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页
SERVICE 服务产品
XINMEITI 新媒体代运营
CASE 服务案例
NEWS 热点资讯
ABOUT 关于我们
CONTACT 联系我们
创意岭
让品牌有温度、有情感
专注品牌策划15年

    关于飞机的景观设计(关于飞机的景观设计作品)

    发布时间:2023-03-09 01:07:58     稿源: 创意岭    阅读: 80        问大家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关于飞机的景观设计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文章目录列表:

    关于飞机的景观设计(关于飞机的景观设计作品)

    一、北京飞机场t3航站楼是谁设计的

    英国建筑大师诺曼·福斯特

    历时4 年建成、相当于126 个标准足球场的T3,由建筑大师福斯特设计,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体航站楼。“ 从T3 的这头走到那头,需要两个小时。”T3 航站楼中方总设计师邵韦平说。

    坐出租车去首都机场,你远远就能看到T3航站楼蜿蜒3公里的橘黄色大屋顶和红色的大支柱,挑高40多米的大屋顶气势恢弘。“瞧,这就是T3。”出租车司机没听说过诺曼·福斯特,也不知道如此流畅的线条出自这位英国设计师之手。 在世界大多数著名机场里,设计师都喜欢用灰色衬托机场的机械之美。拥有私人飞机、深爱飞行的福斯特,赋予T3北京紫禁城特有的颜色:红、黄。建筑大师福斯特,是当今国际上最杰出的建筑大师之一。因其建筑方面的杰出成就,1990年福斯特被英国女王册封为爵士,1999年他荣获“建筑界的诺贝尔大奖”——第21届普利策建筑大奖。 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体航站楼,也是福斯特职业生涯中最大的一座建筑。投资约270亿元的T3,总体建筑面积达98.6万平方米,相当于126个标准足球场,是前两个航站楼T1与T2面积总和的三倍多。据T3中方总设计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执行总建筑师邵韦平介绍,从T3的这头走到那头,需耗时两个小时。 有人说,T3像一条巨龙,整个建筑由龙吐碧珠、龙身、龙脊、龙鳞和龙须五部分组成。但邵韦平并不同意这种说法,“有一次,一个电视台记者为了做文章,问一群观众T3像什么。他们说像龙,外方建筑师也认为它是条龙。其实T3不是龙,只是两个平面的‘Y’,一个南向,一个北向。” 如今,历时4年建设的T3开始投入使用。此前,同样是福斯特担当设计的香港赤鱲角国际机场建了6年;而伦敦希思罗第5航站楼则耗时18年。“这种速度不是外国建筑师习惯的做事方式,但令人吃惊的是,福斯特公司很有实力,居然适应了这种速度。”邵韦平说,“4年里,北京院很多工作人员没有休过假。高峰时,北京院有100多人在现场工作,外方有几十个人在现场。” 但竣工对于邵韦平而言,还不是尾声。原本约在周五的采访,因业主临时开会,推迟到下周一。邵韦平还忙于T3的完善:比如,增加标识,让旅客更清晰地找到目标;增加新的商业设施、服务功能。“我们需要配合运行做些补充设计。” B=《外滩画报》 S=邵韦平 “没有实现的T3” B:T3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体航站楼,但完成它只用了4年。4年对T3来说,意味着什么? S:这个速度是不可思议的,应该一分为二地看。首先,工期短是不得以而为之,T3在奥运会之前必须完成,我们别无选择,只能配合业主。这种事情在所有的工程中都会碰到。由于工期短,我们确实付出了很多代价,有些设计概念不得不妥协,效果打了折扣。比如,本来一个设计的精度要求很高,要做到100分,我们只能妥协做到80分。幸运的是,福斯特的设计概念很好,外方团队都有很好的基础,加上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北京院”)建筑师的参与和支持,基本克服了周期压力。 B:现在回头看,您觉得建筑上的最大代价是什么? S:T3没有安全问题,大部分是决策结果不够理想。当然这种代价值不值,要一分为二地说,也许从业主的角度,或者从经济角度看,是值得的。 B:从建筑师的角度看,值吗? S:建筑师永远是理想化的,如果让我选择,我宁可选择效果,推翻重来。 B:还是时间问题。福斯特2003年中标后,只用了半年就完成了深化设计。这个速度也是非常快的。 S:这种速度不是他们习惯的工作方式,但令人吃惊的是,这个公司居然适应了这种速度。 实际上,作为业主,要做很多妥协。有时,他明明知道建筑师是对的,但因为工期压力必须忍痛割爱;或者为了控制成本,必须放弃一些设计。比如,原来在T3屋顶上设计了一层装饰板,起到美化作用;就像国家大剧院在外壳上加了一层装饰板一样,这能让屋顶看起来更精致。但考虑到成本的压力,T3把装饰板取消了。现在的屋顶用得是裸板,仔细看,能看到一些明显的天沟。原本计划把天沟藏起来,也因为成本压力,取消了。此外,我们原来设计的天窗数量比现在多,对自然光的利用更好。你现在看到的天窗也不是最初的设计,原本设计的“鳞片”有更大的挑檐,能形成更好的空间光影效果,后来为了省钱,把檐缩短了很多,现在变成小秃檐,没有光影效果了。这些非专业人士辨别不出,但我们知道这种差异带来的不同效果。 我们有个设想,写一个《没有实现的T3》,做个专片。 B:如果以一年为期,T3最需要改动哪里? S:T3是动态的,因为需求在变,所以调整是不断的。我们要求设计有弹性,适应这种调整。现在还看不出来T3需要大的改动。总体来说,T3引领了未来枢纽机场的发展模式,各方面照顾得很不错。现在的改动都是完善性的,不是颠覆性的。 B:在北京这些外国建筑师设计的作品中,T3的赞誉度是最高的。安德鲁设计的国家大剧院曾引起不少批评,库哈斯设计的CCTV大楼遭到强烈抨击。您觉得福斯特和他们有什么不同? S:就说福斯特和库哈斯吧。库哈斯是前卫建筑师,以试验作品为主。福斯特是行业领导者,是一位深思熟虑的建筑师,对建筑整体的把握更成熟。这如同我们在T3里提出的,关注人的生活,就是关注使用者的感受。 B:福斯特的建筑手法似乎更适合当下的北京。 S:其实建筑师的风格应该多元性,我们不应该简单地说“这个建筑师适合北京,那个建筑师不适合北京”,只是方案适不适合。我们很难用一个统一的概念形容福斯特所有的作品,因为他的设计类型很丰富,有些作品也很前卫;而T3是成熟大气的,构想比较完善,采用的是适宜技术,不是试验技术。 B:我觉得T3是有诚意的,而CCTV大楼像是一场游戏的结果。 S:央视这座楼确实是……只有这个业主能接受这样的设计,任何一个开发商都不可能接受。但建筑有时会超出人们现有的想像力。比如在当时反潮流而为的悉尼歌剧院,成为朝野两党斗争的砝码,几任总理因它而辞职。但建成后,它产生了巨大的文化效应,得到世人好评,弥补了当时的代价。 但我不知道央视大楼能不能做到这一点,拭目以待吧。从正常的逻辑来说,这个项目太炫耀技术,它完全挑战了自然力学,这不太合适。 我形容T3是“理性和诗意的结合”,既充满了浪漫色彩,又很理性。它的造型不是为了附和什么龙形、飞翔的翅膀等,只是出于功能的安排。很多记者都愿意说T3是中国龙的象征,这其实是对T3的贬损。一定要纠正这个问题。T3的造型呈平面Y形,是基于功能、必要的流程安排,至于像人字、像翅膀,

    坐出租车去首都机场,你远远就能看到T3航站楼蜿蜒3公里的橘黄色大屋顶和红色的大支柱,挑高40多米的大屋顶气势恢弘。“瞧,这就是T3。”出租车司机没听说过诺曼·福斯特,也不知道如此流畅的线条出自这位英国设计师之手。

    在世界大多数著名机场里,设计师都喜欢用灰色衬托机场的机械之美。拥有私人飞机、深爱飞行的福斯特,赋予T3北京紫禁城特有的颜色:红、黄。建筑大师福斯特,是当今国际上最杰出的建筑大师之一。因其建筑方面的杰出成就,1990年福斯特被英国女王册封为爵士,1999年他荣获“建筑界的诺贝尔大奖”——第21届普利策建筑大奖。

