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的甲骨文(投的甲骨文字源)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投的甲骨文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国,设计相关业务请拨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甲骨文献的十个标准
这“十项标准”犹如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看似是“浑沌”一团的十余万片甲骨时代的大门,使其“各归其主”,有条不紊的划归五个不同时期,隶属八世十二王的名下。这里先将分期断代中的十项标准介绍如下: 甲骨文字的时期延展至帝辛,有二百七十余年之久,经过这样长的时间,甲骨坑就可能有时代的差异,每一个坑就会打上时代的烙印。这里的“坑位”实际上指甲骨出土的地区,即在小屯村及其北地曾被划分为一、二、三、四、五区,而不是现在考古学严格意义上的“层位”和“灰坑”。这一标准,只有在科学发掘之后才能树立。
以上所说世系、称谓、贞人、坑位四项标准中,前三项即世系、称谓、贞人三位一体,是甲骨文分期断代的基础,因而也有学者认为此三者是分期断代的“第一标准”。依据“第一标准”,我们就可以定出一批时代明确的标准甲骨文片,既包括由称谓决定时期的甲骨文,又包括较多的由贞人可定时代的甲骨。再通过这批标准甲骨片的整理和归纳,还可以派生出其它各项标准。 所谓“书体”就是甲骨文的书写风格。董作宾把各期书法特点概括为:第一时期的雄伟,第二时期的谨饬,第三时期的颓废,第四时期的劲峭,第五时期的严整等。
董作宾由“贞人”的发现到断代研究“十项标准”的建立,是他对甲骨学研究的重大贡献。“断代例”的发明,是甲骨文研究中的一件划时代的大事。
随着考古材料的不断涌现与人们认识水平的逐步提高,当代甲骨学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甲骨分期的“二系说”,即所有的殷墟出土甲骨文可分成两个系统,两个系统的甲骨的分期既有联系,又有差异。不过这种新的分期断代说还在讨论之中。
甲骨文的早期搜集与流传 甲骨文的早期搜集工作,如前所述,是从王懿荣开始的。王懿荣是当时长于金石学的著名学者,在清末的朝野士大夫中,尤其是在山东缙绅中声望甚高。凭借他的特殊地位、雄厚财力和较高识力,他在认识到甲骨文的性质和价值后,立即开始积极购求、收藏。早在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秋天,王懿荣最先从山东潍县古董商范维卿处买到12片甲骨,每片二两银子。第二年(1900年)春天,范维卿又带来一百多片刻有文字的甲骨卖给王懿荣,得了许多银子。稍后,王懿荣又用二百两银子从范维卿手中买到800多片甲骨。此外,王懿荣还曾用一百多两银子从山东潍县另一位古董商赵执斋手中买到几百片甲骨。就这样王懿荣在短短的一年内,先后以重金高价购求,搜集到1,500多片甲骨。1900年秋天,王懿荣由于某些政治上的原因,在自己的花园里投池自尽。他所辛勤搜集的上千片甲骨被抛置一边,无人间津了。王懿荣死后,他所收藏的甲骨后来都转归到刘鹗手中。刘鹗(图21),字铁云,又字蝶云,号鸿都百炼生,江苏丹徒人,生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死于宣统二年(1910年)。他是清末的一位奇人。博学多才,青年时期即精通数学,曾行医经商,都不得意,转而弃商从政。光绪十四年(1888年),黄河在河南郑州附近决口,黄水泛滥成灾,清政府派吴大澄治理黄患,刘鹗以捐官投效吴大澄门下,以同知身分参预治理黄河事务。由于他精通数学,长于设计和计算,并能和民工一起操作,在治河中立功,由同知升知府入北京候补。到北京后,他体察当时的国家情势,认为扶衰振弊,应从兴造铁路着手,用实业振兴国家。于是他上书光绪皇帝,建议修筑津(天津)镇(江苏镇江)铁路,又请求与欧洲人合作开发山西铁矿,竞遭诬陷,被人指控为汉奸。刘鹗还能写小说,以讥讽清末官场丑态著名的《老残游记》就出自他的手笔。他又是一位造诣很深的金石学者。他参预治河时所投效的吴大澄就是当时名声极大的金石学家。刘鹗到北京作候补知府后,又和王懿荣交往很深。他在王懿荣处看到甲骨,深为惊奇,引起他极大的兴趣。王懿荣死难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王懿荣的长子王翰甫为了偿还父债,出卖家中所藏文物,刘鹗闻讯赶来,将王懿荣所藏甲骨买去。在这之前,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刘鹗就已经开始搜集甲骨。后来他又从方药雨手中买到范维卿卖给他的300多片甲骨。同时,刘鹗还曾通过古董商人赵执斋买到甲骨3000多片。此外,刘鹗又派他的第三个儿子刘大绅亲赴河南搜集到1,000多片。就这样,刘鹗先后通过种种方式,总共搜集到甲骨5000片以上。