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页
SERVICE 服务产品
XINMEITI 新媒体代运营
CASE 服务案例
NEWS 热点资讯
ABOUT 关于我们
CONTACT 联系我们
创意岭
让品牌有温度、有情感
专注品牌策划15年

    景观设计参考标准文献(景观设计参考标准文献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3-03-10 04:44:19     稿源: 创意岭    阅读: 138        问大家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景观设计参考标准文献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景观设计参考标准文献(景观设计参考标准文献怎么写)

    一、园林景观设计主要技术标准是什么

    与园林景观设计相关的规范有: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2006年4月1日发布实施);

    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建设部建设规范(1995)333号文发布);

    4、《城市绿化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00号;

    5、《苗木采购规范》;

    6、《种植规范》;

    7、《养护规范》;

    8、《城镇规划绿化计划及环境卫生规范》;

    9、《城市规划法》;

    10、国家和行业现行的施工及验收规范和相关法规、规范、标准。

    二、建筑参考文献

    建筑参考文献

    文献意思为有历史意义或研究价值的图书、期刊、典章。下面我为大家带来建筑参考文献,希望大家喜欢!

    建筑参考文献 篇1

    (一)建筑设计部分

    [1] 国家标准. 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 50001-2001).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2] 国家标准. 建筑制图标准(GB/T 50104-2001).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3] 国家标准.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 16-87).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4] 教材.房屋建筑学

    同济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东南大学、重庆大学合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二)结构设计部分

    [1] 国家标准.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国家标准.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 国家标准.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4).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 国家标准. 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03).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5] 国家行业标准. 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CECS102:2002).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6] 国家标准.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50018-2002).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7] 国家标准. 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 50105-2001).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8]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钢结构设计制图深度和表示方法(03G102). 北京: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2003

    [9] 龚思礼主编. 建筑抗震设计手册(第二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0] 《钢结构设计手册》编辑委员会.钢结构设计手册(第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1] 《轻型钢结构设计手册》编辑委员会编. 《轻型钢结构设计手册》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2] 陈绍蕃. 钢结构(上).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3] 陈绍蕃、顾强编著. 钢结构(下).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4] 丰定国、王社良主编. 抗震结构设计(第2版). 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15] 梁兴文、史庆轩主编.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三)地基基础设计部分

    [1]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2] 国家标准.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 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 J 220-2002)

    [4] 国家标准.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 50025-2004).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6] 《土木工程专业岩土工程方向边坡支护课程设计指导书》(韩晓雷编) [8] 华南理工大学等编著. 地基及基础(第三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9] 陈仲颐、叶书麟编著. 基础工程学.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10] 史佩栋、高大钊主编.高层建筑基础手册.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11] 沈杰.地基基础设计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12] [美]H.F.温特科恩、方晓阳主编.钱鸿缙、叶书麟等译校.基础工程手册.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建筑参考文献 篇2

    Nor Berg-Schulz,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K. Lynch,城市意向[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童林旭,地下空间与城市现代化发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刘晓晖、杨宇振,商业建筑[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曾坚、陈岚、陈志宏.,现代商业建筑的规划与设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杨贵庆,城市社会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布恩(美),心理学原理和应用[M],知识出版社,1985;

    魏伦杰,张卫华,关注城市地下商业建筑的安全性与舒适性[J].四川建筑,2007 年第 27 卷;

    I. L. Mcharg,设计结合自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高履泰,光环境的剖析,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照明工程学报 200(04);

    王紫雯、涂银霞,城市居住环境中的人文要素研究以杭州市的人居环境调查为例,建筑学报,2002. 1. p40;

    韩晶,张宇星,城市流线空间连续性设计的方法.规划师,2004, 09 : 90-93;

    童林旭,地下空间概论,地下空间,2004 年 3 月,24 (1):133-142;

    童林旭,地下空间与未来城市,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 年 06 月,1 (3 ) : 323-328;

    束昱、彭方乐,地下空间研究的新领域一一地下环境心理学、地下空间,1990,1(3);

    王保勇,束昱,影响城市地下空间环境的因素分析,同济大学学报,2000,28(6) : 656-660;

    陈秋琼,改善室内空气环境的几种方法,上海建设科技,2000,03;

    [美]吉迪恩、S、格兰尼,[日]尾岛俊雄.城市地下空间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赵景伟,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居环境与地下空间利用.隧道建设,2008,28 (2); 154-157;

    建筑参考文献 篇3

    [1]王永志.电力建设企业起重机械安全管理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2

    [2]王坤.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与实践[D]重庆:重庆大学,2007.

