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是最佳人居环境
自有人类便有人居环境。经历了巢居、穴居、山居和屋宇居等阶段,直到目前人类仍然在探索合宜的人居环境。现代的趋势不仅在于居住建筑本身,更着眼于环境的利用与塑造。从居住小区到别墅豪宅无不追求山水地形的变化,形成现代建筑与山水融为一体之势。20世纪末国际建筑师协会在北京宣告的《北京宣言》中指出,新世纪“要把城市和建筑建设在绿色中”,足见城市绿化和园林在人居环境中不可代替的重要性。未来发展的方向,则不仅在人居室内环境,更侧重于人居室外环境。
人居环境广义可至太空,中义为城市及农村,狭义可至居住小区乃至住宅,无不与环境发生密切的关系。中国人居环境的理念是文化的总纲“天人合一”之一脉,强调人与天调,天人共荣。其中也包含“人杰地灵”、“景物因人成胜概”等人对于自然的主观能动性。即使创造艺术美,也是“人与天调,然后天下之美生”(《管子·五行》)。因此中国古代有“天下为庐”之说。其中主要是体现用地之地宜,兼具顺从与局部改造的双重内容。生产是手段,经济利益不可片面追求,我们的目的是持续发展的天人共荣、兴世利民。
园林却不是自有人类就有的。人类初始,居于自然之中而并未脱离自然。随社会进步,人因兴建城镇与建筑而脱离了自然,却又需求自然的时候就逐渐产生了园林。古写的“艺”字是人跪地举苗植树的象形反映。人不满足于自然恩赐的树木,而要在需要的土地上人工植树,这是恩格斯所谓“第二自然”的雏形和划时代的标志。在园圃等形式的基础上发展出囿、苑和园,在西晋就出现了“园林”的专用名词。现代的中国园林概念是要满足人类对自然环境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综合要求,将生态、景观、休闲游览和文化内涵融为一体,为人民长远的、根本的利益谋福利。园林学从城市园林扩展到园林城市、风景名胜区和大地园林景观,园林是最佳的人居环境。园林不仅要为人居环境创造自然的条件和气氛,于中也渗透以人文;人们不仅从自然环境中得到物质享受,也从寓教于景的环境中陶冶精神,获得身心健康。
2.综合性的城市总体规划在创造人居环境方面的主导作用
我国目前约有660个城市,预计不到10年要翻倍,即1200多个城市,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将“大建设、大破坏”改为“大建设、少破坏”是首当其冲的现实问题。我们只有一个和其他生物、非生物共有的地球。城市规划专家将城市规划划分为6个阶段,前一阶段为环境建设阶段,第六阶段为生态环境建设阶段,如何体现呢?应明确城市是人类聚居,借以生存、生活和持续发展的环境。因此在城市化的同时,也要使城市社会生产和自然环境同步协调地发展。补偿20世纪对自然资源“大破坏”的损失,并在原基础上重建城市人工生态系统。应由城规专家担纲,协同生态、建筑、园林、文物等各有关方面专家共谋综合性的总体规划,而且要各学科专家从专项角度介入总规。首先要切实保护城市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除了必要的石材开发以外,杜绝炸山毁林、围水造地等激发天怒的破坏性建设。即使开采石材也要避开城市中心城区,在相对隐蔽的地带进行,而且要认真学习中国古代有益的经验。如绍兴东湖、广东西樵山等采石场,遵循一定设计原则,有计划地开走石方,留下一个山水空间。绍兴东湖还结合采石于石壁上开了一个桃花洞,并在洞两旁天然山石上镌刻了一副对联:桃三千年一开花,洞五百尺不见底。在起伏的丘陵用地上规划街道时,建筑不宜照搬平原上方格网式的体制。应是路随山转、因山构室,总体上一定要人工服从自然。《园冶》说:“假如基地偏缺,隣嵌何必欲求其齐”,“多年树木碍筑檐垣,让一步可以立根”。山水、古树名木和一切自然景观资源都难以移动,而人是活的,可以在总体上因地制宜地规划街道。但在局部,则必须改造自然地形以适应街道和建筑的基本需求。城规宜根据城市的山水形胜布置街道与建筑,与之适应,这是比较难的。但中国哲理是“先难而后得”。民居或山或水,之所以令人赏心悦目,就在于顺应自然地形,先难而后得的因山就势,从而取得最佳效果。每个城市的山水形胜各异,巴山蜀水、楚水汉天、二樵珠江、江南水乡各有千秋。民居也因地之山水形胜而具特色,而且各自有各自的自然气候条件和文脉。如有心创造城市特色,又何至于形成“千城一面”的尴尬局面呢?若各自巧于因借本地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植物因带分布而自别,又何苦在北方城市置假榕树、假椰树呢?绿地指在自然土地上种植有生命的绿色植物的土地,绿地也要打假。
