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页
SERVICE 服务产品
XINMEITI 新媒体代运营
CASE 服务案例
NEWS 热点资讯
ABOUT 关于我们
CONTACT 联系我们
创意岭
让品牌有温度、有情感
专注品牌策划15年

    景观设计切片山景(景观切割图)

    发布时间:2023-03-09 05:07:08     稿源: 创意岭    阅读: 142        问大家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景观设计切片山景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行业最低价)

    文章目录列表:

    景观设计切片山景(景观切割图)

    一、苏州,一座渗透着文人气息的城市

        苏州,位于江苏省东南部,自古就被文人称作人间天堂,也被马克.波罗惊叹为“东方威尼斯”。因外出学习,初次踏足这个城市。刚到达的第一感觉,现代城市的气息较少,算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二线城市,街上的人不算多,行人走路的节奏也不算快,可以看得出平时的生活节奏属于比较休闲的类型。利用会议空挡时间和会后一天的时间,在各打卡景点走走,品尝各种苏州小吃,慢慢体验这个城市的特色。

        苏州古城座落在水网之中,街道依河而建,水陆并行,建筑临水而造,前巷后河,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貌。放慢脚步走在街道上,跨过一座座石桥,听着人家屋内传来的昆曲评弹,感受两千多年的古都文化,小文艺的气息油然而生。要体验苏州的“小桥、流水、人家”,可以到平江路或七里山塘。苏州城市不大,地铁均可达到各大景点,交通还是挺方便的。由于时间关系,这次就去了离酒店比较近的七里山塘。

        唐宝历二年(825年),大诗人白居易从杭州调任苏州刺史,为了便利苏州水陆交通,开凿了一条西起虎丘东至阊门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称为“山塘街”,山塘河和山塘街长约七里,叫“七里山塘”。自古山塘街有“姑苏第一名街”之称。清乾隆帝壬午年(1762年)游江南,到七里山塘曾御笔书写“山塘寻胜”;如今山塘寻胜御碑亭仍然保存完好。乾隆帝对七里山塘情有独宠,回京后在颐和园后湖仿照七里山塘的模样修建了苏州街。

        虽然往日的繁华难以复制,但经过政府的努力,总算恢复了一条小河,几座弯月般的石桥,和两岸各一片白墙灰瓦的古宅。傍晚的时候,河边的宅院都依次挂出红灯笼,红色的灯火同拱桥的身影一起映照在河水里,轻轻地荡漾着,让你不由得一声轻叹:这就是苏州。

        在苏州,必须要看一下苏州园林。其中比较有名的包括拙政园、狮子林、留园。其中拙政园为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是中国四大名园之首。园内总面积约五公顷,仅相当于颐和园的五十分之一而已,却身兼着中国园林之母的名号,位列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足见其园区设计的水平是有多傲娇。

        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在500多年历史里前后更换了三十多位园主。除了最初主持建造的主人王献臣,包括太平天国的忠王李秀成等在内的后世园主,都曾有补建、扩建的大工程和装修、辅修的细节添加,这才积蓄了今天苏州现存最大的古典园林——拙政园的全貌。但据说居住在拙政园的官宦或者富甲,几乎无人逃过革职、罚没财产或者败落的魔咒,后世人只好总结说,是因为这样的貌美庭院只适宜远观欣赏,入住就涉嫌亵渎了,所以才有前后三十几位园主无人晚年不凄凉的结局。

        全园分为东、中、西三个部分,以水为媒介连接成一体,又用繁茂花木做穿插设计,将各个区域隔断成完整独立的景致。最精彩是中区,所有的景观设计都环绕着既是中区主体建筑又是拙政园主体建筑的远香堂开展。兼具景观上向外延伸、向内聚拢两种功能,举手抬足都是戏,可谓是一步一景。

        走进拙政园的坊形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第一个景点,就是被两株白皮古松凌云枝干掩映着的一座三开间堂屋,这就是拙政园的“兰雪堂”。“兰雪”二字出自唐代李白“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之句,象征着主人潇洒如春风,洁净如兰雪的高尚情操。明崇祯年间拙政园一分为二,园东部成为侍郎王心一的归田园居,兰雪堂就是园中一景。当年这里花木扶疏,楼台掩映,高朋满座,胜友如云,饮酒赋诗,流连忘返,如今尚留一树怒放的梅花,令人遥想旧时明月朗照、文人雅集的优美境地。

        进入堂中,可见正中陈设着一座大幅的漆雕屏风,南面为《拙政园全景图》,精致清丽,从图上看,拙政园东、中、西三部分以墙廊分割,园林风格同中有异,各有千秋。

        东部布局以平岗草地为主,广植花木,配以山池亭阁,空间开阔,具有松冈、山岛、竹坞、曲水之趣。中部是全园的主体和精华所在,曲折的水面,多样的亭桥廊榭,平宽间敞,古朴典雅,使园内“隐现无穷之态。招摇不尽之春。”西部的建筑相对密集,装饰华丽精美,有别于东、中部的疏朗。拙政园是私家园林,因此是宅园结合的,住宅位于园的南面,花园内则是散点布局、自由灵活、不拘一格的,着重显示纯自然的天成之美,显示人与大自然的亲近和融合,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典范创造。

        屏风的北面为一幅翠竹图。据园主王心一《归园田居》记载,兰雪堂“东西桂树为屏,其后则有山如幅,纵横皆种梅花。梅之外有竹,竹则邻舍,旦暮梵声,时从竹中来”,环境幽僻。正反两面极具风雅的画作,不禁让人在此留步,去发现,去领略造园者赋予拙政园丰富的内涵和空灵之美。

        站在兰雪堂东北面荷花池边,望过去可以看到一座临水而建的卷棚歇山顶的建筑,这就是芙蓉榭。榭是我国古代一种很美的建筑形式,凭借周围风景临水而建,形式灵活多变。芙蓉榭一半建在岸上,一半伸向水面,灵空架于水波上,伫立水边、秀美倩巧,是东园夏日赏荷的绝佳之处。

