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第二自然匠人街区位置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杭州第二自然匠人街区位置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开始之前先推荐一个非常厉害的Ai人工智能工具:开始之前先推荐一个非常厉害的Ai人工智能工具,一键生成原创文章、方案、文案、工作计划、工作报告、论文、代码、作文、做题和对话答疑等等
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就能返回你想要的内容,越精准,写出的就越详细,有微信小程序端、在线网页版、PC客户端
本文目录:
一、城市管理与公共管理的关系
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文明和人类进步的标志、是城市管理的作用空间。研究城市的由来和发展,对于正确认识城市发展规律。掌握现代城市的特点、做好城市公共管理工作、协调城市管理与发展两者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城市的起源
一、 城市定义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研究城市涉及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历史学、生态学、政治学、人口学、建筑学、系统学、军事学等多门学科。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城市进行了定义。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 城市的自然定义
地理学者认为,城市是发生于地表的一种普遍宏观现象,有一定的空间性、区域性和综合性、城市是有中心性能的区域焦点。是第二、三产业人群集中区域、是国民经济与劳动人口的投入点和结合点。建筑学者认为、城市是空间和社会构成的整体,是一个复杂的建筑工程综合体。是各种建筑物和各种管线系统的汇集地。生态学者认为,城市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以地域空间和各种设施为环境的生态系统。
,二。 城市的集聚定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说、 “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而在农村里所看到的却是完全相反的情况、 孤立和分散。”城市的集聚并不是人口或其他要素简单、松散的堆积和集合,而是有机的系统的结合,并且能因此而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和辐射力。弗朗索瓦·佩鲁认为、这种集聚能形成一种资本与技术高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益、 自身增长迅速并能对邻近地区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发展极”。 同时通过“发展极”地区的优先增长,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三, 城市的功能定义
城市有两种基本功能。 即防御功能和交易功能。此外、古代城市还有行政管理和宗教功能。近现代城市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社会系统。功能是多方面的、其中经济功能是最主要的功能、即城市是第二、三产业活动的场所,是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群居住的场所。这一定义与城市集聚定义是相联系的、第一产业空间布局的特征是分散的、它是农村经济、社会最基本的特点、 第二、三产业空间布局的特征是集聚,它是城市经济、社会最基本的特点。、四, 城市的文化定义
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帕克认为。城市是有力的社会化环境。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各种礼俗和传统构成的整体,是这些礼俗中所包含的并随传统而流传的那些统一思想和情感所构成的
1/7页
整体。在古代、由于经济上农业占据主导地位,因而在城市文化上体现出一种农业文化形态,如以农为本、思想封闭、社会分工不发达、流动性低、重视传统风俗习惯等。在现代社会。城市则是现代文明的象征和支点、是现代文明的集聚地。作为商业结构体的城市,是由市场运作而产生的、它具有相当高度的分工和专业结构。在城市社会里。集团利益代替了传统的感情纽带。以差异性、利益性为基础的群体团结取代了以宗法性、相似性为基础的群体团结,因而在城市文化上体现出世俗性、开放性、流动性、差异性等特点。美国著名城市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认为, “城市不只是建筑物的群体,它更是各种密切相关经济相互影响的各种功能的集合体——它不单是权力的集中。更是文化的归极。”在他看来。城市的定义,不在于它的物质形式、更重要的是它的传播和延续文化的功能。
,五, 城市的系统定义
城市是一个空间地域系统,是城市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通过相互联系和制约而形成的有一定地域范围的有机体。它包含着微观与宏观、静态与动态、 内部与外部、时间与空间、物质与精神的多种组成因素。这些因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构成城市系统的整体性。见图1 1。城市系统
自然系统
。城市地理学、
城市环境学
的研究领域、 自然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气象
自然资源——水源、土地、矿藏、能源、农田、森林
自然环境——环境本底、污染状况、稀释能力
经济系统
、城市经济学
的研究领域、
生产部门——农业、工业、建筑业
流通部门——交通运输、商业、贸易、金融
服务部门——房地产、咨询、餐饮、饭店、其他服务
社会系统
,城市人口学、
城市社会学
的研究领域、
人口构成——性别、年龄、 民族、文化、就业、宗教、婚姻等
社会组织——党政军机关、社会团体、企业、学校、街道等
2/7页
社会治安——公安、检察、法院、司法等
建设系统
。城市规划学、
土木工程学、
建筑学的研究
领域、
主体设施——非为本市服务的工厂、学校、政府机关等
附属设施——住宅、商店、 中小学、医院、文体设施等
基础设施——给水、排水、邮电、园林绿化、环境卫生等
图1 1城市系统结构
因此、从以上各种定义以及现有城市问题的研究现状来看,很难形成一个为多数人所认可的较为完整的定义。尽管城市是如此难以定义。但它绝不是一种完全无法把握的虚无缥缈的东西。因此。有的学者指出。虽然城市的定义在不同的时代和国家都不相同,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不过、我们通过如下几点大致可以弄明白城市的含义, ①人口。 ②人口密度。 ③产业构成, ④中心性、 ⑤其他。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城市是一个巨大的人口集团密集的地域,它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并与之相依存,同时作用于周边的地方中心,进行着高级的社会经济活动,是具有复杂的利益目标的各种各样的组织的地方。” 。日,山鹿城次.城市地理学.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86、 2 4
