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戏剧培训班(杭州戏剧培训班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杭州戏剧培训班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国,相关业务请拨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中国戏曲之母
昆剧
昆剧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它的原名叫“昆山腔”,简称“昆腔”,元末明初,作为南曲声腔的一个流派,在江苏昆山一带产生,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是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 “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我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该剧种于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是全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历史沿革
作为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昆曲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元末明初。当时,江苏的昆山(辖今昆山、太仓两处)地区经济繁荣,贸易兴盛,黎民富庶,城乡各个阶层群众对文化娱乐有所追求,当时流行一种以地方音乐为基础的南曲,叫昆山腔。昆山腔的出现也和当时的顾阿瑛等一批文人、士大夫嗜词尚曲有很大关系。而对昆山腔的诞生有直接影响的人物是顾阿瑛的座上客顾坚,他将昆山人唱的南曲与当地的语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的歌唱方法,进行改进,形成了一种受当地人欢迎的曲调,到明初正式被称为“昆山腔”,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并逐渐流布到福建、江西、广东、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万历未年还流入北京。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这种“小集南唱”、“清柔婉折”的昆山腔,在明中、后期的嘉靖初年被变革发展。当时,居住在江苏太仓的音乐家魏良辅痛感昆山腔的不协音律,于是借张野塘、谢林泉等到民间艺术家的帮助,参照北曲的演唱成就,对昆腔加以改革。经过十余年的努力,终于总结出了一整套昆腔曲唱的规范,形成了昆曲曲唱体系。经过改造后的昆山腔流利清远,柔媚细腻,被称为“水磨腔”。所谓水磨调,是说音调极其细腻柔婉。江南人磨米粉,加水磨出来的最细腻滑润,所以用“水磨”来称呼其因经过各种处理而变得细腻柔婉的曲调。新昆曲博得了众口一词的称赞。
改革后的昆山腔,大大发展了南曲的演唱艺术,而且在曲调运用上,也吸收北曲结构谨严的长处,但它还只是清唱曲,尚未走上戏曲舞台。
完成昆山腔的又一重大革新,将昆山腔推上戏曲舞台,成为戏剧,是由梁辰鱼的《浣纱记》开始。昆山梁辰鱼是一个著名的戏曲作家,精诗词,通音律。魏良辅改腔的成就使他颇受鼓舞,但他还觉得这样的新腔不应只局限于曲坛清歌,必须扩展到舞台之上占有更广阔的天地,于是与精通音理的郑思笠、陈梅泉、唐小虞等人发挥文学优势写作了以西施为主要人物的《浣纱记》传奇,从音乐方面弥补了水磨调“冷唱”的不足,同时把传奇文学与新的声腔以及表演艺术综合在一起,借锣鼓之势与舞台之场面形态,第一次将昆曲搬上剧坛。昆山腔在剧曲中的首次运用,引起了轰动,并很快压倒了其它一切声腔,一时成为最引人注目的戏曲,并流传南北各地,这就是昆剧。
昆山腔的影响迅速在文人士大夫中扩大,文人雅士争相为昆山腔写作传奇剧本,致使明清时代的传奇基本上都是为了昆剧而作的,大半部明清传奇史其实就是昆山腔演剧史。昆剧独占戏曲的鳌头长达两百余年,期间没有任何一个剧种能与之抗衡。到了明后期的万历年间,昆剧的影响已经是从吴中一带扩展到整个江浙地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为之倾倒,一跃而为诸腔之首。昆腔传入北京,迅速取代北曲的地位,受到了士大夫和群众的欢迎。明末清初时又流传到四川、贵阳、广东等地,在各地演变出了不同的流派,形成了昆剧昆腔腔系,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性剧种。由于它的独尊地位,因之被称为“官腔”。
昆剧盛行的早期,演的都是全本大戏,往往有四五十出之多,一旦上演,往往连续两天或更长,人们仍然乐此不疲,当时人的狂热由此可见一斑。
从明天启至清康熙末年,是昆剧发展的鼎盛期,新作不断涌出,表演日趋成熟,身段表情,说白念唱,服装穿戴也日益讲究,角色齐全,分工细致,一般剧种,难与抗衡。但由于传奇体制较长,全本演出需要两个晚上或更多时间,随着清代花部诸腔的兴起,倚重生、旦格局,讲究词曲典雅的昆剧受到冲击,经过艺人的演出实践,删除了一些场次,选择精彩的一出或数出,加以充实丰富,作为短剧独立演出,于是,折子戏应运而生。乾隆三十五年(1770)由玩花主人编选的折子戏总集《缀白裘》的问世,标志着昆剧由演出全本传奇到演出折子戏的过渡。折子戏以情节生动、表演细致,给乾、嘉时期昆剧舞台带来了生动活泼的局面。
昆剧的繁盛时期,拥有大批技艺高超的演员。昆剧演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民间戏班的职业艺人,从京城到乡镇都有专业昆腔班,流动演出于各地,涌现出一大批各个行当的精英;二是士大夫蓄养的家班、家乐,以示风雅,凡名妓、家姬都能串戏,士大夫本身也是串戏迷,其水平不亚于专业戏班,其中不乏出类拔萃的人才;三是业余“串客”,士农工商皆会唱曲。每年在苏州虎丘“千人石”举行盛大的群众性的唱曲比赛,虎丘曲会传承至今。
清军入关后,江南地区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大量的士大夫生活境遇急剧改变。这样,有许多家班解散,不少家班的演员流入到了职业昆班,使两个系统的昆剧表演艺术得到了交流,昆剧的表演日趋精致完善。政治环境的巨变,丝毫没有影响人们的热情,昆剧演出仍然非常频繁,作家的新剧本往往被职业昆班所争相求取。以李玉为首的苏州作家群就是专门为了职业昆班写作的,他们是这一时期最出色的昆出作家。
明末清初,昆剧的演出有渐渐缩短的趋势。一本传奇由四五十出减到二三十出,这也是昆剧演出和观赏潮流的改变所致。不但作家的创作改变了,艺人们也自觉地把名剧中的一些松散场次出去,集中凝练戏曲结构。他们还挑选一些经典场次,充实调整情节,以单出或数出的形式上演,从而有了“折子戏”。到了清代乾隆后期,昆剧的演出基本上就都是折子戏的形式了。
从清初康熙年间开始,昆剧就出现了衰亡的迹象。但是,康熙时代洪升和孔尚任两位作家的两部作品,延缓了昆剧的衰落。洪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又激起了人们对昆剧的狂热。两剧不但在上层人物中引起很大反响,而且在民间也有热烈的反 应。一时之间,北京城里几乎所有的戏班都在上演这两部,作品王公大臣的府邸私园之中也是非此剧不演。但是,无论是先出的《长生殿》还是后出的《桃花扇》,都已无法改变昆剧的命运。两剧演出之盛不过是昆剧衰落前的回光返照而已。
乾隆年间,在北京先有京腔和昆剧争胜,后有秦腔的冲击,最后又出现了徽班进京。虽然皇室竭力地扶持昆剧,但是在花雅之争的长期拉锯战中,昆剧终于败北。在南方,昆剧还占有一定的优势,但已经不是当初独尊一面的局势了。秦腔艺人魏长生南下,在扬州等地长久驻留,并很受欢迎,这本身已经很说明江南一带观剧风尚的转移了。