    都是后来的牵强附会。 B:福斯特是什么时候提出龙这个概念的? S:在介绍方案时,后来有记者采访他,他想形容发展中的中国像一条腾飞的巨龙,这是恭维话。 室内景观不是室内设计的错 B:商业设施对每个航站楼都是挑战。置身于T3,那些商业设施一眼看去,琳琅满目,特别破坏空间。作为建筑设计师,你们对这种情况有办法吗? S:这也是建筑师经常困惑的问题。建筑师和商业一直有冲突,在T3,这个矛盾同样存在。香港机场也是如此,运营商希望机场的盈利来源除了航空公司的使用费之外,还能通过增加商业设施,提高非航空盈利。这种要求其实是合理的,但增加的商业设施破坏了建筑空间,已经偏离了福斯特的设计构想。 但我们也不能说建筑师就是神圣的,想法都是对的。我认为理想的办法是把商业设施规定在一个框架里,在这个框架内可以琳琅满目、五光十色,在框架外尽量不动。 B:能实现吗? S:到目前为止,我们对T3的商业设施也不是很满意,对很多原本没有的设计元素持否定态度,但我们无法左右。 我第一次在T3内部看到那些商业设施时,相当反感。那时T3还没有投入运行,建筑内部没有人,很空,建筑、空间和那些怪异的装饰语素之间形成强烈的冲突。最近我又去了T3,随着人的因素加入,这种冲突被冲淡了、稀释了,好像毛病不像最初那么大了。 商业设施首先要在建筑的控制之下进行,不应该失控。但目前的这些商业设施一看就是过渡性的,不是设计的原貌,也许过两天就换了,构不成主流。 B:有时候内部设施会和建筑生长在一起,弥补先天不足。 S:对,可能会弥补。现在T3问题比较大的是国际区的人文景观,那也是建筑师无可奈何的地方。 B:对T3内部空间设计的批评是一边倒的。不少国际知名机场都拥有知名的室内空间设计。美国丹佛机场在通向候机楼长长的过道两边,展出在现代设计史上非常有名的椅子系列。而T3却在内部弄了浑天仪、九龙壁、江南园林等“特色景观”。这个方案是如何确定的? S:室内设计和人文景观是两码事。T3的室内设计(指公共空间,不包括个性空间)都是由建筑师完成的,统一控制风格。T3的天花板、细节、墙面、栏杆的设计都很经典。那些增加的所谓的传统元素,不是设计师的原创,是在我们完成设计后附加的,不应该被称为室内设计。有些专业人士也笼统地把责任归咎于室内设计,其实那不是室内设计的错。 B:这么说,室内设计是被冤枉了,他们承担了很多骂名。 S:这里面有很多故事。我们也一直在抵制这个室内景观方案,到最后也不同意,但是没有奏效。很多事情不是建筑师所能左右的,在有些事情上,建筑师只是执行者,不是决策者。 其实业主的出发点也不坏,他们想体现中国民族文化,但景观的尺度、色彩、风格应该和建筑统一、融合。 我们原来想做一个空中庭院,以绿化为主,效果比现在的方案更理想,方案都已经做好了,但业主没有接受。也许,几年后,人们的观念变了,会重做室内景观。 B:据我所知,福斯特曾想请蔡国强在T3做一件巨大的火药爆炸作品,后来没了动静。为什么? S:有关艺术品陈设,福斯特和北京院一起邀请了很多艺术家做了一些概念设计,包括徐冰、蔡国强。我们也为这个设计做了很好的建议,但业主没有采纳,最后这件事流产了。业主自己选了艺术家。 B:福斯特对这些事怎么看?国外建筑师在设计中是很有权威的。 S:他也反对,建筑师的观点是相似的,但最终还是业主说了算。这和社会普遍的建筑修养有关。可能在发达地区,业主对建筑更敏感一点;而在发展中地区,业主总觉得自己也是艺术家,有权决定,结果适得其反。确实,国内外建筑师的社会地位很不同,这也造成很多中国建筑并不是百分之百建筑师来完成的,有很多非建筑师因素介入。 B:所以你曾说过,设计航站楼有很大风险,建筑师要背负一些不是设计本身造成的负面评价。 S:对,这就是中国的现状。其实,我们倒不在乎质疑,质疑可能会让更多的人受到建筑熏陶。有时,我们直接面对业主,他们不太能接受我们的观点,但通过公众,他们会容易接受一些。 B:来说说室内空间设计吧,为真正的室内空间正下名。 S:T3的室内设计有很多特点。第一,要创造出行的享受。让旅客把坐飞机当成愉快的享受。在T3里很容易辨别目标,空间很高大,给人震撼力,这都是我们设计的初衷。比如一到出发层,你就会被挑高的大屋顶感染,最初设计屋顶挑高达50米,那种尺度感是相当震撼的,后来我们稍微优化了一下,做到40多米。这种空间感受是其他机场没有的。旅客行进的线路是由高往低走,这会让你很自如,很容易发现方向。别看T3那么大,但是你不会觉得特别有压力,特别无助。这就是T3的优势。 第二,整个空间极度开敞,特别简单,富有逻辑。一般的建筑,出于消防考虑,机电设备都往天花板引,增加很多隔墙,这会造成视觉上的障碍,而T3除了四周的外墙,建筑里没有到顶的隔墙,主空间没有一面墙直接跟屋顶相连,剩下的都是结构柱子。另外,T3所有天花都是南北方向,创造一种方向感,让旅客很容易找到自己的位置。 第三,T3从红到黄的色彩过渡,来自紫禁城的联想、民间传统文化。一般的航站楼为了体现自身是高科技的产品,都用灰色等中性色彩,比如法国巴黎的戴高乐机场、英国伦敦的希思罗机场。T3通过这种色彩体现了地域文化特点,它的效果远比几个亭子大气。 “T3代表了最新一个时代的设计理念” B:在T3亮相前,你常给人打预防针:T3很大。我问了一些乘客,国际航班登机耗时40分钟。步行距离也非常远。其实乘客都不希望多走路,希望尽快上飞机。 S:机场大了,肯定要多走路,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们现在说的少走路是相对的。如果实在不可避免要多走路,我们就通过优化感受来降低走路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让乘客很愉悦地走路,在很开放的空间走路,这和在狭窄的空间里走路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但总的来说,机场大了,确实走路多,这值得反思。 B:现在的机场绝大多数是平的、拉长的。这是出于安全考虑吗? S:不是,主要是出于飞机停靠的考虑,机场拉得越长,就能停放更多的登机桥,旅客就能直接进候机楼;同时,也会走得越远。这是矛盾的。 国际民航关于枢纽机场有个IATA-14标准,规定国际转国际的流程为90分钟,国内转国内45分钟。T3是按这个标准设计的,所以步行时间是有控制的,并不是失控的。对于中转旅客,我们还提供了很便捷的通道,可以很便捷地换乘。 B:现在的飞机场越造越大,你觉得有这个必要吗?从离家到机场要花很多时间,从机场上飞机也要花很多时间。 S:旅客当然希望时间越少、距离越短越

    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体航站楼,也是福斯特职业生涯中最大的一座建筑。投资约270亿元的T3,总体建筑面积达98.6万平方米,相当于126个标准足球场,是前两个航站楼T1与T2面积总和的三倍多。据T3中方总设计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执行总建筑师邵韦平介绍,从T3的这头走到那头,需耗时两个小时。

    有人说,T3像一条巨龙,整个建筑由龙吐碧珠、龙身、龙脊、龙鳞和龙须五部分组成。但邵韦平并不同意这种说法,“有一次,一个电视台记者为了做文章,问一群观众T3像什么。他们说像龙,外方建筑师也认为它是条龙。其实T3不是龙,只是两个平面的‘Y’,一个南向,一个北向。”

    如今,历时4年建设的T3开始投入使用。此前,同样是福斯特担当设计的香港赤鱲角国际机场建了6年;而伦敦希思罗第5航站楼则耗时18年。“这种速度不是外国建筑师习惯的做事方式,但令人吃惊的是,福斯特公司很有实力,居然适应了这种速度。”邵韦平说,“4年里,北京院很多工作人员没有休过假。高峰时,北京院有100多人在现场工作,外方有几十个人在现场。”