        “芙蓉榭”的正面面对着一池荷花(估计在夏天才能看到),背后则是一堵高墙,一边开阔、一边封闭的强烈反差,恰如其分地烘托了宁静的气氛。加拿大温哥华“逸园”中的水榭,就参照了这个设计,如果您走到芙蓉榭的门前向西面看,可以见到这个水榭进门的门框上装了一个雕花的圆光罩,透过这个圆光罩可以看到前面的小桥流水,犹如一幅镶嵌在圆形镜框里的工笔画。

        如果走过去再仔细看看,又可以发现这个水榭临水的门框上装了一个雕花的长方形落地罩,前面的河水曲折蜿蜒,两岸种植了多株木芙蓉,把人引入了一种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境界中去。这是苏州园林中一种比较常见的造景手法,叫做“框景”。园主想通过这种手法,把来宾们的视线集中到最佳角度,以达到观赏时最令人满意的效果。框景是苏州园林建筑的一大特色,在拙政园的很多建筑中都可以看到框景,框景中的景色都是设计者特意的布局,包括景中的植物、建筑都是围绕景的主题而设计,例如春景种杜鹃、夏景种竹、秋景种银杏、冬景种梅,倒影亭以对面的山亭与在湖中的倒影构成框景等,可谓别出心裁。 

        如果说在 “芙蓉榭”东面,我们领略的主要是自然秀色的朴实之美的话,那么当我们立足于西面正对水榭的曲桥上时,我们将惊叹在绿柳成行、繁花弥望中的芙蓉榭建筑本身的优雅。那种主体泰然端坐、戗角却轻盈飞翔的姿态、那种整体简朴到极致、细节却考究到极致的矛盾的统一,为拙政园写下了精彩的序言。

        走过芙蓉榭以北的一片紫薇草坪,即可见中间巍然耸立着一座重檐攒尖的八角亭,这里就是“天泉亭”了,这座天泉亭出檐高挑,飞檐高高翘起,看上去像凤凰的尾巴,既富于动感和美感,更有利于采光和通风。外部形成回廊,庄重质朴,围柱间有坐槛,四周草坪环绕,花木扶疏。

        亭子之所以取“天泉”这个名字,是因为亭内有口古井,相传为元代大弘寺遗物。大弘寺东斋为僧人馀泽所筑,斋前有井,终年不涸,水质清冽甘甜,因而被称为“天泉”。后元末寺毁,而东斋仍然留存。当初园主买下了包括大弘寺这块地建起了这座园林。因此,这口延续涓涓700多年的古井,可以说比拙政园本身的历史还要久远。

        走过天泉亭,看到位于园北墙边,外观宽敞明亮的四面厅就是秫香馆了。“秫”是指粘性的稷稻等谷物,“秫香”泛指五谷之香。此处古时墙外全是农田,丰收季节,秋风送来一阵阵谷物的清香,令人心醉。稻谷飘香,正是最富田园特征的,也最切合“归田园居”的造园主题,因此,明代园主王心一建园时,曾记:“楼可四望,每当夏秋之交,家田种秫,皆在望中”,秫香馆便由此得名。

        秫花飘香的田园之景,被很多文学作品描写过,宋代的田园诗人范成大的六十首《四时田园杂兴》诗,是田园四季歌的先声,其中有“尘居何似山居乐,秫米新来禁入城”,《红楼梦》中的稻香村更是典型的一例。而此处的秫香馆则是文学虚构与真正实景的结合,优美的意境引人入胜,给人以无限遐想。秫香馆的规模远超过一般的厅堂,尺度与周围开阔的园景极为相称。面水隔山,室内宽敞明亮,长窗裙板和夹堂板上的48幅黄杨木雕,刻工精细、层次丰富,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中国古代的《西厢记》等戏文故事,栩栩如生,把秫香馆装点得古朴雅致,别有情趣。

        梧竹幽居位于中部花园的最东边,同“倚虹亭”相邻。“梧竹幽居”为中部池东的主要观景点。是一座设计精巧、与众不同的方亭。它背靠长廊,面对广池,旁植梧桐、翠竹。亭的绝妙之处在于四周白墙开了四个圆形洞门,洞环洞,洞套洞,在不同的角度可看到重叠交错的分圈、套圈、连圈的奇特景观。四个圆洞门既通透,又雅致,形成了四幅花窗掩映、小桥流水、湖光山色、梧竹清韵的美丽框景画面,镶嵌着苏州园林一年四季的风光。南面桃红柳绿,西面嫩荷吐尖,北面梧桐秋雨,东面梅花怒放,意味隽永。

        亭内“梧竹幽居”的匾额,是文徵明的手迹。两旁悬挂清代书法家赵之谦宛转流丽的隶书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 联中借入了大自然的风月山水,反映了《论语•雍也》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儒家审美心理。上联是用清风明月来描绘自然风光的无限美好,下联是用乐山乐水来揭示园林美景对陶冶情操的作用。动静对比,虚实相济,升华了亭周围的景观,透露了山水的人文内涵,简单的十四个字正好把拙政园的内敛、细致、褪尽粉饰的风骨点了出来,同时还说尽了江南吴文化的特点:水乡的亲和、小家碧玉的温柔和精致中铺张的宽容。一切都在设计中,却不落痕迹,可想而知当时的构思之周全,计算之精密,安排之合理。

        梧竹幽居亭西一池清水,池中东西两座土山小岛划分池面,分隔南北空间。 六角攒尖的待霜亭在池中东面土山上,取唐代诗人韦应物“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句意而名。苏州太湖东、西山遍植柑橘,十月霜降,柑橘始红,秋色满山,是一年中江南最好的季节。亭名“待霜”,能引起丰富的想象,亭周围遍植橘树,最适宜欣赏秋色。