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刘鹗从他搜集到的甲骨中,精选拓印了1,058片,编成《铁云藏龟》一书,以石印问世。这是公开印行的第一部甲骨文著录书,它为当时和以后的学者从事甲骨文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甲骨文由古董收藏转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可以说正是以这部书的印行为发轫的。清末宣统二年(1910年)正当刘鹗继续深入研究甲骨和其他古代文物时,因他在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曾为救赈北京饥民向俄军购买他们所占的太仓中储藏的大米,遭人诬陷,被清政府以“私售仓粟”的罪名流放新疆。流放途中,刘鹗郁郁寡欢,悲愤而死。刘鹗死后,他多年搜集到的甲骨随之四散,约有1000片左右,先归其表兄弟卞子休,后由卞转卖给上海英籍犹太人哈同的妻子,解放后又归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现藏上海博物馆;另一部分约有1,300多片,先归叶玉森收藏,后又转售给周连宽,现在也收藏在上海博物馆;另有一部分约几十片,由美国人福开森买去;此外,商承祚、束世澄、陈中凡、王瀣、沈维钧、郦承铨、胡光玮和胡厚宣等几位学者,都曾先后买到一些刘鹗原来收藏的甲骨。总之,早期出土的甲骨文资料,以刘鹊搜集到的最多,然而在他死后,也分散得最零乱。王懿荣、刘鹗之后,在甲骨文的搜集和流传方面,做工作最多的当推罗振玉(图22)。罗振玉,字叔言,号雪堂,浙江上虞人。清末新学兴起时,罗振玉曾趋奉时风,先后在上海创立“学农社”、“东文学社”,并编辑出版《农学报》和《教育世界》等杂志。但界》等杂志。但他更为擅长的却是考究古代文物和研求金石文字之学。凭借他对古代文物的丰富知识和鉴别能力,他在北京、上海两地兼做一些古董生意。就在王懿荣开始搜购甲骨文的那一年(1899年),罗振玉也听到有关甲骨文的消息,但直到两年之后(1901年),刘鹗将甲骨文拓本带到江南,他才在刘鹗家里看到这些拓本。刘鹗正是在他怂恿之下才编印了《铁云藏龟》一书。刘鹗印行此书时,罗振玉还根据他当时对于甲骨文的认识和理解,为该书撰写了序文。罗振玉自此便对甲骨文发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罗振玉移官北京后,利用经营古董生意的积蓄,开始积极搜购甲骨,通过古董商人陆续买到不少。宣统元年(1909年),罗振玉又经古董商人之手买到一大批甲骨,于是他便留意打听甲骨文的真实来历。直到宣统二年(1910年),古董商人又由河南带来几千片甲骨请他选购时,他在选购了700片精美的甲骨之后,才设法打听到甲骨文的出土地在河南安阳西五里的小屯村,而不是一向传闻的河南汤阴。与此同时,他又从甲骨文中认出十多个商代晚期的帝王庙号,从而断定甲骨文是商代晚期王室占卜留下的遗物。由于罗振玉认识到甲骨文的重要价值,而又深感这种珍贵的文物正在修遭破坏,日渐濒临毁灭,急需抢救,他便四处委托古董商人到河南尽力收购甲骨。仅在1910年一年内,他即从山西和北京琉璃厂的古董商人手中买到甲骨10000片以上。但他仍然不满足,第二年又派他的弟弟罗振常和内弟范兆昌等人亲自到小屯找当地农民挖掘,得到了更多的甲骨。罗振玉搜集到这些甲骨后,从中选出比较精美并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约3000多片,拓制成拓本,依照刻辞的内容性质分为八类,编为《殷虚书契前编》一书,共二十卷,先在《国学丛刊》第一、二、三册上,以石印方式发表了其中的前三卷。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以清朝遗老自居的罗振玉逃亡日本,《国学丛刊》停刊,《殷虚书契前编》的刊行也暂时停顿。罗振玉逃往日本时,曾将他的全部甲骨收藏带走,途中几经波折,损坏约在一半以上。到日本后,罗振玉用了将近一年的功夫,将《殷虚书契前编》一书重新编为八卷,于1912年用照相制版印出。1914年,罗振玉又在他所藏的甲骨文中选取最精美并具有重要价值的拓墨精印成书。这就是甲骨著录书中印制最讲究的《殷虚书契菁华》。1915年春天,罗振玉由日本回国,曾亲自跑到河南安阳小屯去考察殷墟的实际情况,写出《五十日梦痕录》一书。随后,他又在1916年将这次考察中所获得的甲骨以及旧藏的甲骨和殷墟其它的出土器物汇为一编,编印为《殷虚古器物图录》一书。此后,罗振玉又到日本将以前未拓印的甲骨再加挑选,选出比较精美的约1000多片,编印为《殷虚书契后编》一书。后来,罗振玉又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以种种方法搜集到国内其他人收藏的甲骨文的拓本,从中精选出2000多片,编印为《殷虚书契续编》一书,共分六卷。在解放前,除了中央研究院所编的《殷虚文字甲编》和《殷虚文字乙编》外,罗振玉所编的这几部甲骨文著录书,可说是最重要的。