二、 城市的起源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城市的起源和发展等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共同关注和探索的课题。关于城市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 社会分工说
在远古时代。原始人过着狩猎生活,没有固定的住所。随着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原始农业的出现。原始部落的形成。人类才逐渐走向定居生活。原始社会后期、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出现了私有制、商品交换的萌芽和较固定的商品交换场所、于是就产生了早期自然状态的“市”。到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或奴隶社会初期。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和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独立商人、高利贷者的出现。于是就诞生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
。二, 集市说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形成了集市贸易,促使居民和商品交换活动的集中、从而出现了城市。
3/7页
中国古代《易经》中的“日中为市”、 《国语》中的“争利者于市”等,都是这一见解的说明。很显然、 由于早期简单的物物交换、导致了集市的出现。而集市交换的经常化,在一定的地点便形成了以交换为主的城镇。从这种意义上说,城市的起源, “市”在先、 “城”在后。。三、 私有制说
城市是私有制产生的必然结果。在原始社会后期, 由于生产力发展、生产率提高、剩余产品增多。使个体劳动取代集体劳动、占有剩余产品的私有制取代原始的公有制成为可能。由于私有制的产生导致了财富向少数人手里集中。进而导致出现了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的分化。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城市国家就出现了。
。四。 防御说
这种观点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城市是统治者为了保护自身经济、政治等利益而修建的防御工事。古代的城市大都有具备军事防御功能的城墙。所谓“筑城以卫君”、 “君是城之本”、是古代城市兴起动因的历史记载。另一派认为、城市是为了抵御和防止别的部落、氏族、国家的侵犯,保护居民的财富不受掠夺,在居民集中居住的地方或部落首领、统治者居住地修筑城廓。不管哪一派。都认为防御是早期城市的主要职能。
,五。 地理环境说
人类最初的居住方式取决于特定的地理位置和条件、气候环境、资源状况等自然因素。陈甬军,陈爱民.中国城市化、 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2。 3在城市产生的初期, 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只有在地理环境优越的地区、城市才能得以产生。这种理论特别强调水源是古代城市产生的重要条件。因为剩余农产品很大程度上是灌溉农业的结果、而灌溉又导致了特殊形式的劳动分工、使大规模合作成为必要。并促使人口和住宅集中及管理体系的形成、从而形成了早期的城镇。
。六。 公共工程说
城市的产生是由于人们面对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或者为修筑大型的公共建筑、如水利设施、神坛、大型墓地等、 由于少数村落没有办法完成、于是组织起来,共同实施。于是村落群、中心、私有财产、社会分工、社会等级出现了、并最终导致了城市的产生。王颖.城市社会学.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2005, 14
。七, 血缘与宗教说
由于古代社会的社会性和宗教性推动力的协同作用,这些固定的地面目标和纪念性汇集地点逐渐把有共同祭祀礼俗或宗教信仰的人们定期地或永久地集中到一起。这便是城市形成的最初胚胎。
上述各种说法都触及到了城市产生的一些重要因素。只不过有的是内在的、有的是外在的并偏重于特定学科角度。
城市既然是人类历史发展中出现的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就应该到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因中去寻找城市的起源。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的结果。城市不是从来就有的、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手工业和商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出现、城市才在人群有防卫的固定的集聚地萌芽、并逐渐发展起来。在中国, “城市”一词源于“城”与“市”的基本内涵、它既反映了早期城市的基本功能,也反映了城市起源的上述特点。 “城”在古代汉语中指的是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墙。 “市”则是进行商品交易的场所。它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有了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之后的产物。 “日中为市”就是对这种交换场所的形象描述。 “城”与“市”的结合形成了这种的早期城市,在中国、城市最早出现在夏商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逐步具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仅具有“城”与“市”的基本含义的城市,逐渐变成了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高度聚集的复杂的有机体。
三、 城市发展的动因
4/7页
推动城市发展的因素有很多,许多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
城市发展的区域理论认为,城市具有聚集和扩散效应。城市的中心作用强。就能带动周围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区域社会经济水平高、则促使中心城市更加繁荣。城市在与区域的相互作用中,得到了发展。
城市发展的经济学理论认为、在城市经济中可以把所有的产业划分为基础产业和服务性产业两部分。基础产业是城市经济力量的主体,只有基础产业得到了发展,城市经济的整体才得到发展。