城市和农村从外观到内涵都要强调中国特色,我们总的目标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可以循时代而进,在继往开来方面有创造性地发展。对外国文化要学习,但必须结合中国实践。佛塔、须弥座、琵琶都是在学习外国文化基础上创造中国文化的实例和典范,学中有创。在某些城市保留的外国租界区或一些展览性场所可以造外国风光供参观,但作为城市和农村的总体建设,不宜提出“异国风光”的口号。《北京晚报》2004年10月11日以“西班牙小镇落户延庆”为标题,提出延庆将陆续建立日本、法国等7个异域风情小镇。至于温哥华森林、塞那维拉这些冠以洋名的地方就数不胜数了。“一方风水养一方人”,延庆山水何以产生异域风情呢。此风可息,而万万不可长。本来就千城一面了,再来千镇一洋面,谁受得了?人居环境必须本土化。现在的乡村都呈现地方风格,从县到市要力求保护这些差别而不是破坏。
作为专项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必须建立在综合性总规的前提下,深入贯彻总规的专项要求。指导的理念就宇宙观而言是人与自然协调,就社会观而言是以人为本,城市绿地系统包涵园林,园林是综合的,绿地系统也应包涵人文的特色。“千城一面”之弊只有通过创造城市的特色以求缓解。城市的自然山水形胜与文脉的融会便构成城市特色之根基。要根据城市定位定性而制定相应的绿地指标。基本指标是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绿地覆盖率主要用于森林,亦可作城市绿地参考指标,但不能只言覆盖率而不讲绿地率。因为城市规划实质上是土地利用规划,惟据绿地率才能落实绿线和绿地面积。要从现状绿地、空地、拆迁等调查中落实绿地,古树生动地说明了历史文化,要切实保护古树名木。我国有3000余年的银杏及周柏、唐槐、宋樟,这种资源是拿钱也造不出来的。绿地布局的原则是均衡、合理。城市中历史传留下来宜于开发为风景名胜区和城市园林的大型绿地不要划为一般城市用地,否则会破坏优美的自然风景资源。在道路规划方面,要为独立的大型公共绿地创造条件而不要横穿竖剖地把整块用地分割成碎块。如作为一般商业、居住用地,也会埋没了这种自然资源。均衡的难点在于市中心,但市中心缺乏绿地的现状不是注定不变的,可以通过拆屋建绿来改善市中心的生态环境。生态学家认为从城市中心为大气环流带,城市中心最宜规划作水面和绿地。上海市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延安中路热岛高峰所在地拆屋建绿。不惜花每平方米1万余元的地价建成20余hm2的延中绿地,使市中心从生态到景观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上海改造市中心环境的实践,初步体现了把城市和建筑建在绿色中的世纪向往。又如安徽合肥市,鉴于旧城用地很紧,于旧市区西南另辟文化城区,借西面水库和旧河床的低地,开辟新城区中心面阔约2km多的大水面
以湖为心,以宽200m的绿带为轴,四周呈放射形布置6块公园绿地,将市政中心布置在新城区,这就自成城市中心新格局了。城市除大型绿地外,还要有为数更多,分布合理的中小型绿地,有的城市提出500m见绿。各类型绿地从原有的点、线、面逐渐织成绿网。不仅城市外围有环城绿地,而且与线状、楔形绿地结为一体。在城市内以隔离绿地分割建筑和街道,防止因城市扩大形成“摊大饼”的不利环境。无论从生态或景观而言,绿地都是分隔建筑和街道的优选方式,惟具有生命的绿色植物能有效地隔离混凝土铠甲的建筑。正如《重刊园冶序》所总结的:“盖以人为之美入天然故能奇,以清幽之趣药浓丽故能雅”。园林对人居环境可以起到逐步形成或完善风水宝地的作用。