    都是后来的牵强附会。 B:福斯特是什么时候提出龙这个概念的? S:在介绍方案时,后来有记者采访他,他想形容发展中的中国像一条腾飞的巨龙,这是恭维话。 室内景观不是室内设计的错 B:商业设施对每个航站楼都是挑战。置身于T3,那些商业设施一眼看去,琳琅满目,特别破坏空间。作为建筑设计师,你们对这种情况有办法吗? S:这也是建筑师经常困惑的问题。建筑师和商业一直有冲突,在T3,这个矛盾同样存在。香港机场也是如此,运营商希望机场的盈利来源除了航空公司的使用费之外,还能通过增加商业设施,提高非航空盈利。这种要求其实是合理的,但增加的商业设施破坏了建筑空间,已经偏离了福斯特的设计构想。 但我们也不能说建筑师就是神圣的,想法都是对的。我认为理想的办法是把商业设施规定在一个框架里,在这个框架内可以琳琅满目、五光十色,在框架外尽量不动。 B:能实现吗? S:到目前为止,我们对T3的商业设施也不是很满意,对很多原本没有的设计元素持否定态度,但我们无法左右。 我第一次在T3内部看到那些商业设施时,相当反感。那时T3还没有投入运行,建筑内部没有人,很空,建筑、空间和那些怪异的装饰语素之间形成强烈的冲突。最近我又去了T3,随着人的因素加入,这种冲突被冲淡了、稀释了,好像毛病不像最初那么大了。 商业设施首先要在建筑的控制之下进行,不应该失控。但目前的这些商业设施一看就是过渡性的,不是设计的原貌,也许过两天就换了,构不成主流。 B:有时候内部设施会和建筑生长在一起,弥补先天不足。 S:对,可能会弥补。现在T3问题比较大的是国际区的人文景观,那也是建筑师无可奈何的地方。 B:对T3内部空间设计的批评是一边倒的。不少国际知名机场都拥有知名的室内空间设计。美国丹佛机场在通向候机楼长长的过道两边,展出在现代设计史上非常有名的椅子系列。而T3却在内部弄了浑天仪、九龙壁、江南园林等“特色景观”。这个方案是如何确定的? S:室内设计和人文景观是两码事。T3的室内设计(指公共空间,不包括个性空间)都是由建筑师完成的,统一控制风格。T3的天花板、细节、墙面、栏杆的设计都很经典。那些增加的所谓的传统元素,不是设计师的原创,是在我们完成设计后附加的,不应该被称为室内设计。有些专业人士也笼统地把责任归咎于室内设计,其实那不是室内设计的错。 B:这么说,室内设计是被冤枉了,他们承担了很多骂名。 S:这里面有很多故事。我们也一直在抵制这个室内景观方案,到最后也不同意,但是没有奏效。很多事情不是建筑师所能左右的,在有些事情上,建筑师只是执行者,不是决策者。 其实业主的出发点也不坏,他们想体现中国民族文化,但景观的尺度、色彩、风格应该和建筑统一、融合。 我们原来想做一个空中庭院,以绿化为主,效果比现在的方案更理想,方案都已经做好了,但业主没有接受。也许,几年后,人们的观念变了,会重做室内景观。 B:据我所知,福斯特曾想请蔡国强在T3做一件巨大的火药爆炸作品,后来没了动静。为什么? S:有关艺术品陈设,福斯特和北京院一起邀请了很多艺术家做了一些概念设计,包括徐冰、蔡国强。我们也为这个设计做了很好的建议,但业主没有采纳,最后这件事流产了。业主自己选了艺术家。 B:福斯特对这些事怎么看?国外建筑师在设计中是很有权威的。 S:他也反对,建筑师的观点是相似的,但最终还是业主说了算。这和社会普遍的建筑修养有关。可能在发达地区,业主对建筑更敏感一点;而在发展中地区,业主总觉得自己也是艺术家,有权决定,结果适得其反。确实,国内外建筑师的社会地位很不同,这也造成很多中国建筑并不是百分之百建筑师来完成的,有很多非建筑师因素介入。 B:所以你曾说过,设计航站楼有很大风险,建筑师要背负一些不是设计本身造成的负面评价。 S:对,这就是中国的现状。其实,我们倒不在乎质疑,质疑可能会让更多的人受到建筑熏陶。有时,我们直接面对业主,他们不太能接受我们的观点,但通过公众,他们会容易接受一些。 B:来说说室内空间设计吧,为真正的室内空间正下名。 S:T3的室内设计有很多特点。第一,要创造出行的享受。让旅客把坐飞机当成愉快的享受。在T3里很容易辨别目标,空间很高大,给人震撼力,这都是我们设计的初衷。比如一到出发层,你就会被挑高的大屋顶感染,最初设计屋顶挑高达50米,那种尺度感是相当震撼的,后来我们稍微优化了一下,做到40多米。这种空间感受是其他机场没有的。旅客行进的线路是由高往低走,这会让你很自如,很容易发现方向。别看T3那么大,但是你不会觉得特别有压力,特别无助。这就是T3的优势。 第二,整个空间极度开敞,特别简单,富有逻辑。一般的建筑,出于消防考虑,机电设备都往天花板引,增加很多隔墙,这会造成视觉上的障碍,而T3除了四周的外墙,建筑里没有到顶的隔墙,主空间没有一面墙直接跟屋顶相连,剩下的都是结构柱子。另外,T3所有天花都是南北方向,创造一种方向感,让旅客很容易找到自己的位置。 第三,T3从红到黄的色彩过渡,来自紫禁城的联想、民间传统文化。一般的航站楼为了体现自身是高科技的产品,都用灰色等中性色彩,比如法国巴黎的戴高乐机场、英国伦敦的希思罗机场。T3通过这种色彩体现了地域文化特点,它的效果远比几个亭子大气。 “T3代表了最新一个时代的设计理念” B:在T3亮相前,你常给人打预防针:T3很大。我问了一些乘客,国际航班登机耗时40分钟。步行距离也非常远。其实乘客都不希望多走路,希望尽快上飞机。 S:机场大了,肯定要多走路,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们现在说的少走路是相对的。如果实在不可避免要多走路,我们就通过优化感受来降低走路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让乘客很愉悦地走路,在很开放的空间走路,这和在狭窄的空间里走路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但总的来说,机场大了,确实走路多,这值得反思。 B:现在的机场绝大多数是平的、拉长的。这是出于安全考虑吗? S:不是,主要是出于飞机停靠的考虑,机场拉得越长,就能停放更多的登机桥,旅客就能直接进候机楼;同时,也会走得越远。这是矛盾的。 国际民航关于枢纽机场有个IATA-14标准,规定国际转国际的流程为90分钟,国内转国内45分钟。T3是按这个标准设计的,所以步行时间是有控制的,并不是失控的。对于中转旅客,我们还提供了很便捷的通道,可以很便捷地换乘。 B:现在的飞机场越造越大,你觉得有这个必要吗?从离家到机场要花很多时间,从机场上飞机也要花很多时间。 S:旅客当然希望时间越少、距离越短越

    但竣工对于邵韦平而言,还不是尾声。原本约在周五的采访,因业主临时开会,推迟到下周一。邵韦平还忙于T3的完善:比如,增加标识,让旅客更清晰地找到目标;增加新的商业设施、服务功能。“我们需要配合运行做些补充设计。”

    二、园林植物种植设计的基本原则?