因而,在甲骨文的早期搜集和流传方面,罗振玉是贡献最大的一位学者。罗振玉对于甲骨文研究的贡献,还在于他对甲骨出土地和包含年代的确定。由于罗振玉接触到大量的甲骨文资料,又具有较深的学术素养和较高的识力,他在很早就对甲 骨的内容、性质作出过比较正确的判断,并努力去探求它的 真实出土地。1910年在《殷商贞卜文字考》一书的序言中, 提出安阳小屯一带是商代晚期商王武乙废都的着法。1914年,他又进一步指出安阳小屯一带是商王武乙到帝乙之间的都城故墟。这样,他不仅明确指出了甲骨文的真实出土地,而且第一次把甲骨文所包含的历史年代由以前笼统讲为“夏殷”时代缩短到了商代晚期武乙至帝乙三代商王统治的时期。他的这一看法,虽然还有一定的局限,但为后来的学者深入研究甲骨文的有关问题、尤其是把甲骨文包含的历史年代确定在从盘庚到帝辛(即殷纣王)的大约二百七十三年间,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启示和诱发作用。因此,不少学者认为,确定甲骨文的出土地和包含年代,应当是罗振玉在甲骨文研究方面的另一重要成就。罗振玉甲骨文收藏极富。1940年,罗振玉死后,他所收藏的甲骨约数万片陆续散失,解放后分别归山东文物管理委员会、旅顺博物馆、吉林博物馆、吉林大学历史系、辽宁省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单位收藏,其中大多都具有比较重要的价值。前面已经讲过,和王懿荣约略同时接触并开始搜集甲骨的,还有天津的孟定生和王襄,他们最初搜集的甲骨大约不过五、六百片。后来王襄对甲骨文兴趣很大,陆续在北京、天津两地先后购买到四、五千片甲骨。他也选出一部分较好的,拓印成书,编为《簠室殷契征文》一书印行。王襄所藏的甲骨解放后全部送归文化部文物局收藏。早期搜集甲骨文资料较多的还有清末大官僚端方。他仅在1904年一年中,就从古董商人手中买到1000片左右。瑞方所藏的甲骨后来也多散失,他的后人手中可能还保存有一些。此外,先后经过古董商人之手买到甲骨的,还有徐坊,他约购得l400片,后又卖给燕京大学,由容庚、瞿润缗编成《殷契卜辞》一书。又有黄心甫,也曾买得600片左右,但后来又卖掉,其中一部分的拓本由其子黄浚于1935年收录在《邺中片羽》一书中。另有方地山也买到300片左右,后归其子方曾寿;霍保禄曾买得463片,后来捐赠给了北京大学。其他学者如方药雨、沈曾植、王瓘、盛昱、黄仲慧、刘季缨等人,也都先后购得多少不等。而北伐战争中安阳小屯挖出的甲骨,大多都由开封和上海的古董商人转售到了各地学者手中。以上这些人,在甲骨文资料的早期搜集和流传方面,都做出过一定贡献的。在甲骨文研究的发展史上,应当有其一定的地位。
二、巫楚文化中的投蛊
蛊
古代传说可以害人的毒虫。
——《新华字典》
蛊,音同古,相传是一种人工培养而成的毒虫。传说放蛊是我国古代遗传下来的神秘巫术;过去,在中国的南方乡村中,曾经闹得非常厉害,谈蛊色变。文人学士交相传述,笔之翰籍,也俨然以为有其事;一部分的医药家,也以其为真,记下一些治蛊之法。
制蛊法:多于端午日制之,乘其阳气极盛时以制药,是以致人于病、死。又多用蛇、蛊、蜈蚣之属来制,一触便可杀生。
蛊之种类有十一种:蛇蛊、金蚕蛊、蔑片蛊、石头蛊、泥鳅蛊、中害神、疳蛊、肿蛊、癫蛊、阴蛇蛊、生蛇蛊。
其余有些特殊的,分说如下:
癫蛊:传说多是壮族所为,把蛇埋土中,取菌以害人。
疳蛊:又谓之“放疳”、“放蜂”。据说,两粤的人,多善为此。方法是:端午日,取蜈蚣和小蛇,蚂蚁、蝉、蚯蚓、蚰蛊、头发等研末为粉,置于房内或箱内所刻的五瘟神像前,供奉久之,便成为毒药了。
泥鳅蛊:用竹叶和蛊药放水中浸之,即变有毒的泥鳅。
石头蛊:用随便的石头,施以蛊药而成的。
蔑片蛊:将竹片施以蛊药后便成。
金蚕蛊:据说这种蛊不畏火枪,最难除灭;而且金蚕蛊还能以金银等物嫁之别人。《岭南卫生方》云:制蛊之法,是将百虫置器密封之,使它们自相残食,经年后,视其独存的,便可为蛊害人。金蚕的害人能使人中毒,胸腹搅痛,肿胀如瓮,七日流血而死。
据说,蔑片蛊害人,是将竹蔑一片,长约四五寸,悄悄的把它放在路上,行人过之,蔑跳上行人脚腿,使人痛得很厉害。久而久之,蔑又跳入膝盖去,由是脚小如鹤膝,其人不出四五年,便会一命呜呼。
石头蛊的害人:将石头一块,放在路上,结茅标为记,但不要给他人知道。行人过之,石跳上人身或肚内,初则硬实,三四月后,更能够行动、鸣啼,人渐大便秘结而瘦弱,又能飞入两手两脚,不出三五年,其人必死。
泥鳅蛊的害人:煮泥鳅与客吃,食罢,肚内似有泥鳅三五个在走动,有时冲上喉头,有时走下肛门。如不知治,必死无疑。
中害神的害人:中毒后,额焦、口腥、神昏、性躁、目见邪鬼形,耳闻邪鬼声、如犯大罪、如遇恶敌,有时便会产生自尽的念头。
疳蛊的害人:将蛇虫末放肉、菜、酒、饭内,给人吃。亦有放在路上,踏着即入人身。入身后,药末粘在肠脏之上,弄出肚胀、叫、痛、欲泻、上下冲动的症状来。
肿蛊的害人:壮族旧俗谓之放“肿“,中毒后,腹大、肚鸣、大便秘结,甚者,一耳常塞。
癫蛊的害人:取菌毒人后,人心昏、头眩、笑骂无常,饮酒时,药毒辄发,忿怒凶狠,俨如癫子。