城市发展的人文生态理论认为、人类的相互依赖和相互竞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为了竞争而追求生产效率,进而促进社会分工。社会分工促进了人们之间的相互依赖、促进了人类在空间集中,从而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城市发展的交通通信理论认为。城市能为人们提供面对面交往或交易的机会、这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交通及通信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媒介、而其发达程度,对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城市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理论认为, 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出现的新的一轮国际劳动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在新一轮的国家劳动分工中,西方发达国家把许多加工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发展。而在发达国家。一些城市则成功实现了产业结构转型、第三产业占据了城市经济的主导地位、成为区域性或全球性的经济中心城市。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找出各种不同的原因。事实上,城市这个复杂的综合体,其发展是由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种不同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二节城市发展的阶段
城市的发展史就是人类文明的演进史。从城市的形成到城市化的大规模推进,城市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占有的位置越来越重要。从历史发展来看、世界城市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即早期城市、传统城市、近代城市和现代城市。
一、 早期城市
考古资料证明。世界最早的城市出现在今伊拉克境内,沿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岸而立。如乌尔、拉戈什、 巴比伦等。埃及的底比斯城在公元1360年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10万的大城市。在中国,早在夏商时期就已经有了粗具规模的城市、如夏的禹阳城和商的成汤城。春秋时期诸侯割据,加速了都城的兴起。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交换的扩大。规模大而且繁荣的城市纷纷建立起来。
早期的城市产生和存在的年代大致处于奴隶社会。早期城市的主要特点是, 城市规模小,数量少、城市中手工业、商业已有所发展。阶级分化十分明显。城市主要是行政、宗教、军事或手工业中心。政治统治功能突出。在城市里。气势宏伟的王室宫殿和墓葬工程占有突出地位。此外,还建造一些寺庙、运动场、剧院、手工作坊和商场。 由于奴隶社会的生产还比较低下,农业在整个经济中仍占统治地位。城市对农村在经济上的依赖性很强,因此出现了许多城邦、即所谓的古代城市。通常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加上周围村庄共同组成一个独立的国家或行政组织。实现奴隶主对城市和周围村庄的统治。在古希腊、古印度、古埃及都出现和存在过城邦、较为典型的为雅典、斯巴达等。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以一个城市为据点的诸侯小国也属于城邦性质。
二、 传统城市
传统城市具有自然经济时代的封闭性、消费性、孤立性特征。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相当于封建社会时期。封建社会的城市、在欧洲指中世纪城市。人类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社会生产力比奴隶制社会有了巨大的进步。农业生产技术明显提高。剩余产品越来越丰富。手工业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手工业匠人专业化和集中化的趋势增强,交通运输手段增多并广泛利用,
二、关于颐和园的故事
【园林简介】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海淀区,距北京城区15千米。是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占地约290公顷。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为中国四大名园(另三座为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拙政园,苏州的留园)之一。
颐和园原是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以筹措海军经费的名义动用3000万两白银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烧毁了许多建筑物。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修复。后来在军阀混战、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1949年之后政府不断拨款修缮,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1月被评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颐和园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是集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的杰作,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有声有色。
颐和园景区规模宏大,占地面积2.97平方公里(293公顷),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其中水面占四分之三(约220公顷)。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园中有景点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555古建筑,面积70000多平方米,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古树名木 1600 余株。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
园中主要景点大致分为三个区域: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为代表的政治活动区,是清朝末期慈禧与光绪从事内政、外交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等庭院为代表的生活区,是慈禧、光绪及后妃居住的地方。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等组成的风景游览区。也可分为万寿前山、昆明湖、后山后湖三部分。以长廊沿线、后山、西区组成的广大区域,是供帝后们澄怀散志、休闲娱乐的苑园游览区。前山以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万寿山南麓的中轴线上,金碧辉煌的佛香阁、排云殿建筑群起自湖岸边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终至山颠的智慧海,重廊复殿,层叠上升,贯穿青琐,气势磅礴。巍峨高耸的佛香阁八面三层,踞山面湖,统领全园。碧波荡漾的昆明湖平铺在万寿山南麓,约占全园面积的3/4。昆明湖中,宏大的十七孔桥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湖中有一座南湖岛,十七孔桥和岸上相连。蜿蜒曲折的西堤犹如一条翠绿的飘带,萦带南北,横绝天汉,堤上六桥,婀娜多姿,形态互异。涵虚堂、藻鉴堂、治镜阁三座岛屿鼎足而立,寓意着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阅看耕织图画柔桑拂面,豳风如画,乾隆皇帝曾在此阅看耕织活画,极具水乡村野情趣。与前湖一水相通的苏州街,酒幌临风,店肆熙攘,仿佛置身于二百多年前的皇家买卖街,谐趣园则曲水复廊,足谐其趣。在昆明湖湖畔岸边,还有著名的石舫,惟妙惟肖的铜牛,赏春观景的知春亭等点景建筑非常好。后山后湖碧水潆回,古松参天,环境清幽。