    景观设计是多项工程相互协调的综合设计,就其复杂性来讲,需要考虑交通、水电、园林、市政、建筑等各个技术领域。

    各种法则法规都要了解掌握,才能在具体的设计中,运用好各种景观设计元素,安排好项目中每一地块的用途,设计出符合土地使用性质、满足客户需要、比较适用的方案。

    景观设计中一般以建筑为硬件,绿化为软件,以水景为网络,以小品为节点,采用各种专业技术手段辅助实施设计方案。从设计方法或设计阶段上讲,可简单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构思

    构思是景观设计最重要的部分,也可以说是景观设计的最初阶段。从学科发展和国内外的实践来看,景观设计的含义相差甚大。

    我们这里认为,景观设计是关于如何合理安排和使用土地,解决土地、人类、城市和土地上的一切生命的安全与健康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它涉及区域、新城镇、邻里和社区规划设计,公园和游憩规划,交通规划,校园规划设计,景观改造和修复,遗产保护,花园设计,疗养及其他特殊用途等很多领域。

    同时,从目前国内很多的实践活动来看,景观设计着重于具体项目本身的环境设计,即狭义的景观设计。两种观点并不相互冲突。

    基于以上的观点,我们认为无论是关于土地的合理使用,还是一个局部的景观设计方案,构思都是十分重要的。

    构思首先考虑的是满足其使用功能,充分为地块的使用者创造、规划出满意的空间场所,同时不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尽量减少项目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干扰。然后,采用构图以及下面将要提及的各种手法进行具体的方案设计。

    方案构思“四法”

    1草图法

    草图法的特点和作用

    在运用草图法进行构思的过程中,可以捕捉灵感、自由发挥、不受约束。

    能将自己的想法较明确地表达出来,也可以随意修改。

    2模仿法

    模仿法的核心在于通过别人的想法、构思,激发自己的灵感。

    模仿法在仿生学领域的应用:模仿鹰眼的成像原理仿制出来的微型照相机、摄像机自动调焦的摄像头等;人造卫星的拍摄系统;模仿飞鸟的翅膀结构原理制造出的飞机机翼等。

    模仿法构思设计方案时,可以大致分为:

    a.外形模仿

    b.仿生模仿:形态仿生、结构仿生、原理仿生

    c. 结构模仿

    d.功能模仿

    3联想法

    要用联想法进行方案构思,人们就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广的见识、较好的知识基础及较丰富的想像力。

    加一加

    减一减

    扩一扩

    缩一缩

    变一变

    反一反

    4奇特性构思法

    运用这种方法形成的方案一般具有原创性。这些构思在历史上很少发生,或从来没能发生过,甚至有些构思在当前的科学、技术、经济条件下无法实现。

    案的比较与权衡:

    1、概念:在多个方案经构思形成之后,我们往往要对这些方案进行评判和比较,同时要从设计的目的出发,针对一些相互制约的问题进行权衡和决策,最后选出较为满意的方案或集中各方案的优点进行改进。

    2、方案的比较:通过比较,明确了各个方案对设计指标的符合程度。但,要制定出最佳方案,还必须根据设计要求与设计原则对各个方案进行权衡。

    3、方案的权衡:通过比较,明确了各个方案对设计指标的符合程度。但,要制定出最佳方案,还必须根据设计要求与设计原则对各个方案进行权衡。

    注意:

    (1)比较与权衡必须有依据(设计要求与设计原则)。

    (2)比较与权衡是技术的思想方法的重要内容,比较是为了权衡,没有比较就没有权衡.

    绘图

    构思是构图的基础,构图始终要围绕着满足构思的所有功能。景观设计构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平面构图组合和立体造型组合。

    平面构图:主要是将交通道路、绿化面积、小品位置,用平面图示的形式,按比例准确地表现出来。

    立体造型:整体来讲,是地块上所有实体内容的某个角度的正立面投影;从细部来讲,主要通过景物主体与背景的关系来反映,从以下的设计手法中可以体现出这层意思。

    对景与借景

    景观设计的平面布置中,往往有一定的建筑轴线和道路轴线,在尽端安排的景物称为对景。对景往往是平面构图和立体造型的视觉中心,对整个景观设计起着主导作用。

    对景可以分为直接对景和间接对景。直接对景是视觉最容易发现的景,如道路尽端的亭台、花架等,一目了然;间接对景不一定在道路的轴线或行走的路线上,其布局的位置往往有所隐蔽或偏移,给人以惊异或若隐若现之感。

    对景一般指位于园林轴线及风景视线端点的景物。对景多用于园林局部空间的焦点部位。多在入口对面、涌道端头、广场焦点、道路转折点、湖池对面、草坪一隅等地设置景物,一则丰富空间景观,二则引人入胜。

    一般多用雕塑、山石、水景、花坛(台)等景物作为对景。

    正对:在道路、广场的中轴线端部布置的景点或以轴线作为对称轴布置的景点。

    互对:在轴线或风景视线的两端设景,两景相对,互为对景。

    借景也是景观设计常用的手法。通过建筑的空间组合,或建筑本身的设计手法,借用远处的景致。如苏州拙政园,可以从多个角度看到几百米以外的北寺塔。这种借景的手法可以丰富景观的空间层次,给人极目远眺、身心放松的感觉。

    1借景的类型

    ①远借

    就是把园林远处的景物组织进来,所借物可以是山、水、树木、建筑等。

    成功的例子很多,如北京颐和园远借西山及玉泉山之塔;避暑山庄借憎帽山、留锤峰;无锡寄畅园借惠山;济南大明湖借千佛山等。

    为使远借获得更多景色。常常需登高远眺。要充分利用园内有利地形,开辟透视线,也可堆假山叠高台,山顶设亭或高敞建筑(如重阁、照山楼等)。

    ②邻借(近借)

    就是把园子邻近的景色组织进来。周围环境是邻借的依据,周围景物,只要是能够利用成景的都可以借用,不论是亭、阁、山、水、花木、塔、庙。

    如苏州沧浪亭园内缺水,而临园有河,则沿河做假山、驳岸和复廊,不设封闭围墙,从园内透过漏窗可领略园外河中景色,园外隔河与漏窗也可望园内,园内园外融为一体,就是很好的一例。

    再如邻家有一支红杏或一株绿柳、一个小山亭,亦可对景观赏或设漏窗借取。如”一支红杏出墙来”,”杨柳宜作两家春”、”宜两亭”等布局手法。

    ③仰借

    系利用仰视借取的园外景观,以借高景物为主,如古塔、高层建筑、山峰、大树,包括碧空白云、明月繁星、翔空飞鸟等。

    如北京的北海港景山,南京玄武湖借鸡鸣寺均属仰借。仰借视觉较疲劳,观赏点应设亭台座椅。

    ④俯借

    是指利用居高临下俯视观赏园外景物,登高四望,四周景物尽收眼底。所借景物甚多,如江湖原野、湖光倒影等。

    2借景的方法

    ①开辟赏景透视线

    对于赏景的障碍物进行整理或去除,譬如修剪掉遮挡视线的树木枝叶等。在园中建轩、榭、亭、台,作为视景点,仰视或平视景物,纳烟水之悠悠,收云山之耸翠,看梵宇之凌空,赏平林之漠漠。

    ②提升视景点的高度

    使视景线突破园林的界限,取俯视或平视远景的效果。在园中堆山,筑台,建造楼、阁、亭等,让游者放眼远望,以穷千里目。

    ③借虚景

    如借时借光,借声借香等。如朱熹的”半亩方塘”,圆明园四十景中的”上下天光”,都俯借了”天光云影”;上海豫园中的花墙下的月洞,透露了隔院的水榭;苏州拙政园的”闻木樨香轩”,杭州西湖的”柳浪闻莺”,则是借了鸟语花香。

    表现在景区划分、植物配置、建筑景点、假山造型等方面。如利用花卉造景者有春桃、夏荷、秋菊、冬梅的表现手法。用树木造景的有春柳夏槐、秋枫冬柏。

    利用山石造景者有扬州个阁园的春石笋、夏湖石、秋黄石、冬宣石作法。运用意境造境的有柳浪闻荤、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进行大环境造景的有杏花村、消夏湾、红叶岭、松拍坡等。

    南京有春登梅花山、秋游栖霞山、夏去清凉山、冬登覆舟山的赏景习惯。画家对季相的认识,对造园甚有益处,如园林植物上”春发、夏荣、秋萧、冬枯”或”春莫、夏荫、秋毛、冬骨”。

    ”春水绿而潋艳,夏津涨而弥漫,秋潦尽而澄清,寒泉涸而凝滞”。”春云如白鹤,……夏云如奇蜂,……秋云如轻浪,……冬云澄墨惨翳,……”。

    总之,按照四时特征造景,利用四时景观赏景,早已成为人们的习惯。

    隔景与障景

    “佳则收之,俗则屏之”是我国古代造园的手法之一,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也常常采用这样的思路和手法。