阴蛇蛊的害人:中毒的,不出三十日,必死。初则吐泻,然则肚胀、减食、口腥、额热、面红。重的面上、耳、鼻、肚有蛊行动翻转作声,大便秘结。加上癫肿药,更是没有治好的希望。
生蛇蛊的害人:中毒的情况,与阴蛇蛊害人相似,但也有些异点。即肿起物,长二三寸,跳动,吃肉则止;蛊入则成形,或为蛇、或为肉鳖,在身内各处乱咬,头也很痛,夜间更甚;又有外蛇随风入毛孔来咬,内外交攻,真是无法求治。
——————————————————————————————
蛊毒的制作方法
殷墟甲骨文用观物取象的思维方式已对蛊毒的制作,作了 象形的“图示”,即在一“皿”形容器中放有多种毒虫。后世 的造蛊之法,多与此相类似。综合典籍及民间流传的方法,蛊 毒的制作方法有下面几种。
1.取诸毒虫密闭于容器中,让它们当中的一个把其余的 都吃掉,然后,就把活着的这个虫称为蛊,并从它身上提取毒 素 如《隋书·地理志》谓:“其法以五月五日聚百种虫,大 者至蛇,小者至虱,合置器中,令自相啖,余一种存者留之, 蛇则曰蛇蛊,虱则曰虱蛊,行以杀人,因食入人腹内,食其五 脏,死则其产移入蛊主之家。”《本草纲目》“虫部四”李时珍 集解引唐代的陈藏器原话说:“……取百虫入瓮中,经年开之, 必有一虫尽食诸虫,即此名为蛊。”宋代的郑樵《通志》也记 载说:“造蛊之法,以百虫置皿中,俾相啖食,其存者为蛊。” 同一时代的严用和《济生方》中也记载说:“经书所载蛊毒有 数种,广中山间人造作之,以虫蛇之类,用器皿盛贮,听其互 相食啖,有一物独存者,则谓之蛊。”宋以后的史载,凡记载 有蛊毒的,多袭用了此说,如明代的楼英在《医学纲目》中所 谓“两广山间人以蛇虺、蜈蚣、蜒蚰、虾蟆等百虫,同器蓄 之,使其自相食啖,胜者为灵以祀之,取其毒杂以菜果饮食之 类以害人妄意要福,以图富贵,人或中之,证状万端,或年岁 间人多死”。及在《赤雅》卷下所记壮妇畜蛊的情形和宕�?陆次云《峒溪纤志》所记仲苗遗蛊的情形。 金蚕蛊术在宋代尤为盛行。宋蔡绦说:“金蚕毒始蜀中, 近及湖广闽粤浸多。” ① 清张泓《滇南新语》也云:“蜀中多畜 蛊毒,以金蚕为最,能戕人之生,摄其魂而役以盗财帛,富而 遣之,谓之嫁金蚕。”传说金蚕蛊形状像蚕,通体金色灿烂。 唐代人认为金蚕蛊“屈如指环,食故绯锦,如蚕之食叶”,故 又称之为“食锦虫” ② 。
●个案33 金蚕蛊的制作方法: 用12种有毒动物如蛇、蜈蚣等埋在十字路口,经过49天 以后取出来,贮在香炉内,这就是金蚕蛊。据说这种蛊养成之 日,不畏火枪,最难除灭。福建的龙溪县有这样的传说,金蚕 是一种无形的东西,它能替人做事,譬如你要插秧,你先插一 根给它看,它便把整亩的秧插好。它勤于洒扫,养金蚕的人屋 子是很干净的,你一进家门,用脚在门槛上一踢,回头看见门 槛上的沙土忽然没有了,你便可知道这家养着金蚕蛊。据当地 的传说,金蚕蛊喜吃人,若干年定要吃一个人。年终岁暮时, 主人须和它算账,若有盈余便须买人给它吃,因此算账时,主 人打破一个碗要说打破20个,对它说无息亏本,明年再买人 饲它。而南靖人的说法,则与此大同小异,他们把养金蚕说成 养挑生,金蚕蛊一般放在尿缸边或没人到的地方,不要让人知 道,否则便要败露,招致杀身之祸。金蚕能变形,有时形如一 条蛇,或是一只蛙,或是一个屋上地下到处跳走的穿红裤的一 尺来高的小孩。养金蚕的人家,很少疾病,养牲畜易长大,没 有死亡之患,而且能聚财暴富。每年年底,主人要在门后和金 蚕算账,说今年打破了碗匙若干,亏本很多,若你说今年得 利,家中的人就渐渐死亡,养金蚕的人都没有好结果,这叫做 “金蚕食尾”。遇到这种情况人们就要及时嫁金蚕了,其做法是 以布包一包,内放银子、花粉和香灰(即金蚕蛊)放在交叉路 口上,见银眼开者自然拾去,误取了银包的,金蚕蛊则会跟了 他去 (惠西城:《中国民俗大观》,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 1989年)。■
●个案34 壮族蛇蛊的制作方法: 选择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到野外捕捉老鼠、蝴蝶、蜥 蜴、蝎子、蜈蚣、毒蜂(由山上树林间的毒菌经雨淋后腐烂而 化为巨蜂,全身黑色,嘴很尖,有3厘米长)、马蜂(在树上 筑巢的那种)、蓝蛇、白花蛇、青蛇(毒蛇之一种,青色,经 常在青草中或树上居住,又叫竹叶青)、吹风蛇(毒蛇之一种, 身有黑斑,头呈三角形,又称眼镜蛇)、金环蛇(俗称金包铁, 身上有黄黑两色环斑相间)等许多有毒动物(而明张介宾的 《景岳全书》则说,仅取3种毒物便足够:“世传广粤深山之人 于端午日以毒蛇、蜈蚣、虾蟆三物同器盛之,任其互相吞食, 俟一物独存者则以为蛊,又谓之挑生蛊”),均放在一个陶罐 内,让它们互相咬打,吞食,直到剩下最后一个活的为止,把 最后剩下的这个活动物闷死,晒干,外加毒菌、曼陀罗花等植 物及自己的头发,研成粉末,制成蛊药。如果最后剩下来的活 动物是蛇,就叫蛇蛊,以此类推,有蝴蝶蛊、鼠蛊、蜂蛊、蝎 子蛊、蜈蚣蛊、蜥蜴蛊等。把这些蛊药粉贮存在一个大碗里, 平时放置在饲养者的床头底下,饲养者也须于农历每个月的初 九晚上夜深人静后,在床头点一支香插在大碗里(或用一个盛 米的竹筒插香在里面),然后面对蛊碗叩头作拜,且微闭双目, 口念咒语: 告诉你听呀阿公,双膝下跪向你拜, 恭敬之心时时有,他日有难请相助。 如是,反复念三次。月月如此,不得有误,以示诚心。蛊成之 日,取之以害人,十分可怕 (根据笔者在广西武鸣县、马山县 一带所作的田野调查笔记,时间为1989~1992年)■
