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页
SERVICE 服务产品
XINMEITI 新媒体代运营
CASE 服务案例
NEWS 热点资讯
ABOUT 关于我们
CONTACT 联系我们
创意岭
让品牌有温度、有情感
专注品牌策划15年

    草木景观设计(草木景观设计图片)

    发布时间:2023-03-24 21:30:09     稿源: 创意岭    阅读: 102        问大家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草木景观设计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如需了解景观设计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草木景观设计(草木景观设计图片)

    一、古典园林的审美要素和造园手法分别有哪些

    中国园林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营造健康舒适、清新宜人的小气候条件,这是园林的物质生活基础。在植被、水体、建筑位置等方面注重对园林的小气候条件的改善,目的是为营造更加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结合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山石植物等自然资源构成的风景式景观类型,是中国传统园林典型风格特点。建造园林所用材料的精工细作,园林景观重在意境表现,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主要特色之一。中国园林强调的“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就是将自然中存在的山、水、石、花草等元素以及它们所具有的特殊美感加以提炼和微缩收纳至有限的园林空间中,其目的是为强调人对自然的认识与感受。这些对现代园林的营造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中国古典园林的整体风格

    中国古典园林是山水风景式园林的典型代表,是人们在一定空间内,经过精心设计,运用各种造园手法将山、水、植物、建筑等加以构配而组合成源于自然却高于自然的有机整体。在中国园林的缓慢发展过程中,由于所处的独特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背景和审美情趣的影响,中国园林形成了自身的风格特点。具体说来,中国园林特点主要为以下四点。:

    1.1 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

    中国园林属于写情的自然山水型,设计者寓情于景,同时园林中的景色也体现着人文情怀。它以自然界的山水为蓝本,由曲折的水体、错落的山体、迂回的园路、参差的山石、幽奇之岩洞构成一个被精炼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是将自然界的景物集中荟萃在一处。

    1.2 建筑美与自然美有机融合

    中国园林的设计讲究将人工美和自然美巧妙地相结合,从而在园林总体上达到一种人工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境界,即“天人合一”的哲理境界。这种“师法自然”的造园艺术,体现了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

    1.3 浓郁的诗情画意

    园林设计中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厚的艺术情趣,而有些园林的设计者就是由画家直接担当的,在对园林的空间布局、植被设置、山石堆叠上,无不体现着中国传统绘画当中的审美特征。此外,园林中楹联、匾额中的书法作品也是与这种审美情趣相一致的。石谈及楹联、匾额及对景色园区的命名等等也都体现着深厚文学底蕴,同时也对园景起到了点睛作用。这些综合的表现形式流露出的是浓郁的诗情画意,它使人足不出户而能领略多种风情,于潜移默化之中受到大自然的陶冶和艺术的熏染。

    1.4 深邃高雅的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不仅通过人工的方法营造了一个适宜居住的环境,还在园林设计中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文化内涵通过视觉与文学等形式表现了出来,如端庄、含蓄、幽静、雅致等。让身处其中的欣赏者不仅满足了视觉感官上美的享受,还在欣赏过后在心灵与精神上受到激发,产生以此借景生情,托物言志的深层境界。

    中国古典园林的上述特征正是通过设计者将设计思想经由园林构造中所有涉及的这些视觉要素,在局部细节到整体的安排中遵循一定的审美思想和人文背景下体现出来的。

    2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园要素

    中国古典园林中每个单独的园林作为一个整体包括很多组成要素,而且每个园林根据园主个人的审美水平和兴趣爱好在园林设置组成要素中都会有所侧重。但总的来说,中国古典园林的构建中,普遍包括建筑、山石、水体、动植物。在构园过程中针对不同的要素采用的手段也不尽相同。而我们研究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这些构园要素是为了在现代环境景观的设计中更好的借鉴、利用。