    凡将园林绿地分隔为不同空间、不同景区的景物称之隔景。隔景是将好的景致收入到景观中,将乱差的地方用树木、墙体遮挡起来。

    障景是直接采取截断行进路线或逼迫其改变方向的办法用实体来完成。

    隔景有实隔与虚隔之分。实隔后视线不能透过,造景上便于独创一格。虚隔则视线可以透过,增加联系及风景层次的深远感。

    障景(抑景)是指以遮挡视线为主要目的的景物。中国园林讲究”欲扬先抑”,也主张”俗则屏之”。二者均可用抑景障之,有意组织游人视线发生变化,以增加风景层次。障景多可用山石、树丛或建筑小品等要素构成。

    引导与示意

    引导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采用的材质有水体、铺地等。如公园的水体,水流时大时小,时宽时窄。

    一座园林创作,关键在于引导的处理。引导是个抽象的概念,它与具体景象要素融汇一气而体现园林思想与实用的全部内容。因此,引导决定诸景象空间关系,组织景观的更替变化,规定景观展示的程序、显现的方位、隐显的久暂以及观赏距离。

    示意的手法包括明示和暗示。明示是指采用文字说明的形式,如路标、指示牌等小品。暗示可以通过地面铺装、树木的有规律布置指引方向和去处,给人以身随景移“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渗透与延伸

    在景观设计中,景区之间并没有十分明显的界限,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渐而变之。渗透和延伸经常采用草坪、铺地等,起到连接空间的作用,给人在不知不觉中景物已发生变化的感觉,在心理感受上不会“戛然而止”,给人以良好的空间体验。

    空间的延伸对于有限的园林空间获得更为丰富的层次感具有重要的作用,空间的延伸意味着在空间序列的设计上突破场地的物质边界,它有效地丰富了场地与周边环境之间的空间关系。

    不管是古典造园还是现代景观设计,我们都不能将设计思维局限于单向的、内敛的空间格局,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之间必要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都是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它不仅仅只是简.单的平面布置,而是关系到整体环境的质量,即便是一座仅仅被当作日常生活附件的小型私家花园也应当同周围的环境形成统一的整体。

    景观渗透设计的常用手法及元素

    包括栽植各样植物、堆山叠石、理水、设建筑小品等,包括造景、组景。从庭园布局到树木花卉形象的塑造,都需要在保持自然的基础上加以再创造。

    酒店的室内绿化设计应根据场所本身的性质,从维护生态环境角度出发,以植物为主进行布置,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创新造景。

    1、采用开放式空间形态,将室内空间向大自然延伸。

    2、自然光的引入,使大堂、中庭等室内空间内外景互相融合。

    3、水体与植被的运用。

    (1)植物,绿化用植物主要有乔木、花木、藤蔓和水生植物。其中乔木大多是常绿观叶乔木,一般都运用在高大的空间内,其树冠能形成一系列伞形小空间,从而有效地弥补大尺度空间的荒凉感,并提高内部环境的自然化效果。

    (2)动物。常用的动物有鸟、鱼、龟和昆虫。

    (3)水体。室内环境中的水体一般都需经过人为处理后才能形成。明镜似的水池有平和宁静之感,若加上丰富的倒影则变幻莫测;蜿蜒的小溪,气氛欢快;喷珠吐玉的喷泉千姿百态;奔泻的瀑布则气势雄伟??如果水体与灯光、音响设备结合,其效果更加动人。

    (4)山石。常用于室内的山石以湖石、黄石、英德石、黄蜡石和石笋为主。当然此外还有大量使用的普通山石,以及用于水池砌边和铺底的卵石等等。

    (5)室内绿化与花卉盆景。室内植物造景是人们将自然界的植物进一步引入室内建筑空间、公共的共享建筑空间中。共享空间以游、赏为主,也有些用于饮食与休息,空间一般较大,植物景观宜活泼、丰富多彩,也可设计地形、山、水、小桥等构筑物,如广州白天鹅宾馆及北京昆仑饭店大厅共享空间的景观。

    室内植物造景需科学地选择耐荫植物并给予细致和特殊的养护管理以及合理的设计与艺术布局,加上现代化的采光、采暖、通风、空调等人工设备改善室内环境条件。

    创造出既利于植物生长,也符合人们生活和工作以及生理和心理要求的环境,让人感到舒适、雅致、美观,犹如处于宁静、优美的自然界中。

    尺度与比例

    景观设计主要的尺度依据在于人们在建筑外部空间的行为,人们的空间行为是确定空间尺度的主要依据。如学校教学楼前的广场或开阔空地,尺度不宜太大,也不宜过于局促。

    太大了,学生或教师使用、停留会感觉过于空旷,没有氛围;过于局促会失去一定的私密性。因此,无论是广场、花园或借都绿地都应该依据其功能和使用对象确定其尺度和比例。

    关于具体的尺度、比例,许多书籍资料都有描述,但最好的是在实践中把握感受。

    1空间组织中的尺度概念

    空间是设计的主要表现方面,也是游人的主要感受场所。能否营造一个合理舒适的空间尺度,决定设计的成败。

    1、空间的立体造型

    园林景观空间中的立体造型是空间的主体内容,也是空间中的视觉焦点。其造型多样化从视觉审美及艺术性角度而言,首先要与周围环境的风格相吻合统一,其次要具备自身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其在视觉流程上与周围景观产生先后次序,在比例、形式等构成方面要具有独特的艺术性。

    空间的不同尺度传达不同的空间体验感。小尺度适和舒适宜人的亲密空间,大尺度空间则气势壮阔、感染力强,令人肃然起敬。

    2、空间的平面布局

    园林景观空间的平面规划在功能目的及以人为本设计思想的前提下,体现出一定的视觉形式审美特点,诸如比例、对称、均衡、节奏韵律、对比统一等原则的运用,使道路、广场、建筑、设施等与绿地交错分割,充分发挥点、线、面等构成要素的造型作用,勾勒出明确的平面形态轮廓,表现出极具视觉美感的布局形式。

    平面中的尺度控制是设计的基本,在设计时要充分了解各种场地、设施、小品等的尺寸控制标准及舒适度。不仅要求平面形式优美可观,更要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例如3~4m的主要行车道路,两侧配置叶木的枝叶在靠近道路0.6~1.5m的范围内应按时修建,用于形成较为适当的行车空间。

    2植物配置中的尺度概念

    1、园林中利用植物而构成的基本空间类型

    (1)半开敞空间--少量较大尺度植物形成适当空间。它的空间一面或多面受到较高植物的封闭,限制了视线的穿透。其方向性指向封闭较差的开敞面。

    (2)开敞空间--用小尺度植物形成大尺度空间。仅以低矮灌木及地被植物作为空间的限制因素。

    (3)完全封闭空间--高密度植物形成封闭空间。此类空间的四周均被植物所封闭,具有极强的隐密性和隔离感,比如配电室、采光井等周围被植物遮蔽,增加隐蔽性和安全性等.