●个案35 普米族制蛊的方法: 将蛇、蜂、蝴蝶等,均放在一个陶罐内,任其互相蚕食, 最后剩下什么,就以它制成蛊药,有蛇蛊、蜂蛊、 蝴蝶蛊等, 取之施人则令人下泻、腹痛,最后死去 (宋兆麟:《巫与巫 术》,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年,第231页)。■
●个案36 僳僳族制蛊的方法: 于每年的端午节日去野外捕捉毒虫百虫,置旧陶器中,让 这些小虫子自相残杀,最后剩下来的一个即可拿来饲养。饲养 者将死去的毒虫丢弃,将所养之物置于陶器皿中,并以五色线 绕红布盖好罐口,每天以主人的唾沫饲养它,经年余后,便成 了蛊 (《云南僳僳族及贡山福贡社会调查报告》,西南民族学院 图书馆,1986年编,铅印本)。■
在云南的金沙江畔的部分少数民族及汉族地区,也到处流 传有一些养蛊的传说:
●个案37 云南金沙江畔制蛊的方法: 他们对于养蛊的心情是十分的虔诚,据说,在养蛊之前, 要把正厅打扫得干干净净,所有家人,都要净身吃素,跪在祖 宗神位前向鬼神祷告之后在正厅中央,挖一个大坑�癫匾桓?口小腹大的大瓮缸下去。等到农历五月初五那天,就到野外里 任意捉12种爬虫回来,一般是毒蛇、鳝鱼、蜈蚣、青蛙、蜥 蜴、蚯蚓、大绿毛虫、螳螂……但要注意会飞的动物不能要, 四脚会跑的动物也不要,只要一些有毒的爬虫,而且一定要在 端午节的那天捉回来,否则养不成蛊。把这12种爬虫放入瓮 内以后,主人家所有大小,要早晚各一次向鬼神祷告,而且在 祷告时,绝不可让外人知道。要是让外人知道了,自己养的 蛊,就会被巫师用妖法收去,为巫师使用,养蛊的人家就会全 家死尽,即使不被巫师收去,成蛊以后,就立即加害主人。一 年之中,那许多毒虫在瓮缸之中互相吞噬,毒多的吃毒少的, 强大的吃弱小的,最后只剩下一只,这只毒虫在吞了其他毒虫 之后,自己也就改变了形态和颜色。传说这里养的蛊主要有两 种:一种是龙蛊,形态与龙相似,大约是毒蛇、蜈蚣等长爬虫 所变成的;一种是麒麟蛊,形态与麒麟相似,大约是青蛙、蜥 蜴等短体爬虫所变成 (惠西城:《中国民俗大观》,广州:广东 旅游出版社,1989年)■
●个案38 四川彝族蛊毒的制作方法: 四川彝族传说中蛇蛊的制法,是把乌梢蛇倒吊在树上,用 细棍掸,任其摆动,下面用9个土碗重叠接起,蛇口里流出弦 涎、泡沫和血水入碗中,取渗透到第9个碗的毒液晾干为末备 用。放在冷饭、冷水、冷烟杆或酒里给别人吃。一旦吃入蛇蛊 后,两天即感腹胀,继而腹隐痛(此时表明小蛇已初步形成), 两月后腹痛剧(表明许多小蛇已长大,咬人吸血为生,半年后 可长到筷子粗、五六寸长,可把人的肝吃完),吃了鸡蛋后痛 减(表明小蛇不再咬人的肠子,而是在吃蛋,故痛减)。病人 特别想吃青菜,吃不得饭,剧烈呕吐,吃了酸、冷、豆告水、 炒面、鸡肉、母猪肉、绵羊肉后,腹痛、腹胀、呕吐更剧,人体消瘦,脸色变黄,神差、脉慢、体温低,大便时干时泻,血 水不治者,半年内可死亡,也有拖至一年多才死的。 蚂蟥蛊的制法是杀一只鸡,剖开放在蚂蟥最多的地方,蚂 蟥就会自动集中在鸡身上来(身扁而黑黄色者为佳),然后把 蚂蟥晒干研末备用,放在冷水、冷饭、冷烟杆、冷酒中给人 吃。也有人传说,蚂蟥末里还要加血乌、鸡蛋壳、人耳屎。意 思是蚂蟥源于血乌根部,而有相辅相成之功;鸡蛋壳因含酸 钙,可制约减缓血乌毒;人耳屎则主要是增强毒性。一旦吃进 蚂蟥蛊后,7天内就出现腹胀、腹痛、腹泻、有弦稀,或血样 便,呕吐,吃进酸、冷、豆告水、鸡肉、母猪肉、绵羊肉、炒 面后,腹胀、腹痛、呕吐更剧,症同蛇蛊。三四十天后,人 瘦、神差、口干,三四年后可死人,病程可达10年。牛皮蛊 的制法,传说一是以干牛皮用水泡烂,待生蛆后,把蛆晒干研 末备用;二是切下牛身上几个旋毛部位的皮子深埋土中,待腐 烂后取出晒干研末而成。放在冷食中给人吃。吃进牛皮蛊后, 呕吐白泡,腹胀、腹痛、泻弦血。严重的两月内可死,病程可 达10年左右。 ■
三、甲骨文的样子是什么?只要字,不要图。
一、甲骨文的发现
1899年,一场考古学、古文字学的“大地震”,使得全球文化人的目光齐刷刷地转向中国的殷墟。河南安阳小屯村成堆的龟壳和牛肩胛骨上刻着一行行古怪的文字。无言讲述着消亡太久的历史故事……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又叫“卜辞文字”,“契文”或“殷墟文字”。内容多为占卜的记录,为公元前十四世纪到十一世纪,即商代后半盘庚迁殷到帝辛灭亡时期八世十二王273年间的文字。清末年被河南安阳小屯村农民在耕田挖沟时掘出。光绪二十五年时由古董商人携至京城,由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判定为殷商遗物。并审定为最早的古文字。甲骨文自从1899年开始发现,迄今已达百年有余的历史,到底是什么人首先认识和搜集的,学术界公认是来自山东福山人王懿荣。山东烟台王懿荣纪念馆馆长吕伟达在其主编的《甲骨文之父?王懿荣》一文中,对殷墟卜辞出土,发现及王懿荣殉难后,甲骨文被后来者继承等一系列问题作过详实的交代。著名甲骨学宗师胡厚宣生前在其《再论甲骨文发现问题》论著中引用大量的事实依据和详细材料,实事求是对王懿荣首先发现甲骨文,作了盖棺定论性总结:“在甲骨文发展近百年的今天,我们仍可以说:殷墟甲骨文是在1899年,也就是清朝光绪二十五年已亥,由山东福山人,名叫王懿荣的,首先认识并加以搜购的。与王懿荣同时辩别搜集甲骨的,还有天津的孟定生和王襄”。