昆剧的衰亡,一方面是由于地方戏兴起,另一方面和它自身也很有关系,否则也不会在地方戏的面前败下阵来。昆剧发展到后期,由于文人的长期参与,案头化倾向严重,渐渐变得脱离实际生活。它的演唱过于柔媚,节奏过于舒缓,文词过于书面,使观众难以接受。在地方戏强大的功势下,它未能作出及时的调整和变革。观众的观剧风气一旦改变,局势便已无法挽回。
从乾隆中叶开始,北京的昆剧艺人已经不是纯唱昆剧而是兼唱乱弹了。清末,昆剧几近绝迹。昆剧演员大都改习京剧及别的剧种,或者以合班的形式进行昆剧演出。昆班几乎全部解散消失。民国初年,在南方还仅存着几个昆班,但也只能是以跑码头度日,非常艰难。
民国初年,梅兰芳在北京演唱昆剧,并极力提倡,轰动一时。他自小学昆剧,会几十出昆剧。在这种情况下,短时间内,几成绝唱的昆剧在北京又有了一定的影响。在梅兰芳的带动下,流落在河北农村的昆弋合班容庆社来到北京。韩世昌、白云生、侯玉山等脱颖而出,昆剧得以在北方保存下来。后来,这批演员形成了昆剧的另一流派,就是现在的北昆。
在南方,由苏州业余曲家贝晋眉、张紫东、徐镜清发起倡办“昆剧传习所”,邀请了仅存的昆班全福班中的老艺人沈月泉、沈斌泉、吴义生、尤彩云等授课,招收五十名贫家子弟,培训昆班剧接班人。数年后,培养出朱传茗、施传镇、倪传铖、周传瑛、王传淞等一批昆剧演员,这批学员的艺名第二个字都是“传”,以示昆剧流传不息之意,第三个字也都有特定的偏旁,净、外、末、老生行以“金”字为偏旁,小生行以“玉”字为偏旁,旦行以“花”(即草字头)字为偏旁,副、丑行以“水”字为偏旁。结业后,学员们以苏州为基地,先后以“新乐府”、“仙霓社”为班名,往来于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南京以及浙江的杭州、嘉兴、湖州一带,惨淡经营,是当时江苏(包括松江乃至上海)唯一的专业昆剧班社,支撑昆剧的残局。
抗日战争期间,业余曲社难以为继,纷纷解散。仙霓社成员亦为生计所迫,弃艺他去,薪传数百年的昆剧已濒临绝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流落在苏州、上海、杭州的昔日昆剧传习所“传”字辈艺人,受到各地政府的重视,陆续被各地文化部门邀请归队,浙江成立了国风昆苏剧团,1956年,由周传瑛、王传淞等上演了经过整理的昆剧《十五贯》,连续几十场爆满,一个多月时间里,有七万多人观看,回杭州的路上,他们又去了天津、济南、南京等地演出,也获得巨大成功《十五贯》的成功上演,成为“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盛事,改变了人们认为“昆剧必亡”的看法,此后全国许多剧团都开始移植演出《十五贯》,上海、苏州、湖南、北京都成立了昆剧团,使昆剧得到复苏。在《十五贯》进京以前,江苏已陆续招收了一批“继”字辈学员,请“传”字辈艺人传授技艺,继承昆剧艺术。
艺术特点
昆剧作为一个曾经在全国范围内有着巨大影响的剧种,在历尽了艰辛困苦之后,能奇迹般地再次复活,这和它本身超绝的艺术魅力有紧密关系,其艺术成就首先表现在它的音乐上-
昆剧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场面伴奏乐曲齐全。
“水磨腔”。这种新腔奠定了昆剧演唱的特色,充分体现在南曲的慢曲子(即“细曲”)中,具体表现为放慢拍子,延缓节奏,以便在旋律进行中运用较多的装饰性花腔,除了通常的一板三眼、一板一眼外,又出现了“赠板曲”,即将4/4拍的曲调放慢成8/4,声调清柔委婉,并对字音严格要求,平、上、去、入逐一考究,每唱一个字,注意咬字的头、腹、尾,即吐字、过腔和收音,使音乐布局的空间增大,变化增多,其缠绵婉转、柔曼悠远的特点也愈加突出
相对而言,北曲的声情偏于跌宕豪爽,跳跃性强。它使用七声音阶和南曲用五声音阶(基本上不用半音)不同,但在昆山腔的长期吸收北曲演唱过程中,原来北曲的特性也渐渐被溶化成为“南曲化”的演唱风格,因此在昆剧演出剧目中,北曲既有成套的使用,也有单支曲牌的摘用,还有“南北合套”。
“南北合套”的使用很有特色:一般情况是北曲由一个角色应唱,南曲则由几个不同的角色分唱。这几种南北曲的配合使用办法,完全从剧情出发,使音乐尽可能完美地服从戏剧内容的需要。
从南北曲本身的变化说,尚有“借宫”、“犯调”、集曲“等多种手法。原来联成一套的曲子,无论南北曲,都有属于那一宫调的曲子问题,当唱曲要求情绪显著变化时,同一宫调内的曲子不能胜任,就可借用其它宫调的合适曲子。如《牡丹亭·惊梦》,先后所用的曲牌是[山坡羊](商调)、[山桃红](越调)、[鲍老催](黄钟宫)、[绵搭絮](越调)。
在演唱技巧上,昆剧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快慢以及咬字发音,并有“豁”、“叠”、“擞”、“嚯”等腔法的区分以及各类角色的性格唱法。音乐的板式节拍,除了南曲“赠板”将四拍子的慢曲放慢一倍外,无论南北曲,都包括通常使用的三眼板、一眼板、流水板和散板。它们在实际演唱时自有许多变化,一切服从于戏情和角色应有的情绪。
昆剧的乐器配置较为齐全,大体由管乐器、弦乐器、打击乐器三部分组成,主乐器是笛,还有笙、箫、三弦、琵琶等。由于以声若游丝的笛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上赠板的广泛使用,字分头、腹、尾的吐字方式,以及它本身受吴中民歌的影响而具有的“流丽悠远”的特色,使昆剧音乐以“婉丽妩媚、一唱三叹”几百年冠绝梨园。伴奏有很多吹奏曲牌,适应不同场合,后来也被许多剧种所搬用。
昆剧的音乐属于联曲体结构,简称“曲牌体”。它所使用的曲牌大约有一千种以上,南北曲牌的来源,其中不仅有古代的歌舞音乐,唐宋时代的大曲、词调,宋代的唱赚、诸宫调,还有民歌和少数民族歌曲等。它以南曲为基础,兼用北曲套数,并以“犯调”、“借宫”、“集曲”等手法进行创作。此外,还有不少宗教歌曲。
昆剧的表演拥有一整套“载歌载舞”的严谨表演形式
昆剧表演的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昆剧是一种歌、舞、介、白各种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综合艺术,长期的演剧历史中形成了载歌载舞的表演特色,尤其体现在各门角色的表演身段上,其舞蹈身段大体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说话时的辅助姿态和由手势发展起来的着重写意的舞蹈;一种是配合唱词的抒情舞蹈,既是精湛的舞蹈动作,又是表达人物性格心灵和曲辞意义的有效手段。
昆剧的戏曲舞蹈多方吸收和继承了古代民间舞蹈、宫廷舞蹈的传统,通过长期舞台演出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说唱与舞蹈紧密结合的经验,适应叙事写景的演出场子的需要,创造出许多偏重于描写的舞蹈表演,与“戏”配合,成为故事性较强的折子戏。适应了抒情性和动作性都很强的演出场子的需要,创造出许多抒情舞蹈表演,成为许多单折抒情歌舞剧的主要表演手段。代表性剧目如《西川图·芦花荡》、《精忠记·扫秦》、《拜月亭·踏伞》、《宝剑记·夜奔》、《连环记·问探》、《虎囊弹·山亭》等。
昆剧的念白也很有特点,由于昆剧是从吴中地区发展起来的,所以它的语音带有吴侬软语的特点。其中,丑角还有一种基于吴方言的地方白,如苏白、扬州白等,这种吴中一带的市井语言,生活气息浓厚,而且往往用的是快板式的韵白,极有特色。另外,昆剧的演唱对于字声、行腔、节奏等有极其严格的规范,形成了完整的演唱理论。
昆剧的舞台美术包括丰富的服装式样,讲究的色彩和装饰的以及脸谱使用三个方面
除了继承元明以来戏曲角色服装样式外,昆剧的有些服装和当时社会上流行的穿着很为相似。反映在戏上,武将自有各式戎装,文官亦有各样依照封建社会阶级等级不同的穿戴。脸谱用于净、丑两行。属于生、旦的极个别人物也偶然采用,如孙悟空(生)、钟无盐(旦),颜色基本用红、白、黑三色。
昆剧艺术经过多年的磨合加工,已经形成相当完善的体系,而这一体系又长期在中国戏曲中占据独尊地位,所以昆剧艺术被尊为“百戏之祖”,对整个戏曲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许多地方戏都在不同程度上吸收了它的艺术养分,其中还留有部分的昆腔戏。
角色行当
