不到过程和系统的支持。
(6)服务质量阶段
●服务质量差距的确认;
●顾客来信分析、顾客行为研究;
●服务蓝图的设计;
●疏于保留老顾客。
(7)整合和关系营销阶段
●经常地研究顾客和竞争对手;
●注重所有关键市场;
●严格分析和整合营销计划;
●数据基础的营销;
●平衡营销活动;
●改善程序和系统;
●改善措施保留老顾客。
到了20世纪90年代,关系营销成为营销企业关注的重点,把服务营销推向一个新的境界。
(三)服务营销学的兴起与发展
1、服务营销学的兴起
服务营销学于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西方。1966年,美国拉斯摩(John Rathmall)教授首次对无形服务同有形实体产品进行区分,提出要以非传统的方法研究服务的市场营销问题。1974年由拉斯摩所著的第一本论述服务市场营销的专著面世,标志着服务市场营销学的产生。在该著作中,作者明确指出仅把市场营销学的概念、模型、技巧应用于服务领域是行不通的,而必须建立服务导向的理论架构。视服务营销学为市场营销学的衍生还不够,必须认清服务营销学与市场营销学之间存在着某种明显的区别才使服务营销学成为独立的学科。在服务营销学的形成中,北欧以格隆鲁斯(Christopher Gronroos)和赫斯基(James Heskett)为代表的诺迪克学派(Nordic School)起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他们有关服务质量理论及服务营销管理理论成为服务营销学的重要理论支柱。
服务营销学的兴起缘于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和产品营销中服务日益成为焦点的事实。随着经济的发展,服务业(或称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扩大,产业升级与产业结构的优化的直接结果必然导致服务业的强劲发展和产品营销中服务成为企业竞争焦点的局面。具体而言,服务业的发展与下述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是服务业扩展的前提条件。
●社会分工和生产专门化使服务行业独立于第一、第二产业之外。
●市场环境的变化推动新型服务业的兴起和发展。
●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生活服务业的发展。
同时,企业在进行有形产品营销时,服务已成为销售的重要手段,成为企业间进行市场竞争的焦点,并日益成为产品市场竞争的主角。企业营销及市场竞争不仅需要市场营销学作为理论基础,而且需要服务营销学作为行动指导。中国服务营销学的兴起和广泛传播将是继市场营销学的蓬勃发展之后掀起的又一个高潮。
2、服务营销学的发展
服务营销学脱蜕于市场营销学,在自己的空间得以茁壮发展。科特勒曾指出,服务代表了未来市场营销管理和市场营销学研究的主要领域之一。在欧美地区,服务营销学正蓬勃地发展起来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服务营销学的发展大致上可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60年代——70年代):服务营销学的脱胎阶段
这一阶段是服务营销学刚从市场营销学中脱胎而出的时期。这一阶段主要研究的问题是:
●服务与有形实物产品的异同;
●服务的特征;
●服务营销学与市场营销学研究角度的差异。
第二阶段(80年代初——中期):服务营销的理论探索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探讨服务的特征如何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尤其集中于消费者对服务的特质、优缺点及潜在的购买风险的评估。这一阶段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观点主要是:
●顾客的评估服务如何有别于评估有形产品;
●如何依据服务的特征将服务划分为不同的种类;
●可感知性与不可感知性差异序列理论;
●顾客卷入服务生产过程的高卷入与低卷入模式;
●服务营销学如何跳出传统的市场营销学的范畴而采取新的营销手段等。
在这一阶段,美国阿利桑那州州立大学成立了“第一跨州服务营销学研究中心”,标志着对服务营销理论探索的深入。
第三阶段(80年代后期——):理论突破及实践阶段
这一阶段,市场营销学者们在第二阶段取得对服务的基本特征的共识的基础上,集中研究了在传统的4P组织不够用来推广服务的情况下,究竟要增加哪些新的组合变量的问题。这一阶段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观点是:
服务营销应包括7种变量组合,即在传统的产品、价格、分销渠道和促销组合之外,还要增加“人”、“服务过程”和“有形展示”3个变量,从而形成7P组合;
●由“人”(包括顾客和企业员工)在推广服务以及生产服务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并由此衍生出两大领域的研究,即关系营销和服务系统设计;
服务质量的新解释,确认服务质量由技术质量和功能质量组成,前者指服务的硬件要素,后者指服务的软件要素。
提出了服务接触的系列观点,包括服务员工与顾客相互之间沟通时的行为及心理变化,服务接触对整项服务感受的影响,如何利用服务员工及顾客双方的“控制欲”、“角色”和对投入服务生产过程的期望等因素来提高服务质量等问题。
●从对7P研究的深化,到强调加强跨学科的研究的至关重要,服务营销学强调从人事管理学、生产管理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等学科领域观察、分析和理解服务行业中所存在的各种市场关系;
●特殊的服务营销问题,如服务价格理论如何测定、服务的国际化营销战略、资讯技术对服务的生产、管理及市场营销过程的影响等。
服务营销学的发展过程也是服务营销学跨地域、跨国界的传播过程。
中国有条件、有必要推进服务营销学的广泛传播和应用。
(1)中国服务业亟待加快发展且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据世界银行统计,发达国家服务业生产总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0%以上,中等发达水平的国家的服务业产值平均亦为国民生产总值的50%左右,如前所述中国只占32.8%,差距较大,发展空间较大,有必要通过服务营销的传播推动服务业的发展;
(2)中国劳力的富余急切需要开辟更多的就业渠道,发展服务业则是投入小、见效快的最有利的途径。中国目前在服务业领域就业的人数相对滞后,只为20%左右,而发达国家服务业从业人数占社会就业总人数的60%,一些发展中国家也达到40%,中国发展服务营销学对于推动服务业领域就业人数的增加也会起推动作用;