多年以来,颐和园管理处以“文化建园 ”为宗旨,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大力推进颐和园的保护、管理和研究工作,以借景环境、山形水系、文物古建、植被景观为颐和园的核心保护内容,建立了完整的颐和园保护管理体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颐和园加快了建设和保护的步伐,先后投入巨资恢复了四大部洲、苏州街、景明楼、澹宁堂、耕织图等景区,积极参与周边环境改造,延续颐和园的历史人文环境,恢复了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建设了国内园林系统内最先进的文昌院博物馆。
1998年12月2日,颐和园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优美的自然环境景观,卓越的保护管理工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誉为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
【历史沿革】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始建于清乾隆帝十五年(公元1750年),历时15年竣工,是为清代北京著名的“三山五园”(香山 静宜园、玉泉山 静明园、万寿山 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中最后建成的一座。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同遭严重破坏。
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开始重建,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慈禧挪用海军军费(以海军军费的名义筹集经费)修复此园,改名为“颐和园”,其名为“颐养太和”之义。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工程结束。颐和园成为晚清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与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1898 年,光绪帝曾在颐和园仁寿殿接见维新思想家康有为,询问变法事宜;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被长期幽禁在园中的玉澜堂;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洗劫,翌年,慈禧从西安回到北京后,再次动用巨款修复此园。1924年,颐和园辟为对外开放公园。
【区域划分】
慈禧大力修复此园的目的乃为了避暑和颐养天年,她独独看中了这块具有“万寿”名称的宝地。从1903年起,慈禧大部分时间在这里度过,由于慈禧常需在这里接见臣僚,处理朝政,为此在园的前部专门建置了一个宫殿区和生活居住区,所以颐和园是一个兼具“宫”,“苑”双重功能的大型皇家园林。全园可大致分为宫廷区和苑林区。
由于颐和园兼有宫和苑的双重功能。因此,在进园的正门内建置一个宫廷区作为接见臣僚、处理朝政的地方。宫廷区由殿堂、朝房、值房等组成多进院落的建筑群,占地不大,相对独立于其后的面积广阔的苑林区,二者既分隔又有联系。其中,以仁寿殿为中心,仁寿殿后是三座大型四合院:乐寿堂、玉澜堂和宜芸馆,分别为慈禧、光绪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宜芸馆东侧的德和园大戏楼是清代三大戏楼之一。
仁寿殿在颐和园大门东宫门内。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坐朝听政、会见外宾的大殿。原名勤政殿,光绪时重建,改称仁寿殿。东向,面阔七间,两侧有南北配殿,前有仁寿门,门外为南北九卿房,所陈的铜龙、铜凤、铜鼎等,雕制均极精美。乐寿堂面临昆明湖,东面有德和园大戏楼,西接长廊,是慈禧居住的地方,“乐寿堂”黑底金字横匾为光绪手书,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码头。庭院中栽植玉兰、西府海棠、牡丹等名贵花木,取“玉堂富贵”之意。 玉澜堂在昆明湖畔。是光绪皇帝的寝宫。为一组四通八达的穿堂殿。正殿玉澜堂,有东西两配殿,东名霞芬室,西称藉香榭。后檐及两配殿均砌砖墙与外界隔绝,是颐和园中一处重要的历史遗迹。
苑林区以万寿山、昆明湖为主体。万寿山东西长约1000米,高60米。昆明湖水面约占全园面积的78%,湖的西北端绕过万寿山西麓而连接于北麓的“后湖”,构成山环水抱的形势,把湖和山紧密地联成一体。颐和园自万寿山顶的智慧海向下,由佛香阁、德辉殿、排云殿、排云门、云辉玉宇坊,构成了一条层次分明的中轴线。山下是一条长700多米的“长廊”,长廊枋梁上有彩画8000多幅,号称 “世界第一廊”。长廊之前即是碧波荡漾的昆明湖。昆明湖的西堤是仿照西湖的苏堤建造的。万寿山后山、后湖古木成林,环境幽雅,有藏式寺庙,苏州河古买卖街。后湖东端有仿无锡寄畅园而建的谐趣园,小巧玲珑,被称为“园中之园”。
【造园手法】
万寿山,属燕山余脉,高58.59米。建筑群依山而筑,万寿山前山,以八面三层四重檐的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了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昆明湖”石碑。西侧有五方阁和铜铸的宝云阁。后山有宏丽的西藏佛教建筑和屹立于绿树丛中的五彩琉璃多宝塔。山上还有景福阁、重翠亭、写秋轩、画中游等楼台亭阁,登临可俯瞰昆明湖上的景色。
昆明湖是清代皇家诸园中最大的湖泊,湖中一道长堤——西堤,自西北逶迤向南。西堤及其支堤把湖面划分为三个大小不等的水域,每个水域各有一个湖心岛。这三个岛在湖面上成鼎足而峙的布列,象征着中国古老传说中的东海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由于岛堤分隔,湖面出现层次,避免了单调空疏。西堤以及堤上的六座桥是有意识地摹仿杭州西湖的苏堤和“苏堤六桥”,使昆明湖益发神似西湖。西堤一带碧波垂柳,自然景色开阔,园外数里的玉泉山秀丽山形和山顶的玉峰塔影排闼而来,被收摄作为园景的组成部分。从昆明湖上和湖滨西望,园外之景和园内湖山浑然一体,这是中国园林中运用借景手法的杰出范例。湖区建筑主要集中在三个岛上。湖岸和湖堤绿树荫浓,掩映潋滟水光,呈现一派富于江南情调的近湖远山的自然美。