    [3]杨帆.基于模糊评价的工程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

    [4]戴牡巧.基于RFID技术的施工现场危险源辨识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4

    [5]高向阳,秦淑清.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与技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6]周蓉.企业安全事故风险预警体系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7]陈少荣.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与控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1

    [8]任敏.基于危险源识别与评价的.建筑施工安全预警系统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9]田翰之.建筑生产安全事故统计指标体系创新及应用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

    [10]彭蔚锋.建筑工程坍塌事故危险源分析与评价研究[D]南京:南京工业大学,2012

    [11]乔元路.高层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1

    [12]李玉红.建筑工程项目安全风险管理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08

    [13]梅牡丹.基于灰色理论的建筑施工事故的预测研究[D]合肥:安徽理工大学,2011

    [14]乔团.基于复杂系统脆性理论的建筑施工安全事故控制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15]张霞.港口施工危险源评价方法应用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

    [16]侯茜,秦洁璇,李翠平.安全生产预警综合分析与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06:92-97

    [17]赵平,裴晓丽,薛剑.基于信息融合的建筑施工安全预警管理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10:106-110

    建筑参考文献 篇4

    [1]林源.古建筑测绘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高珊珊.基于三维激光扫描仪的点云配准[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8

    [3]刘洋.基于编码结构光的三维扫描仪原型系统研发[D]杭州:浙江大学,2005

    [4]杨永.古建筑数字化保护关键技术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0

    [5]冯钧森.古建筑测绘技术与方法[J]企业家天地,2009

    [6]李杰,周兴华,唐秋华等.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数字城市中的应用[J]海岸工程,2011,30(3):28-33

    [7]王莫.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故宫古建筑测绘中的应用研究[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1,(6):143-156

    [8]白成军.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古建筑测绘中的应用及相关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9]谢武强,宋杨,王峰,罗峰.三维激光扫描仪在建筑物立面测量中的应用[J]城市勘测,2013,(1):12-14

    [10]王其亨.古建筑测绘[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1]邓烨,欧阳恬之.古建筑测绘方法研究[J]建筑史论文集,2003,3.(20)

    [12]沙黛诺.古建筑测绘方法和技术的适用性和可靠性[D]天津:天津大学,2009

    [13]曹勇.全站仪和三维激光扫描仪在古建筑测绘中的应用及比较[J]广东建材,2011,5:10-12

    [14]丁宁,王倩,陈明九.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古建保护分析与展望[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2,25(3):274-277

    [15]王潇潇.地面三维激光扫描建模及其在建筑物测绘中的应用[D]长沙:中南大学,2010

    [16]李宝瑞.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古建筑测绘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2

    [17]张远智,胡广洋,刘煜彤,王庆洲.基于工程应用的三维激光扫描系统[J]公路运输文摘,2001(9):38-40

    建筑参考文献 篇5

    [1]毕沅(清):《续资治通鉴》卷52

    [2]孙科.广州市政忆述.中国现代史专题研究报告.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1978

    [3]胡宗宪(明):《海防图论》,《中国兵书集成》,解放军出版社,1987:290

    [4]陈梦雷(清):《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广州府部汇考》

    [5]任果、常德:《番禺县志》(清,乾隆)

    [6]屈大均(清):《广东新语》,《恭岩札记》

    [7]张九龄(唐):《曲江集》卷一七《开凿大庾岭路序》:130

    [8]张廷玉(清):《明史》卷七五《职官志四·递运所》

    [9]梁廷桁(清):《越秀书院志》,(转引自《南汉书》,《夷氛纪闻》)

    [10]粱廷楠(清):《粤海关志》,第50页,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校注本

    [11]王在晋(明):《海防幕要》,《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564

    [12]陈寿(晋):《三国志·吴志·陆胤传》卷六十一·吴书十六·潘浚陆凯传第十六

    [13]黄培芳(清):《羊城西关纪功录》,《番禹册金录》,《嘉庆七年会试齿录》

    [14]陈薇著.走在运河线上--大运河沿线历史城市与建筑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15]郭松义、李新达、李尚英著.清朝典章制度.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