        “雪香云蔚亭”是园林中部的至高点,雪香,指梅花。云蔚,指花木繁盛。亭为长方形,在池中西部土山上,外观质朴而轻快。亭旁植梅,暗香浮动,是早春赏梅佳处,是四亭中的冬亭。亭内有“雪香云蔚”及“山花野鸟之间”两块匾额,点出了周围竹丛青翠,林木葱郁,禽鸟飞鸣,溪涧盘行,颇有山林野趣的意境。亭柱上还有文徵明所书写的楹联:“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副对联取自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的诗句,运用寂处有声、以声显静的艺术手法,表现出静态美的园林意境。

        从雪香云蔚亭向西走,即到了观赏夏景的荷风四面亭。此亭既使南北连贯,又将水域划分东西,为中部园中的交通枢纽。西接空廊柳阴路曲,可达见山楼,南与倚玉轩相连。因四周皆植荷花,故名。这是一座六角攒尖亭,单檐翘角飞举,造型轻巧。周围池岸遍植垂柳,亭内有“荷风四面”匾额。在面东柱上有楷书对联一副,内容是: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这是仿济南大明湖历下亭内刘凤诰所撰名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而作。置身其间,无风亦会清风徐来,无花也会想象到满池荷花。春柳、夏荷、秋水,冬天池中山的倒影,可谓四季有景,而景又虚实相间,点景切题,为匾对中的画龙点睛之笔。

        走过荷风四面亭向北,看到临水而建的楼阁便是见山楼。它是一座两层建筑,楼上称“见山楼”,因可遥望前面的土山,而陶渊明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见山楼名即取其诗句,透露出造园者洒然自适的闲逸诗意。下层则叫“藕香榭”,因榭前池中遍植荷花而得名。

        从楼的北面看,见山楼就像龙头,爬山廊就像龙身,戗角就像龙角,洞门像龙嘴,曲桥也成了龙须,云墙成了龙尾。龙的造型与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有关,据说这里当年就是忠王的办公处。楼下陈设简洁典雅,正中为大写字台、太师椅,两旁放置茶几、靠背,还犹如忠王在与部将们筹划军机大事。

        此楼三面环水,东南眺山,上层“见山楼”有蠡壳和合窗,下层“藕香榭”用落地长窗,沿水的外廊设有吴王靠。这里也是夏日赏荷的绝佳之处,小憩凭靠时,可近观游鱼,中赏荷花,远则园内景致如画一般地在眼前缓缓展开。春季满园新翠,姹紫嫣红;夏日薰风徐来,荷香阵阵;秋天池畔芦荻迎风,寒意萧瑟;冬时满屋暖阳,雪景宜人。

        香洲与“荷风四面亭”隔水相望,从小飞虹即可隔水远眺。远远看去,“香洲”像是一艘船停泊于池上,置身其中,有泛舟水面之感,可以感受到园主烟波野航、身心俱隐的精神追求。这艘石舫是由小桥、平台、亭轩、水榭、楼阁五种典型园林建筑组合而成,结构造型匠心独具:石板小桥与岸相连,犹如搭在船头的跳板;船头是伸进水面的平台,三面开敞临水,围以雅致的低栏,给人以近水楼台之感。 船身分三个部分,前舱为较高的方亭,型制高敞飘逸;中舱低矮,仿水榭,半墙上连续的窗棂质朴无华;尾舱最高,仿楼阁,上下两层可登高远眺。三部分高低错落,虚实得当,与疏朗开阔的园景相得益彰。  走进香洲,抬头可见匾额上的“香洲”两字是文徵明的手迹。取唐代徐元固“香飘杜若洲”诗意,典出《楚辞》:“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杜若是香草,这里把荷花比作香草,寄托了文人的理想与情操。古时常以香草来比喻清高之士,此处以荷花景观来喻意香草。

        在中国古典园林众多的石舫中,拙政园香洲可称得上是造型最为美观的一个。站在船头,四周开敞明亮,满园秀色,令人心爽。烈日酷暑,此地却荷风阵阵,举目清凉。

        出倚玉轩沿曲廊而行,可至廊桥小飞虹。桥栏为十字形朱红色,倒影水中宛如彩虹,微风徐来,桥影起伏,势如飞动,故名“小飞虹”。桥架碧波之上,将池水分割为二,使池显得更幽,水显得更深。这是苏州园林中唯一的一座廊桥。

        小飞虹南有小沧浪、志清意远、净深亭相连,构成了清凉幽静的庭院组合。现辟作“雅石斋”,集中展示中国四大名石昆石、太湖石、大理石、灵璧石等各类赏石,让游人充分领略石文化的魅力。

        这一带的水面以幽深曲折取胜。由小沧浪凭槛北望,可将香洲、倚玉轩的侧影,荷风四面亭的倒影,远至见山楼的重重景色,一齐纳入视野,是园中部南北之间层次最丰富的观景所在。

        远香堂,中花园的主体建筑。  远香堂环抱于山池之间,面阔三间,四面长窗,堂内无柱,开敞明亮,结构精巧,面水对山,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园林厅堂,具有鲜明的明代风格。王献臣初建园时,此处为若墅堂,至今围廊下的青石屋基和莲花覆盆石柱础,似为明代遗物。

        来到远香堂南侧,抬头可见堂正中悬挂一块匾额,额上 “远香堂”三字,得名于宋代周敦颐《爱莲说》的“香远意清”之句,与荷同洁,寓意高远,是中国文人崇尚清雅、洁身自好、以荷写意、以荷遣兴的品行写照。“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夏日堂北池中荷叶田田,荷风扑面,清香远送,是园内赏荷的第一佳处。

        堂内陈设典雅精致,清式家具华丽庄重、雕刻繁复。四周装饰透明玲珑的玻璃落地长窗,规格整齐,图案精致,窗棂透空,四周景物尽收眼底,如一幅山水长卷。 在远香堂东南侧,有一口清洌的水井,水质甘甜,百年不枯,据传为明代文徵明曾题咏过的拙政园第三十一景“玉泉”。