万寿山的南坡(即前山)濒昆明湖,湖山联属,构成一个极其开朗的自然环境。这里的湖、山、岛、堤及其上的建筑,配合着园外的借景,形成一幅幅连续展开、如锦似绣的风景画卷。前山接近园的正门和帝、后的寝宫,游览往返比较方便,又可面南俯瞰昆明湖区,所以园内主要建筑物均荟萃于此。造园匠师在前山建筑群体的布局上相应地运用了突出重点的手法。在居中部位建置一组体量大而形象丰富的中央建筑群,从湖岸直到山顶,一重重华丽的殿堂台阁将山坡覆盖住,构成贯穿于前山上下的纵向中轴线。这组大建筑群包括园内主体建筑物——帝、后举行庆典朝会的“排云殿”和佛寺“佛香阁”。后者就其体量而言是园内最大的建筑物,阁高约40米,雄踞于石砌高台之上。它那八角形、四重檐、攒尖顶的形象在园内园外的许多地方都能看到,器宇轩昂,凌驾群伦,成为整个前山和昆明湖的总绾全局的构图中心。与中央建筑群的纵向轴线相呼应的是横贯山麓、沿湖北岸东西逶迤的“长廊”,共273间,全长728米,这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前山其余地段的建筑体量较小,自然而疏朗地布置在山麓、山坡和山脊上,镶嵌在葱茏的苍松翠柏之中,用以烘托端庄、典丽的中央建筑群。
后湖的河道蜿蜒于万寿山北坡即后山的山麓,造园匠师巧妙地利用河道北岸与宫墙的局促环境,在北岸堆筑假山障隔宫墙,并与南岸的真山脉络相配合而造成两山夹一水的地貌。河道的水面有宽有窄,时收时放,泛舟后湖给人以山复水回、柳暗花明之趣,成为园内一处出色的幽静水景。
后山的景观与前山迥然不同,是富有山林野趣的自然环境,林木蓊郁,山道弯曲,景色幽邃。除中部的佛寺“须弥灵境”外,建筑物大都集中为若干处自成一体,与周围环境组成精致的小园林。它们或踞山头,或倚山坡,或临水面,均能随地貌而灵活布置。后湖中段两岸,是乾隆帝时摹仿江南河街市肆而修建的“买卖街”遗址。后山的建筑除谐趣园和霁清轩于光绪时完整重建之外,其余都残缺不全,只能凭借断垣颓壁依稀辨认当年的规模。谐趣园原名惠山园,是摹仿无锡寄畅园而建成的一座园中园。全园以水面为中心,以水景为主体,环池布置清朴雅洁的厅、堂、楼、榭、亭、轩等建筑,曲廊连接,间植垂柳修竹。池北岸叠石为假山,从后湖引来活水经玉琴峡沿山石叠落而下注于池中。流水叮咚,以声入景,更增加这座小园林的诗情画意。
【主要景区】
1、东宫门区: 在颐和园最东边。这一带原是清朝皇帝从事政治活动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包括朝见大臣的仁寿殿和南北朝房、寝宫、大戏台、庭院等。东宫门现在是颐和园的正门,它坐西朝东,门楣檐下全部用油彩描绘着绚丽的图案。六扇朱红色大门上嵌着整齐的黄色门钉,中间檐下挂着九龙金字大匾,上书“颐和园”三个大字,为光绪皇帝御笔亲题。门前御道丹陛上的云龙石雕刻着二龙戏珠,为乾隆年代所刻,是从圆明园废墟(安佑宫)上移来的,它是皇帝尊严的象征。东宫门当年只供清朝帝后出入。
2、万寿山前景区:景区由两条垂直对衬的轴线统领,东西轴线是长廊,南北轴线从长廊中部起,依次为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万寿山原名金山、瓮山,海拔109米,南依昆明湖,以佛香阁为中心,形成了一组气势雄伟、巍峨壮观的建筑群。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和昆明湖”的石碑,西侧有五方阁和宝云阁。登临山顶,可俯看昆明湖景色。
3、后山后湖景区:位于颐和园最北部,建筑较少,林木葱笼,山路曲折,优雅恬静,与前山的华丽形成鲜明对。一组西藏建筑和江南水乡特色的苏州街,布局紧凑,各有妙趣。
4、昆明湖:是颐和园的主要水面,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约220公顷。南部的前湖区碧波荡漾,烟波淼淼,西望起伏、北望楼阁成群;湖中有一道西堤,堤上桃柳成行;十七孔桥横卧湖上,湖中3岛上也有形式各异的古典建筑。
5、佛香阁:位于在万寿山前山中央部位的山腰,建筑在一个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是一座八面三层四重檐的建筑;阁高41米,阁内有8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结构复杂,为古典建筑精品。原阁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后,光绪十七年(1891年)花了78万两银子重建,光绪二十年(1894年)竣工,是颐和园里最大的工程。阁内供奉着“接引佛”,供皇室在此烧香。
6、长廊:长廊位于万寿山南麓,面向昆明湖,北依万寿山,东起邀月门,西止石丈亭,全长728米,共273间,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1992年被认定为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廊上的每根枋梁上都有彩绘,共有图画14000余幅,内容包括山水风景、花鸟鱼虫、人物典故等。画中的人物画均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
7、排云殿:在万寿山前建筑的中心部位,原是乾隆为他母亲60寿辰而建的大报恩延寿寺,慈禧重建时改为排云殿,是慈禧在园内居住和过生日时接受朝拜的地方。“排云”二字取自郭璞诗神仙排云山,但见金银台”,比喻似在云雾缭绕的仙山琼阁中,神仙即将露面。从远处望去,排云殿与牌楼、排云门、金水桥、二宫门连成了层层升高的一条直线。排云殿这组建筑是颐和园最为壮观的建筑群体。
8、乐寿堂 :是颐和园居住生活区中的主建筑,原建于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被毁,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建。乐寿堂面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东达仁寿殿,西接长廊,是园内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乐的地方。
乐寿堂殿内设宝座、御案、掌扇及玻璃屏风。座旁有两只盛水果闻香味用的青龙花大磁盘,四只烧檀香用的九桃大铜炉。西套间为卧室,东套间为更衣室。室内紫檀大衣柜为乾隆时遗物。
乐寿堂庭院内陈列着铜鹿、铜鹤和铜花瓶,取意为“六合太平”。院内花卉植有玉兰、海棠、牡丹等,名花满院,寓“玉堂富贵”之意。这里的玉兰花很有名,现在邀月门前一株是乾隆从南方移植来的。
9、十七孔桥:坐落在昆明湖上,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用以连接堤岛,为园中最大石桥。石桥宽8米,长150米,由17个桥洞组成。石桥两边栏杆上雕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500多只。
10、石舫:在长廊西端湖边,是一条大石船,取名清晏舫,寓“海清河晏”之意。是颐和园唯一带有西洋风格的建筑。它的前身是明朝圆静寺的放生台。乾隆修清漪园时,改台为船,更名为“石舫”。石舫长36米,船用大理石雕刻堆砌而成。 船身上建有两层船楼,船底花砖铺地,窗户为彩色玻璃,顶部砖雕装饰。下雨时,落在船顶的雨水通过四角的空心柱子,由船身的四个龙头口排入湖中,设计十分巧妙。
11、大戏楼:在德和园内,与承德避暑山庄里的清音阁、紫禁城内的畅音阁,合称清代三大戏台。德和园大戏楼是为慈禧60岁生日修建,专供慈禧看戏。高21米,在颐和园中仅次于最高的佛香阁。戏楼共三层,后台化妆楼二层。顶板上有七个“天井”,地板中有“地井”。舞台底部有水井和五个方池。演神鬼戏时,可从“天”而降,也可从“地”而出,还可引水上台。
12、苏州街:是后湖两岸仿江南水镇而建的买卖街。清漪园时期岸上有各式店铺,如玉器古玩店、绸缎店、点心铺、茶楼、金银首饰楼等。店铺中的店员都是太监、宫女妆扮。皇帝游幸时开始“营业”。后湖岸边的数十处店铺1860年被列强焚毁。现在的景观为1986年重修。