    (4)覆盖空间--高密度植物形成限定空间。利用具有浓密树冠的遮荫树。构成顶部覆盖而四周开敞的空间。利用覆盖空间的高度,形成垂直尺度的强烈感觉。

    2、植物配置中的尺度,应从配置方式上体现园林中的植物组合方式,体现出植物造景的视觉艺术性。

    根据植物自身的观赏特征,采用多样化的组合方式,体现出整体的节奏与韵律感。

    孤植、丛植、群植、花坛等植物造景方式都体现出构成艺术性。孤植树一般设在空旷的草地上,与周围植物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适合的视线距离为树高的3~4倍;

    丛植运用的是自由式构成,一般由5~20株乔木组成,通过植物高低,疏密层次关系体现出自然的层次美;群植是指大量的乔木或灌木混合栽植,主要表现植物的群体之美。

    种植占地的长宽比例一般不大于3:1,树种不宜多选。此外,还有树木高度上的尺寸控制问题,或者纵横有致,或者高低有致,前后错落,形成优美的天际线。

    3铺张设计中的尺度概念

    铺装的尺度包括铺装图案尺寸和铺装材料尺寸两方面,两者都能对外部空间产生一定的影响,产生不同的尺度感。

    图案尺寸是通过材料尺寸反映的,铺装材料尺寸是重点。室外空间常用的材料有:鹅卵石、混凝土、石材、木材等。混凝土、石材等大空间的材料易于创造宽广、壮观的景象,而鹅卵石、青砖等易于体现小空间的材料则易形成肌理效果或拼缝图案的形式趣味。

    鹅卵石的尺度较小,适合于小范围的地面铺设或者宽度较小的游步道,施工方法多样,可组成图形也较多,观赏性较强。

    混凝土的一个重要用处就是水泥印花地面,是一种造价较低,但形式活泼的地面处理形式。适合于大范围的广场,可塑造多元化的地形。

    石材主要是指花岗岩。花岗岩的主要尺寸有300mm×300ram、600mm×600ram等,没有500mm×500ram、900mm×900mm等尺寸。

    处理方式多种多样,应用相当广泛,各种主要出入口或者重要景观节点都采用花岗岩。木材的尺寸随需要自行处理的,在廊架、座椅、平台中使用最多,风格休闲,易加工成形,与其他景观可以很好的结合。

    铺装材料粗糙的质感产生前进感,使空间显得比实际小,铺装材料细腻的质感则产生后退感,使空间显得比实际大。

    人对空间透视的基本感受是近大远小,因此在设计中把质感粗糙的铺装材料作为前景,把质感细腻的铺装材料作为背景,相当于夸张了透视效果,产生视觉错觉,从而扩大空间尺度感。

    总的来说,综合运用各种材料,选择合适尺度,足以营造个性、亲切、愉悦的环境特征,使之成为城市的象征并具人性化,提高人们日常生活的空间质量。

    景观设计的任务是表达人平视时视力所及范围和所包含的空间场景,这就要始终模拟人的视点去观查和设计眼前的场景,并用接近人视高度的效果图和局部立面或剖面图体现成果,尺度概念的重要性就显而易见了。

    在景观设计中,我们应全面考虑到空间、植物配置、铺装等多方面因素,把握好尺度,从而创造宜人的园林环境。

    节奏与韵律

    节奏本是指音乐中音响节拍轻重缓急的变化和重复。节奏这个具有时间感的用语在构成设计上是指以同一视觉要素连续重复时所产生的运动感。

    韵律原指音乐(诗歌)的声韵和节奏。诗歌中音的高低、轻重、长短的组合,匀称的间歇或停顿,一定地位上相同音色的反复及句末、行末利用同韵同调的音相加以加强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就是韵律的运用。

    平面构成中单纯的单元组合重复易于单调,由有规则变化的形象或色群间以数比、等比处理排列,使之产生音乐、诗歌的旋律感,称为韵律。有韵律的构成具有积极的生气,有加强魅力的能量。

    节奏与韵律是景观设计中常用的手法,包括:铺地中材料有规律的变化,灯具、树木以相同的见个排列,花坛座椅的均匀分布等。

    韵律与节奏是产生形式美不可忽视的一种艺术手法,一切艺术都与韵律和节奏有关。

    韵律与节奏是同一个意思,是一种波浪起伏的律动,当形、线、色、块整齐而有条理地重复出现,或富有变化地重复排列时,就可获得韵律感。主要体现在:疏密、高低、曲直、方圆、大小、错落等对比关系的配合。

    比如:有一块很大的草坪,草坪中土坡起伏平缓,线条圆滑;利用绿植塑造几个尖塔状造型后,就改变了原有过于圆润之意,而增加了高耸之势;强弱、高低、错落等微妙的起伏关系使草坪孕育着一种生命的律动;

    在花径设计中利用不同高度、不同颜色和质感的花卉相间种植并有序的布置,形成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幽美视觉冲击。

    1、形成韵律的基本要素

    点、线、面是形成韵律的基本要素。点、线、面之间的运用,必须具备科学性与艺术性两方面的高度统一,即既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上的统一,又要通过艺术构图原理体现出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及人们在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韵律感也就油然而生。

    1.1 点的运用

    点在花卉装饰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指单体或数个单体的零星点缀,其手法有:自由、陈列、旋转、放射、节奏、特异等,不同点的排列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

    在插花构图中的点主要是焦点和散点,焦点一般位于横直两条黄金分割线在画面中的交叉位置,可以利用特殊花材或醒目的花色突出焦点,突出创作思想和表达的意境;散点是多散于周边或填充空间的位置,能使插花作品画面活泼生动。

    总之,点是一种轻松、随意的装饰美,是花卉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线的运用

    在这里所称的线也就是指用植物栽种的线或是重新组合而构成的线,例如:装饰绿化中的绿篱。线可分直线、曲线两种。

    要把绿化图案化、工艺化,线的运用是基础,线的粗细可产生远近的关系,同时,线有很强的方向性,垂直线庄重有上升之感,而曲线有自由流动、柔美之感。

    神以线而传,形以线而立,色以线而明,绿化中的线不仅具有装饰美,而且还充溢着一股生命活力的流动美。

    1.3 面的运用

    花卉绿化装饰中的面主要指的是绿地草坪和各种形式的绿墙,它是绿化中最主要的表现手法。面可以组成各种各样的形,例如:任意的、多边的、几何的;把它们或平铺或层叠或相交,其表现力非常丰富。

    2、韵律的基本形式

    2.1 连续韵律

    连续韵律一般是以一种或几种要素连续重复排列,各要素之间保持恒定的关系与距离,可以无休止地连绵延长。往往可以给人以规整整齐的强烈印象。

    一般在构图中呈点、线、面并列排列,犹如音乐中的旋律,对比较轻,往往在内容上表现同一物象,并且以相同的规律重复出现。如用同一种花朵,或相同大小的同一色块的连续使用和重复出现。

    花坛、花台、花柱、篱垣、盆花设计中应用较多,相同形状的花坛,种植相同花卉或相同花色的花卉连续排列,形成整齐规整的效果。

    图1左图表示连续排列的透视图,右图表示弧形形式的连续排列韵律,结合了起伏曲折韵律表现手法。

    图1 渐变韵律

    2.2 间隔韵律

    间隔韵律在构图上表现为有节奏的组合中突然出现一组相反或相对抗的节奏。对比性的节奏可以打破原有节奏的的流畅,形成间断,就像音乐旋律中忽然加入一级强音符,从而形成强烈的对比节奏。

    在花坛、花台、花径、花柱、篱垣、花墙、盆花等装饰应用中应用较多,避免呆板。

    比如,盆花放置时利用变叶木和散尾葵两种质地、颜色、高度等完全不相近的盆栽间隔摆放,形成既有分割空间作用还不至于隔断空间、增强通透性的效果,还能打破一种盆栽的单调、呆板的氛围。

    图2表示间隔韵律。左图表示中间间隔另一种不同的植物,结合连续韵律表现。右图表示同种植物间间隔不同的植物并且间隔距离渐变,形成间隔韵律,结合渐变韵律共同表现。

    图2 间隔韵律

    2.3 交替韵律

    交替韵律与间隔韵律相似,交替韵律是运用各种造型因素做有规律的纵横交错、相互穿插等手法,形成丰富的韵律感。运用形状、大小、线条、色调等多种因素交替变化,产生韵律形式美,规律而又多样。

    图3 交替韵律

    交替韵律与间隔韵律相似,并结合表现,在花坛、花台、花篱、盆花等装饰中应用较多,打破单调形成活泼动态的韵律美。

    2.4 渐变韵律

    渐变韵律是各要素在体量大小、高矮宽窄、色彩深浅、方向、形状等方面作有规律的增或减,形成渐次变化的统一而和谐的韵律感。

    图4 渐变韵律

    有规律的增加或减少间隔距离、弯曲弧度、线条长度等,可以形成一种动态变化。这种具动式的旋律作品的构图,有强烈的动态节奏感。

    图5 动态韵律

    如图5所示,为花坛图纹构图设计,图中b2设计利用了4种植物材料,曲线优美富有动感,在运用动态韵律时结合渐变韵律、交替韵律共同表现。

    图中b3设计利用3种植物材料,外环围绕三种植物,且植物宽度不均衡,内部又运用曲线放射形动态设计,比较随意、灵活,富有动感。

    3、韵律在插花中的应用

    插花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以其自身的特点与韵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欢。