        在远香堂环顾四周,临水碧波、山石亭榭、黄石假山,从远处的山石掩映,到近处的水波渺渺,构成一幅幅美妙的画卷。无论盛夏、严冬、雾晨、月夜,还是春晓、秋晚,远香堂都是园内欣赏一年四季美景的最佳之处,堂东有牡丹圃,堂北有荷花池,堂西有桂花林,堂南有黄石假山,一年四季景色不同,趣味各异。

        中部花园除宜赏秋景的待霜亭、宜赏冬景的雪香云蔚亭、宜赏夏景的荷风四面亭外,在池南土石山上还有观赏春日牡丹怒放的绣绮亭。这个三面敞开、一面粉墙的长方形亭造型飘逸,绣绮亭也在墙面上开设一长方形的空窗用以借景。登亭四望,园中景色烂漫如锦,既可隔水俯视池北的清丽山景,又可将枇杷园中的春红夏绿尽收眼底。绣绮亭是中部花园欣赏四季植物四亭中的春亭,山下的花坛种植着牡丹,阳春三月,牡丹怒放,玉笑珠香,娇艳欲滴,加上山上的大棵枫杨、百年圆柏等古树名木,构成了一幅沁人心脾的清雅画卷。中园配置的欣赏植物季相美的四亭,生发了“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的意境,令人赏心悦目。

        松风水阁又名“听松风处”,是看松听涛之处。 这座水阁攒尖方顶,空间封闭,由廊间小门出入,其余三面采用半墙加半窗的结构。屋顶出檐特大,飞檐起翘尤高,表现出翩翩欲飞、飘逸轻灵的风采,整座建筑不是采用规整的正南正北方向,而是斜过45度角,凌空架于水上,可避阳通风,最适宜于夏天观景。亭侧植有黑松数株,有风拂过,松枝遥动,松涛作响,色声皆备,是别有风味的一处景观。

        这里借松风之声渲染园景的诗情画意,阁中有清代书法家查士标所书的“一亭秋月啸松风”行草匾额,点出了这里秋月洒满水阁,秋风吹入古松,松风呼啸,景色清幽的美妙境界。

        松、竹、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作“岁寒三友”。松树经寒不凋,四季常青,古人将之喻为有高尚道德情操者。松之苍劲古拙的姿态常被画入图中,也是中国园林的主要树种之一。

        倒影楼位于拙政园西部,是一幢临池而立的两层建筑。倒影楼与隔水相望的宜两亭利用水面作为互相对景的空间。从倒影楼南眺,便可见到宜两亭掩映在一片葱翠之中,而换个角度从宜两亭北望,即可见倒影楼倒映在澄澈的池水中。两两相望,表现出苏式园林移步易景的婉约之美。不同的方位,给予人不同的美感,故取唐代高骈的诗句“楼台倒影入池塘”命名。

        楼下层为“拜文揖沈之斋”,是园主为表达对文徵明和沈周的敬仰之情而设。文徵明和沈周都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斋内两壁嵌的书条石上有文徵明、沈周的肖像,以及文徵明所撰书的《王氏拙政园记》等。中间置银杏木屏门六扇,屏门上雕刻有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无根竹图》及题词,是不可多得的珍贵佳作。

        浮翠阁在笠亭西北隔水土山上,为全园最高点。 这是一座八角双层建筑,四面开窗,可登阁眺望。所谓浮翠,是水绿、山碧、天青的意思。宋代苏轼《华阴寄子由》诗曰:“三峰已过天浮翠,四扇行看日照扉。”意思是说,乘着船过了三峰,天空显得小了,好像是浮在远处青翠的山峦上;因为船在行,所以透过船上的窗扉,边行边看着不同的窗景,不知不觉中太阳渐渐地倾斜了。这里是从山下仰望山巅楼阁时的视觉印象,突出了阁之高耸,居于树丛苍翠的小山上。浮翠阁在太平天国时期是忠王府的望楼,是哨兵站岗放哨的地方。当时有三层楼高,补园时期才改建为两层。

        走过浮翠阁向南,是两面临池、前有平台的留听阁,阁名取唐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诗意。深秋季节,雨打枯荷,可于此倚栏静听淅淅之声,这种悦耳动听的水面清音,别有一种清冷萧瑟的诗情。阁内飞罩、槅扇雕刻细致精美,是园内装修最美的建筑。飞罩是银杏木镂空透雕,饰以松、竹、梅、雀图案,构图匀称,手法精巧,寓“岁寒三友、喜上眉梢”含意。槅扇上云龙图案是太平天国忠王府时遗物,图案正面一条三爪蟠龙怒目圆瞪,栩栩如生,周围云雾缭绕,造型非常生动。留听阁南面为一临水平台,沿着溪涧可一直望到塔影亭,烟波深远,与塔影亭成为绝妙的对景,并可互见水中倒影。

        沿着小路,您可以看见在树木掩映之下,一个如同展开的折扇一样的亭子。这就是极具特色的“与谁同坐轩”。轩依水而建,巧妙地将亭子修为扇形,远观近看,即可见到屋面、轩门、窗洞、石桌、石凳及轩顶、灯罩、墙上匾额、半栏均成扇面状,故又称作“扇亭”。苏东坡有词“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故名“与谁同坐轩”。表现出园主流连山水、希求超脱的孤高气质。

        独特的结构也让这座“与谁同坐轩”有着别具风情的视角,前方隔水与别有洞天半亭彼此呼应,从轩内透扇形空窗而望,笠亭正在框中,形成一幅无心图画;自轩两侧门框内外望,一边对着卅六鸳鸯馆,另一边可见倒影楼倒映波心,置身其中,情趣万千。人在轩中,倚栏而靠,既可270度观景,又可成为画中之景。

        最有意思的,还是站在与轩隔水而设的水廊上回望,轩的扇形屋顶正好与后面小丘上的笠亭亭顶相接,巧妙地构成一把倒置的大折扇。笠亭的圆顶是柄端,亭面脊瓦为扇骨,与谁同坐轩的屋面作扇面。这种利用亭、轩的屋面构成完整折扇的布局是象形写意的空间处理手法,冲破一般的格调,别具匠心。

        拙政园西部花园的主体建筑是卅六鸳鸯馆和十八曼陀罗花馆。这座馆在古建筑中是一种鸳鸯厅形式,从外面看是一座建筑,而内部则以隔扇与挂落将大厅分隔成南、北两部分,梁架一面用扁作,一面用圆作,似南北两进厅堂合并而成。南面的十八曼陀罗花馆适于在冬、春天取暖,而北面的卅六鸳鸯馆宜于夏天赏荷纳凉。

        中国古典园林是集居、

    二、园林设计包含哪些艺术?