    2.1 因地制宜

    中国古典园林的因地制宜,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讲的是建筑与园景的整体配合关系。另―方面,说的是植物与山石等作为点缀的细节要注意与建筑内外部位置的经营一致。在中国园林中,建筑的特点是散点式分布。建筑本身并不作为整个园林中的主体物和构图中心。建筑除满足休息、居住、娱乐的基本功能外,要与园林的整体相互穿插、交融,使建筑在风景园林中不显得突兀。这就要在园景的布置中服从整体需要,使建筑与园林中的山石水体互相映衬。此外,中国园林的设计中很多采用借景的手法,无论是象岳麓书院中近借窗前的几杆翠竹还是如同拙政园远借北塔寺景色,这些都是应当在园林的设计中考虑的因素,只有因地制宜、借的巧妙才能体现出设计者的妙思。

    2.2 庭园理水

    中国园林讲究“无水不成园”,正是有水的存在才使得园林得水而活。而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也使得无论北方皇家园林还是江南私家园林都对水这种自然元素备加喜爱。“一池三山”、“水狭必间其隔”等等都是有关水景的重要理论。而对现代的环境景观设计而言,学习水体布局是为了要学习传统园林中水面开合有序、大小曲折变化的特点。水中增加小岛,同时结合植物与地形布局,能够丰富园林的空间层次。另外,在水体景观的形态上要讲究动静变化,古典园林在水池中或池塘沿岸栽种荷花、芦苇等水生植物,在水中放养鱼类,都是为了增加整个园区内各个元素间的相互关系,做到动静结合,处处成景。现代的景观设计中多是利用一些高科技手段,把自然界中水最有活力的形态凝固起来,展示在人们面前。比如一些喷泉、涌泉、溪流的设计应用,就能给现代的环境景观设计增加不少灵气。

    2.3 步移景异

    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布局上讲究步移景异。这是由于园林本身占地面积有限,若要在其中构建如同自然的山水景色,比较困难。而且,平直的空间分割容易造成景色尽收眼底的弊端,降低了中国传统美学中追求的“曲径通幽”的视觉效果。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要在园林的地理环境设计中找到突破点,即通过人工改造地势的高低起伏,加上对山石、植被的精心布置。而相对现代的环境景观设计,对于一些在空间上比较有局限性的景观如何做到以小见大,向人们更好地展示景观,是设计上首要考虑的问题。可供参考的一种解决方法是为在设计过程中突出步移景异的设计理念,将景观中的焦点性景点作为道路变化的对景,道路线性的曲折变化紧密结合这些能够吸引人们视线的对景景观展开。这样的处理手法―方面可以丰富环境景观的空间的层次变化,另一面很好地保证了园区内的各个景观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组成部分所形成的完整性。

    2.4 植物配置

    中国古典园林的植物配置的精巧性在于常将遵循画理诗情目的与景观中建筑物的布置融合在一起考虑。植物还常常被人赋花木以人性,这也是中国园林的重要特点之一。许多植物的品格被赋予了人的性格并寄托了人类美好的愿望。例如牡丹的雍容富贵、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梅花的坚强高洁、竹子的虚心有节等等。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在传统中具有美好寓意的植物,比如石榴代表多子多福、柿子代表事事如意,紫薇代表家庭和睦,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所以,现代的景观设计中针对植物的配置要在满足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多赋草木以情趣。同时熟悉身边唾手可得的植被特性,将生活中常见的野草、具有乡土特征的树木、植被重新赋予新的特征,这样才能使人们更乐于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热爱自然;也能让我们的作品更有人情味道。

    园林是人与自然的结晶。对现代人来讲,由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一个能够满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环境就显得弥足珍贵,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现代人心灵的渴望。园林作品应当具有深厚的文化底韵,才能与人们心中的美很好地交流,产生共鸣,陶冶情操。中华民族有落叶归根,尊重祖先的习惯,注重文化上的继承和文脉上的延续。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是一种方法也更易取得成功。中国古典园林的博大精深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习研究明了的,她是现代环境景观设计者学习的宝藏。