因为早期昆剧属于南戏系统,所以它继承了南戏的角色行当体制,同时兼收北杂剧之长,以生、旦、净、末、丑、外、贴七行为基础角色,早期作品《浣纱记》反映了昆剧初创时期的角色分行法,即除遵循南戏的七行之外,还借鉴了元杂剧的小末、小旦等设置法,更增设小生、小旦 、小末、小外、小净五行,共十二行。
明末昆剧兴盛期,明刊本《墨憨斋定本传奇》中,将原以“贴”扮老年妇女改为“老旦”,亦系吸收了元杂剧之分行法。其他角色行当基本同于昆剧初创时期。清康熙时,昆剧角色行当还基本保持了“江湖十二角色”的体制。
乾隆年间,昆剧折子戏最盛,表演艺术有了进一步提高,为刻画人物而设的角色行当体制,也有了新的突破。《扬州画舫录》中有“江湖十二角色”之说,它们是:副末、老生、正生、老外、大面、二面、三面,谓之“男角色”;老旦、正旦、小旦、贴旦,谓之“女角色”;又有打诨一人,叫做“杂”。后来在南方昆剧中演变为以小生和旦角为主要角色,因之这两门分得更为细致。小生行下分:大官生、小官生、巾生、鞋皮生(穷生)和雉尾生五类。旦行则下分:老旦、正旦、作旦(能扮演男孩子)、四旦(刺杀旦)五旦(闺门旦)和六旦(贴旦)六类。但各个昆剧支派有各自的门类。
昆剧的角色分工随着表演艺术的发展,也越来越细致。嘉、道间,昆剧角色行当,将原有的“江湖十二角色”,与后来出现更细的分工相结合,在“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之下,又细分二十小行,称作“二十个家门”。
在「生」这个家门中,又分为官生、巾生、鞋皮生、雉尾生,用以表演不同的角色人物。官生一行,扮演做了官的成年男子,其中由于年龄大小、身分高低不同又分大、小官生。例如《长生殿》的唐明王、《太白醉写》中的李白都由大官生扮演;《荆钗记》中的王十朋、《金雀记》中的潘岳都由小官生扮演。官生与巾生的表演有所不同:巾生饰演风流儒雅的年轻书生,清洒飘逸,歌唱要求真假嗓结合,假嗓成份较大,清脆悦耳;官生在表演上要洒脱大方,大官生更要富于气派,在唱法上也是真假嗓结合,但真嗓落在比巾生用真嗓时更高的音域,以洪亮为美。
旦行也细分为老旦、正旦、作旦、四旦、五旦、六旦。但实践中还有一个贴旦,共为七个家门。
正旦一般扮演身份比较贫寒的已婚女子,如《琵琶记》中的赵五娘,《金锁记》中的窦娥,《货郎旦》中的张三姑等。正旦在表演上侧重朴实大方,在唱法上,咬字喷口都要有较大的力度,音色明亮、宽厚,音量也要求较大。正旦剧目颇丰富,所扮演各类人物性格均具鲜明特点,为演员提供了宽广的表演空间。
此外,净行分大面与白面,大面脸谱以红、黑二色为主,故有“七红、八黑、三和尚”之说;白面大多扮演反面人物,除眼纹外,全脸皆涂以白粉,通常又分成相貂白面、褶子白面、短衫白面等,白面有时也扮正面人物,或无所谓好坏的角色,有时也扮女角等。还有由白面行中析出的邋遢白面,除面涂白粉以外,在眼角、鼻窝等处,加上一些黑纹,故名。所扮者大多是下三流角色,又近于插科打诨式的人物。
末行又细分为老生、末、老外。昆剧老生不分文武,如《宝剑记》的林冲,《麒麟阁》的秦琼等。末脚所戴胡须也是从黑三到白满,与老生同。
丑行又分为副(又称“二面”)和丑两个家门。其区别是副的面部白块画过两边眼梢,而丑只画到眼的中部,副常穿褶子、宫衣、袍,而丑多穿短衣。
昆剧以前的南戏和元杂剧都没有这样的行当,由于“副”行的出现,昆剧把丑行的表演范围,扩大到上层社会的衣冠缙绅之中。所扮演者大多是不正派的文人、奸臣、刁吏、恶讼师、邦闲蔑片之类人物,这些角色的共同特点是奸刁刻毒,表里不一,表演上多强调其冷的一面,称之为“冷水二面”。
丑行因其面部白块较副为小,也称“小花脸”,因其排列于二面之后,也称“三花脸”,所扮大多是社会地位较低或滑稽可爱的角色,如《寻亲记》的茶博士,《渔家乐》的万家春。昆剧丑脚不分文武,有时扮演武功繁重的身段戏。
丑行和二面一样,也可扮演妇女,如《风筝误》年轻的千金詹爱娟,《荆钗记》中的张姑母。丑脚也扮演反面人物,如《十五贯》的娄阿鼠。
另有一个应各种群众角色的“杂”行,是指各种剧中没有名姓的群众角色,如车夫、船夫、伞夫、衙役、太监、宫女、龙套等,通常不计为家门。
传统昆剧职业班社,一般只需十八个演员,俗称“十八顶网巾”,只有极少数大班社有二十七名演员。一般班社只要十个家门齐全,就可演出,其他角色可以由家门接近的演员来替代,这十个基本家门被称为“十大庭柱”,他们是:净、官生、巾生、老生、末、正旦、五旦、六旦、副、丑。其中最能决定演出质量的是:净、老生、官生、正旦四个家门。
昆剧的各个行当都在表演上形成自己的一套程式和技巧,这些程式化的动作语言在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人物心理状态、渲染戏剧性和增强感染力方面,形成了昆曲完整而独特的表演体系
二、请给出比南京艺术学院低一个档次的美术类学院
选择如下:
西南地区四川美术学院 前为西南人民艺术学院和成都艺术专科学校。西南人民艺术学院原为晋绥军区所属西北人民艺术学校二部,1949年7月迁西安,改为西北军政大学艺术学院;1950年初南下到重庆,改为西南人民艺术学院。成都艺术专科学校是在1938年创办的中华工艺社的基础上,于1939年成立的四川省工艺职业学校,后发展为省立艺术专科学校,1949年后改名为成都艺专。1953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成都艺专绘画科和实用美术科与西南人民艺术学院美术系合并,成立西南美术专科学校,1959年更名为四川美术学院。向西南地区招生和分配,学制四年。“文化革命”期间一度暂停招生。1974年恢复办学,学制减为三年,1977年恢复四年学制,197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美术专业人才为主要目标。现设有绘画系(包括中国画、油画、版画三个专业),工艺美术系(包括装潢美术、染织美术、陶瓷美术、漆器美术四个专业),雕塑系和附属中等美术学校,另附设有印染、陶瓷、漆器三个实习室和雕塑工厂。以上各系所属专业,均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1984年创办学报《当代美术家》。现有专任教师186人,其中教授15名,副教授50名,讲师60名。在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中,获一等奖一个,二等奖三个,三等奖五个;在第六届全国美展中获银质奖章四枚;在1987年首届全国城市雕塑优秀作品评奖会议上,获两个最佳奖,四个优秀奖。1953年院系调整后,历任院领导人有王颂成、沈福文、龙实、刘友柏、张叶枫、陈洪、叶毓山。现任院长罗中立。院址:四川省重庆市黄桷坪。邮政编码:630053。
西南师范大学美术系 前身是1950年由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家政系改组的美工系,1952年经院系调整改为图画制图系,1958年改为图画科。1978年组建为美术系,设有油画、素描、中国画、美术设计、美术史论、公共美术等教研室。在教学上实行二二分段制,一二年级开设专业基础课,三四年级开设专业选修课。该系现有教师77人。创办迄今毕业生已逾千人。1982年以来,面向全国及港澳地区招收美术教育硕士研究生,1989年开始招收中国绘画和书法的外国留学生。历任负责人有张宗禹、胡定宇、成联辉、锺定强,现任正副系主任为符易本、黄宗贤。校址:四川省重庆市北磅。邮政编码:630715。
自贡师范专科学校美术系 原为1972年创建的自贡师范学校美术专业班。1984年自贡师专成立后,开始招收美术专科生,隶属艺术系。1988年美术专业独立组建美术系,学制二年,旨在培养中学美术师资。创办迄今已有毕业生140余人。历任美术专业负责人有林晓、欧阳杰、王伦端。校址:四川省自贡市尚义号。邮政编码:643000。
乐山师范专科学校美术系 1986年创建,旨在为普及义务教育培养合格的初级中学美术教师。原学制三年,1987年改为二年。现有专职兼职教师十余人,其中副教授1人,讲师3人。已毕业学生55人。历任系负责人邱位西、黄一平。校址:四川省乐山市西湖塘。邮政编码:614000。
阿坝师范专科学校艺术系 1987年3月创立,办学宗旨发展民族教育事业,为阿坝藏族自治州培养合格的中学艺术教育师资。1987年5月美术专业开始招生28人,1988年招生28人,学制二年。系主任郑永斌。校址:四川省汶川县。邮政编码:623000。
云南