    在这些文人的住宅和园林里,住房要隐蔽,读书处求宁静,待客厅堂需方便,而游乐区又讲求自然山水之趣。怎样在不大范围里去安置这些建筑而能使之各得其所呢?

    首先就是在布局上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手法。表现在建筑布局不能用传统的宫室、寺庙四合院中轴对称的规整形式,而采用灵活的、不规则的布置,按功能的需要,穿插安置不同形式的厅堂、楼阁、亭榭、画舫。

    其次在这些建筑物之间多用曲折多弯的小路而切忌用径直的大道相连,道路有露天的石径、小道,也有避雨遮日的廊子。

    廊子形式多样,有的沿墙而建,有的呈折线形,有的随山势地形之高低而成爬山廊或跌落廊,有的驾凌水面而成水廊。

    沿着这些曲折弯曲的道路或廊,造园者巧妙地创造出具有不同景观的景点,他们或者是一栋亭、榭,或者是古木一棵,翠竹一丛,堆石一处,只要布局适宜,安置得体,皆可成景,使人一路走来,步移景异,可观赏的不同景致在有限的范围里扩大了空间,延长了观赏的时间与内容。

    然后是要善于仿造自然山水的形象。自然山水自有它们本身的生态形象,要把它们再现于私家园林的环境中,不能按比例缩小尺寸而是采取经过概括、提炼对自然形象进行再创造。

    这就是要求造园者对自然山水的形态进行观察与研究、总结,提炼出它们在造型上的规律,按园林的需要将它们典型地再现,这样才能以小见大,得自然之神韵。

    从堆山的手法上来看,无论用土用石,切忌二峰并列或列如笔架的呆板形式,应该像天然山脉一样,有主有从,有高有低。

    如果以土为主的堆山,则可以在山上广植花木,使山体郁郁葱葱,并可在山的上下散置少量石块,如同石自土中露出。

    如以堆山石为主,则在石间培以积土,种植少量花木,使其具有自然生气。若用石太多,虽属乖巧灵石,也会失去自然之意。

    在私家园林中往往喜欢在堂前屋后,廊下墙角立置单一或成组的石头而成一景,这种石头犹如独立之雕刻,十分注意本身的造型,或挺拔峭立,或浑厚滋润,或玲珑剔透,有的还在石旁、石下配置花草,组成形色俱佳的观赏景物。

    再如造水之法,私家园林当然不可能有北海、圆明园、清漪园等皇家园林那样宽大的水面,在这些小园中只能靠人工挖地造池。

    这类水池形状切忌正方,以曲折自然为好,因为天然湖水绝无规整之形状。在比较大的水面上宜用石桥将水面分隔为大小不等的部分,以免单调。

    为了使死水变活,往往将池中一角变为细弯水流,折入山石间或亭榭等建筑的基座之下,仿佛池水从这里流出,水有源而无头。

    为了使水面增加情趣,往往在池中种植水生植物,但此类植物不可满布,即使是美丽的莲荷,也应有疏落有致的气氛。

    最后还应致力于园林的细部处理。私家小园没有皇家园林那样广阔的环境,没有宏伟的建筑群组,只有曲折有致的空间,只有近在眼前的各种建筑和山水植物。

    所以要做到经看、经游,除了在布局、在模仿自然山水上下工夫之外,还十分讲究园中建筑、山水、和植物的细部处理。

    私家园林中建筑类型不少,有厅、堂、楼、轩、榭、舫、亭、廊等。以亭而言,有方亭、长方亭、圆亭、五角亭、六角亭、梅花亭、十字亭、扇面亭、套方亭和套圆亭等不同的形式,分别被安置在园中合宜的位置。

    明代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说:

    花间隐榭,水际安亭,斯园林而得致者。惟榭祗隐花间,亭胡拘水际?通泉竹里,按景山颠,或翠筠茂密之阿,苍松蟠郁之麓;或假濠濮之上,入想观鱼;倘支沧浪之中,非歌濯足。亭安有式,基立无凭。

    可见亭是一种灵活多变、适应性极强的建筑,其建造之法由“景”来决定。无论亭是建在山巅,还是筑于水畔或道旁,其经营意匠讲究的都是籍景成亭,得景随形。要合宜而立,得自然之势,成天然之趣。

    在园林中,山石水池都是自然山川的模拟,所以山上建亭,不但丰富了山的轮廓,而且使山石有了生气,为人们观赏山景提供了合宜的尺度,同时在园林空间构图上还常常起到控制制高点的作用,从而形成山石景物的重心所在。

    水是风景园林构成中的重要元素,因此,水边常常建有亭榭。临水建亭大都借助水的特性创造环境气氛。水中可见浮光倒影,可观鱼荡舟,可濯足品茗。

    水亦潺潺湍流,或淙淙如说似诉,或丁冬如音似乐。水畔之亭即是充分结合这些特点,利用波光水影和水色水声去创造意境。

    另外还有许多亭运用有限的空间,尽量扩展可观景致。运用借景,框景,移步换景等多种手法,把有限的亭的空间发挥的丰富多彩。

    江南私家园林对引用各地名胜古迹方面也有所运用。各地名胜古迹产生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都带有各种不同的历史内容。

    运用在园林环境中,既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又有抚今追昔的沧桑感。同时对一些自然景观的模仿也起到了弥补园林中天然环境不足的短处。