    [16]傅熹年著.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建筑参考文献 篇6

    [1]黄成铭,杨忠智.铁路运输建设项目应开展后评价[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9,(4):30-33

    [2]张飞涟,周继祖.铁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理论体系的`研究[J]综合运输,2010(12):25-28

    [3]黄恺.积极开展商业房地产项目后评价[J]城市开发.2011(10):76

    [4]汪红霞,商业地产项目引入后评价的探讨[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9.19(6):93-95

    [5]曲琳莉.正确进行商业房地产项目后评价研究[J]特区经济.2011(10),299

    [6]曾珍香.可持续发展协调性分析[J]系统工程观论与文践,2011(3):18-21

    [7]倪枫杰,黄金枝.工秤项目后评价研究综述[J]建筑技术开发,2009,31(11):103-106

    [8]许晓峰,肖翔.建设项目后评价[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

    [9]张三力.项目后评价[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0]王五英,于守法,张汉亚主.建设工程项目社会评价方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11]王超.项目决策与管理[M]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5

    [12]牛志平,朱,何孝贵.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后评价体系研究[J]都市快轨交通,2010,19(3):25-27

    [13]刘月明.建设工程项目效益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判据分析[J]北京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6(3):36-38

    [14]刘荣刚.建设工程项目后评价[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15]张炯,贾仁甫,郭永利.房地产项目后评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J]当代经济,2008(10),151

    [16]黄昀,黄文杰.项目财务后评价的一点探讨[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l.8(12):68-71

    建筑参考文献 篇7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M]2005

    [2]张京成主编.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6)[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3]约翰·霍金斯.创意经济:如何点石成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4]牛维麟主编.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8]姜奇平.创意产业经济学的批判.互联网周刊.2006.4.3

    [6]张京成主编.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7[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7]Scott A. New industrial space, London: Pion,1988

    [8]丝奇雅·沙森.全球城市[M]北京: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9]厉无畏编.创意产业导论.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10]姚为群.全球城市的经济成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1]张京城主编.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9).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3

    [12]朱介鸣.市场经济下的中国城市规划.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7

    [13]段勇.当代美国博物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建筑参考文献 篇8

    [1](法)埃德加·莫兰.秦海鹰译.方法:思想观念--生境、生命、习性与组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55.

    [2]李传统.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54,101.

    [3]王侠.发展可再生能源[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7-9.

    [4]杨平.环境美学的谱系[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7:1-162.

    [5]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63-64.

    [6]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60.

    [7](美)阿摩斯·拉普卜特.黄谷兰译.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言语表达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3-7,22-37,62-63.

    [8]潘知常.我爱故我在:生命美学的视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9](德)鲁道夫·奥伊肯.生活的意义与价值[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68.

    [10]俞孔坚.以土地的名义:对景观设计的理解[J]建筑创作,2003(07):28.

    [11]裴丹.绿色基础设施建构方法研究评述[J]城市规划,2012,36(5):84.

    [12]陈洁萍,葛明.景观都市主义谱系与概念研究[J]建筑学报,2010(11):3.

    [13]曾繁仁.当然生态美学观的基本范畴[J]文艺研究,2007,(4):15-22.

    [14]俞孔坚的.低碳美学下的新桃园憧憬[J]园林,2011(03):44-48.

    [15]秦书生.复合生态系统自组织特征分析[J]系统科学学报,2008,16(2):45.

    [16]俞孔坚.景观的含义[J]时代建筑,2002(1):16.

    建筑参考文献 篇9

    [1]苏为华. 多指标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 2001.

    [2]王勇,李广斌. 中国城市群规划管理体制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

    [3]阿瑟·塞西尔·庇古. 福利经济学[M]华夏出版社,2007.

    [4]谭显明. 转型期我国城市管理研究[D]湖南大学, 2012.

    [5]张淑杰. 城市经营理论与实践研究[D]2006.

    [6]闫龙飞. 准公共品非政府性供给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

    [7]向春玲: 中央党校“城镇化与城市运营”课题组,2012.

    [8]张艳玲. 历史文化村镇评价体系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

    [9]朱铁臻. 城市发展学[M]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

    [10]陈岩松. 城市经营[D]同济大学,2007.

    [11]张超. 城市准公共物品供给主体多元化研究[D]重庆大学,2010.