    3 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的现代意义

    中国园林是自然风景类园林,从建园的设计思想角度分析,师法自然一直是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思维方式,而且对于园林设计的水平高低也是以是否“宛若天成”作为一个衡量的标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古代造园以自然环境中存在的山水为创作的摹本,造园者在感受其自然之美之后,将山石、水体和植物的美浓缩、提炼自然美之精华于园林中,造就了无数美景名园。因此,深入大自然、观察大自然、熟悉大自然是园林创作设计的基本源泉。与古典园林设计者相比我们现在能在比过去优越得多的条件下去感知和认识自然,也能利用现代声、光、电等更多的科技手段来展现自然之美。古典园林注重四时得节,也就是将大干世界的万千景象,例如日月光影、山形水貌、绿植树木、春花冬雪等视作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元素加以充分利用,结合建筑形成蕴含一定意境的园林景观。所以,设计师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自己的审美水平就应当广游天下美景,多接触真正的自然大山水,多搜集积累景观素材,进而总结提炼这些素材中的美的本质,并将他们独特的美感运用到设计作品中。

    师法自然的过程就是设计者将自己对自然美的亲身体验加以浓缩概括、提炼抽象后再利用自然元素表达出来分享给受众的过程。师法自然的具体方法不同,从设计思路上看主要有两点:第一就是利用科技手段去夸大突出自然中的景观特点以增强其视觉效果,比如景观中常见的喷泉的设计。它们在自然界比较少见,但却能体会到它们源于自然的神韵。第二点就是在现代新科技、新材料的支撑下去扩展和延伸观赏者的感知能力,使人类更能感到自然的神秘与美丽。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中国古典园林设计者把“自然”作为园林景象创作的原则和艺术标准。中国园林崇尚“自然”源于中国的古代文人往往将自我情感通过对山水的描摹、吟咏抒发出来。以表现自然美为主旨的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园林的出现、发展,不仅是文人墨客以景抒怀的载体,也贯穿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哲学观念。这个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创作,强调“法天贵真”、“天趣自然”,反对成法和违背自然的人工雕凿。我们学习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的风格特点、构园要素,是为了把从中吸取的有用的观点、知识和技术应用于现代的景观设计之中。但是我们在借鉴的过程中也不能盲目地把中国古典园林直接搬到现代的景观设计中。这是由于中国的园林发展有着自身的特点,同样也有着历史条件的限制。而我们提倡的针对中国本土的景观设计也不是只针对中国古典园林设计而言。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两点:

    1

    虽然中国园林在世界园林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也应了解其弊端。中国传统园林的主要局限性之一在于习惯闭门造车,与外界的联系较弱,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中国园林受其他园林风格影响较小因而能够形成独特的园林特点,自成一派的原因。面对在封闭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园林文化特色,在当今西方思潮的冲击下,现代园林设计师要开阔思路,思考变通之法,挖掘古典园林的现实应用意义,把中国传统园林的建造手法、空间布局形式、造园要素以及蕴含的文化等等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使中国园林的精髓得到延续和发扬光大。

    2

    从造园的风格来看,现代景观设计中既可以遵从古代的方法,也可以借鉴西方的表现形式,两者都不排斥。从设计的发展角度讲,古今结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必然的趋势。这就要求设计师首先对古今中外的园林史、造园手法以及它们包含的美学思想、历史文化等进行探讨,批判的继承传统,吸取精华。同时,取西方之长,补中国园林之短,融中国文化思想的内涵与西方现代的生态景观观念于一体,来创造中国特色的现代环境景观。当然在设计过程中也要沿袭本民族文化的文脉,以严谨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设计。纯粹的模仿和复制往往是设计思想不成熟的体现。对西方及古典园林一知半解而妄加抄袭拼凑或者生搬硬套是不可取的。只有端正态度,融会贯通,才能运用自如,创造出更精彩、层次更高的新园林,以适应现代生活对环境景观设计的要求。

    二、校园绿化设计方案怎样写?

    (一)基本原则

    1.整体性:校园绿化应纳入学校各项工作的整体规划之中。大块绿化的设计,应考虑能给人以整体感。

    2.艺术性:校园绿化主体要体现艺术性,要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既要注重整体规划,又要注意局部景点的艺术魅力。

    3.实用性:所种植物必须着眼于长远规划,在节省经费、净化环境方面,都要有其突出的优点,争取以最少的投入,获最大的效益。

    (二)基本设计

    所考虑的因素包括:

    1.校园主体绿化应该有本校特色。所选树种、花种要因地制宜,适合本地生长。树种选择既要适应生态环境,又要能体现传统文化。不仅要考虑到易成活、耐修剪、寿命长,又要顾及到物种的多样性,体现教育特色和地方特色,突出个性化。