云南艺术学院 前身为昆明师范学院艺术科。1958年9月建院,设音乐、美术两系。1962年停办,两系复归昆明师院继续办学。1978年6月根据中央文化部和教育部批示恢复云南艺术学院。1980年8月,昆明师院艺术系师生回云南艺术学院组建音乐系和美术系。美术系现设有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师范专业。本科学制四年,专科学制二年,教学采取两段制,前两年以专科方式教学,后两年以本科方式教学。师范专业实行两年专科制,视学生全面发展情况,择优录取三分之一毕业生,继续后两年本科学习。建院三十年间,美术系先后招生21届,本科生236人,专科生388人,其中有西南地区19个少数民族的学生144人。历任系主任有袁晓岑、张元真。校址:云南省昆明市西郊麻园101号,邮政编码:650101。
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昆明分院建筑系 1986年创建,旨在培养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专门人才。现设有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建筑管理、土地管理与测量三个专业;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美术、书法几何与建筑制图、测量、房地产经营管理、建筑管理六个教研室;另设有建筑物理、测量、建筑摄影三个实验室,以及建筑设计研究所。现有在校生140人。教师34人,其中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副研究员11名。校址:云南省昆明市东郊白龙寺。邮政编码:650000。
云南工学院建筑学系 云南工学院于1974年新建,1978年成立建筑工程系,1983年开设建筑学专业,1988年9月正式建系。旨在为云南省培养建筑学人才,并以地方性、民族性建筑研究作为教学、科研及建筑创作探索的重要特征之一。除下设各教研室外,附设云南民族建筑研究室及设计研究所。至1989年1月底,已毕业本科生52人,研究生17人,以及一些建筑学进修生。1981年起,开始进行云南地方民族建筑特别是民居的研究,编辑出版有《两江纳西民居》一书。建系以来,曾承担省内数十项建筑与规划设计任务。校址:云南省昆明市环城东路。邮政编码:650041。
昆明大学工艺美术专业 校址:云南省昆明市人民西路。邮政编码:650031。
大理师范专科学校美术系 1985年创建,旨在培养中学美术师资。学制三年,面向云南省滇西八个地区(州)招生,同时在省内招收代培生、自费生和进修生。教学注重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训练,高年级分班开设中国画、版画、油画、工艺美术专业,到1989年6月,已有各专业毕业生29名。现有教师12人。系主任赵有恒。校址:云南省大理市下关北郊。邮政编码:671000。
玉溪师范专科学校艺术系 1985年创建,设音乐、美术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初中艺术师资。美术专业现设有色彩、素描、油画、版画、工艺、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书法等课程。现有教师11人。至1989年底已毕业学生50人。校址: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山。邮政编码:653107。
文山师范专科学校艺术系 1984年在原大专美术班的基础上创办美术专业。旨在培养合格的农村初中美术教师。课程设置有油画、水彩画、中国画、工艺美术、专业理论和美术史等。学制二年。现有教师6人,其中副教授1名,讲师2名。现有在校生51名,来自云南省八个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占百分之四十。创办以来已有毕业生83人。系主任张金龙。校址:云南省个旧市文山县。邮政编码:663000。
西藏
西藏大学艺术系 1985年7月创立。设有美术教研室和藏族美术教研室。教学的目的是为西藏自治区培养中等学校美术教师。学制分三年大专、五年大专(招初中生)和四年本科。课程设置有素描、速写、水粉、水彩、唐卡画、油画、工笔重彩、工艺美术、实用美术、创作、实习等。现有教师11名。创办迄今已有毕业生30多名。美术教研室历任负责人有扎西次仁、阿旺晋美,藏族美术教研室主任为丹巴绕旦。校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金珠东路5号。邮政编码:850000。
贵州
贵州师范大学艺术系 1950年创办,前身为贵阳师院艺术专修科,设音乐组、美术组。1956年停办,毕业美术专科生139人。1984年恢复办学,1985年开始招生,美术专业改学制四年本科。至1988年已招收四个年级学生98人。从1986年开始,每年都举办一次师生美术作品展览。现有美术专业教师26人。1987年成立校属贵州蜡染研究所。历任系负责人有潘名挥、朱石林、陈宁康、饶湘平。校址:贵州省贵阳市外环东路270号。邮政编码:550001。
贵州艺术专科学校 设有美术、工艺美术、师范美术、成人师范美术专业。校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大道北段257号。邮政编码:550007。
贵阳师范专科学校美术专业 校址:贵州省贵阳市三桥马王庙。邮政编码:550008。
安顺师范专科学校美术专业 创办于1985年,办学宗旨为中学培养合格的美术教师。创立至今已有毕业生23人。现有专业教师6人。专业负责人何伊华。校址:贵州省安顺市娄家坡。邮政编码:561000。 黔东南民族师范专科学校美术系 1982年创立,初为艺术科美术专业,1988年改建美术系。学制三年,旨在培养合格的中学美术教师。专业课设有素描、色彩、中国画、实用美术、书法、中外美术简史、艺术概论、贵州民族民间美术、美术讲座、技法理论、中学美术教学法。现有专业教师13人,其中副教授1名,讲师8名,少数民族教师9名。现有在校生73人,百分之六十以上为少数民族学生校址:贵州省凯里市。邮政编码:556000。
广西
广西艺术学院 前身为1958年9月创建的广西艺术专科学校,初设音乐、美术、戏剧三个系和中专舞蹈、音乐两个专业班。美术系设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四个专业,学制四年。1961年3月改建为广西艺术学院,撤销戏剧系。1964年,中专部增设美术班。1966年停止招生,1972年恢复办学,增设艺术师范系,开设音乐、美术课,学制二年;美术系增设工艺美术专业;美术、音乐两系改学制为三年;撤销附中部,增设舞蹈系、戏剧系。1977年,美术系,音乐系各专业,学制恢复四年;艺术师范系于1980年改学制为四年本科。学院现设有音乐系,美术系(包括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染织美术、装潢美术专业),以及附中部和民族艺术研究室。美术系于1980年开始招中国山水、花鸟画和油画专业研究生。全院现有专职教师253人,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38名,讲师102名。建校以来历任领导人有袁似瑶、岳平、满谦子、梅家荣、阳太阳、甘宗富、董启翔、陈烟桥、韦彩彬、林树鹏、于惠兰、陈良、黄独峰、龙明、黄海澄、谢民、刘宇一、毛彩宏、邵伟饶等。院址:广西省南宁市教育路7号。邮政编码:530022。
广西工艺美术学院 1983年5月创建,旨在为本地区少数民族培养中级工艺美术设计人材。现设装潢美术、陶瓷美术、服装设计、室内设计、日用工业品造型、工艺绘画、民族工艺美术七个专业。校址: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石路412号。邮政编码:545005。
广西师范大学美术专业 校址: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三里店。邮政编码:541004。