    [12]兰潇. 城市设计方案评价体系初探[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13]张淑杰. 城市经营理论与实践研究[D]同济大学,2006.

    [14]赵燕菁. 从城市管理走向城市经营[J]城市规划,2002,26(11):7-15.

    [15]王春艳. 城市概念规划理论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

    三、景观设计方法的内容简介

    《景观设计方法》旨在介绍景观设计的理论基础、内容、特点、原则和方法、表现及流程等专业设计知识,以期使读者掌握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认识景观设计的本质,进而达到运用景观设计原理来进行设计的目的。《景观设计方法》以国内现代景观设计代表性实例为素材线索,深入浅出地探讨,阐述了居住区、城市公园、城市道路、河岸、校园、工业园区、风景名胜区等各类典型景观设计及其基本原理和方法步骤。《景观设计方法》结合教学实践,图文并茂,具有可读性与实用性。

    《景观设计方法》可作为高等院校的城市规划没计、环境艺术设计等相关专业学生学习用书,也可作为景观设计人员和相关人员的参考资料。 前言

    第1章 景观设计的理论基础

    1.1 景观与景观设计

    1.2 中国传统的景观设计

    1.2.1 中国哲学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1.2.2 中国传统园林的艺术特征

    1.2.3 中国古典园林的表现手法

    1.3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主要理论与实践

    1.3.1 英国的景观设计

    1.3.2 美国的景观设计

    1.3.3 拉丁美洲的景观设计

    第2章 景观设计的内容

    2.1 地形设计

    2.1.1 地形设计的作用及影响因素

    2.1.2 新技术的运用及表达方法

    2.2 植物景观配置设计

    2.2.1 植物景观配置设计的流程

    2.2.2 植物景观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2.2.3 植物造景的主要手法和注意事项

    2.2.4 植物造景的发展趋势

    2.3 地面铺装设计

    2.3.1 铺装的功能

    2.3.2 铺装设计的特性

    2.3.3 铺装营造意境的设计要素

    2.4 水景设计

    2.4.1 水景设计的历史渊源

    2.4.2 水景的类型

    2.4.3 水景设计的影响因素

    2.5 景观小品设计

    2.5.1 景观小品的类型

    2.5.2 景观小品在公共环境中的应用现状

    2.5.3 景观小品设计注意事项

    第3章 景观设计的特点、原则和方法

    3.1 景观设计的特点

    3.2 景观设计的原则

    3.3 景观设计的方法

    3.3.1 景观设计的思维方法

    3.3.2 景观设计的艺术构图方法

    3.4 景观设计方法应用的案例分析

    3.4.1 设计思维与方法

    3.4.2 南京市玄武湖风景区总体规划

    第4章 景观设计表现及流程

    4.1 景观设计步骤

    4.1.1 客观合理的全面分析

    4.1.2 明确项目的定位

    4.1.3 制订项目发展战略

    4.1.4 确立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4.2 景观设计流程

    4.2.1 设计准备阶段

    4.2.2 设计构思阶段

    4.2.3 初步方案设计及方案的确立与深化阶段

    4.2.4 施工监理阶段

    4.3 景观设计表现技法

    4.4 景观设计图的构成及范例

    4.4.1 设计构思草图

    4.4.2 设计方案图

    4.4.3 景观施工图

    4.5 景观工程概预算

    4.5.1 概念及目的

    4.5.2 预算定额

    4.5.3 计算方法

    4.5.4 实例分析

    4.6 景观工程设计施工合同

    第5章 居住区景观设计

    5.1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概述

    5.1.1 居住环境的变迁与发展

    5.1.2 居住区的组织构成

    5.1.3 影响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因素

    5.1.4 居住区景观结构布局

    5.2 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原则

    5.3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及方法

    5.3.1 居住区绿地景观设计

    5.3.2 居住区种植景观设计

    5.3.3 居住区道路景观设计

    5.3.4 居住区公共环境设施景观设计

    5.3.5 居住区环境小品景观设计

    第6章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6.1 公园的基本知识

    6.1.1 公园的演进

    6.1.2 公园的范围

    6.1.3 影响公园景观规划设许的因素

    6.2 城市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要素及在设计中的运用

    6.2.1 地形

    6.2.2 水体

    6.2.3 植物

    6.2.4 建筑及建筑小品

    6.3 城市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基本形式和形态构成

    6.3.1 公园设计中的形式美手法

    6.3.2 公园设计中的形态构成

    6.4 城市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一般方法及原则

    6.4.1 城市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特点

    6.4.2 城市公园景观规划方案设计的方法

    6.4.3 城市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第7章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