13、铜亭(宝云阁):铜亭是中国目前尚存的工艺最精致、体量最大的铜铸品之一。建在佛香阁西侧的五方阁院中一座高4米的汉白玉石座上始建于乾隆年间,高7.5米,重207吨。四面有菱花扇。虽为铜制,但完全按照木构架结构而做。东、南、西三面有门,门为四扇格扇门,北面是八扇格扇窗。门窗格扇均有菱花格扇心,帘架上部也有格扇心,所有格扇心均为内外二层。
14、画中游:画中游是万寿山西部一组重要景点建筑。它依山而建,正面有一座两层的楼阁,左右各有一楼,名“爱山”、“借秋”。阁后立有一座石牌坊,牌坊后边的是“澄晖阁”。建筑之间有爬山廊。由于地处半山腰,建筑形式丰富多彩,楼、阁、廊分别建在不同的等高线上,青山翠柏中簇拥着一组由红、黄、蓝、绿琉璃瓦覆盖着的建筑群体,酷似一幅中国山水画。
15、智慧海:是万寿山顶最高处一座宗教建筑,是一座完全由砖石砌成的无梁佛殿,由纵横相间的拱券结构组成。建筑外层全部用精美的黄、绿两色琉璃瓦装饰,上部用少量紫色、蓝色的琉璃瓦盖顶,整座建筑显得色彩鲜艳,富丽堂皇。尤以嵌于殿外壁面的千余尊琉璃佛更富特色。“智慧海”一词为佛教用语,本意是赞扬佛的智慧如海,佛法无边。该建筑虽极像木结构,但实际上没有一根木料,全部用石砖发券砌成的,没有枋檩承重,所以称为“无梁殿”。又因殿内供奉了无量寿佛,所以也称它为“无量殿”。
16、铜牛:铜牛在昆明湖东岸,十七孔桥东桥头北侧。1755年用铜铸造,称为“金牛”。铜牛是为镇压水患而设。
17、玉澜堂:玉澜堂在仁寿殿西南临湖而建,是一座三合院式的建筑。正殿玉澜堂坐北朝南,东配殿霞芬室,西配殿藕香榭。东殿可到仁寿殿,西殿可到湖畔码头,正殿后门直对宜芸馆。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慈禧发动宫廷政变后,曾把主张变法的光绪皇帝囚禁于此。
18、谐趣园:谐趣园在万寿山东麓,是一个独立成区、具有南方园林风格的园中之园。清漪园时名叫惠山园”,是仿无锡惠山寄畅园而建。嘉庆十六年(1811年)重修后,取“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和乾隆皇帝的诗句“一亭一径,足谐奇趣”的意思,改名为“谐趣园”。园内共有亭、台、堂、榭十三处,并用百间游廊和五座形式不同的桥相沟通。园内东南角有一石桥,桥头石坊上有乾隆题写的“知鱼桥”三字额,是引用了庄子和惠子在“秋水濠上”的争论而来的。
19、四大部州:四大部州在万寿山后山中部,是汉藏式的建筑群。占地2万平方米,因山顺势,就地起阁。前有须弥灵境(现改为平台),两侧有3米高的经幢,后有寺庙群主体建筑香岩宗印之阁。四周是象征佛教世界的四大部洲----东胜身洲、西牛货洲、南赡部洲、北俱卢洲和用不同形式的塔台修建成的八小部洲。南、西南、东北、西北还有代表佛经“四智”的红、白、黑、绿四座喇嘛塔。塔上有十三层环状“相轮”,表示佛经“十三天”。塔型别致,造型端庄美观。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中间有两个凹凸不平的台殿,一个代表月台,一个代表日台,象征着日月环绕佛身。
20、听鹂馆:原是乾隆皇帝为其母看戏所建,内有两层的戏台,因古人常借黄鹂鸟的叫声比喻音乐的优美动听,故名之为“听鹂馆”。咸丰十年(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毁,光绪时改建。在德和园大戏楼建成前,慈禧经常在这里看戏,宴饮。现在听鹂馆已成为专营宫廷菜式的餐厅,先后接待服务过上百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听鹂馆饭庄是著名的宫廷菜系饭庄。
三、中国十大旅游城市
2005年中国十大旅游城市排名及分析报告报告结果显示:2005年中国十大旅游目的地城市排名与2004年相比,逐渐趋于稳定,2005年前10名城市北京、上海、杭州、深圳、广州、成都、武汉、南京、青岛以及天津与2004年10强名单完全一致,仅仅是座次略有变化。10强中,大致可以分为四档来看,具体来说:前两名北京与上海的超群地位仍然没有城市可以撼动,属于当之无愧的第一档;3-5名中,广州逐渐下滑,跌出三甲位列第五,杭州、深圳稳中有升,各自前进一位;6-8名排位非常有意思,2004年的南京、武汉、成都变成了2005年的成都、武汉、南京;更有巧合意味的是,9-10名的青岛、天津也来凑趣,2004年这一排名刚好是天津、青岛。 此次排名主要根据200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e 龙酒店预订产生的各个城市的订房间夜总量统计,并参考2005年e 龙度假产品的预订数据。
作为我国最大的旅游产品分销商之一,e龙可以提供国内280个城市的近3100多家星级酒店2-7折的预订服务,及全球720个目的地的全套度假产品服务等,并拥有强大的数据库管理支持系统。为了能为我国各地区及城市发展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e龙已连续五年发布年度十大旅游目的地城市排名及分析报告,并于每年五一、十一黄金周期间定时发布“中国热点旅游目的地调查报告”。
看点一:若即若离的杭州
杭州:每次看到杭州杀入三甲,都令人不禁想问:什么时候,杭州才能真正坐稳探花的位置,而不是如定期访问一般的来了又去,去了又来。近几年,随着杭州自身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杭州正逐渐由一个单纯的旅游城市向商务、旅游齐头并进的城市转变。除去“人间天堂”、“文化之邦”、“丝绸之府”、“茶叶之都”、“鱼米之乡”等一堆名头再来看杭州,很多“硬指标”的良好表现为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飞速发展中的杭州:经济总量连续多年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二位,副省级城市第三位,城市竞争力仅次于上海、深圳、广州、北京,居全国城市第五位。吸引了众多500强企业落户的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对杭州产生的影响正越来越强的显现,通讯、软件、集成电路、数字电视、动漫、网络游戏6条“产业链”初具规模的杭州正憧憬着一个“天堂硅谷”的诞生。而杭州赖以成名的旅游产业,也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驾轻就熟的发挥着系统开发、整体规划的作用,无论是名景点的修葺、维护,还是新景点的引入、开发,都显得自然、顺畅且成效卓著。但始终未能稳固停留在探花位置的事实,似乎总在提醒杭州,一个城市的综合实力与深刻底蕴,不但需要提升,还需要沉淀。
北京、上海:永远把持第一、第二的北京、上海永远没有惊喜留给看榜人,如果真的有一天,榜单最靠前的位置中少了一个北京,或是少了一个上海,不知道我们是应感到遗憾,还是应为之庆幸。
看点二:迂回前进的成都
成都:作为旅游城市的成都向来不缺旅游资源,历代的名胜古迹,周边醉人的自然风光,乃至名扬天下的成都美食,均让人神往。但近年来,令成都声誉不坠且稳中有升的,似乎是“休闲之都”的雅号。众多城市白领与小资们总是把成都人的那一份悠闲奉为誓死追随的无上境界,似乎只要一到了成都,空气与时光瞬间即可变得柔软。同时,更具说服力、更直接的一个数据是:2005年,成都接待入境过夜游客突破50万人次,同比增长22.36%,旅游外汇收入1.76亿美元,同比增长25.65%;接待国内旅游者3619.63万人次,同比增长12.57%;旅游总收入286.7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5.53%。如此宠爱一方面得益于“天府之国”的正宗传承,也得益于成都悄然迈进的综合实力。不声不响中,落户成都的500强企业已经达到100家,“2005年是落户500强最多的一年,而500强企业达到100,这是一个重要的门槛,这标志着成都市在跨国企业的战略中拥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成都市外经局有关负责人这样形容了“满百”的重要意义。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几年里,成都仍有望继续以西部城市代表乃至第四城的身份再领风骚。而“前进,并稳固自己的位置”也仍然将作为未来几年中的重要课题继续考验成都的耐心。