    2.绿化树种应丰富多彩,以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并丰富学生的知识。若条件许可,应种植不同叶型、树型、花型、果型和不同花期的树种,但应注意不宜种植多刺、有恶臭、易引起过敏的树种。

    3.要注重树木的环保效应。树木、草地、花卉均可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和吸收有毒气体(如二氧化碳等)。充分发挥园林植物的降温、滞尘、减噪、杀菌、增加空气湿度等生态功能。

    4.绿地生态效益的大小是绿量决定的,而绿量大小则决定于园林植物叶面积大小。乔灌草合理配置的绿地生态绿量,远大于草坪和大色块面积的平面绿量。

    大树吸收二氧化碳制造二氧功能是草坪的5倍,吸尘量是草坪的3倍。成片树阴下的气温比草坪温度低5℃左右。一块乔灌草科学配置、结构合理的绿地,空气湿度可增加54%。反观单位面积投入情况,乔木仅为草坪的1/10,而后者的养护费用远大于乔木。由此可见,校园应采用以乔木为主、乔灌草结合的绿化结构。

    5.绿化是创造良好的小气候环境的最直接的手段。绿化能给人带来清新、舒适的感觉,使室内也充满生命力。同时植物也是室外空间布局和空间限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必须重视室内植物的摆放。

    下面谈谈乔木、灌木、观叶植物、草木花卉的不同作用及影响,以便采用最合理的校园绿化格局。

    (1)乔木的应用

    乔木有常绿性和落叶性,其主干单一而明显。常绿乔木树冠终年翠绿,是优良的造园树木。树形有高壮或低矮,并有开花美丽而以观花为主的树种。在景观设计上,必须综合树形的高矮、树冠的冠幅、质感粗细、开花季节、色彩变化等因素加以应用。落叶乔木夏季树冠绿叶蔽天,冬天落叶,春季萌发新叶或绽开美丽的花朵,其树形、枝干线条、质感、色彩等均能随季节发生变化;尤其是落叶之后,枝干间隙能透射阳光,可营造冬暖夏凉的舒适环境。在景观设计作用上,比常绿乔木更加丰富。

    推荐树种:垂柳、广玉兰、棕榈、雪松、白玉兰、樟树。

    (2)灌木的应用

    (观姿类)观姿类的灌木,通常以观赏其美丽的叶形、叶色、树姿为主,均为常绿性。质感细的灌木,在视觉上能使空间变大,较适合小庭院利用;反之,质感粗的灌木,在视觉上能使空间变小,较适合大面积宽阔的庭院利用。这种灌木可以通过修剪技术改变造型,增加景观效果。

    推荐树种:海桐、红继木、珊瑚树、红叶李、红枫、红叶桃。

    (观花类)灌木树形低矮,基部易分枝成多数枝干,树冠变化较大,有常绿或落叶的。观花类的灌木,其花朵鲜明艳丽,在色泽、质感和树形的表现上,具有强烈的景观效果。但开花期受季节的影响变化很大,在景观设计时,必须依季节性的色彩、质感变化加以运用。

    推荐树种:

    春:杜鹃、山花、月季、梅花;

    夏:紫荆、紫薇、栀子花、石榴;

    秋:桂花、木芙蓉、木槿;

    冬:山茶、杜鹃、腊梅。

    (3)观叶植物的应用

    观叶植物以观赏美丽的叶形、叶色为主,包括草本植物,属多年生植物。观叶植物依需光量不同可分为阳生植物、中生植物(阳阴性)和阴生植物,在造园应用上,必须选择有适当光照的地点栽植,使其生长繁茂,叶形美观。

    推荐植物:甘蓝、吊兰。

    (4)草本花卉的应用

    草花有一二年生草花及宿根多年生草花。草花具有丰富的色彩,在造园应用上可产生很好的效果,其姹紫嫣红的视觉效果令人心旷神怡。草花以一二年生的观花类为主。在花期结束后,必须按季节不同更换其他种类;多年生草花叶需要良好的栽培管理,才能连续生长、开花。