    另一处引用自然风光的经典。我国的园林还经常应用诗情画意来表达意境。这种诗情画意除了用景观空间来表达以外,还常常依靠悬挂在建筑上的题额、楹联来点明,用附在建筑上的诗词、书画来渲染,从而使他们更加富有情趣和发人遐思。

    江南的私家园林历经千百年的发展和演变,在其身上沉淀了太多的文化与思想的精华。它们千姿百态的风韵中有着人们发掘不尽,感受不完的美。

    它就像是一部绵长的诗歌,越读下去越有让人意想不到的精彩内容。无论从景观、布局、建筑、艺术还是文学方面,都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同时也是后人可以不断继承发展的文化遗产。

    另外,空间的延伸对于有限的园林空间获得更为丰富的层次感具有重要的作用,空间的延伸意味着在空间序列的设计上突破场地的物质边界,它有效地丰富了场地与周边环境之间的空间关系,即“流动空间”。

    江南园林主要通过对空间的分隔与联系的关系处理,古典私家园林的内部空间通常按照功能关系划分区域和院落,其中包含了若干个空间层次和主要景物。主要的构成元素则有山石、水、植物、声音、光线乃至气味。

    空间的延伸与渗透使得空间分隔用的院墙、影壁、廊桥等与园林的其他部分融为一体。通常借用大量设置完全透空门洞、窗口而使被分隔的空间相互连通、渗透,这样就可以使得有限的园林空间渗透出无限神秘的感觉。

    除此之外,空间的对比性也是十分重要的。清代文学家沈复曾论及到园林建造的艺术规律;

    以小见大,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

    它们在哲学上是对立与统一,互为因果关系,在园林艺术上则是相互对比的关系。江南园林通过一系列的对比手法,在空间上产生变化,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

    若想更加突出地运用以小见大的对比手法,对于园林的整体布局要求也是十分高的。空间序列组织是关系到园的整体结构和布局的全局性的问题。

    有人把古典园林比喻为山水画的长卷,意思是指它具有多空间、多视点和连续性变化等特点。例如上海的豫园,其空间组成异常复杂,就整体来看似乎很难找到一条明确的观赏路线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空间序列。

    江南园林实际上所采用的是一种综合式的空间序列形式,为了达到以小见大的目的,空间序列也并非是平面展开的。而是从简略的园门街道等建筑进入,往往几经曲折才进入园林的主体空间。

    这是空间上的抑扬顿挫,建筑在这里是一个从城市环境到自然环境的过渡空间,它为豁然开朗打下了基础。

    三、郑州大学新校区景观介绍

    第一部分:校园道路广场命名涵义全展现

    1、校园名称:河园

    解释:

    ①大气,弥补了新区本应有水而无水的缺陷;

    ②“河”在古代专指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孕育了华夏民族五千年的历史;

    ③河南地处中原,中原文化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与代表;

    ④黄河流经河南,黄河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中原文化,用“河园”命名能够突出郑州大学作为河南惟一省部共建高校的文化特征。

    环校路名称:河园路

    解释:直观,好记。

    2、南门入口出广场名称:五星广场

    解释:

    ①此广场位于南大门入口正对综合管理中心(行政楼),迎面可见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②“五星”代表“五行”,中国古人谓金、木、水、火、土为“五星”。“五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概念,是构成世界和人文的主要元素。此名正可于上述“天人合一”系统相接应,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理念的进一步落实和展开;

    ③“五星”又代表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寓意新郑大崇尚科学精神,攀登科技高峰,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天空自由翱翔。此名同时揭开新校区命名系统中的另一思想主题: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④中国文化谓“五星同色,天下偃兵”,预示天下太平,盛世长久;

    ⑤“五星”意味色彩丰富,表明新郑大融合东西,吐纳八方,张开怀抱,迎接各地学子和各界英才;

    ⑥“五”表示多,“星”表示人才、成就。此名意味新郑大群星灿烂、成就辉煌;

    ⑦1995年新疆尼雅遗址出土织锦,上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文字(简称“五星锦”,约在西汉初期至公元四世纪),此“中国”应是指“中原。”可见“五星”-“中国”-“中原”不仅联系密切,而且源远流长;

    ⑧“五星”又意味着最高、最好、一流。如“五星上将”、“五星级…”之类。此名寓意新郑大的一流品位,与新郑大的建设目标正相一致;

    ⑨此广场旁边有国际会议中心和音乐厅,可暗示其档次之高;

    ⑩“五星”是国旗图案,此名具有震撼人心、激励师生热爱祖国和人民,忠诚事业,为国争光等丰富涵义。

    3、东门入口处广场名称: 启明广场

    解释:

    ①此广场位于校园区东端正中,为迎接日出(天明)之所;

    ②此名暗含“日”、“月”,与南大门 “五星广场”相呼应,共同构成灿烂天空天象,成为完整体系;

    ③此广场在图书馆前,启示师生珍惜时光,发奋学习;

    ④广场后为图书馆,是知识、智慧和真理所在,此名寓勤奋学习,用智慧之光照亮愚暗;

    ⑤“启明”犹言“天命”,《周书》云:“太祖丕受天明,造我周室。”此名寓意新郑大上应“天命”,必将繁荣昌盛。

    4、中心广场名称: 元和广场

    解释:

    ①元为首、头、中心、首脑之意,而这个广场又处于学校中心,居于突出首要的中心地位,故名;

    ②整个校区的命名和谐,天象对应,天人对应,阴阳对应,故名;

    ③和有和平之意,是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寓含此意。

    6、4个学生生活园区名称:(按照从南到北的顺序)

    柳园、 荷园、 菊园、 松园

    解释:

    ①暗含“春夏秋冬”四季,春柳、夏荷、秋菊、冬松,又避免了直接以四季命名的生硬;

    ②柳树、荷花、菊花、松树四种植物都具有高尚的品格,且充满了诗意,柳翠柳代表着生机,荷代表着廉洁,菊代表着高贵,松代表着气节;