1910年罗振玉在其《殷商贞卜文字考》自序说:“光绪已亥(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予闻河南之汤阳发现古龟甲兽骨,其上皆有刻辞,为福山王文敏公所得,恨不得遽见也。
1917年王国维在他代替姬佛陀所作《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序说:“光绪戊 戌己亥,洹曲厓岸,为水所池啮,土人得龟甲牛骨,上有古文字,估客携至京师,为福山王文敏公懿荣所得”。
1923年,有容庚《甲骨文字之发现及其考释》一文刊(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一卷第四号)说:“甲骨文字发见於河南安阳县城西北五里之小屯中,东西北三面,洹水环焉,殆《史记?羽本记》所谓‘洹水南殷墟上’彰德府志所谓‘河亶甲城’者是也.……清光绪二十五年(民国纪元前十三年)始出见於世.
其文字刻於龟甲兽骨上,估客携至京师,售於王懿荣。”综上所述;王懿荣为首先发现甲骨文的第一人已举世公认。
王懿荣在《尚书?多士》篇中就读到“惟殷先人,有典有册”但在春秋末期,孔子在谈到古代的礼制时,就发出了“殷礼不足征”,文献不足的感叹。那么殷代的典册是什么样?它们都到哪里去了?王懿荣带着这样疑问,对所搜集到的甲骨进行研究。很快就确定甲骨上所刻的确实是文字,是商代用来占卜的卜骨,是商代的档案,也就是殷商人的典册。王懿荣身后的甲骨文大部分转入了刘鹗之手。刘鹗(1857-1909).字铁云,江苏丹徒人。曾以所著《老残游记》而闻名于世。刘鹗精算学,水利,善医术,曾在上海行医。后弃医经商,但尽蚀其本,乃投效于金石学家吴大澄门下。光绪十四年(1888)黄河在郑州决口。刘鹗以治河有功,而声誉大起。在王懿荣发现甲骨文的时候,他正在北京候补知府。因为是吴大澄的学生,涉猎了金石学,所以与王懿荣的关系也极为密切,成为至交密友。王懿荣还没有来得及对所搜集的甲骨文资料进行总结,著书立说,便在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为国殉难了。当时王家把王懿荣生前收藏的甲骨文,大部分转让给了刘鹗。
刘鹗自己也大量收集甲骨文。一是委托一位商人奔走在昔日的“齐鲁赵魏之乡”用了约一年的时间,收集到约三千片,加上其儿子到河南收购甲骨,共计五千片。甲骨文的确定,震惊了国内外学术界。它不仅给中国的历史学,古文字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而且在考古学,古代科学技术,金石书法艺术的研究上,都有着重大的意义。王懿荣不仅是确认甲骨文的第一人,也是开创我国甲骨文研究历史的先驱。王懿荣这个名字,永远值得纪念!是他慧眼识珠才有甲骨文重见天日。尽管王懿荣身前没有对所发现和收购甲骨卜辞留下理论言辞。但历史是忠实的裁判,会记录下这位功臣的足迹 。
甲骨文的发现奠定了王懿荣为甲骨文之父的历史地位。
二、甲骨文的书法
殷墟甲骨为刀笔文字,从出土的甲骨文字看来,那时已有毛笔和朱墨,有调和朱墨的石臼和砚盘。墨书的“祀”字,见於一块陶片,候家庄1001号大墓里还出过一个朱书的石碑。朱书的文字,还常见於卜骨的背面,甲骨文还有一些朱书未刻或书后只刻了一半的卜辞。说明殷代已有书写的毛笔和颜料。特别是有的龟甲上大字填朱,小字填墨,朱墨互衬,鲜艳夺目。这种迹象决不是偶然,可以窥见殷人书家纯朴的审美契刻技艺。在卜辞契刻中,有单刀、有双刀、有复刀,用刀和削契刻。有的刻后又复刮去,也有刮去又后重刻的卜辞。有的在一片甲骨之上,分别涂朱或涂墨。记事文字,有的还镶有松绿石,像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宰牛骨”和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收藏的“虎骨刻辞”,原来都镶有松绿石,现在已经残去了绝大部分。但著录在《殷契佚存》黄浚旧藏的那片“壬午获白兕”的残片,上所镶嵌的松绿石,就清楚可见。这些个文字,琳琅绚丽,殊为美观,真是一种极为精妙的艺术佳构。
研究甲骨及书法,其甲骨文三次重大发现及三个重要地点值得关注和重视。
1936年殷墟考古发掘之YH127坑所藏17096片甲骨(它占近百年来发现的15万甲骨片总量的十分之一以上),系由安阳出土后运至南京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其三分之二是在南京室内剥离出土的。此次发现不仅数量惊人,而且整理的刻辞卜甲达三百版。其中有一块产自马来半岛的大龟长达四十四,宽三十五厘米,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一块卜甲。由董作宾、胡厚宣两先生率技工细心剥离、整理、著录。