    推荐花卉:

    春(3-5月):瓜叶菊、雏菊、仙客来、一品红、鸢尾;

    夏(6-8月):一串红、鸡冠花、千日红、石竹、虞美人、凤仙花、金盏菊;

    秋(9-11月):菊、三色堇;

    冬(12-2月):牵牛花、水仙。

    (5)其它推荐花卉:

    荷花、睡花、竹、美人蕉、石蒜、紫藤、常青藤、爬山虎、葡萄、马尼拉草、三叶草等。

    (三)具体规划

    我们大致将校园区域分为五个部分:

    1.中心区:以校园中的湖泊为中心,包括四周一片山丘的绿地及行政楼。

    2.运动区:包括体育馆、篮球场、操场。

    3.学习区:科技馆、教室。

    4.生活区:包括宿舍、食堂。

    5.环校绿化带。

    各区由于实际情况不同,需要分区讨论。

    (1)中心区:该区是校园绿化的主体部分,侧重休闲观赏性。要求树木造型美观,常绿,高矮结合:花卉品种多样,色泽艳丽,四季均有花开;草皮常青,生命力顽强(考虑到有同学会穿越草坪)。

    山丘部分:以草坪(马尼拉草)为主,间或一些树型优美的灌乔木。如,鸡爪槭、合欢、棕榈、竹、含笑、紫荆、银杏、红叶李、红继木(适宜大片栽种)、白玉兰等。

    环湖绿化:垂柳。

    湖内:适当栽种睡莲、荷花等水生植物。

    行政楼:四周围以常绿灌木,如珊瑚木、海桐、冬青等。

    (2)运动区:此处尘土较大,要注意植物的吸附灰尘、净化空气的能力。净化能力较强的树种有:夹竹桃,对粉尘、烟雾有较强的吸附能力,每平方米能吸附灰尘5克,被誉为“绿色吸尘器”。泡桐,叶大多毛,分泌黏液,能吸附粉尘,净化空气。榆树:对空气中的尘埃有过滤作用。据测定,它的叶片滞尘量为每平方米12.27克,名列九种抗污能力较强植物之首,有“粉尘过滤器”之称。同时,对大气中的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也有一定的抗性。

    (3)学习区:师生在该区工作学习,选择树种,要着眼于创造宁静的学习环境。而绿化得当,就可以有效地减少噪音,因为树冠有很强的消音作用。据生态专家测试,在路上栽种珊瑚树、杨树、桂花树等,可降低噪音5-7分贝。树木降低噪音的能力,树冠较小的乔木或灌木,远比树冠高大的大,所以珊瑚树(法国冬青)是理想的树种之一。此外,雪松、女贞、水杉、樟树、海桐等对降低噪音也有较好效果。

    (4)生活区:生活区应有一个清新、舒适的环境,绿化时要考虑为同学们营造一个温馨的氛围。建议种植灌木丛,并以观赏性灌木为主。如桂树、腊梅、茉莉等有香味植物。甬道两旁可种月季、玫瑰、美人蕉、菊花、紫荆等花卉。另外,还可以考虑种植紫藤、葡萄等攀延类植物。

    (5)环校绿化带:应选择荫浓、生长迅速、易栽易活、耐修剪、抗烟尘、抗病虫害的树种。如,悬铃木、合欢、槐树、喜树、桧柏等。还可选择高大乔木做外围防风植物。

    (6)其他建议:在学校大门口种植两棵高大的雪松,体现名校风格。

    三、植物风水教你,庭院植物搭配怎么样最舒适

    还想要了解》》 一帆风顺的风水学意义

    紫藤爬满拱门,即悦人眼目,又有很好的遮蔽作用。

    其实私家庭园中的植物功能应该是多样化的,不仅有观赏娱乐的目的,还应有让人参与的功能,参与使人获得满足感和充实感。设计花园和园艺设施,自己动手在家中的小花园里种上芳香保健的草木花卉,体验DIY乐趣。