    在插花构图中,倘若只注意协调与均衡忽视了韵律感,花枝一样高、花朵同样大、花色皆相同,结果必导致构图呆板无生气;枯燥无味,久看生厌。

    在插花艺术中,韵律运用非常广泛,有的非常明显、典型,有的比较隐蔽、含蓄,如台阶式构图就比较明显。所谓插花构图的韵律,就是通过花材或花器表现出的一种有组织有节奏的变化。

    正如绘画中的色彩依次变化,音乐中的抑扬变化一样,是一种有规律的变化,要创作出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插花作品、必须掌握插花构图中的韵律的表现特征及其创作手法,遵循宾主分明、相互呼应。有虚有实、有藏有露、简繁结合、疏密有致。

    以上是景观设计中常采用的一些手法,但它们是相互联系综合运用的,并不能截然分开。我们只有掌握这些方法,结合大量的设计实践,才能将这些设计手法熟记于胸,灵活运用于方案之中。

    版权声明:图文来源于园林景观设计,仅用于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权,请联系小编,将及时更正删除。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道文旅很荣幸和您分享这篇文章!不落地,不创意,如果您有好的素材案例,也欢迎下方留言分享~

    三、对飞机汽车机械服装进行设计绘图属于

    对飞机汽车机械服装进行设计绘图属于计算机辅助设计。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显示,《计算机辅助设计》是一门有关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园林景观绘图中一门实践性、操作性极强的课程。《计算机辅助设计》可以帮助专业人员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提高绘图的质量,速度,精度及自动化程度,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极大地提高设计工作的效率。

    四、景区交通为什么能被开发设计成旅游产品?

    本人很早之前,就曾提出“旅游交通工具应该是一款主题性旅游产品”之说,不止在景区内部,还可以在旅游专线,甚至在新疆提出了“新疆是个好地方,一路都是好风光”的口号。

    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不应该只是单款要素产品,而应该是全要素产品。在新疆,景区之间相距动辄六七百公里,看似“寂寞沙洲冷”,实则那是相对于当地的疆内人,他们看惯了黄沙满地、雪山连绵、牧场青青,但是对于内地人,无疑就是前所未见的风景——旅游就是差异化,如果再配置于新疆独特的民族风情化歌舞、风味化小吃、风俗化礼仪、风物化陈设,叠加在一望无垠的自然风光和风貌之上,谁说交通工具不是一款活色生香的旅游产品?

    所幸川渝“熊猫列车”开通了,听名字好像植入了“熊猫”主题文化,但是否丰富、活化、提升了相关文化产品?未置可否。事实上,早在2017年相关部门就出台了《关于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一个政策性指导文件,“交通+主题文化”理应成为独特性旅游产品。

    不止交通,吃住行游购娱的任何一个要素都应如此,而不单纯落脚到一个“游”字上。事实上,主题公园和实景演艺的“娱”、万达广场的“购”等,早就在尝试旅游六要素的一体化融合,时至如今,莫干山的住、袁家村的吃也不得不沿着这一路径进行迭代升级。总之,旅游交通工具不只是工具,更是旅游产品。(马牧青)

    坐火车能唱K、跳舞;

    坐公交车透明天窗360°观景,八国语言播报介绍沿途风景;

    登上印有北京冬奥会核心图形和体育图标的飞机……

    近年来,国内交通工具在性能和品质方面有了很大提升,出现了不少特色产品,以创新的综合体验形式让旅行者感受到了轻松愉快的生活方式。

    “熊猫专列”

    唱K、跳舞,坐上这趟火车,尽情享受川味安逸生活

    不久前,堪称高端“移动星级酒店”的全国首趟“熊猫”主题旅游列车从成都北站缓缓开出,沿着成昆铁路,驶向目的地峨眉站。

    “熊猫专列”由普速列车改装而来,是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研学旅行为一体的旅游列车。外观上,该专列车身采用整体涂装,全列整体内外装饰均按照“熊猫”主题元素统一设计。该专列自带酒吧、KTV、舞池、淋浴系统以及主题文化餐厅。

    全列共12辆编组,由1辆“熊猫悦府”(特级软卧)、2辆“熊猫雅舍”(高级软卧)、5辆“熊猫归阁”(高级硬卧)、1辆“熊猫餐厅”(餐车)、1辆“熊猫乐园”(多功能娱乐车)共10辆主题车厢和1辆宿营车、1辆发电车组成,定员252席。

    “熊猫专列”开行初期主要为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公司管内,即四川、重庆、贵州三省市,后期根据运营情况,“熊猫专列”将拓展至全国。

    “红胖子”全景观光巴士

    听着郎朗的钢琴曲、坐着北京国家大剧院的椅子,还能360°观景,这样的巴士你坐过吗?它就是在广东深圳莲花山公交总站被市民亲切地称为“红胖子”的双层全景观光巴士。

    “红胖子”车长12.2米、宽2.55米、高4.2米,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双层巴士。其外表被涂上亮丽的红色,行驶在路上十分抢眼。巴士内部的设计和装饰也大有名堂:皮质座椅搭配吧台设计、二层全景U型天窗、引入全息沉浸式投影技术,搭载360°全景摄像、5G+VR等科技设备,还有文创产品展柜。此外,每个座位上都有耳机接口,提供中、英、日、法等8国语言播报介绍沿途风景。

    最吸引人的是与钢琴演奏家郎朗合作推出的“红胖子”限定款——“郎朗音乐巴士”。其二层进行独特改装,配备了国家大剧院同款座椅,车前侧还设置有专门的舞台表演区,一流的乐器及音响设备。想象一下,坐在巴士二层一边欣赏着窗外的美景,一边聆听悦耳的音乐,妙不可言。

    目前投入使用的“红胖子”巴士开行红、蓝、黄三条主题线路。红线以介绍深圳人文为主题,蓝线以介绍深圳科技生态为主题,黄线以展示深圳灯光夜景为主题。

    全通透型观光游船

    乘全通透型观光游船逛景区是什么体验?来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阳明湖景区,坐坐“知行1号”“知行2号”就知道了。

    去年,两艘新造的全通透型观光游船——“知行1号”“知行2号”在阳明湖景区启航。游船采取全通透的设计,天窗向两侧打开,游客即可全景观赏到阳明湖的自然美景,给人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觉享受。

    除了美观大方的外型,游船的舱内还配备了沙发、吧台、空调及多媒体视听等设备,为游客提供了舒适、优质的乘坐环境。在观赏美丽自然风光的同时,游客还可欣赏舱内吉他、古筝、茶艺等表演。

    水上美食城

    在江上看着夜景,吃着火锅,喝着小酒,吹着晚风……这不是拍电影,你只要买一张船票就能实现。

    上个月,重庆渝中区朝天门码头“黄金5号”邮轮全新起航,推出都市夜游项目,途经两江四岸核心景观。值得一提的是,邮轮上的火锅店吸引了不少市民前去打卡。在这里吃火锅能将重庆最繁华的夜景尽收眼底。火锅店负责人介绍,顶层有64张餐桌,可接待近400名食客。

    据了解,“黄金5号”邮轮面积2万余平方米,共有7层。除了餐厅、客房外,这里还有电影院、酒吧、购物街、棋牌室、剧院、健身房、儿童游乐场以及直升机停机坪。

    “冬奥运动号”

    前不久,由北京冬奥组委携手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简称“国航”)设计涂装的冬奥主题彩绘飞机“冬奥运动号”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腾空而起飞往武汉,这是国航继“冬奥冰雪号”之后,喷涂的第二架冬奥主题彩绘飞机。

    “冬奥运动号”选用冬奥核心图形和体育图标作为主要设计元素,核心图形的蓝色渐变与飞机整体色调完美融合,机身两侧8个动感的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体育图标动感十足,展现出冬季运动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特点,同时也传递出冬季运动的热情与活力。

