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页
SERVICE 服务产品
XINMEITI 新媒体代运营
CASE 服务案例
NEWS 热点资讯
ABOUT 关于我们
CONTACT 联系我们
创意岭
让品牌有温度、有情感
专注品牌策划15年

    古代中国分为哪几个地区(古代中国分为哪几个地区呢)

    发布时间:2023-04-10 17:41:00     稿源: 创意岭    阅读: 111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古代中国分为哪几个地区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开始之前先推荐一个非常厉害的Ai人工智能工具,一键生成原创文章、方案、文案、工作计划、工作报告、论文、代码、作文、做题和对话答疑等等

    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就能返回你想要的内容,越精准,写出的就越详细,有微信小程序端、在线网页版、PC客户端

    官网:https://ai.de1919.com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如需了解SEO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古代中国分为哪几个地区(古代中国分为哪几个地区呢)

    一、古代把中国分成了几个州,都有哪些?西游记里的南瞻部州在历史上有吗

    黄帝封的.九州分别为:

    荆州(占有南阳,南郡,江夏,零陵,桂阳,长沙,武陵,章陵八郡,治在襄阳;在今两湖,两广部分,河南,贵州一带)

    兖州(今河北省东南部、山东省西北部和河南省的东北部)

    雍州(今陕西中部北部,甘肃东南部除外,青海东南部,宁夏一带)

    青州(东至海而西至泰山,在今山东的东部一带)

    冀州(今山西省和河北省的西部和北部,还有太行山南的河南省一部分土地)

    徐州(今山东省东南部和江苏省的北部)

    豫州(今河南省的大部,兼有山东省的西部和安徽省的北部)

    扬州(北起淮水,东南到海滨,在今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水以南,兼有浙江、江西两省的土地)

    梁州(自华山之阳起,直到黑水,应包括今陕西南部和四川省,或者还包括四川省以南的一些地方)

    南赡部洲(Jambudvipa),又译南瞻部洲、琰浮洲、南阎浮提、南阎浮洲 南瞻部洲、阎浮提鞞波等,为佛教传说中四大部洲(另包括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和北俱芦洲)之一。位于须弥山之南方咸海中,亦称“阎浮”、“阎浮提”。以岛上盛产赡部树,故名。此洲状如车形,洲中有金刚宝座,一切菩萨将登正觉,皆坐此座。洲南边三由旬半,东、西、北三边各长两千由旬。

    阎浮,梵语jambu,为树名,是一种生长在印度南方的大型乔木。提,梵语dvīpa,洲之意。此地因盛长阎浮树而得名,在须弥山之南,故又称南閰浮洲。《阿含经》称“南面有洲,名阎浮提,其地纵广七千由旬,北阔南狭。”《阿毘昙论》:“有赡部树,生此洲。北边泥民陀罗河南岸,正当洲之中心。北临水上,於树下水底,南岸下,有赡部。黄金古名阎浮檀金,树因金而得名,洲因树而立号,故名赡部。”

    原是指古代印度南方婆罗多〈bharata〉等七国,随著印度人地理知识的发达,慢慢变成指整个印度,最後是用以指人类所生存的这个世界。藏密宣说南瞻部洲有五大圣地,即中土的金刚座,东方的五台山,南方的普陀山,西方的乌金刹土,北方的香巴拉国。

    人所住的世界,中央有一须弥山(又作苏迷卢山,意译为妙高山、妙光山),耸出水面八万四千由旬,水面之下亦深达八万四千由旬,周围有九山、八海环绕,形成一个须弥世界。

    九山是:须弥山、持双山、持轴山、担木山、善见山、马耳山、象鼻山、持边山、铁围山。内部的七海都为八功德水所成,而外边的 海为咸水所成。

    第八持边山和第九铁围山之间的海洋,四方有四大洲,名为须弥四洲,

    东边是东胜神洲,

    南边是南赡部洲,

    西边是西牛贺洲,

    北边是北俱卢洲。

    地球位于南赡部洲||阎浮提,有日月星辰悬挂于空中,回绕于须弥山周围。

    南瞻部洲有四座名山,号称佛国,这四座山就是九华,五台,峨嵋,普陀,管领这四座山的,就是地藏王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等四位大士;故九华礼地藏王,称为大愿,五台礼文殊,称为大智,峨嵋礼普贤,称为大行,普陀礼观音,称为大慈,领域也是很分明的

    这个是佛教里的,应该就是知我们中国吧

    二、古代把中国地区分为九个州是什么时候划分的

    词语最早出现是大禹治水,但是作为行政划分是最早出现在战国初期.

    “九州”最早见于《禹贡》,相传古代大禹治水时,把天下分为九州,于是九州就成了中国的代名词.(又有 一说,为黄帝始创“九州”之说)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方圆”是指范围.因此,“九州方圆”,即“中国这块地方”. 即九州方圆,地大物博,气势磅礴的一种景象.