桂林地区教育学院美术科 1985年正式建立,旨在培养合格的初级中学美术教师,同时培训在职中小学美术教师和社会需求的实用美术人才。学制三年,专业课程设有中外美术史、基础技法理论、素描、色彩、中国绘画、工艺美术,另外开设选修课程。现有专业教师10人,其中副教授3名。历任科主任竺士慧、王剑。校址: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信义路40号。邮政编码:541001。
钦州地区教育学院 广西师范学院钦州分院美术专业 1986年6月创办,旨在培养、培训初中美术教师。1987年举办两期培训班,培训初中美术教师70人。1988年开始正式面向南宁、玉林、百色、钦州地区、北海市和防城港区招生。教育学院专科班学制两年,分院专科班学制三年。现有教师12人,其中副教授1人,讲师2人。现任院长刘家纪;专业负责人陈干良。
华东地区
南京艺术学院 省属艺术类综合性高等学校,由江苏省教委主管,旨在为本省培养美术、音乐方面的人才。前身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山东大学艺术系于1952年合并组建的华东艺术专科学校,原由文化部主管。1958年,下放江苏省领导,迁校南京市,1959年改名为南京艺术学院。设有美术、工艺美术、音乐三个系,本科生学制四年,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各修业二至三年,专修科学制二年,中专学制七年。拥有藏书21万余册、期刊500余种的图书馆。办有学报《艺苑》季刊。全院现有教职工46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和和其它高级专家72人,讲师和其它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73人。1952年以来,各系共毕业本科、专科生1800余人,研究生30余人,中专生460余人,培训进修生3000余人。美术系设有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壁画等五个本科专业,以及卫生美术一个专修科;美术史论、中国画、油画等学科为硕士学位授予点。工艺美术系设有装潢设计、服装设计、陶瓷设计、漆艺、染织设计等六个本科专业,以及服装美术、美术师范两个专修科;工艺美术理论、装潢美术、染织美术、装饰绘画等学科为硕士学位授予点。另有美术史论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1988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1952年以来历任领导人有:刘海粟、臧云远、纵翰民、刘平、盛天任、杜铿之、冯嘉友、郭铁松、田树凡、马和顺、保彬等,现由沈行工主持院务。院址:江苏省南京市虎踞北路15号。邮政编码:210013。
苏州美术专科学校 1922年由颜文梁、牛士杰、胡粹中等创办的私立美术学校。初设国画、西画两科,1933年增设高中艺术科,1934年增设实用美术科和实习工场。1937年迁校上海;1945年复迁苏州,并续办沪校,改学制为五年,设国画、西画两科,沁校增设研究科。出版有校刊《艺浪》。校长颜文梁。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合并于新建的华东艺术专科学校。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前身为1906年成立的两江师范图画手工科。1911年暂时停办,1914年复校,改称南京高等师范,1916年恢复图画手工科,1918年改称工艺专修科。1923年南京高师合并于东南大学,改称教育学院。1924年工艺专修科改为江苏省立艺术专科学校。1927年并入第四中大学教育学院,改称艺术教育专修科。1928年改为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专修科,1938年改为中大师范学院艺术专修科,1941年改为艺术系。1949年4月,中央大学改为南京大学。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南大艺术系分建为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和音乐系。1984年改今名。现设中国画、色彩画、装饰画、书法、美术史论、美术教育六个教研室和工艺、摄影两个教研组。现有教职工77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7人,讲师20人。1952年院系调整后迄今共培养毕业生1300余人。1980年以来先后招收和培养美术教育(中国画、油画、水彩水粉画、书法)和美术史论专业硕士研究生20余名。编辑出版有《中国美术教育》杂志,大型画册《八十年代画集》和《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作品选集》。1918年以来,历任科系负责人有吴溉亭、李毅士、吕凤子、徐悲鸿等。1949年以来,历任系主任有黄显之、陈之佛、吕斯百、秦宣夫、徐明华、范保文。1999年改为美术学院,院长为范扬。现址:江苏省南京市宁海路122号。邮政编码:210024。
苏州城建环保学院建筑系 1985年8月创立。学制四年。旨在为国家培养建筑设计、科研和教学的高级建筑技术人才。现设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三个专业,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园林建筑、风景园林、美术五个教研室。学院另凤有建筑园林研究室。现有教师51人,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7名,讲师11名。在校生289人。历任系主任有张永骥、邵俊仪。校址:江苏省苏州寒山寺西江枫园。邮政编码:215008。
江苏农学院园艺系 1987年在园艺专业的基础上增设观赏园艺专业,旨在培养以观赏植物栽培和应用为主,兼事园林规划设计的高级科技人才。学制四年,课程设置有美术、园林制图、观赏树木学、花卉园艺学、园林建筑与工程、园林规划设计、园林美学、盆景学等。并建有专业实验室、温室、花圃、标本园等成套教学设施。现有专业人员12人,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2名、讲师4名、农艺师1名。校址:江苏省扬州市西郊。邮政编码:225002。
苏州丝绸工学院工艺美术系 学院前身为1903年创立的上海私立了蚕业学堂。1960年组建工艺美术系。设有染织设计、服装设计、纺织装潢设计、时装表演及时装设计四个专业。时装表演及时装设计专业为大专,其它专业为四年本科,另招收染织设计、服装设计硕士研究生。全系设有绘画基础、美术史论、染织设计、服装设计、装潢设计五个教研室,以及丝绸美术研究室、工艺美术资料室和服装中心。专业课设有素描、色彩画、中国画、摄影、雕塑、书法、图案、装饰色彩、时装画技法、纤维艺术、装修技术、图案原理、建筑概论、中国古代图案、染织纹样史、中外美术史、艺术概论、美学、中国服装史、民俗学、艺术心理学、建筑史、中国丝绸史、织花图案设计、室内设计概论、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形体训练、舞蹈基础、化妆与美容、发型、时装表演编导、时装表演、服饰配件设计、纺织品配套设计等60余门课程。现有教授、副教授15人,讲师15人。历任系负责人周人俊、朱钰敏、贺野、邱光正、贡国松、陈国梁。校址:江苏省苏州市相门路14号。邮政编码:215005。
东南大学建筑系 前身为1927年创建中央大学建筑系,1948年改名南京大学,1952年改名南京工学院,1988年6月改名东南大学。现设有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建筑、古建筑维修与保护四个专业。招收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古建专业招专科生。教学设有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技术、建筑物理、风景园林、美术七个教研室;造型、建筑物理、摄影、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四个实验室。现有教师68人,其中教授11名,副教授26名、讲师17名。在校本科生582人,硕士、博士研究生73人。1949年前历任系主任刘福泰、虞炳烈、卢树森、鲍鼎、刘敦桢,1949年后历任系主任杨迁宝、刘敦桢,张致中、鲍家声。校址:江苏省南京市四牌楼2号。