    7.1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概论

    7.1.1 城市道路景观的构成模式与要素

    7.1.2 城市道路绿地景观的类型

    7.1.3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原则

    7.1.4 道路景观设计的程序

    7.2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

    7.2.1 道路绿带景观设计

    7.2.2 街头绿地景观设计

    7.2.3 林荫道景观设计

    7.2.4 步行街景观设计

    7.2.5 高速公路景观设计

    7.2.6 交通岛景观设计

    7.2.7 滨水带道路景观设计

    第8章 河岸景观设计

    8.1 河岸景观概述

    8.1.1 河岸景观的相关概念

    8.1.2 河岸景观的类型及空间构成

    8.1.3 河岸景观的主要功能

    8.1.4 河岸景观设计的主要内容

    8.2 河岸景观细部要素设计

    8.2.1 河岸景观细部要素的构成

    8.2.2 河岸景观细部要素设计原则

    8.3 河岸景观设计原则

    8.4 河岸景观设计方法及步骤

    8.4.1 “绿荫里的红飘带”案例项目背景与概况

    8.4.2 现状调查与分析评价

    8.4.3 定位景观功能,确定发展目标,确立核心理念

    8.4.4 河岸景观规划的原则

    8.4.5 从整体向细部拓展,制订设计框架,定位细部节点设计

    8.4.6 河岸景观设计方法与法则

    8.4.7 河岸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

    第9章 校园景观设计

    9.1 校园规划和景观设计理论

    9.1.1 校园景观设计的概念

    9.1.2 校园不同空间的景观设计

    9.2 校园景观设计的内容与特点

    9.2.1 校园景观设计的内容

    9.2.2 校园环境景观设计要点

    9.3 校园景观设计的原则

    9.3.1 以人为本原则

    9.3.2 连续性原则

    9.3.3 文化性原则

    9.3.4 整体性原则

    9.3.5 多样性原则

    9.3.6 可持续原则

    9.4 校园景观构成要素

    9.4.1 自然景观

    9.4.2 人工景观

    9.5 校园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9.5.1 总体概况

    9.5.2 设计依据

    9.5.3 规划原则

    9.5.4 景观处理和总体布局

    9.5.5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和设计图样

    第10章 工业园区景观设计

    10.1 工业园区概述

    10.1.1 工业园区的概念

    10.1.2 工业园区的分类和特点

    10.2 工业园区景观设计相关理论

    10.2.1 工业园区景观设计的概念

    10.2.2 工业园区景观设计的特点

    10.2.3 工业园区景观建设目标

    10.3 工业园区景观设计方法

    10.3.1 工业园区景观设计的理念

    10.3.2 工业园区景观设计构成要素分析

    10.4 规划案例——广西崇左湘桂糖厂工业园景观设计

    10.4.1 项目背景

    10.4.2 崇左工业园功能布局

    第11章 风景名胜区景观设计

    11.1 风景名胜区景观设计的相关概念

    11.1.1 风景名胜区定义

    11.1.2 风景名胜区发展概述

    11.1.3 风景名胜区景观特点

    11.2 风景名胜区景观设计要素

    11.2.1 社会要素

    11.2.2 物质要素

    11.3 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

    11.3.1 新材料的选择

    11.3.2 新技术的应用

    11.4 广西南宁状元泉景区设计

    11.4.1 青秀山风景名胜区基本概况

    11.4.2 状元泉风景区规划总纲

    11.4.3 景区专项规划

    11.5 广西南宁青秀山旅游区凤凰台建筑景观设计

    11.5.1 项目概述

    11.5.2 规划目标

    11.5.3 设计理念

    11.5.4 总体规划及节点分析

    参考文献 景观设计艺术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由城镇建筑文化积累而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的一种艺术,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的设计,是现代社会对广大建筑师、设计师、艺术家提出的严峻的挑战。由于现代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出现了能源危机、生态恶化、人口膨胀等问题,已使人们不得不更加关注城市的环境。面对急速变化的时伐,面对新的生活方式的涌现,人们正不断确立新的环境体系的价值观,以种种新的理念超越技术、艺术、经济、政治等领域;延伸到更高的层面,不仅需要创造悦目的环境,而且需要创造悦心而又健康的环境。