    ③用植物命名与河园呼应,层次分明,且“河”滋润万物,预示着生生不息。

    7、2条南北主干大道:

    东边:天健大道

    西边:厚德大道

    解释:

    ①这两条大道位居新校区中心纵轴两侧对应,宽阔、贯通南北,支撑校园整体,两条大道两端逐渐向一起靠拢,构成相互呼应、和谐关系;

    ②天健、厚德,构成中国人文的两个基本要素就是:“阴—阳”,其代表和象征就是“乾—坤”,二者和谐,意味着合理、健康、吉祥、发展。这两条大道就象征着“乾―坤”,既是“天人合一”的基本主题和构成,又皆元亨利贞,大吉大利;

    ③“天健”代表“乾”:《易·乾·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准确表达了“乾”的涵义:刚健强壮,勤奋向上;

    ④“厚德”代表“坤”:《易·坤·彖》:“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易·坤·象》:“君子以厚德载物。”准确表达了“坤”的涵义:含育万物,兼容并包;

    ⑤对郑州大学的师生员工具有勉励和赞誉之义。

    8、仁和大道 (天健大道和厚德大道向北在此交会处)

    解释:

    ①从构图上看,它是厚德大道和天健大道的交汇合一,共同构成“人”字形,“仁”通“人”;

    ②在中国文化里,乾、坤象征“天”、“地”,中间为“人,”共同构成“三才,”“人”具有中心地位,秉天地之气,为天地之心;

    ③“和”既有汇合之义,又有中和、和谐、和气之义,与东侧的医学院旁边相合;

    ④“人”也可理解为“仁”,表示互相爱护、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与东侧的医学院旁边相合;

    ⑤“和”与“活”义通,与医学院和实习医院相合;

    ⑥此路通北门,为出口,含有祝福亲友和睦、勉励事业成功之意;

    ⑦此路与南端综合管理中心遥相呼应,有祝福、勉励新郑大在行政管理方面得天时、地利、人和;

    ⑧此路与天健、厚德为一体,故也称大道。

    (*说明:整个新校区仅此三条“大道”,其余皆为“路”)。

    9、春华路、秋实路 (最南和最北2条对称的东西走向的路)

    解释:

    ①春华秋实本为一词,指花木生长规律,多用来比喻事业、学业发展规律,同时也含有祝愿和期待;

    ②春为阳秋为阴,南为阳北为阴,这两条路南北对称,用春华秋实命名代表阴阳和谐;

    ③南门纳才,北门输才,春华秋实符合教育规律;

    ④两条路的一端都连接着生活园区,与园区命名和谐呼应;

    ⑤郑州大学要建设一流的高校,培养一流的人才,用春华秋实命名代表郑州大学人才培养和学校建设蒸蒸日上。

    10、泊月路、亭云路 (南北2条较为宽阔的对称的东西走向的路)

    解释:

    ①此二路系南北对应的两条“双向绿色对话走廊”,各自中间为40米宽的绿化带,看上去如同亭亭碧云,静静溪月,动人无限遐思;

    这两条长廊又是学生户外活动的基地,校园文化展示的舞台;

    ②此二路在功能上为步行路,供人散步、止息,月、云与人构成互相映衬,诗意盎然的情景效果;

    ③“泊”有停靠、安静、聚储等涵义;“亭”有停留、平静、和谐、高洁、耸立等涵义。既照顾到此二路的外观形象、休闲特色,有富于想像和寓意;

    ④二路的中段,南临湖,北依山,湖中映月,山上浮云,既符合位置特点,有互相烘托氛围、构成景观,相得益彰;⑤“泊月”、“亭云”寓意新郑大及其人才将在科学上达到最高境界;

    ⑥“泊月”、“亭云”在语义上轻松、灵动,可以调节整个传统文化系统带来的凝重,符合“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11、钟灵路、毓秀路

    (后“钟灵”改为“培英”,与“毓秀”的谐音“育秀”相对应)

    解释:

    ①钟灵毓秀本为一词,原指美好的自然环境产生优秀的人物,用此命名一指新郑大环境优美,二指为社会培养出了优秀的人才;

    ②钟是聚集,毓是养育、培育,用此命名喻指郑州大学领导和教职员工人才辈出,并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

    ③在启明广场和图书馆的两侧,还横穿教学区,对应启明广场的寓意和图书馆及教学区的功能;

    ④与春华、秋实呼应。

    12、湖滨路

    解释: 照片描述:湖滨路,处于学校中心地带,路西边滨临学校核心景观湖,故名,自然好记;

    ①处于学校中心地带,路西边滨临学校核心景观湖,故名,自然好记;

    ②路东边随弧形核心教学区楼群呈“弯弧”形状的道路。

    第二部分:校园景观湖人文景点名称涵义全展示

    郑州大学沿湖建立人文景观,从最南端景点湖水的源头开始由南向北按水流方向,以及从最北端景点山上瀑布水潭开始自北向南按水流方向,延续郑州自古至今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汇聚至现代文明,突出郑州特有的中原文化,体现古今贯通,文化交汇,同时展现大学理念,育华夏英才。

    1、“河源”

    此景由涌泉池、浮雕壁和彩陶池底构成,有泉水涌出,取名“河源”,意为大河文化与文明的孕育和起源,浮雕壁和彩陶是仰韶文化的象征。

    2、“问鼎”

    郑州为我国商代遗址,此鼎是郑州张寨出土的商代“乳钉纹铜方鼎”复制品,展现青铜文化,春秋时代“问鼎中原”的观念延续,让人们感受鼎予人的精神震撼。

    3、“博弈”

    中国象棋“楚河汉界”源于汉代刘邦、项羽两军对峙两年有余的鸿沟,鸿沟距此地西北15公里处的郑州古荥阳。此象棋残局名曰“达者为先”,鼓励学生勇于取胜。

    4、“禅趣”