1973年殷墟考古发掘之刻辞甲骨5335片,其中卜骨5260片,卜甲75片。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甲骨文发现最多的一次。此次发掘多出于殷代的窖穴与文化层中,并与陶器共存,对甲骨文的分期断代研究有重要的意义。其出土刻辞甲骨,以卜骨占绝大多数,卜甲只占甲骨总数的百分之一点四。在卜骨中,大块的基本完整的牛肩胛骨上百片,这是以前未有的发现。给甲骨学和商史研究及武丁时期甲骨书法特征研究提供了大量新颖的资料。
1991年安阳花园庄东地H3甲骨坑发掘甲骨1583片,此坑甲骨,以大版的卜甲居多,其中完整的卜甲755版,特别珍贵的是上有刻辞的完整卜甲三百多版,占有字甲骨总数的百分之五十以上。这是自1936年H127坑及1973年小屯南地甲骨以后殷墟甲骨文的第三次重大发现。花东H3甲骨卜辞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对甲骨文断代研究,学术界都采用董作宾先生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①中列举五期分法,十项标准。一些学者在断定某片甲骨的时代,常依据字体进行分期,将其上的干支字与董作宾制定的甲骨文『干支五期演变』中的字体进行对照。由于甲骨出土不断有新的资料出现,对董作宾先生《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中一些标准进行分期甲骨时代,以不能解决新出土甲骨断代的需要。学者们认为对甲骨文的分期断代,必须从多方面考虑。要注意区分不同的卜辞组对卜辞出土的地层、坑位、共出陶器等形态,为研究那些较早的卜辞显得尤为重要。要注意对卜辞的内容(称谓、贞人、事类、字体。文例等),进行综合性分析,才能在董作宾先生〈甲骨文断代研究例〉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对新问题,新资料作科学的判断。我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尚有更新的出土资料在不远的将来会出现在人们面前。
河南安阳因出土甲骨,北京因山东人王懿荣发现甲骨,南京因研究甲骨(特别是1936年YH127坑,17096片甲骨研究),成为甲骨文研究重要的圣地而举世闻名。甲骨文书法的创立要首推罗振玉和董作宾,是罗振玉的创立和董作宾的实践,使这一优秀文化传统得以继承和光大。现代甲骨文书法史从实际意义上讲是由二位宗师开局,才有今天这样百花齐放的书法创作格局。
103年的现代甲骨文书法史,在中国漫长的书法长河中是短暂的,但其意义承上启下。最早的中国文字体系的形成是甲骨文,而最晚露出“庐山真面目”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书法珍品也是甲骨文。这无疑给中国书法史增添了戏剧性。
四、仁的甲骨文怎么写
问题一:“仁”“和”字甲骨文写法 仁的写法康熙字典是◎ 说文解字详解
【卷八】【人部】 编号:4927
仁,[如邻切 ],亲也。从人从二。臣铉等曰:仁者兼爱,故从二。 古文仁从千、心。
古文仁或从尸。
[ 结果来源于: tool/....shtml ] 和
问题二:“仁义礼智信”用甲骨文怎么写? 人易理治性
问题三:仁义礼智信的甲骨文 只有“义”有繁体字
问题四:某个汉字的甲骨文并详解(辛) “人”看起来最简单,其实最复杂。首先,“人”与“入”很相似,外国人或文盲看起来就是一个字。这种纯感官且原始的认识很妙――“人”应“入”:首先是入世,入情理法,否则“非人”也。情,亲情,爱情,友情,喜怒哀乐思忧惧,情深则意长,情浓则意切,这是高等生命与低等生命的区别。理,事理情理道理,也可谓自然法则,即天理。极复杂又极简单,存乎一心,存乎冥冥之中,二者相勾连,具之者可入道矣。道,自然之道,即大自然或宇宙间所有生命物质非生命物质历亿万年进化发展形成的内在规律。从这一点上说,众生平等,人虽后起之秀,也绝不高于其它生命。
通过人字的甲骨文怎么写就可以看出,人像是垂臂直立的动物形象,字形像是侧立的人像,即人字。竖立的曲笔表示人的头、身、和腿,左边一短笔表示人下垂的手臂,以这样简单的两划,居然能如此明白形象地表现人体这么复杂的动物,我们真要对发明此字的人五体投地了,这充分反映了古代人准确把握事物特征和高度概括抽象的思维能力,人在汉字中除了用作单字外,还广泛用作构字部件,如单人旁“亻”之类,其演化脉络如下:
1、“人”与“仁”相通。老中医开药方时写“枣人五钱”,把“枣仁”写作“枣人”是有古代典籍(如《尔雅・释木》中的“核人”,就是我们后世人所说的“果仁”。)作根据的。
2、人指代礼物礼品。张国宾在《合汗衫》第四折时,写到“有甚么人事送些与老爷”的话。“人事”这里是指“礼物”,意思是:“(你)有什么礼物送些给老爷!”