深圳、广州:排名在成都之前的深圳、广州,不乏雄厚的实力,但作为老牌南部城市代表的他们总让人感觉有点风光不复往日之盛的“低调”,很难说这是被动的无奈还是主观动力的缺失。无论是广州还是深圳,似乎总可以轻而易举的在10强中占据一席之地,但又似乎总没有抢眼的表现成为备受瞩目的明星城市。配合南部城市的务实,保持关注,也许是对广州与深圳最恰当的态度。
武汉、南京:排名紧随成都的武汉与南京,实力同样不容小觑,以南京为例,无论是十运会的成功召开还是新南京火车站的落成,都为南京的城市魅力加分不少。
看点三:底气十足的青岛
青岛:人们传统印象中的青岛可以用“美丽”二字来形容,青天、碧海的纯美画面完全符合人们对一个海滨城市的想象。这里有最好的海滨浴场,有中国最早的海洋馆,更有著名的“海上名山——崂山”。同样,与青岛的海之魅力同样著名的是扎根于此的中国名牌企业们,在2005中国自主创新·品牌高层论坛暨中国品牌经济城市峰会上,青岛被授予“中国品牌之都”称号。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1件、中国名牌产品44种(数量仅次于上海,居全国第二)个、2个中国世界名牌产品的青岛,无论是在商务方面,还是在旅游方面,都显得底气十足。青岛以第29届“相约奥运,扬帆青岛”奥帆赛为契机,从城市形象、招商引资和旅游推介等层面展开城市品牌环球推介所取得的成功,极具代表性的彰显了青岛商务、旅游和谐互动的整合能力。
天津:不缺乏历史的积淀,也不缺乏旺盛的经济活力,天津需要为自己打造的,是一张个性与特点更为鲜明的城市名片。
十强之外:西安、重庆以及厦门等城市,正逐步向10强接近,大连、苏州的排名则出现了小幅度的下滑,10强之外,没有成色十足令人耳目全新的黑马,但绝对不乏有足够能力杀入前十名的实力派。相对于10强中的城市,10强外城市相互间的争夺似乎更为激烈。
统观2005年度中国十大旅行目的地城市排名,稳定的格局压倒了一切,但杭州、成都、青岛等城市的表现仍不失亮色。经济活力与旅游产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一个城市的魅力或者说综合实力往往是多方元素的集合,稳中微调的2005细看来颇耐人回味。
附:最近两年中国各城市订房间夜量排名比较(TOP10)
2004年 2005年
1 北京 北京
2 上海 上海
3 广州 杭州
4 杭州 深圳
5 深圳 广州
6 南京 成都
7 武汉 武汉
8 成都 南京
9 天津 青岛
10 青岛 天津
一 万里长城
长城始建于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三世纪秦始皇统一中国,派遣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北逐匈奴后,把原来分段修筑的长城连接起来,并且继续修建。其后历代不断维修扩建,到公元十七世纪中叶明代未年,前后修筑了二千多年。
二 北京故宫
故宫,又名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今天人们称她为故宫,意为过去的皇宫。
三 承德避暑山庄
避暑山庄,自康熙四十二年始建,至乾隆五十五年最后完工,历时八十七年,建楼、台、
殿、阁、轩、斋、亭、榭、庙、塔、廊、桥一百二十余处,尤以康、乾御题七十二景昭著,
与自然山水相辉映,园中有园,景内有景,构成了一幅千姿百态的立体画卷。
四 安徽黄山
黄山位于安徽省黄山市西北风景秀丽的皖南山区,向以“三奇”、“四绝”名冠于世,其
劈地摩天的奇峰、玲珑剔透的怪石、变化无常的云海、千奇百怪的苍松,构成了无穷无尽的
神奇美景。黄山一九九零年被列入“世界遗产(文化和自然)”名录。
五 杭州西湖
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
六 桂林山水
桂林漓江风景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风景最美的岩溶山水旅游区,千百年来不知陶醉了多
少文人墨客。桂林漓江风景区以桂林市为中心,北起兴安灵渠,南至阳朔,由漓江一水相连
。桂林山水向以“山青、水秀、洞奇”三绝闻名中外。其中一江(漓江),两洞(芦笛岩、七星岩),三山(独秀峰、伏波山、叠彩山)最具代表性,它们基本上是桂林山水的精华所在。
七 西安兵马俑
在骊山北麓,茂密的林木掩映着一组规模宏大、外观别致的建筑,这就是闻名遐迩的秦始
皇兵马俑博物馆。
八 苏州园林
苏州素以园林美景享有盛名,有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说。
九 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
十 台湾日月潭
日月潭,中国十大名胜之一,位于台湾中央属南投县鱼池乡的水社村。
四、古代城市(长安)
时代西汉
所在陕西省西安市
汉长安城位于渭河以南的关中平原上,面积约36平方公里。在西汉时期,作为首都的长安城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居民众多的城市。汉朝之后又有数个王朝定都于此,隋朝初年迁都至大兴城后,这里被废弃。其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区的西北郊外。1961年,汉长安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01年,兆伦铸钱遗址并入。
历史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开始在渭河以南、秦兴乐宫的基础上重修宫殿,命名为长乐宫。高祖七年(前200年)命萧何建造了未央宫,同一年由栎阳城迁都至此,因地处长安乡,故命名为长安城。汉惠帝元年(前194年)起修筑城墙。惠帝三年春(前192年),修筑达到高潮,先后征发了14万人筑墙,到五年秋(前190年)建成。汉武帝继位后,对长安城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兴建北宫、桂宫和明光宫,在城南开太学,在城西扩充了秦朝的上林苑,开凿昆明池,建建章宫等。至此,经过近一百年的兴建,汉长安城的规模始告齐备。
在西汉的200余年历史里,长安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繁盛一时。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时,城中有8.8万户,24.6万人,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居民众多的城市。西汉末年,长安城毁于战火。东汉定都洛阳,以长安为西京。汉末,洛阳被董卓纵火烧毁后,汉献帝曾迁回长安居住。此后的西晋末年、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政权也都将首都设在这里。隋朝初年,隋文帝认为汉长安城过于狭小和破旧,于是命宇文恺在东南方兴建新的都城。自开皇三年(583年)迁都大兴城(即唐长安城)后,有着近八百年历史的汉长安城便被永久地废弃了。
布局
汉长安城的平面呈方形,但并不规整。由于城墙在长乐宫和未央宫建成之后才开始兴建,因此为了迁就二宫和河流的位置,形成南墙曲折如南斗六星,北墙曲折如北斗七星的形状,有“斗城”之称。城墙全部用黄土夯砌而成,高12米,基宽12-16米,墙外有宽8米、深3米的城壕沟。据实测,东墙长6000米,西墙长4900米,南墙长7600米,北墙长7200米,合计25700米。城内面积约36平方公里,是同时期罗马城的四倍。