    九州,不同时代有不同州名版本,一般为《禹贡》中徐州、冀州、兖州(yǎn)、青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尚书·禹贡》:“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其所划分的九州范围,依次是:一、徐州,起自黄海、泰山、淮河,涉及山东、江苏、安徽,地为红色粘土.二、冀州,起自黄河壶口,涉及今山西、河北、河南等省部分地区,地为白壤.三、兖州,起自黄河下游、济水,涉及河北、河南、山东,地为黑壤.四、青州,起自渤海、泰山,涉及河北、山东半岛,地为肥沃白壤.五、扬州,起自淮河、黄海,涉及江苏、安徽、江西及其以南的地方,地为潮湿泥土.六、荆州,起自荆山、衡山,涉及、湖北、湖南,地为潮湿泥土.七、豫州,起自中原、黄河下游,涉及河南、山东,地为柔软的土,下层为肥沃而硬的黑色.八、梁州,起自华山、黑水,涉及陕西、四川、甘肃、青海,地为黑色松散的土.九、雍州,起自黑水、西河,涉及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地为最上等的黄壤.

    九州之称,由来已久.“九州”原是虚指,后来才逐渐具体化.从字面上看,“州”字金文中写作“A”,正像河流环绕的高地(山丘)之形,《说文解字》第十一下曰:“水中可居曰州.”可知其本意当与《诗经·王风·关雎》中“在河之洲”中的“洲”字略同,与行政区划无关.古时降水丰沛,人们往往居于傍水的高丘之上,因而“州”又成为居住区域的名称,遂有“夏州”、“戎州”、“平州”、“阳州”、“外州”、“瓜州”、“舒州”、“作州兵”之说,犹如“商丘”、“雍丘”、“作丘甲”之类.“九”字之意有二:一是确指,如“八年之中,九合诸侯”之“九”;一是虚指,表示很多,如“九山”、“九川”、“九泽”、“九薮”、“九原”等之“九”.既然“州”是很小的地理存在,“茫茫禹迹,画为九州”,“九”就不可能是确指,而应是虚指.所以从本意上讲,“九州”决非指九个大型的行政区划,而当是众多有河流环绕的高地(山丘)的总称;由人之故,又引申为“全国”的代称,犹“天下”、“四海”之谓.

    到后来,“九州”终于具体化为九个大型的行政区划.因在现有可靠资料中,具体的“九州”只见于战国,而未见于春秋,所以其时间可能在战国初期.

    三、古代各朝中国的行政区划体系是怎么样的?

    一、先秦及秦

    《尚书·禹贡》记载,古代中国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不过,九州在当时并非一个确定的行政区划,真正的行政区划设置,当从秦朝实行郡县制起始。

    春秋以后,诸侯国之间的征战、兼并不断,领土属地变化极快。国君为了集中权利,在征战中夺得的土地不再分封给属下,而设置县、郡,直接掌握在自己手中。直辖地长官由国君直接任命和控制,职位不得世袭。到了战国后期,这种郡县制行政区划形态基本形成。只有齐国例外,齐国将全国划分为五都,直至秦灭齐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才正式标志着在全国范围内政区建置的开始。

    秦代(前221年--前207年)实行的是以郡统县的二级行政制度。全国由最初分为36郡增加到后来的46郡。

    二、两汉

    刘邦立汉(前206年--公元8年)后,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全国设置郡国62个,到了孝平二年(公元2年)全国共有郡国103个。经“七国之乱”的调整,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106年),全国分为14个行政监察区,该机构除京畿范围的称做司隶校尉部,其余13个称为十三刺史部,每部设一名刺史。由于十三刺史部有十一部是以《禹贡》和《周礼》中的九州予以调整后命名,所以又通称十三州。

    东汉时期(公元25年--220年)全国重新划分郡县,但仍分天下为13部,降司隶校尉部为十三部之一,裁去朔方刺史部,改十三州为十二州。中平五年(188年)改刺史为州牧,掌一州军政大权,十三州正式成为郡、县之上的一级政区。此时全国设13州、105个郡国。

    三国时期(公元220年--265年),魏国在地方行政区划上承袭东汉,仍实行州、郡(国)、县三级制,在全国设有12个州、91个郡国。

    三、两晋、南北朝

    西晋时期(公元265年--316年),疆域和地方行政区划一如前朝,只是州的数量增多,辖区变小,全国分为19州及西域长史府,工173郡、国,1132个县。

    这一时期州郡设置激增,不少郡名重复。

    北周时期(公元557年--581年),统治者对地方行政区划作了较大的调整,全国设置215州,552郡,1056个县。

    四、隋唐宋金时期

    隋朝(公元81年--618年)。隋文帝对州县加以并改,使流行了很长时间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隋炀帝时,又废州改郡,以郡统县,恢复秦制。大业年间,全国设190郡,1255个县。

    唐代(公元618年--907年)初,沿用前朝制度,到了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去郡为州,实行州县两级制度。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唐太宗整治地方行政区划,对州县大加并省,还以山川形势和自然地理,把全国分成十道,道不设长官,随时派员进行巡视。道之下设州,州辖县。到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全国共设10道,358州,41个都督府,1551个县。中唐以后,藩镇割据已经形成,全国节镇总数达50多个。