    叶型差别较大的绿植,观叶植物经过巧妙搭配组合体现宁静舒适的感觉。宿根(八宝景天)配珍珠梅

    庭院的形状有多种,正方形、长方形、宽扁或窄长,想好你要在院子里做些什么,停留坐卧或是只需穿行往来,依此来确定硬地铺装和绿化的结合方式。绿化的部分注重层次,注意高矮搭配和色彩搭配。如果是盲目种植只会显得杂乱,千万不要让院子沦落为花草仓库。

    植物层叠成绿色栅栏,利用隐蔽玄关门廊而给予庭园大门一种深度感。玉簪、萱草搭配绿篱以及灌木。

    入口处的植物

    大门对庭园设计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植物配置设计应该使人获得稳定感和安全感。常见的绿色屏障既起到与其他庭院的分隔作用,对于家庭成员来说又起到暗示安全感的作用,通过绿色屏障实现了家庭各自区域的空间限制,从而使人获得了相关的领域性。通过组合一定数量的树木勾画入口处的主体特征。

    在某种程度上,树木常常是分割庭园的主要材料。鸢尾、福禄考配黄杨绿篱和大株丁香。

    主庭中植物

    新手布置庭院时,植物品种不宜太多,以一二种植物为主景植物,再选种一二种作为搭配。植物的选择要与整体庭院风格相配,植物的层次清晰、形式简洁。常绿植物比较适合北方地区。在处理这种组合时,绿色深浅程度的细微差别可作为安排植物位置的一个标准。深绿色的大戟属植物成为浅绿且发白色的蕨类植物的陪衬,同时也将颜色介于两者之间或深或浅的八仙花属植物的叶片突出出来。

    自然风格、切割不规则的石路边植物搭配要有层次,更自然。

    此外,叶形、叶片大小、纹落图案的差别也是安排此类组合的重要依据。而且每当庭园被划分成若干部分,或者在园地上制作几何图形,高大的树木和园地的灌木都会成为非常重要的设计因素。小径边的植物庭园小径边的植物应该给散步的人一种祥和安逸的感觉。有些小径的设计单纯朴素,而有些小径的处理则颇费心思:路边簇拥着灌木丛,或伴随着花坛。对于某些设计者,庭园小径的设计清晰地体现了主人的性情。这种植物组合的核心就是充分利用差别做文章。

    在小径的曲折处,低矮的鸢尾和月季不会遮挡视线。

    将两种或者更多种颜色相同的观花植物栽种在一起时,要通过株型和叶形上的差异来确保组合的景观效果。将浅粉色的金花菊与福禄考栽种在一起,营造较强烈的粉色浪漫氛围。当然,金花菊与福禄考花朵的形状还是有较大的差别金花菊一个花梗上盛开一朵成串的粉色小花这一差别成为该组合的一个亮点。

    玉簪优秀的林下宿根,耐荫,怕晒。

    小庭里的植物

    垂直的线条在花园侧边或露台等小空间的景观中,被设计得淋漓尽致。毛竹更多地用在较小的庭院空间,通常自然的落叶类植物因具有俊美挺拔的树干而备受青睐。这类空间多采用单株植物,它的形体、色彩、质地、季相变化等被充分发挥;丛植、群植的植物通过形状、线条、色彩、质地等要素的组合以及合理的尺度,加上不同绿地的背景元素(铺地、地形、建筑物、小品等)的搭配,为景观增色,能让人在潜意识的审美感觉中调节情绪。

    四、生态学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有哪些应用

    1 自然不属于人类,人类属于自然

    自然生态系统是与当地环境长期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的产物,其结构复杂,稳定性高,具有自我维持、更新和发展能力。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顶极群落是生态功能最强大的生态系统类型。

    地球环境的演变产生了生物,生物又改变了地球环境,生物物体与其生存环境所构成了具有极其复杂相互作用的动态复合体生态系统,每一种生物有其特有的环境资源利用方式和与其他生物间的生物关系,即生态位。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的种群,与其他生物一样,生存离不开与生物一起协同演化的自然环境,也就是说,人类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生命支持系统而生存,但自从人类有了文明和自己的生产之后,人类开始按自己的需要去利用和改造自然界,并且人类的活动水平及影响力不断加大,已对自然演进的过程及自然结构体系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具有与地质要素相同的塑造自然结构与改变自然演进过程的能力。人类一方面依赖于自然生命支持系统,另一方面凭借自己的能力构建了与自然系统相隔离的庞大人工系统,越来越使自己变成生态位高度特化的生物。城市就是按照人类的意志和愿望,对自然系统进行强烈改造和适应而建立起来的人工环境系统。城市是一种建筑物高度密集的人造实体,人口高度密集的社会实体,能流、物流、信息高速交换的经济、科技、文化实体。但任何一个城市都是建立在在自然系统本底基础上的,无论是整体意义上的城市,还是生物意义上的城市人群不可能离开区域或全球生态系统而独立生存。