    此景点由散落的石雕佛珠和以“渡”命名的舟亭组成,体现郑州少林禅宗文化的澄明、淡泊、超越的意境,教人思量如何渡好人生。

    5、“太和柱” (“和天烛”)

    此处位于整个核心景观的中心位置,高耸12米的青铜柱雕塑,飞龙盘绕柱身,顶部造型为蜡烛火苗,体现华夏文明、龙的血脉,生生不息,也寓含教师奉献精神;地面状如涟漪的图形,隐喻中原文化不断向四海传播。

    6、“观星测影”

    此景取材于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郑州登封元代天文台,仿石圭、表设置其中,顶部嵌入玻璃雕刻的郑大新校区奠基当天的星象图。取名观星测影,寓意科学探索。

    7、“大道通衢”

    郑州地处京广和陇海铁路交汇处,此景由铁轨、枕木、压道车嵌砌铺成,体现近现代郑州铁路名城处于四通八达的重要交通枢纽地位。此处也是景观湖自南向北、自北向南水系和反映历史文脉的汇合处。

    8、“凤台荷香”

    此景取清代郑州八景之一的“凤台荷香”,遗迹在郑州市凤凰台村。水中种有荷花、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岸边一小屋歇息,荷香、书香、茶香弥漫期间,体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9、“杏坛槐林”

    此处依山坡建扇形草地广场,设讲坛,适合演讲、报告和聚会用,仿效我国古代高等学府、四大古书院之一的郑州登封嵩阳书院“杏坛”、“二程手植槐”的典故,在讲坛背后和两侧种有杏树,东面坡地种有槐树。来学校讲学的名人可在此种下槐树以作纪念,故称此景为“杏坛槐林”。

    山名:“厚山”

    体现:厚德载物,厚重中原,厚积薄发,笃信仁厚。由于山的位置基本处于学校的最北面、最后面,谐音“后山”。

    从上而下观此山景,水从山上高处“接星潭”中流出,像瀑布一样沿山石流入“映月潭”,潭水溢满又像瀑布一样流下,汇入“草溪”,山间有“望瀑亭”,山下有“回廊阁”,湖水沿着铺满鹅卵石的河道缓缓向南流,从地下穿过“云亭路”,流入“杏坛槐林”背后的“连廊水池”最终注入“眉湖”。

    湖名:“博雅湖” (又名“眉湖”)

    “博雅湖”,此核心景观湖设计了一系列富有中原特色的人文景观,旨在展现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高雅文明,寄予学子博采众长、雅趣共享。 又因其整体外形像眉,故公认为“眉湖”。

    四、公园中植物的种植设计要点是什么?

    一、符合园林绿地的性质和功能要求

    进行园林种植设计,首先要从该园林绿地的性质和主要功能出发。园林绿地功能很多,具体到某一绿地,总有其具体的主要功能。

    二、考虑园林艺术的需要

    (一)总体艺术布局上要协调

    规则式园林植物配置多对植、行植,而在自然式园林中则采用不对称的自然式配置,充分发挥植物材料的自然姿态。根据局部环境和在总体布置中的要求,采用不同形式的种植形式,如一般在大门、主要道路、整形广场、大型建筑附近多采用规则式种植,而在自然山水、草坪及不对称的小型建筑物附近采用自然式种植。

    如右图:不同位置种植的植物形态、大小是不同的,才能创造出协调、多彩的景观。

    (二)考虑四季景色变化

    园林植物的景色随季节而有变化,可分区分段配置,使每个分区或地段突出一个季节植物景观主题,在统一中求变化。在重点地区,四季游人集中的地方,应使四季皆有景可赏,即使一季节景观为主的地段也应点缀其它季节的植物,否则一季过后,就显得极为单调。

    (三)全面考虑植物在观形、赏色、闻味、听声上的效果

    (四)配置植物要从总体着眼

    在平面上要注意配置的疏密和轮廓线,在竖向上要注意树冠线,树林中要组 织透视线。要重视植物的景观层次,远近观赏效果,远观常看整体、大片效果, 如大片秋叶,看才欣赏单株树型、花、果、叶等姿态。更主要的还是要考虑庭园种植方式的配置,切忌苗圃式的种植。配置植物要处理好与建筑、山、水、道路的关系。植物的个体选择,也要先看总体,如体型、高矮大小、轮廓,其次才是叶、枝、花、果。

    三、选择适合的植物种类,满足植物生态要求

    按照绿地的功能和艺术要求选择植物种类,例如行道树满足主要功能蔽荫的同时,要求选择树干高,容易成活、生长快、适应城市环境、耐修剪、耐烟尘的树种。而绿篱要求选择上下枝叶茂密,耐修剪能组成屏障的树种。种在山上的植物,要求耐干旱,并要衬托山景。水边植物要求能耐湿,且与水景相协调。在纪念性园林中,可以种些象征纪念对象性的树种和被纪念人所喜爱的树种等。要满足植物的生态要求,要使植物能正常生长,一是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使种植植物的生态习性和栽植地点的生态条件基本上得到统一,另一方面就是为植物正常生长创造适合的生态条件。选择植物应以当地乡土植物为主,也可采用引种驯化成功的外地优良植物种类,或能够创造满足所要求生态条件的外地植物。

    四、种植的密度和搭配

    树木种植的密度是否合适直接影响绿化功能的发挥,从长远考虑,应根据成年树木树冠大小来决定种植距离。如想在短期就取得好的绿化效果,种植距离可近些。一般常用快、慢长树适当配置的办法来解决远近期过渡的问题,但是树种搭配必须合适,要满足各种树木的生态要求,否则得不到理想的效果。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景观设计切片山景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如有疑问,可拨打网站上的电话,或添加微信。


    推荐阅读:

    景观设计ppt排版(景观设计ppt排版图)

    别墅景观设计案例(别墅景观设计案例汇报ppt)

    南京小西湖景观设计(南京小西湖景观设计图)

    策划营销推广方案(策划营销推广方案怎么写)

    视频创作理念都写什么内容(视频创作理念都写什么内容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