    景观设计参考标准文献(景观设计参考标准文献怎么写)

    四、分析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原生态环境

    分析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原生态环境

    园林景观设计是指利用各种自然要素或人工要素创造和安排环境空间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和享受的手段,下文来浅析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原生态环境。

    摘要: 园林景观设计已经渗透到城市和住宅建设的各个方面,从花园、庭院、公园到城市广场、街道、街头绿地、校园、社区等,无不被景观设计所覆盖。作为设计师该用怎样的心态和方式处理好园林景观与“原生态环境”的关系?怎样做到“功能性、艺术性、生态性”的完美结合?我们的观点是:绿色的不一定是生态的,在利用大自然的同时,一定不要忘记善待大自然。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原生态环境

    Abstract:Landscape design has penetrated into cities and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each aspect, from garden, the garden, park in the city square, streets, street greening, campus and communities, all without exception is covered landscape design. As a designer should use the mentality of how and way to handle good landscape and the "original environment" relationship? So how to achieve "functional sex, artistic, ecology" perfect combination? Our idea is that: the green is not necessarily the ecological, in using nature at the same time, don't forget the good nature.

    Keywords:landscape;design;origi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1园林景观设计及我国园林景观设计的现状

    园林景观设计是指利用各种自然要素或人工要素创造和安排环境空间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和享受的手段,它是以空间审美为主导的、艺术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学科,以物质化的手段表现出文化的精神价值。具体地讲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运用园林艺术和工程技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植物、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造美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游憩境域的过程。通过园林景观的设计,使环境具有美学欣赏价值、日常使用的功能,并能保证生态可持续性发展,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和价值取向及设计者个人的审美观念。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我国的城市建设在过去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以牺牲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为代价,原生态的美在新城市规划建设中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人工山水;原本自然天成的山、水、湖、石等生态环境,换来的是一马平川的地形或人工堆砌的小山,从而体现出了园林景观、建筑、环境的不和谐性。当代景观设计师面临挑战是那些越来越多的看来毫无价值的废弃地、垃圾场、或其它被人类生产生活破坏了的区域,这与我们前辈的情况完全不同,他们有更多的机会选择那些具有良好潜质的地块,具有造园价值的土地,进行锦上添花。因此,今天的景观设计师更多地是在治疗城市伤疤,用景观的方式来修复城市的肌肤,促进城市各个系统的良性发展,为人类提供一个安全、洁净、舒适、美丽的生活空间。功能合理、满足了不同人广泛的使用需要的作品,意味着是高效的,而一定的.资源投入产生了最大的效益,也意味着符合一定的生态原则;人类的资源是有限的,最容易得到的资源就是通过高效利用现有资源而节约下来的那部分资源,所以生态主义已经从一种实验或意识变为一种与经济密切相关的因素;而艺术的作品,意味着具有引人注目的潜质,它可以改善一个地区的视觉环境,提升一个地块的价值,这又与社会经济联系在一起。因此具有合理的使用功能、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及高质量的艺术水准的现代景观是当今许多设计师们必须追求的。目前,从城市规划、园林景观设计及建筑设计与施工来看,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在设计或规划中忽略了原生态的保护对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性,设计中往往是对原生态是一种破坏。主要体现在原生态的山体、水系、自然植被等生态环境的破坏,如:在建设中推掉原生态山体而重建人工山体等。

    2)在施工过程中因施工不当对原生态环境的破坏和造成环境污染,使生物栖息地逐渐消失,造成生态的不平衡性,最终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3)在设计和施工中不注重原生态环境的充分利用,而一味注重景观的再造,不注重资源的再利用,造成工程成本造价的提高,造成不必要的投资和浪费。