无锡轻工业学院工业设计系 1960年创建,原名轻工产品造型美术系,1984年改为现名。现有工业造型设计、装潢设计、服装设计、室内设计等专业。附设设计培训中心、现代设计研究所。现有教职工67人,其中教授13名,讲师、工程师9名。历任负责人有张超、仲谷人、张瑞平、朱正文、王一先、 玉瑞、张福昌、吴静芳、徐坚。校址:江苏省无锡市青山湾。
浙江
中国美术学院 前身为国立西湖艺术院,1928年蔡元培创建,设有国画、油画、图案、雕塑、建筑、音乐等学科,旨在培养高级美术人才。1930年改名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西迁,1938年在湖南沅陵与南迁的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合并,改名为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后迁校昆明,1940年迁于重庆,音乐专业划归国立音乐院。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杭州、北平两校各返原地,杭校保留国立艺专校名。1950年改名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实用美术系并入中央美院,建筑专业并入上海同济大学。1954年增设版画系、附属中等美术学校。1958年始改今名,增设工艺美术系。1978年正式列入中央文化部直属艺术院校。现有中国画系、油画系、版画系、雕塑系、工艺美术系、美术史论系、美术教育系、环境艺术系、附属中等美术专科学校。设有壁画工作室、壁挂艺术研究室、摄影艺术研究室、书法篆刻研究室、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所、电子计算机美术设计中心等研究机构。附设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定期出版学报《新美术》和《美术译丛》。还附设有南京官窑实验室、美术陈列馆、电化教育馆、潘天寿纪念馆等机构,并办有浙江美术学院艺术品进出口公司。现有教职工466人,其中教授9名,副教授93名。几十年来为社会培养美术人才约4500人。近几年来,学校遵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根据社会需要,增设并调整专业和招生的比例,增加办学层次,形成了既有博士生、硕士生,又有五年制、四年制本科生,三年制、二年制专科生,干部专修科、进修生以及短训班的多层次培养人材的局面。1980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在搞好教学的同时,提倡按照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吸收中外古今艺术精华,深入社会生活,活跃艺术思想,发扬艺术个性,繁荣美术创作。1950年以前历任校长有林风眠、滕固、吕凤子、陈之佛、潘天寿、高培明、汪日章。1950年以来历任院长为刘开渠、潘天寿、高培明、莫朴、肖峰;历任副院长为倪贻德、江丰、莫朴、颜文梁、黎冰鸿、陈陇、王秉生、周一华、赵宗藻、王德威、宋忠元、高而颐。现任院长潘公凯。院址:浙江省杭州市南山路218号。邮政编码:310002。
浙江丝绸工学院服装系 前身为1979年创建的美术与品种设计专业,后改为服装设计专业,1985年建系。办学宗旨:根据国情和四化建设需要,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坚持艺术与技术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美化人民生活,提高民族的服装文化素质,培养新型高级设计人员。现设有服装设计专业、纺织品装饰设计专业。创办迄今,已培养本科生119名、专科生94名。服装设计、纺织品设计培训班学员393名。历任系主任有袁观洛、严洁英。校址:浙江省杭州市文化一路88号。邮政编码:310033。
浙江大学建筑系 前身为1959年创办的浙江大学建筑工程系建筑学专业,1963年停办,1978年恢复办学并招收本科生,198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7年4月改今名。以培养多层次的从事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现设建筑学专业,本科学制五年,硕士研究生学制三上。设有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室、城市规划与理论研究室、建筑环境物理研究室;建筑技术教研室、美术教研室;建筑环境物理实验室、视觉模型实验室。现有教师44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2名。创只以来,共培养11届本科生253名,6届研究生13名。全系在国内外发表论文54篇,专著13种,教材4种;师生独立或合作完成较大工程项目六个,其中宁波大学总体规划及教学主楼设计,获全国竞赛一等奖。历任系负责人有吴中伟、蒋协中、杜铭愚、王德汉、丁承朴、沈济黄。校址:浙江省杭州市玉古路20号。邮政编码:310027。
杭州工艺美术学校 1960年9月2日创办。初设石雕、木雕、竹编、刺绣和设计五个专业。旨在培养既有文化、又有技术,既能从事工艺美术生产制作、又能从事工艺美术创作设计的专业技术人员。学制四年。1969年至1982年曾一度停办。1983年恢复招生,现设织绣、装潢、服装、造型四个专业。建校以来共招收五届学生283人,已毕业216人。现有教师29人,其中专业教师19人,文化教师10人。历任校长有赵子文、顾平立、孙国治、陈子秋。校址:浙江省杭州市青春门外直街南肖埠。
江西
景德镇陶瓷学院 1958年10月创立。前身可追溯到中国陶业学堂,后经江西省立甲等学校、九江窑业学校、景德镇陶瓷专科学校几工变革,于1958年由景德镇陶瓷美术技艺学校、江西省工业技术学校陶瓷专业班、景德镇陶瓷工人技术学校合并组建为景德镇陶瓷学院。初建陶瓷工程、陶瓷美术两个系,分设日用陶瓷制造、陶瓷美术设计、陶瓷雕塑三个专业,附设中专部。1968年至1975年一度停办。1976年复校。现有陶瓷工程系,下设硅酸盐工程、热能工程、原料矿物工程三个专业、陶瓷机械系,下设机械设计制造、机械工程及设备两个专业;陶瓷美术系,下设美术设计、陶瓷美术雕塑、工业造型设计三个专业;企业管理系,下设工业管理工程专业。1985年开始招收陶瓷美术专业硕士研究生。现有在校生1300余人;教职工6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52名,讲师99名。至1988年7月,已有毕业生3400余人,其中硕士研究生4名,本科生2300余名,大专生90余名,中专生陶瓷工程班650余名、陶瓷美术班400余名。全院设有教学实验室、专业研究室、美术制作室、电教室等30余个,以及陶瓷实习工厂、陶瓷机械厂、美术试验厂、科研开发中心、美术创作中心等,为教学和科研提供实践场所。编辑出版有《景德镇陶瓷学院学报》。历任负责人有赵渊、王玉斌、胡怀陵、侯宗林、陈克光、王文选、黄球古、陆文遂等。校址:江西省景德镇市东郊新厂。邮政编码:333001。
江西师范大学美术系 前身为创立于1951年的南昌大学艺术科美术专业,1958年改为江西师范学院艺术系美术专业,1983年改为江西师大美术系。以培养中等美术教育师资为宗旨。现设有素描、色彩画、中国画、工艺美术、版画、美术理论6个教研室,专业教师26人,其中副教授7名,讲师12名。学制本科四年,专科二年。创办以来共培养本专科生422人,进修生411人。1989年计划招收文艺学研究生。历任负责人有刘天浪、康庄、王良栋、何湘文、宋志皓、李水根、向天野、杜玉华、丁成杰、陈松茂等。校址:江西省南昌市北京西路。邮政编码:330027。