城墙四面各开三座城门,南墙中为安门,东西两侧为覆盎门和西安门;北墙中为厨城门,东西两侧为洛城门和横门;东墙中为清明门,南北两侧为霸城门和宣平门;西墙中为直城门,南北两侧为章城门和雍门。每座城门都有三个门道,合计十二门、三十六门道,与张衡《西京赋》所述“方轨十二”、“三涂洞开”等相吻合。门道一般宽约8米,恰好相当于当时四个车轨的距离。城门上原有木构门楼,西汉末年被焚毁。
城内的大街都与城门相通。主要街道有8条,相互交叉。其中最长的安门大街长5500米,其余多在3000米左右。道路一般宽约45米,路面以水沟间隔分成三股,中间的御道宽20米,专供皇帝通行,两侧的边道各宽12米,供官吏和平民行走。为美化环境,路旁还栽植了槐、榆、松、柏等各种树木,茂密如荫。
汉长安城内的宫殿、贵族宅第、官署和宗庙等建筑约占全城面积的三分之二。宫殿集中在城市的中部和南部,有长乐宫、未央宫、桂宫、北宫和明光宫等。贵族宅第分布在未央宫的北阙一带,称作“北阙甲第”。居民区分布在城北,由纵横交错的街道划分为160个“闾里”。著名的“长安九市”则在城市的西北角上,由横门大街相隔,分成东市三市和西市六市。东市是商贾云集之地,西市则密布着各种手工业作坊。
据考证,汉长安城的布局和形制与《周礼·考工记》基本相符。它一改战国时期大小城相套的格局,把居民区、工商业区和宫殿区集中在一座城市里,后世的都城都沿用了这一体系。
宫殿
长乐宫在汉长安城的南隅,又称东宫,是由秦兴乐宫改建而成的。汉朝初年,刘邦从栎阳城徙居此宫,受理朝政。惠帝以后改为太后的居所,西汉末年毁于兵火。宫殿平面为不规则的方形,周围筑墙,周长1万余米,面积6平方公里左右。宫内主要有前殿、临华殿、长信宫、长秋殿、永寿殿、神仙殿、永昌殿和钟室等14座建筑。宫墙四面各有一门,东门和西门外有阙。
未央宫在城的西南隅,又称西宫,为皇帝朝会之所。西汉、王莽、东汉献帝、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各朝代的皇帝都曾在此处理朝政,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宫殿之一。隋唐时期,未央宫被划入唐长安城的禁苑。唐武宗时重修了宫殿,因此现存遗迹有很多是那时遗留下来的。
未央宫的平面接近正方形,四面筑围墙,东西长2150米,南北宽2250米,面积约5平方公里。宫城四面各辟一门,在东门和北门外立阙。宫内有40多座建筑。其中最高大的是前殿,居全宫正中,台基南北长350米,东西宽200米,最高处达15米,是利用丘陵建造的。其他建筑还有温室、凌室、织室、曝室、天禄阁、石渠阁、宣室殿、麒麟殿、椒房殿、金华殿、承明殿、高门殿、白虎殿、玉堂殿、宣德殿、朝阳殿、柏梁台以及鱼池、酒池等。各殿之间都有“复道”相通,以备缓急。
在长乐和未央二宫之间有一座武库,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880米,南北宽322米,四周筑墙。墙内有七个仓库,每库分为四个库房。房中原有排列整齐的兵器木架,现已朽坏。武库建于汉高祖八年(前199年),系丞相萧何营建,是当时全国的武器制造和贮藏中心,具有极重要的地位,西汉末年被焚毁。
城中另外三座宫殿都是后妃们居住的宫室。桂宫位于未央宫北,靠近西墙,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1800米,东西宽880米。明光宫在长乐宫北,具体位置范围不明。其正殿遗址被后世的多种建筑叠压,因此泛称为楼阁台。北宫位于未央宫以北,具体位置亦不明。据记载,各宫殿之间都架设飞阁和地面复道相连,彼此往来,外人不能看见。近年来在宫城内外进行的各种考古活动中,出土了大量建筑材料、铁器、铜器、石器、瓦当、骨签和货币等,具有极高的史料参考价值。
城郊
上林苑是一组巨大的宫廷御苑群,位于长安城西,秦代时即已有,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大事扩充和改建后,有离宫别馆数十处,周长达100多公里。据《汉旧仪》和司马相如《上林赋》的记载,苑内豢养百兽,“长安八水”也尽在其中。此外还有训练水军的昆明池,种植蔬菜的温室,铸钱场所“上林三官”等各种机构。东汉时,上林苑被废弃。
上林苑最主要的建筑是建章宫,与未央宫隔衢相望,有飞阁相连。因为不受城墙的限制,所以宫城规模特别庞大,豪华程度也更甚于未央宫。宫墙周长10余公里,南面开正门阊阖门,门内有别凤阙。北门和东门外也分别有阙,名北阙和凤阙,后者的遗迹至今尚存。宫城由36座殿宇组成,号称“千门万户”。主要建筑有前殿、骀荡宫、馺娑宫、枍诣宫、天梁宫、承光殿、奇华殿、鼓簧宫、广中殿、函德殿、神明台和井干楼等。此外,宫域北部还有太液池,池中起高台,并有蓬莱、方丈和瀛洲三岛。西汉末年,王莽为建造宗庙,拆毁了此宫以及附近宫室多处。
汉武帝为训练水军,在上林苑内开凿了昆明池。目前其遗迹是一片洼地,面积10余平方公里。池中有一高地是当时的岛屿,应为豫章馆之所在。东西两岸有牵牛、织女石像,高3米多,至今保存完好。池畔还有多处建筑物的基址,可能是宣曲宫、白杨宫、细柳宫等的遗址。
王莽执政时,将长安改名为常安,并在城南郊按儒家传统的礼制观念和汉代流行的阴阳五行学说兴建了辟雍、灵台、泰一和九庙等礼制建筑。目前能明确辨认的是辟雍和九庙的遗址。辟雍的平面外圆内方,中为一圆形夯土台,上有平面呈“亚”字形的主体建筑。其周围是边长235米的夯土围墙,四周辟门,墙外还有直径360米的圆形圜水沟。九庙遗址有12处基址,其中11处被一堵边长1400米的方形围墙包围,另一处在南墙的外侧中部。所有基址的形制相同,中央为平面呈“亚”字形的主体建筑,四周是方形围墙,墙上四面辟门。
汉长安城周围尤其是北墙附近分布着不少制陶、铸钱和冶炼的作坊。其中规模最大的是1994年发现的上林苑兆伦铸钱遗址,也就是西汉时的国家造币中心“上林三官”。其遗址位于今陕西省户县大王镇南兆伦村,南北长约1500米,东西宽约600米,面积达90万平方米。遗址的南部多瓦砾,其北有坩埚残块、铜渣、灰堆等堆积。遗址中北部有许多铸钱残范坑和废弃钱范堆积,其中还出土有陶拍、定位销、青铜工具等文物。据文献记载,“五铢钱”即诞生于此。
洛阳,原作“雒阳”,古为豫州的一部分,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因境内有伊、洛两水,也旧称伊洛。东与郑州市相连、南与平顶山市南阳市相邻、西与三门峡市相接,北隔黄河和焦作市相望。
洛阳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先后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唐朝、后梁、后唐、后晋共13个王朝在此建都。以洛阳城为都超过千年,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的城市。洛阳在明清时期为河南府治,民国时期设有专员公署,1948年置洛阳市,但为县级市属洛阳地区管辖,1956年升为地级市(省辖市)。
洛阳位于中国河南省西部,横跨黄河中游。境内有黄河、洛河、伊河、涧河、瀍河。东有虎牢关,西有函谷关,北有邙山,南有伏牛山。毗邻中岳嵩山。自古以来既是兵家的必争之地,也成了历代帝王建都筑城的理想场所。“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
洛阳市境内为豫西小盆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貌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平原和盆地多种类型。
洛阳市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雨雪少,春季干旱大风多,夏季炎热多雨且集中,秋季晴和日照长。年平均气温:14.7℃,年平均降雨量:601.6mm。
以上就是关于杭州第二自然匠人街区位置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