    2 园林绿地系统是连接人工环境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桥梁

    吴良镛教授在《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这本著作中指出,人居环境地,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是人类在大自然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在空间上,人居环境又可以再分为生态绿地系统与人工建筑系统两大部分。城市作为人居环境的典型类型离不开生态系统的生物物质、能量,离不开经过长期演化获得的大气环境、光热环境、水环境,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心理机制。但是现代城市人居环境越来越向自然环境异化方向发展,人类的居室、办公楼受到人工控制的程度越来越大,城市的空间,甚至局部大气越来越多地被人造物所充塞,所建造的庇护所(Shelter)越来越特化,人们在四季有空调的建筑物内感到“舒适”,越来越依赖局部大气、温度、制造系统、交通运输系统,这种矛盾的二重性需要一个中介来进行调和,无论是环境还是心理都需要这种调和,能承担这种功能上和空间上的调和作用只有依靠园林绿地生态系统,只有当园林绿地生态系统成为人居环境的主体部分和连接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桥梁,才能实现吴良镛先生所说的“人居环境建设本身就是人与自然相互联合和作用的一种形式,理想的人居环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生态学研究尺度与园林绿地之间的关系

    师法自然一直是我国园林的造园准则。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态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传统的开敞空间方法加入生态学理论,给城市规划注入新的血液,开始了城市生态绿化的研究和实践。城市生态绿化是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造融合自然的生态游憩空间和稳定的绿地基础上,运用生态的原理和技术,借鉴地带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以植物群落为绿化基本单元,科学而艺术地再现地带性群落特征的城市绿地。它是顺应自然规律,利用修复技术,构建层次多、结构复杂和功能多样的植物群落,提高自我维持、更新和发展能力,增强绿地的稳定性和抗逆性,实现人工的低度管理和景观的可持续维持和发展。

    现今已对城市生态绿化(地)的研究主要有:

    1)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研究。包括园林植物计算绿量回归模型的建立,园林植物以及人工群落的生态功能性和生态适应性的研究(释氧固碳、蒸热吸热、滞尘降尘、减菌、减污、抗污、抗寒等)。

    2)城市生存环境绿色量群的研究。包括绿色量、园林绿地的功能量化、城市绿化环境评价与需求调查。

    3)城市森林绿地和环境质量的定量评价研究。

    4)城市生态绿地的效应、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分析。

    国外的绿化,早期发展一直以崇尚富装饰性植物的设计为特色,较东方传统造园的“天人合一”思想具有更强的征服自然的色彩。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以研究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动态平衡为出发点的生态设计思想开始形成并迅速发展。发展最早和最快是美国从19世纪下半叶至今,生态的设计思想先后出现了四种倾向:

    1)自然式设计与传统的规划设计相对应,通过植物群落设计和地形起伏处理,从形式上表现自然,立足于将自然引入城市的人工环境,美国奥姆斯特德(FredericLaw Olmsted)极为推崇此模式。

    2)乡土化设计对区域的生态因子及其周围环境中植被状况和自然史的调查研究,使设计切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并反映当地的特色,代表人为西门德斯(Simonds)和詹逊(Jenson)。

    3)保护性设计对区域的生态因子和生态关系进行科学的研究分析,通过合理设计减少对自然的破坏,以保护现状良好的生态系统,纳绍尔(JoanNassauer)、惠尔克(Willian Weilk)和夏戈(BillyGress)在设计中运用了该思想。