问题五:仁义礼智信的篆体怎么写
问题六:仁义礼智信古文怎么写 古文繁体:仁 义 礼 智 信
问题七:孔子为什么讲仁 20分 仁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儒学的理论基石,一部儒学史某种程度上即是对仁的诠释历史,“孔门之学,求仁之学也。”
仁是道德情感和道德理性的混合物,是情理;所表达的则是道德生命实践超越的全体和过程。孔子仁、知并举,认为二者可以相互转化,使仁包含有经验的内容。仁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实体本体论,而是一种过程本体论。
ljwh/new_content.asp?New_Id=796
问题八:仁在中国的渊源 “仁”是儒家思想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历来对“仁”的阐释大多针对意义发展相当完备的“仁”而言,所以《论语》中的“仁”常被指出许多自相矛盾之处。理清“仁”的渊源与意义系统对于认知《论语》与孔子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前人对于“仁”的研究多有精妙之处,影响甚大;但也有不少人摘择章句大加发挥,最终使“仁”这个范畴意义纷纭,难以理清。本文努力从源头梳理“仁”,尝试通过追溯“仁”的字形与意义的发展,结合《论语》产生时代的其他文献,来探索“仁”的意义。
一、“仁”的字形与含义的演变
语言文字是人们沟通交流的工具,它的产生、发展都凝结着人的思想。对于早期汉语而言,单个字的字形变化都可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意义,即字形的变化能反映出相关思想的变化情况,甚至是思维方式的转变。因而,理清“仁”字的本源与发展,对于准确把握“仁”的意义尤为重要。
目前普遍认同“仁”字的写法有四种。见于《说文解字》“人”部有三种:“从人从二”,即我们现在使用的“仁”字;“古文仁,从千心”(洌;“古文仁,或从尸”。另外,郭店楚简中,“仁”作担有近七十处(详可参见庞朴《“仁”字臆断》,《寻根》2001年第1期;王中江《“身心合一”之“仁”与儒家德性伦理――郭店竹简“怠弊旨叭寮胰拾的构成》,《中国哲学史》2006年第1期等)。《古玺文编》中曾把“怠笔投廖“信”。
“仁”“或从尸”的写法见于甲骨文(《殷墟书契前编》2-19―1,罗振玉,珂罗版影印本,1913;《甲骨文合集》1098,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中华书局,1978年10月)。“从人从二”与“或从尸”两种“仁”的字形相似,或许存在某种联系,“其字体都是对于人或与人有关事项的指涉”(李友广《先秦儒家人性论的演变――以郭店儒简为考察重点》,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洹薄怠绷街帧叭省钡淖中味即有模说明与人的心理有关,强调内在的心性,二者表义应当相似。不同的是“怠毙纳鲜恰吧怼保而“洹毙纳夏恕扒А薄5是,古文“千”与“身”字形相近,都与“人”相关,属于“人部”。有人就认为“洹薄怠笨赡苁峭一个字,前者是后者的误写。郭店简中的“怠辈患于《说文解字》,有可能是向“洹弊变的一种过渡字形。结合“从人从二”的“仁”来看,“洹苯现“怠备加具备从内在心性向横向人与人关系的“从人从二”的“仁”的过渡趋势。
“仁”源于古祭礼,最早的“仁”应该“或从尸”,即《说文解字》的第三种。“‘仁’本来是对祖灵的一种极端虔诚和敬拜的自然心性…它的本源在于自发的、纵深的、内在超越的心性。”(谢阳举《“仁”的起源探本》,《管子学刊》,2010年10月)也就是说“仁”源自一种古老的祭礼――尸礼(是一种祭成丧者的祭祀方式,即以死者的后代,比如长孙或同姓晚辈,来装扮鬼神,作为祖先灵魂的附身,由这个尸者象征性的代表祖先,感格祖先来享祀)。从这点出发,或许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孑L子会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孟子・梁惠王上》)孔子主要针对破坏“尸礼”而言,反对对传统礼俗的破坏(古祭礼有“尸”无“俑”)。
“仁”最早从尸祭礼产生,因而它包含有对亡故先人的哀思、敬重与爱,涉及祭祀时的行为、心理等,如恭、礼、虔诚、不忍。“事死如事生”(《礼记・祭义》,描写文王祭祖时的心仪)或许正是“仁”由祭礼向现实中的“亲亲”转义的渊源,即将对亡故先人的感情转移到在世的亲人身上,也就有了“仁”最基本的意义之一的“孝悌”。“仁”由最初祭祀的对象“尸”转移到“人”,同时也就具有指涉“怠薄洹币庖宓目赡堋<赐谱畛酢叭省钡男睦砑坝谒人,便产生了“怠庇搿......>>
问题九:请问这个图片上的甲骨文写的是什么? 首先这不是甲骨文而是篆书,内容是:好学近乎知
语出《中庸》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孔子说:喜欢研究学问的,就接近智能了,能够努力行善的就接近仁了,知道什么是羞耻就接近勇了.
以上就是关于投的甲骨文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
给编辑内投的大纲是什么样的(给编辑内投的大纲是什么样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