“沧海桑田”说明水陆之变迁。既在滨水之处建城市,就要以人工疏浚淤积的泥沙,保证城市永不被水淹。杭州西湖如无人工疏浚,绝不可能保存目前风景如画的景观。2000余年前成功的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从理论上总结了6个大字刻在石墙上:“深掏滩,低作堰”。现在一般滨水城市很少掏滩,而代以筑高堤防水,以至几乎每年低流量高水位的水灾令人揪心。遭天怒的水灾惩罚实在是人为的因素所致,有些水患在某种程度上实际是人患。人与自然要协调的正是这些内容。
市区街道平直,到了丘陵地带的郊区就应顺从自然地形了。如果还是像市区主干道一样刚直不阿地通过去,山断坡而损谷,水断流而枯涸。不仅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而且起伏有致的山林被破坏,代之以冗长、平滞、呆板的人工边沟和挡土墙,令人兴致索然。如果有“莫犯山林罪过,须陈风月清音”的座右铭常响耳边,那就会以“山回路转”的原则选线。少量破坏的天然地形也要以人工还谷回坡,加以山林种植,补偿和回归自然的面貌,将路贯穿其中,那又别是一番景象。为什么一些先进国家开运河、选高速公路的路线必有风景园林师参与共同策划呢,道理在此。对于城市人文资源也一样,如没有周总理把关,北京的团城也会因城市街道拆建而遭破坏。没有古建园林专家上书,德胜门也要去一个角。据说南京中山陵也被路穿了一下。城市化并不注定要破坏自然和人文资源,这就需要城市综合性总体规划运筹帷幄了。
住宅景观设计定位标准(住宅景观设计定位标准是什么)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住宅景观设计定位标准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开始之前先推荐一个非常厉害的Ai人工智能工具,一键生成原创文章、方案、文案、工作计划、工作报告、论文、代码、作文、做题和对话答疑等等
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就能返回你想要的内容,越精准,写出的就越详细,有微信小程序端、在线网页版、PC客户端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如需了解景观设计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求:论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 论文啊 好急啊!帮下忙啊,谢谢了哈
居住区景观设计研究 廖德梅 司马列东
“居住”是人类的基本生活需要,居住区是城市社会组织和居
民生活的基本。面对日渐成熟的住宅市场和购房者,市场竞争愈
加激烈,随着经济的发展,住宅商品化、市场多元化的刺激以及人
们居住消费意识的提高,开发商与居民对居住的要求日益增加,
所关注的层面已由单纯的户型平面扩展到住区的整体环境特色
和外部空间设计。众多房地产开发商们把握购房者心理,以市场
需求为导向,纷纷打出了“景观牌”,大规模拆资修建优美悦目的
景观进行产品宣传,以期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景观渐渐摆
脱了以前只作为建筑规划的补充角色,而拥有了自己的地位。
住宅建设与景观有共同的目的:建设适宜人类居住的环境。
拥有美好的环境,城市才真正人性化并适宜人类居住,城市、建
筑、景观一体化已成为必然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对居住
区景观建设作了一些思考,并希望这些思考对未来居住区景观建
设起到积极作用。
1 城市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程序
当前大多数住区设计的一般过程是:居住区规划(控规和详
规)一建筑设计一景观设计。对这种过程的一般理解为:1)规划:
居住区功能划分、住宅、服务配套(交通)设施、规模和定位;2)建
筑设计:建筑功能布置和空间造型;3)景观设计:绿化配置、硬质
景观与游憩设施的功能布置和造型设计。在这一秩序中,住区设
计的三个阶段往往相互脱离或者联系很少,如果设计者缺乏空间
观念或不考虑前一阶段的设计意图,就会出现住宅建筑与户外环