赣南师范学院艺术系 创办于1960年9月,原为师专,设音乐、美术两个专业,旨在为中等学校培养合格的艺术教育师资。1961年5月停办,学生转入中文专业就读。1971年美术专业恢复招生。1984年成立赣南师范学院,正式组建艺术系。创办以来,美术专业为本地区培养了中等学校美术教师230余人。现有美术专业教师9名,其中副教授2名、讲师4名。历任负责人有黄兴钰、萧良添、游敬曾、王鹏飞,陶涛。校址:江西省赣州市。邮政编码:341000。
山东
山东艺术学院 前身为1958年创建的山东艺术专科学校,由山东师范学院艺术专修兴山东省群众文化艺术干部学校合并组成。初设音乐、美术、戏剧、艺术师范四个专修科,附设中专舞蹈专业和电影训练班。1964年7月改为中专,更名山东省艺术学校,设音乐、美术、戏剧三科。“文革”期间与山东省戏曲学校合并,成立山东省“五七”艺术学校。1979年3月改建为山东艺术学院,旨在为本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类艺术专门人才,以及中等学校艺术师资。现设有音乐、美术、戏剧、艺术师范、美术设计五个系。美术系设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专业;美术设计系设商业美术、环境艺术专业。另建有艺术研究所,分设民间美术研究室、现代艺术研究
三、北京画室十大排名
1、荷马画室
荷马画室隶属于北京艾艺荷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以素质教育、艺考培训、学历教育、职业教育为主营业务,学校自成立以来,一直注重课程研发,现正构建北京、重庆、杭州、西安、广州等5大核心课程研发中心,25省联考课题研发基地,开发出以“九大美院”为标准的课程体系。
荷马画室总校位于重庆,在校学生人数4000+人,在职教学职工人数600余人,直营实体、专职教师规模宏大。荷马画室致力于打造艺术教育领域的领军品牌,细心严谨、担当责任、挑战创新、成就学员。
十余年来,荷马画室一直秉承德为先、艺为主、育为重的教育理念,为培养具有艺术创造力和全球竞争力的人才而奋斗。由于专注艺术教育,荷马画室荣获"全国十佳画室"。目前,荷马画室已经在全国十多个城市设立教学分部,累计为国内九大美院及全国31所重点院校输送艺术专业人才近万人。
2、华卿画室
北京华卿画室是一家专业的美术培训机构。历经十五年专业致力于央美、清华等国内美术学院和名校的高考美术培训。现在有望京校区和宋庄校区,教学生活设施齐备,管理严格。有深厚严谨的教学体系。
以名师作为教学主导,以名校作为教学方向,以育人作为教学核心,以真诚作为教学理想。以卢华卿为核心的教学团队多年在央美、清华等名校的考学获得好名次。央美造型每年近四分之一的学生来自华卿,清华造型每年近六分之一的学生来自华卿。
3、小泽画室
小泽画室创建于2003年,为广大艺考生提供美术高考考前培训,实行食宿学一体封闭式管理。在京共四个校区央美校区、宋庄强化校区、宋庄精英校区、国画校区。总建筑面积约为13000平米。均设有独立食堂和便利店、ATM机、医务室、图书室、咖啡厅。基础配置齐全,环境舒适的画室。
4、水木源画室
水木源画室隶属于北京水木京华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水木源秉承“追求卓越、培养精英”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纲,孜孜不倦,严谨治学。
引进行业人才,打造行业具实力教学和管理团队。经过多年发展,不断创造行业传奇,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被业界称为“清美培训品牌”等。成熟的运营管理体系,为更多的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和服务。
5、吾道画室
北京吾道画室的学生不管是在山东、广东、福建、四川、陕西、河北、天津、北京、重庆等省市的联考考试还是中央美院、清华美院、天津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等九大美院。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服装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名校的艺术类专业校考考试中,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专业课想拿高分,考入名校,就来参加北京吾道画室美术高考培训班!
6、达人画室
北京达人画室坐落在中国美术教育核心地—北京宋庄。达人画室是以清华大学、中央美院为领衔方向,荟萃全国最大一批顶级名师,在全国美术教育名校背景基础上,兼具校考、基础联考超强教育教学能力的超级美术考前教育平台。
7、成功轨迹画室
成功轨迹画室成立于2005年,自创办以来就与清华大学美术学校、中央美术学校、北京服装学校等名校毕业老师建立了长期系统的教学合作关系,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
确定了一套适合当前国内美术高考的教育模式,积累了丰富的美术高考教学经验,研究制定了科学严谨的美术高考教育课程,经过多年的发展,教学水平在美术高考教育界获得好评,取证率高,人性化的高考美术教育画室。
8、巨匠画室
巨匠教育历经多年的发展,如今的巨匠画室已是新校区、新气象、新征程,并且承诺要在美术教育培训行业领域跨越腾飞,是北京乃至全国知名的、教学成熟、管理完善又具有一定规模的高考美术培训机构。
巨匠教育汇集了众多专业过硬、认真踏实负责的专业教师,有着严格管理、踏实诚恳的管理团队。“用实力证明、拿成绩说话”是巨匠画室教学的座右铭。与学员同努力共奋斗、助每位学生圆大学之梦是巨匠每一个教职员工的追求目标。巨匠教育就如一艘正扬帆启航的大船,承载着莘莘学子实现大学的青春梦想。
9、壹加壹画室
北京壹加壹美术教育(北京壹加壹卓越文化创意产业有限公司)学校设三个教学部:美院部、动画部、造型部,开设四十多个教学班级。我们创新了20+2+1+1的教学模式。首家以定向班级、定向师资、定向大学为目标的名校定制培训机构,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与丰富的高校信息资源相结合,拥有了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
10、北服人画室
北服人画室-隶属于北京北服人教育咨询有限公司。画室2005年办学至今历经12年辉煌,凭借“十人小班”特色班型,以“关注每一位学员”为宗旨,吃、住、学一体化的管理和真实高升学率,努力铸造中国美术教育品牌。
四、怎样才能成为配音员
有梦想就去实现它 不要轻言放弃 你现在才只是高中 如果你真的很喜欢这行 那就好好学习 然后报考表演 播音等相关专业 现在网上招聘的配音演员还是很多的 随着中国动漫的崛起和国外动漫的引进 配音行业还是很缺人的 只要你的声音又特点就好 现在还有不少的配音大赛 你可以到网上找一下 然后试着报名参加一下 也知道自己在这方面的前途和差距 当然 要是自学的话 可以找一些资料来看看 多听听别人的配音 感悟一下 下面是我收藏的关于配音技巧的文章 你可以看一下
一、配音的语言松弛
与舞台上的要求正好相反,后期配音绝对要松弛自然。因为话筒的性能高度敏感,缩短了演员与观众的空间。不要求音调与音节的伸展,别刻意追求音色响亮清甜,任何夸张与做作都会失真,声音状态应依照生活自然。
我们前面曾要求过同学们在舞台上演出话剧的时候,对台词吾言适度地夸张,是为了使后排观众听得清,得把字音加强,拉长,提高,强调语音共鸣、吐字咬紧、音量放出;但是到了录音棚里,却要有相反的要求:一切恢复到生活中的真实状态上来。这自然是由于话筒及调音台在起决定性的作用,任何一丁点夸张都会带来不真实的效果,这就是影视与舞台艺术在台词创作上的根本区别。
二、配音的声音控制
用松弛自然的生活语言,绝不是废除基本功训练。松弛自然不能失去控制,松弛自然不能四声混乱,松弛自然不能吐字含混,还要强调语言的分寸感,自然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有时比生活中还要收敛。