    4)恢复性设计在设计中运用种种科技手段来恢复已遭破坏的生态环境。代表人物有K.希尔(KristinaHill)和A.丹尼斯(AgnesDenes)。

    最近又提出了生态展示性设计的概念,即通过设计向当地民众展示其生存环境的种种生态现象、生态作用和生态关系引起了广泛关注。

    生态学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不同的生态学研究尺度与绿地系统建设的层次有大致的对应关系。

    3.1 区域绿地体系

    区域的含义指城市群或城市与城郊复合体。在区域这个层次,绿地系统的建设目标应是建立一个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这包括两个层面:第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格局,特别区域水循环;第二,生物多样性维护安全格局,主要在于景观(生态学概念的景观)和生态系统层次上的生物多样性维护安全,城郊和城乡结合部、河口湿地是区域甚至全球生物多样性维护重要所在,特别是一些鸟类、鱼类的重要栖息地或迁徙过境地。

    3.2 城市绿地体系

    这里的城市指城区部分。城市空间上是多种生态系统的聚合,由于其建筑往往所占的比例最大,完全不同于自然系统的下垫层性质与人为活动所排放的物质能量改变了城市局部环境,使得城市在生态上成为孤岛,朝着不适于人居的方向发展。所以城市绿地的最主要作用是缓冲孤岛化倾向,尽量使城市的生态环境因子保持接近自然系统的状态。

    景观生态学中的斑块廊道基质模式可以用来描述城市空间格局的一个基本模式。按照生态学性质,基质是城市的建筑物,绿地生态系统构成斑块、廊道。在城市整体个层次上,由斑块和廊道构成的绿地生态系统能够起到掩盖建筑物基质的作用,理想的状况是,城市下垫层的生态性质由绿地生态系统主导,使城市不再成为生态上的孤岛,与周边系统融为一体,创造出一个合适人居的户外环境。但绿地生态系统不能解决所有的生态问题,如碳氧的平衡等。某些规划声称以碳氧平衡作为确定绿量(绿化率、覆盖率)的依据,实际上夸大了绿地的作用,城市根本不可能依靠自己解决碳氧平衡,碳氧循环即使不是全球机制所决定,也至少是一个大区域的机制所决定。

    生物多样性维护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依赖于景观层次上的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城市及郊野的自然系统保留斑块在生态学上往往具有特别意义,有些生境和生物群落可能是非常独特的,甚至是惟一的。但是完全重新构建人工绿地,不必过于强调物种多样性,只需满足生态调节功能结构物种的关联要求和审美要求即可。那种拼命追求物种数量的导向实际上走向形而上。生物多样性不是简单的物种数量叠加,并且大量引来外来物种的潜在威胁人们已得到共识。

    廊道(林带)需要一定的宽度,但宽度标准很难作出定量结论。目前环城林带、交通干线林带存在着相互盲目攀比的现象,但对其作用的认识却是非常模糊的。自然系统的廊道主要起着生物通道的作用,但在城市是否要强调生态通道?在林带改善小气候效应方面,农田防扩林的研究成果很值得借鉴。有一些观点非常强调林带与主风向的关系,实际上线状林带对风的改变只限于林带高度3~5倍的范围,除非林带形成网络。林带的建设须考虑城市生态特点。我国的三北防护林建设成果虽然巨大,却有明显的失误,如在干旱地带,缺水是主导障碍因子,营造乔木林带以后,树木的蒸腾作用使地下水位下降,生境更加旱化,如用旱生灌木和草木却能起到固定土壤的作用。笔者推想我国的林带理念可能部分来自于中国人的围墙观念,如同历史上的围长城一脉相传,但万里长城并不能挡住外族进入中原。

    景观的美学价值是一个范围广泛、内涵丰富、动态变化的难以确定的问题。都市人的审美时尚回归自然、返朴归真,但久居深山的农民却见高楼大厦最兴奋。保持景观中最大的生态系统多样性,给予最大的信息量可以作为一种准则。

    以上就是关于草木景观设计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

    诸暨草木景观设计哪家好(诸暨有哪些园林公司)

    杭州草木景观设计公司(杭州草木景观设计公司有哪些)

    诸暨草木景观设计哪家专业(诸暨景观设计公司排名)

    浙江花园景观设计费用价格(浙江花园景观设计费用价格多少)

    墙纸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