境也毫无关联的情况,表现为一些琐碎的景观元素零散分布在房
前屋后,虽名称花样翻新,却都大同小异,居住区景观建设应该根
据广义建筑学的倡导,协调城市规划、建筑学和景观工作者共同
参加,实现三者的互动,改变单向的建筑决定论,做到既根据建筑
的要求调整景观,也根据景观的需要改进建筑,并经过从建筑到
景观再到建筑的多次反复,实现建筑与景观的和谐共生。
2 景观设计要素
住区公共景观的设计是通过对各景观构成要素的合理安排
来实现的。现代住区的景观设计,不仅讲究绿化的形态,讲究植
物质感与色彩的配置,还要讲究植物群落的生态化布局。此外,
还包括对整体空间环境的布局、地形处理、硬软质场地的划分、水
体设计、活动设施的选择、景观建筑物的营造、照明设计、室外家
具与小品设计等,甚至一方地砖,一块缘石的选择和细部处理,都
要经过规划设计师和建筑师们的共同参与研究,以求实现整体环
境的最优化。
3 居住区景观设计原则
3.1 体现地方特色,因地制宜的原则
景观设计要充分体现地方特征和基地的自然特色。我国幅
员辽阔,自然区域和文化地域的特征相去甚远,住区景观设计要
把握这些特点,营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环境,同时住区景观应充
分利用区内的地形地貌特点,塑造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景观空
间。自然环境是景观绿化的基础,在住区规划中要充分利用当地
的自然地貌、山水环境、气候特征,对地势的利用、水系的改造、树
木的保留要因势利导,创造具有特色的环境空间。如重庆龙湖
“香樟林”小区保留和适当移植了基地中原有的数十棵香樟树,营
造了小区优美的绿化环境。景观设计还应当发挥住区周围环境
背景的有利因素,或是借景远山,或是引水入区,创造山水化的自
然住区。景观设计应与建筑设计有机结合。
3.2 明确的功能要求
根据居住行为学的原理,住区的公共景观设计具有明确的功
能要求,它的重点功能是针对婴幼儿、老年人,因为住区户外环境
是他们主要的户外活动空间。根据这一前提来确定空间的大小、
铺装的质感、地面的高差等,这成为很好的着手途径。同时住区
的景观对所有住户具有心理调适的功能,给予每个人以家园感,
促进社区居民的民主和自主精神。居住区的景观兼顾了“动”
“静”两大功能,居住需要“动”,这包括运动、健身,所以居住区会
出现篮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等场地,比如儿童玩耍、老人跳舞、
健身的集散广场都属“动”的部分,而人们休息赏景,下棋等属
“静”的部分。在设计时,“动”的区域应安排在远离住宅建筑物的
区域,或集中设置,如设置在会所,以免干扰居民的正常休息。
3.3 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有机结合才使得整体具有更加真实感人的持久魅力
建筑的风格是景观设计风格的基础,景观设计的风格取向必
须考虑建筑的特色。如具有巴渝民居特色的住区,建筑具有典型
的地方特色和语汇,景观设计应崇尚“自然天成”“依山就势”“随
高就低”的艺术效果;如深圳万科房地产开发的深圳“第五园”,第
五园的原创现代中式住宅,打造前所未有的现代中式住宅院落,
让天井、前庭、后院出现在现代人的生活里面,在整体规划设计
上,对中式传统住宅形式进行现代手法的演绎,展现了项目对实
现人文自然的现代中式居住观的追求和探索,整个项目给人一种
古朴典雅而又不失现代的亲和感。
3.4 强化中心、创造层次感和围合感
住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应着重于强化中心景观;层次感是评
价住区环境设计好坏的重要标准,住区景观设计应提供各级私密
空间,并且各层次之间应有平缓的过渡。
住区中公私动静变化细致,应努力营造一个“围而不闭,疏而
不透”的空间氛围。实践表明:同单靠建筑的围合相比,利用景观
手法进行围合不但行之有效,而且事半功倍;另一方面,围合感的
塑造应与空间性质的不同而细致地变化。一般说来,公共空间
(入口广场、休息广场、主题景观、观赏草坪)的设计线条动感且颜
色艳丽,强调太阳光的照射、舞台暗示,体现“人看人”(交流渴望)