有同学会问,既然恢复到生活真实的状态上来,我们干脆也别练基本功了。这便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我们说自然松弛是比较舞台剧相对而言,并非退回到你原来的自然生活里去,你原来可能是大舌头吐字不清,也可能地方音四声混乱,还可能发音位置不哇,分辨不清支兹音呐勒音,恩嗯音,喝佛音,衣日音,俄儿音等等,甚至连逻辑重音也不懂,怎么能胜任配音工作呢?这种所谓的松池自然是在艺术语言的基础上,让听众找不着人工雕琢的痕迹,则要求更高。好比照明师在摄影棚里用了很多灯,打出一个自然光的效果一样,是自然的艺术、艺术的自然,则更难。
三、配音的材料准备
了解原片的时代背景,掌握原片的思想内容,认识原片的风格体裁,分析原片的语言特征,找准剧情发展的脉络,理解剧中人物的感情,摸清人物的气质音色,知道人物的地位作用。
再好的演员,也不能拿过词来就念。尽管你朗诵水平很高,声音很好,还有一个和其它角色搭配的问题呢,配音演员的创作过程同原片中的演员一样,要熟悉剧本的时代背景,主题思想,风格流派,以便在配音创作中有个主心骨,即使是历史名剧,不同的导演可以导出不同的风格样式,不同的演员也会演出不同的特点, 只有认真的调查了,有了丰富的材料准备(画面的与文字的)才能准确生动地为原片中的角色配音。否则便是瞎胡闹。
四、配音时的话筒位置
话筒是语言创作的工具,应学会驾驭话筒的技艺,距离远会造成声音虚空,距离近会造成声音发劈,若大声疾呼应远离话筒,若窃窃私语就调近距离,平时以一尺为最佳间距,特殊效果须用特殊处理。
前面我们讲过,话筒的位置是由录音助理负责摆放的,似乎与演员没关系。其实不然,话筒是死的,人是活的;你若是前后左右摇晃,摆好了也没用。演员必须同录音组配合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前面还讲过在舞台上说悄悄话,要用气把音顶出去,让观众都能听见,可是在录音棚里就不行了,不仅不可以大声说悄悄话,有时反而要比生活中的发音还要收敛,有了话筒,只要距离合适,多小的声音也可以放大出去(轻抿嘴唇和用鼻子呼吸也会传感出效果来)
五、配音时的心理调整
在理解吃透原片的过程中,先从角色的行为模仿人手,然后跟踪角色的思想行动,由表及里由内及外的推敲,把握行为逻辑和语言特征,沿着这条途径进行再加工,形神兼备才能有语言生命。外语配音需要懂一点外语。
同演戏一样,一切从角色出发。配音演员还要加上一条:向片中的角色演员*拢。任何企图表现自己嗓音洪亮,技巧超群的杂念都应抛弃。因为银幕上已经有一个形象在演戏,你只能顺着他(她)的行为逻辑去配音,就连音色,哭笑声都要模仿,只要把你变成了他(她)才能实现第一步的形似;即使原片角色的演员在表演上有公认不合理的(欠妥)的地方,你也要为他(她)合理化,然后用你的语言去弥补,只有这样才能形神兼备。有了这样的心理状态,你才能配出有生命的语言。有性格的语言。才能防止“声画不贴” 或曰“声像离股”。这需要参加播音培训。
六、配音时的空间意识
有关的演员都站在话筒前,录对白前心里要有个空间,可想象剧本中的规定情境,可参考银屏上的循环画面,无论影视配音,专业配音还是广播剧,有内心视像才能有空间感,这样与录音师有机地配合,最佳的艺术效果才能实现。
这里所说的空间意识是指你虽然站在录音棚里,却要如同身在原片角色所处的空间那样去说话。例如:人在病房里交谈和人在炼钢炉旁交谈的气息状况是不同的,人在喝茶时的交谈与人在运动场上传球时的对话也是不相同的,即所谓规定情境不同,语言形态亦不同。如果我们在配音时缺乏这种空间意识,也就缺少内心视像,即使一个字都不差,也并非完美的表达。 空间意识也还可引伸出另外一种含义:配音演员同在话筒前,下句接上句的时候互相关照,语调语气应搭上茬口,别显得太愣,也不能因为有个别人的声音太突出而破坏了整体效果。
七、配音时要内动外静
对白棚里需要绝对的安静,甚至不能有衣服的磨擦声,调好了演员与话筒的位置,就不允许前后左右的乱动,如果是激烈动作中的台词,则要求演员做到内动外静,台词的动感即要身临其境,又要保证强弱远近的稳定。
说起" 内动外静" 似乎很矛盾,前面在讲气息与表演六合图时第一个讲到的就是心与口合,然后就是口与手合,手与眼合,眼与身合……怎么现在内心紧张,外表平静,岂不成了口是心非了吗?原来,这正是配音演员特殊的地方。由于有了高灵敏度的话筒,对白录音棚里尼龙服都不许穿,更不能跑步,打斗啦,那么本应是在动作中说出来的台词就要靠演员凭借内心视像,情绪记忆来模拟表现。当然也不是绝对不能用动作带动语言,但必须是在录音之前。一旦找到了这种动作语言的感觉,在真正录音的时候,还是要回到你话筒的规定位置。否则忽远忽近,忽强忽弱就录不好了。
八、配音时要挖掘潜质
配音既含蓄又要有感染力,应该对人物语言进行分析,后期配音是种艺术再创作,绝不能说什么都千篇一律,无论是语调语势或者重音,都应找到根据,符合逻辑,寻找画面转换的内在联系,再做出有分寸的微妙处理。
潜质是一种能力,配音演员不单单是把对白表面的意思说出来,更主要的要把角色内心深层的意思表达出来。每一句话都应当揣摸怎么去说,为什么这样说,有没有其它的说法。有时当导演调整结构以后,你还应当为画面之间的重新组合找到对白语气上的合理衔接,使它们产生内在联系,以便做出有分寸的,贴切的补充。配音切忌直白,切忌千篇一律,切忌没根没据地胡停乱顿,以及拿腔拿调的洋嗓子。一切都应建立在对人物性格,语言特征的分析基础上,绝不能浮皮潦草瞎凑合。因为后期配音,实实在在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
九、配音时要口型吻合,外语和汉语的发音截然不同,要按语言节奏的断连找口形,按照画面的转化与人物表情,翻译的词句也可按意思变通,先找准了气口再关掉参考声,记住原片人物的启口与暂停,借助原型的情绪把自己调动,配出来的口型才能严丝合缝为进口的外语片配音或为粤语片、少数民族语片配音都存在一个对口形的问题,在这方面经常搞配音工作的演员已经总结出不少有益的经验。
归结为:" 找气口,划语节,找画面,记景别,动作,表情凭感觉。"在看原片过程中,先是采取跟读的方式,找准了停顿的位置做气口,只要启口和收口一致,中间可以语句颠倒或改变词汇,可以关掉参考声改为无声对口形,还可以在原话的位置找中近景的画面,或观察人物的动作乃至一个眼神,一个嘴鼻抽动都可做为对口形配词的参照物,对于有经验的老配音演员来说,能做到过目不忘,凭感觉记忆,配得严丝合缝,可谓炉火纯青了。
十、配音时要情绪贯之
配音时要把画面切割分段,这是影视制作的一大特点,如何使剧中人情感不断线,让声音变化附合剧情发展,要先吃透人物行为的贯穿,理解角色内心生活的连贯,把握住剧情发展的整体感,角色的情感线才臻于完善为了等演员,布景,服装道具,在拍摄阶段常常有后面的
镜头先拍,前面的戏后拍的现象,称为" 跳拍"
在配音阶段也会发生" 跳录" 。跳录的时候主要演员和前后连戏的配角演员,都应十分注意情绪连贯问题。分卷录音如同分场景拍摄的道理一样,是影视制作的规律;必须做到单录时没问题,合卷听也非常连贯统一。这就要求配音演员对剧情发展有总体的把握--紧紧围绕着角色的感情线,使语气声音的变化附合剧情发展而不脱节,情绪连贯而不跳跃。
十一、配音时的气声应用
气声是语言的重要手段,在舞台上却得不到施展,话筒把观众的距离缩短,可以把各种气声来表现,或意外震惊时的倒吸气,或悲伤无奈的长吁短叹,或议论安慰的窃笑低语,或情人相偎的细语缠绵,或自言自语的神经兮兮,或哼哼叽叽的耍赖磨烦,别担心声音小了听不见,录音师在调音台上把关,气声应用弥补了舞台缺憾,气声应用放大了微小空间,话筒使配音演员如虎添翼,配音技巧更显得光辉灿烂
十二、配音时的动画知识
各国动画片有各自的风格,为动画片配音要区别把握,《大闹天宫》《狮子王》《一休》,体现不同文化背景和特色,动画人物都有原形做依托,不能因为夸张就任意胡说,表现动画故事的起伏跌宕,表现动画人物的喜怒哀乐,不同人物要用不同的音色,随剧情变化进行语气斟酌,机器人、动物和精怪妖魔,都要给他们赋予人的性格,配音的要求和故事片一样,适度的夸张又要精雕细刻,表现海阔天空的特殊效果,自有录音师在机器上把握。
综上所述,配音技巧是熔技术艺术于一炉、导演表演合一体,声音表情成一统的综合技巧;也是演员完成表演创作的最后一关。
以上所列举的十二个要点不是单一的、割裂的,而是整体的、兼顾的、有机的配合与运用。
以上就是关于杭州戏剧培训班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