(3)传统服务业亟待进行改革,新型服务业则需要新的理论武装,发展服务营销学是新旧服务行业发展的共同需要。服务业的行当范围广阔,涉及的领域众多,对于这些千姿百态的服务行业的除旧布新的需要理论指导,中国在新世纪全面推进服务营销学是为适时。
中国推广服务营销学的条件也业已成熟,这些条件是:
(1)中国自20世纪中期导入市场营销学后,已形成了一支强大的理论队伍,这支队伍活跃在大
专院校和企业营销活动的第一线,不仅充实和丰富了市场营销理论,而且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他们熟悉市场、熟悉产业、熟悉企业,既懂经济、又懂管理,这对于理性地接受、传播、发展服务营销学具有组织基础和理论保证。
(2)中国政府对国民经济的宏观管理过程中,十分重视对服务业的规范管理并积极推进服务业的发展,为中国服务营销学的扎根奠定了基础。中国政府对服务业的规范管理是推广服务营销的基本保证。
(3)服务业自身成长、发展以及提高竞争力的需要,使服务业产生了理论渴求感,广大服务业的迫切期待为服务营销学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博大的空间。我国服务业不仅面对国内同行业的竞争,而且面对国际强大的服务企业的严峻挑战,服务业亟需战斗的思想武器和竞争手段,服务营销学可说是具有雪中送炭之功。
四、服务营销理论的服务营销的产生与发展
西方学者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研究服务营销问题。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美国及北欧才陆续有市场营销学者正式开展服务市场营销学的研究工作,并逐步创立了较为独立的服务营销学。服务营销学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个阶段: (1980年以前) 此阶段的研究主要是探讨服务与有形产品的异同,并试图界定大多数服务所共有的特征——不可感知性、不可分离性、差异性、不可储存性和缺乏所有权。
在1977年,当时的美国银行副总裁列尼·休斯坦克就撰文指出,泛泛而谈营销观念已经不适应于服务营销,服务营销的成功需要新的理论来支撑;如果只把产品营销理论改头换面地应用于服务领域,服务营销的问题仍会无法解决。从1977年到1980年,营销学者的研究主要是基于服务同有形产品的比较,识别并界定服务的特征。以贝特森、萧斯塔克、贝瑞等为代表,他们较准确地归纳和概括出了服务的特征,包括不可感知性、不可分离性、差异性、不可贮存性和缺乏所有权。 (1980~1985年) 此阶段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探讨服务的特征如何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尤其是集中于消费者对服务的特征、优缺点以及潜在的购买风险的评估;二是探讨如何根据服务的特征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种类,不同种类的服务需要市场营销人员运用不同的市场营销战略和技巧来进行推广。
从1981年开始,营销学者开始将服务营销的研究重点转移到服务的特征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其中,西斯姆1981年在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学术会议上发表的《顾客评估服务如何有别于评估有形产品》一文为代表之作。
由于研究中肯定了服务特征对消费者购买行的影响,营销学者普遍形成了一个共识,即服务营销不同于传统的市场营销,它需要新的市场营销理论的支持。同时,不少营销学者还探讨了服务的分类问题。例如,萧斯塔克根据产品中所包含的有形商品和无形服务的比重的不同,提出了其著名的“从可感知到不可感知的连续谱系理论”,并且指出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纯粹的有形商品或无形服务都是很少见的。戚斯则根据顾客参与服务过程的程度把服务区分为“高卷入服务”和“低卷入服务”。尽管有不同的分类,但营销学者一般认为,针对不同类型的服务,营销人员需要采用不同的营销战略和战术。 (1986至现代)
此阶段研究的成果,一是探讨服务营销组合应包括哪些因素;二是对服务质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三是提出了有关“服务接触”的理论;四是服务营销的一些特殊领域的专题研究,如服务的出口战略,现代信息技术对服务产生/管理以及市场营销过程的影响等。
80年代下半期,营销学者更加集中于研究传统的营销组合是否能够有效地用于推广服务,服务营销需要有哪些营销工具?营销学者逐步认识到了“人”在服务的生产和推广过程中所具有的作用,并由此衍生出了两大领域的研究,即关系市场营销和服务系统设计。
杰克逊提出要与不同的顾客建立不同的关系。塞皮尔强调了关系营销是服务营销人员应掌握的技巧。以萧斯塔克等为代表的营销学者则对服务系统设计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萧斯塔克于1984、1987和1992年发表多篇论文,阐述了“蓝图技术”对于分析和设计服务以及服务生产过程的作用。包文和钟斯利用交易费用理论研究了顾客在何种情况下愿意参与服务生产过程的问题。
但是,这一阶段关于“服务质量”和“服务接触”两个方面的研究也许更富成果。感知质量、技术质量、功能质量等概念以及服务质量差距理论的提出,都为后来的服务质量问题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在“服务接触”方面,服务人员与顾客在沟通过程中的心理与行为变化,服务接触对顾客服务感知的影响,如何利用服务人员和顾客双方的控制欲、“角色”、对服务过程和结果的“期望”等因提高服务质量,等等课题,都纳入了研究者的视野。
从80年代后期开始,营销学者在服务营销组合上达成了较为一致的意见,即在传统的4Ps基础上,又增加了“人员”(People)、“有形展示”(Physical Evidence)、“服务过程”(Process)三个变量,从而形成了服务营销的7P组合。
随着7Ps的提出和广泛认同,服务营销理论的研究开始扩展到内部市场营销、服务企业文化、员工满意、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全面质量管理、服务企业核心能力等领域。这些领域的研究正代表了90年代以来服务市场营销理论发展的新趋势。
以上就是关于服务营销的概念及特点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