    走进机舱,行李架及背景板上张贴着设计精美的“冬奥运动号”海报,冬奥核心赛事的美丽剪影铺满整个机舱。

    在机上娱乐系统中,国航还特别准备了《北京2022冬奥传奇系列故事》《雪板的尽头》等丰富的冬奥纪录片及各类冰雪运动视频,冬奥氛围十足。

    游客反馈

    “熊猫专列”确实很好,彻底颠覆了人们对普速列车的刻板印象!希望能够多出其他各种旅游热门线路。——网友呢糊糊说

    过去出门旅游坐火车太无聊了,尤其是绿皮车,夏天热、冬天冷,坐着、躺着都不舒服,时间还特别长。为打发无聊,刚开始大家还聊天或打牌,后来都觉得乏味了。到旅游目的地身心疲惫,没啥心情和精力玩了。这个“熊猫专列”看着不错,要去体验一下,希望能拓展更多特色专列……——河南游客王先生说

    以前是在陆地上吃,现在搬到水上吃,就差在空中吃了。说真的,跟男朋友在邮轮上吃火锅,感觉自己就像都市言情剧里的女主,嘴里吃着美味鲜毛肚,耳畔音乐和水声交融,将重庆最美的夜色尽收眼底,嗯,实在不要太浪漫!哈哈哈。——重庆市民李小姐说

    真好看,如果飞机上的饮食也能有些特色就更好了。 ——网友萌萌说

    专家支招

    怎样在交通载体的基础上,带给游客更好的体验,加强交通项目旅游化、体验化

    北京绿维文旅控股集团董事长 林 峰

    第一,交旅融合屡获政策红利。交通运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在推进交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过程中,旅游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家多次发布政策红利,不断推进“交通+旅游”融合发展。可以关注三个重要的文件。一是2017年出台的《关于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着力完善旅游交通网络设施,创新旅游交通产品,提升旅游交通服务品质,扩大新需求,创造新供给。二是2019年出台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要深化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专列、旅游风景道、旅游航道、自驾车房车营地、游艇旅游、低空飞行旅游等发展。三是2021年出台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出要充分发挥交通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强化交通网“快进慢游”功能,支持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度假休闲旅游、自驾游等相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健全重点旅游景区交通集散体系,鼓励发展定制化旅游运输服务。

    第二,交旅融合厘清四大关系。我认为交通与旅游存在四大关系。

    一是通道与目的地的关系。旅游是在做目的地,实现消费收益最大化;交通是搬运的通道。交旅融合打破了这种结构,目的地内部有交通,运输服务转型为通道的过程体验与消费结构。

    二是“快与慢”管理的关系。交通快的动态过程是交通管理,旅游慢动态+静态是旅游管理,慢的动态管理是交旅融合的焦点。

    三是“短与长”时间的关系。行短,游长。风景道不仅是乡村公路,还包括干线公路,甚至包括高速公路。交旅融合既要遵从交通的快、短,又要符合旅游的慢、自留、消费、休闲化的要求。

    四是“客观与主观”的流量关系。交通流量相对科学客观,基于大数据统计的综合结果,而旅游流量是主观性流量,受政策影响较大,也受产品提升、营销等主观性影响较大。

    第三,交通项目旅游化。基于交通项目的旅游化,交通配套服务设施逐渐成为游客停留消费、享受服务的重要载体空间。如绿维文旅在库木塔格沙漠公园项目中提出“环库,就是要玩酷!”在沙漠房车旅馆感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标配,未来在这里打造纯正的边塞风情体验营地,为游客提供多种多样的娱乐活动。有很多重大交通工程天然具备吸引力,通过游憩方式策划和旅游要素的导入,可以转化为旅游景区。如在库木塔格沙漠公园项目中,绿维文旅设计了沙漠越野培训基地,为游客提供冲浪技能培训、沙漠自驾冲浪体验、野奢自驾旅游行程定制等。又如在婺源龙腾小镇项目中,通过慢游体系(低空航道、水面交通、自行车、国省道、四好农村公路、驿站等)与现有景区进行有效串联,把龙腾项目打造成“中国第一‘慢’镇”。

    第四,交通工具体验化。随着各地全域旅游的推进,游客在享受交通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更加注重交通工具的体验感。另外,基于车站、机场、码头及高速服务区的客运集散、节点基础服务,要形成多样化延伸服务结构,如饮食、入厕的便利性,导览集散服务,特色文创的地域文化体验服务,免税购物、智能体验的创新型业态服务。

    值得关注的是,废弃的交通工具也有独特的体验。现在有一些“车轮上的民宿”,将废弃的交通工具改造成房车民宿、邮轮度假村、潜水艇酒店、飞机旅社等,让游客享受独特的住宿体验,这些交通工具也会成为“网红”地标。

    以游客为中心的交通工具体验升级

    旅豆学堂教务总监 肖乾梅

    旅游的兴起与发展一直都是与交通工具紧密关联的,近代旅游业从1841年托马斯·库克通过火车专列组织第一批游客开始,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火车、飞机、汽车、轮船等成为人们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欣赏美景、体验生活的必备选择。交通工具也一度以不断“提速”来满足游客需求与赋能目的地旅游发展,但随着交通网络的完善和交通工具的丰富,慢慢地,人们对交通工具的诉求和期待不再单单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而是期望还可以有更舒适的空间、有品质感的产品、有差异化的体验。

    实际上,“交通工具+旅游”一直是重要的旅游产品,不止有大家所熟知的邮轮旅游,在旅游场景中,观光车、索道、热气球、直升机、游船、房车、小火车等交通工具体验项目也是游客在目的地和景区的重要旅游消费产品,甚至新兴旅游业态比如在度假及住宿产品开发上,房车就起了很好的创新作用。从旅游产品出发,满足一个游客的旅游体验,吃住行游购娱是六大基本要素也是功能要求。就交通工具而言,如何为旅客提供更多有着更好体验的消费产品,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是做好功能叠加与融合。交通载体可以在承担运输功能的基础上,更有特色地融入餐饮、住宿、休闲娱乐以及购物等功能,让交通工具同时成为餐馆、酒吧、咖啡厅、博物馆、画廊、俱乐部等舒适的设施和”活动的载体。比如某一火车专列,是否可以有米其林餐厅?是否可以让游客在穿行于峡谷与草原的火车咖啡厅中度过美好时光?游客是否可以望着车窗外的雪山来一次足浴或美容?是否可以为游客提供一场移动的商务会议或沙龙活动?

    二是重视主题IP塑造。把某一交通载体开发为更具消费潜力的体验产品,主题化打造是必由之路,可以选择区域性特有成熟IP,比如日本熊本县的“熊本熊专列”,以及中国铁路成都局改造升级的2021年上线就火爆的“熊猫专列”,利用当地吉祥物形象,将火车这一交通载体打造成为了新的旅游景点。还有一些交通工具借助于影视动漫IP进行主题化打造,如日本的“名侦探柯南列车”“哆啦A梦专列”“皮卡丘专列”等,上海迪士尼2018年借助于《玩具总动员》动漫形象也推出了“巴斯光年”主题飞机。通过这些成熟IP的加持,交通工具升级后的体验产品可以更迅速地具有品牌辨识度,未来这种项目将会不断增多,主题IP塑造上还应更好利用在地资源、深挖文化内涵。

    三是锁定客群持续运营。交通工具体验产品大多承载力有限,呈现数量小、消费高的特征,所以对客群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中以“Z世代”为代表的年轻消费群体以及亲子市场是比较值得关注的两大客群。客群的锁定可以更好地支撑体验产品的开发及运营。比如在产品设计或升级环节,对年轻客群需要突出科技感、娱乐性和获得感等,对于亲子客群需要重点考虑慢节奏、趣味性、安全感等;在营销推广上,可以更多地关注短视频传播;在游客管理上,做好用户的体验反馈和关系链接。

    以游客为中心的交通工具体验升级必将诞生新的消费业态,也是交旅融合的重要体现,可以更好地服务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关于飞机的景观设计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如有疑问,可拨打网站上的电话,或添加微信。


    推荐阅读:

    关于梦想的手绘画(关于梦想的手绘画图片)

    关于服装类的logo(关于服装类的英语单词)

    关于市场营销的培训课程(关于市场营销的培训课程有哪些)

    上班照片(上班照片真实)

    业务员十句开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