的乐趣。隐秘空间(人户门厅、宅前绿化、联排私院、屋顶露台)的
设计则侧重静谧和私密的感受,需强调阴影、构造的细节,采用导
热率低的材料以及必要的视线遮避。
3.5 人性化的设计原则
人性化的设计原则,在外部空间景观设计中,还表现为满足
居民的心理需求,为此将外部空间景观环境塑造成具有浓郁居住
气息的家园,使居民感到安全、温馨及舒适,产生归属感,被居民
所认同。人性化设计原则即想居民之所想,造居民之所需。在设
计开始前,应对整个居住区进行朝向和风向分析,以利于组织好
居住区的风道。在景观规划阶段需考虑到向阳面和背阳面的处
理,人们在冬天需要充足的日照,而在夏天又需要相对的遮阳,还
有提供和设置娱乐交流的场所。
3.6 生态的设计原则
生态设计的思想应自始至终贯穿于环境设计的全过程。生
态性原则是根据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的“山水城市”的构想,使外部
空间景观生态化的一种思维方式。回归自然、亲近自然是人的本
性,通过引入自然界的山、水与绿化,模拟出自然风光,使住区景
观环境生态化,让人们感受自然生态之美。正如美国景观学者西
蒙德所说:“应该把自然(山、峡谷、阳光、水、植物和空气)带进集
中计划领域,细心而系统地把建筑置于群山之内、河谷之畔,并于
风景之中”。
4 结语
居住区的建设反映了科技与人文的共同进步,随着城市化的
快速发展,也在经历文化导向上的转型,向更加理性、科学、开放、
创新的文化主流发展,寻求人性化、高品质、个性化的景观环境已
成为居住区发展的追求方向,并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更大
程度地考虑到居民对环境的需求,这就更多地表现为居民对住区
环境营造和维护的参与性,使设计师和业主形成“互动创作”的方
式,更大范围的遵循使用者的需求与情感体现,实现人与环境之
间的协调共生。建设更加体现精神特色的美好环境,是居住区景
观环境建设未来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 章祝联.浅谈现代城市与景观建筑[J].山西建筑,2007,33
(6):42—43.
[2] 张耕民.住宅郊区化及康城的市场定位[J].百年建筑,2002
(3):3l一32.
[3] 许亚文,鲁坤元,杨 慧.住宅庭院空间设计与环境心理学
[J].住宅设计,1999(3):11.
二、论述现代建筑景观在人居环境背景中的功能定位
三、室内设计定位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1、室内光照、色彩设计和材质选用。
色彩是室内设计中最为生动、最为活跃的因素,室内色彩往d往给人们留下室内环境的第一印象。色彩最具表现力,通过人们的视觉感受产生的生理、心理和类似物理的效应,形成丰富的联想、深刻的寓意和象征。
2、室内内含物——家具、陈设、灯具、绿化等的设计和选用。
家具、陈设、灯具、绿化等室内设计的内容,相对地可以脱离界面布置于室内空间里,在成都写字楼装修室内环境中,实用和观赏的作用都极为突出,通常它们都处于视觉中显著的位置,家具还直接与人体相接触,感受距离最为接近。
扩展资料:
室内设计风格的形成,是不同的时代思潮和地区特点,通过创作构思和表现,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室内设计形式。一种典型风格的形式,通常是和当地的人文因素和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又需有创作中的构思和造型的特点。
形成风格的外在和内 在因素,风格虽然表现于形式,但风格具有艺术、文化、社会发展等深刻的内涵;从这一深层含义来说,风格又不停留或等同于形式。
室内设计的风格主要可分为:传统风格、现代风格、及混合型风格等。
四、商业景观与住宅景观的区别、差异、侧重点、功能、特性?
商业区的景观注重人的交流空间氛围,一般来说硬质景观大于软质景观。
住宅景观空间营造侧重邻里交往的空间。
以上就是关于住宅景观设计定位标准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