    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年--960年),行政区划基本承袭唐代。

    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初期,基本仿照唐制,全国分为13道。淳化四年(993年)十月又并为10道。至道三年(997年)改道为路,全国被分成15路,后又有所调整,到徽宗时,全国已设26路,路之下设府、州及带县的军、监,府、州、军、监下设县及不带县的军、监,地方行政区划实行路、府(州、军、监)、县(军、监)三级制。

    金代(公元1115年--1234年)的地方行政区划基本承袭北宋,金国辖区分为19路,在往下分府、州、县。

    五、元明清时期

    金末,为抵御蒙古军队的入侵和镇压山东各地农民起义,金朝统治者命尚书户部侍郎梁镗行六部尚书事于山东,从此有了“山东行省”的名称。后又设立“东平行省”,为行省制度的开端。

    元代(公元1271年--1368年),统治阶级为了加强对占领区的控制,沿袭了行省制度。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形成了四级地方行政制度。中书省区域太大,因管理之需,在路之上又设立了肃政廉访司和宣慰司作为监察区域。

    明代(公元1368年--1644年)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以分领天下州府县;同时废路,省以下设府和直隶州,再下设散州和县,为地方三级行政体制,当时除南、北二京直隶中央外,全国各地分设13个布政使司,明朝地方基本上是三权分立的,承宣布政使司主管一省民政和财政;都指挥使司主管军队;提刑按察使司主管刑法,下设按察分司(又称道)。

    清代(公元1636--1911年),统治者将地方一级政区一律该称为省。除沿用明代13省外,又新置5省,共18省。光绪时,又增至23省。省行政长官称为巡抚,有些省还设总督。总督有兼管数省者,也有只管一省者。巡抚主管一省民政;总督则主管军政,但也对民政有督导权。省下设府、直隶州、直隶厅,府州之下设县与散州、散厅,形成省、府(直隶州、直隶厅)、县(散州、散厅)三级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六、民国时期

    民国二年(1913年)二月,民国政府公布《划一地方现行各县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各省一律实行省道县三级制.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国民政府办法《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暂行条例》,规定省以下设行政督察员专署,作为省政府的派出机构。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政区变动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实行大区(直辖市)、省(大区辖市、行署区)、县三级行政制度。省县之间设立专区,专员公署为省政府派出机构。1954年6月,撤消大区建制,实行省、专区(市)、县三级制。1967年2月,专区更名为地区。1983年以后,逐步实行市管县行政区划体制,省下设市(地区),再下设县(市、区),仍为三级制。

    四、古代中国指哪些地方

    “中国”一词的历史含义与变迁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是在周代《诗经》中,如《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但《诗经》中的此类“中国”实为“京城”,还不是真正指国家。称国家的“中国”一词,在战国诸子书中已屡见不鲜了。如《孟子·滕文公上》云:“陈良产地 中国卫星地形图,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又“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庄子·田子方》:“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干知人心”……这些都说明:上古所谓“中国”,即指后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后世中原广,只相当于今陕西大部、山西西南部、河南西北部一带。 “中国”一词的频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后。《礼记·王制》有云:"中国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国、蛮、夷、戎、狄,皆有安。”十分明显,此时的"中国”一词,是与蛮、夷、戎、狄对举而使用的。如果说《礼记》的成书时间较靠后,则《左传·庄公三十一年》有"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中国则否”的说法,足见春秋前期,"中国”一词就已经与蛮、夷、戎、狄对举。那么"中国”指谁呢《公羊传·禧公四年》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齐桓公救援邢国,卫国等国,被称作"救中国”,足见此时的"中国”,已经扩大到被认为是"诸夏”的国家。 《公羊传·成公十五年》有:“《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易为以外内之词言之 言自近者始也。”东汉经学大师何休进一步发挥公羊学派的说法,将《春秋》所记242年的历史,理想化分为三个阶段。即:“所传闻之世”,“所闻之世”和“所见之世”。“所传闻之世见治起于衰乱之中……故内其国而外诸夏”,”所闻之世见治升平,内诸夏而外夷狄”,“至所见之世著治太平,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小大若一”。虽然那242年历史发展事实并非如此理想化,但我们必须承认此种理念对民族关系发展规律做出了某些正确认识和预见。夏、商时期,应该是华夏民族的形成时期;而集华夏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大成的“周礼”的形成,是华夏民族最终形成的标志。观夏、商、周、春秋,各邦国不断分化,有的进入华夏集团,有的进入蛮、夷、戎集团,像祀国这样的国家,一度摇摆于夷夏之间,最后终于摆进了华夏集团,成了“诸夏”的一分子。

    以上就是关于古代中国分为哪几个地区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

    台州农业古代景观设计

    古代军排行榜(古代军职排名)

    很虐的古代小说排行榜(很虐的古代小说排行榜)

    杭州最有名的设计师(杭州最有名的设计师排名)

    常州校园景观设计工程(常州校园景观设计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