    4)在设计与施工中对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的破坏。

    2原生态环境的特征及相对性

    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原生态环境是指一切在自然条件下生存的东西,是生物和环境之间和谐共生的一种生存发展状态。它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开放系统,不仅包括了各种资源、气候、地貌、水文、土壤等自然条件,并且还蕴含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地域、人文生态文化。今天人们认为只要是依山傍水、树木覆盖的景观设计就是原生态环境的设计;只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形成的绿色景观效果,就是生态意义上的“绿色”,其实不然,真正的绿色原生态设计就是最少限度地向自然索取,最大限度地与自然和谐相处。一般来说,人为建造的任何环境,无论多么“生态”,都不可避免地要改变甚至破坏原有的自然条件,而环境原始的自然风貌和自然条件是最最“生态”的。因为它按照自然规律,经过千百年自然选择和淘汰之后发展、演化起来的。这样的“自然”一旦加入人为因素,必然要使用“人工”材料,留下“人工”痕迹,这样肯定会改变甚至阻断“自然进程”,从而对环境的原始生态形成各种干扰。在这个意义上讲,所谓“原生态环境”并不是完全“原生态”的,其中也包含人对自然的改造和加工。“人为”因素对自然的改造和加工并不应该完全被排斥,因为纯粹的生态环境固然良好,但这种环境并不一定适合人的生存和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为了获取更有利于“人”的生活环境,来改变自然——这无可厚非。不应当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而应将人看作自然系统中的一个因子。问题的关键是:人们“改变”自然后创造出的新环境对自然是不是友好?是不是合乎自然规律和生态原则?设计应该是人为的过程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对环境的破坏达到最小。那么到底这样的破坏减少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是最小,这个度的把握是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定论。因此狭义的原生态环境是相对的,应当是在现有的知识和技术条件下朝这一方向努力的园林景观设计。

    3原生态环境设计的原则

    对场地原有元素的保留和对原有材料的再利用作为一种生态的景观设计手法自20世纪70年代一直受设计师的青睐。生态设计的最直接的目的是资源的连续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反对只讲过去,不讲现在和未来,在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自然效益的同时应做到将设计理念及设计原则贯穿项目的始终。

    具体地讲就是遵循生命的规律,如反映生物的区域性;顺应基址的自然条件,合理利用土壤、植被和其他自然资源;依靠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日光、自然通风和降水;选用当地的材料、特别是注重乡土植物的运用;注重材料的循环使用并利用废弃的材料,以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减少维护的成本;注重生态系统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建立;发挥自然自身的能动性,建立和发展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体现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减少人工的痕迹。这些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但具体到每个设计,可能只体现了一个或几个方面。通常,只要一个设计或多或少地应用了这些原则,都有可能被称做“生态设计”。

    4对自然友好的得与失—以云南丽江原生态环境设计规划为例

    对一个城市来说,在其形成的初期,由于生产力比较低下,人们会自觉地沿着原始地形,顺应自然条件尽量少动土方,节省建设成本,同时又使城市的风貌和景观比较丰富,而且少有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这样的城市就是对自然友好的城市,是懂得如何与自然相处的城市。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空间的不断拓展,这种最初的对自然的友好已经越来越少见。我们现在的城市建设,由于可以凭借各种技术手段,所以不仅有能力而且有条件将自然原有的一切改变得面目全非,并且完全将人的主观意图强加于自然,使自然成为人的意志的产物。回过头来权衡得失:它也许在某种程度上给了人们方便感。但与此同时,为修补给自然系统造成的损害,人们所要付出的代价常常会远远超过享用到的舒适与方便,我们的确得到了很多,但我们失去得更多。除自然环境外,不仅仅是“文化景观”,而是城市的历史和性格。在我国众多的名胜古迹中也有一部分完美的原生态设计经典,如活着的世界遗产—— 丽江古城就是最好的案例。

    具有800年历史的丽江古城是一个鲜活的、不断生息运转的多民族聚居的城市,这在中国的99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是首例,在世界也属罕见。丽江虽具多民族文化精髓,却不失纳西民族之风采。古城位于中国云南省西北部丽江县境内,它始建于宋末元初 ,明时具规模。占地面积38km2,“城依水存,水随城在”,规划区内没有规矩的道路网,而是依山就水,不求方正,不拘一格地随地形水势沟渠建房布街;道路亦结合水系坡势而建,曲径通幽,不求平直,形成空间疏朗和谐的街景。最值得骄傲的是丽江古城不是死城,它现在生活着6000多户居民,商业活动频繁,仍是丽江地区、丽江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丽江的原生态是未经人工改造的自然景观,保持着最初始的原始自然风貌。原生态的自然美没有处处渗透着人为创造因素,彰显着人类的本质力量,也不像共生态的自然美那样暗藏着人类的巧设,达到了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的神妙融合,原生态景观的自然美是自然本身和谐本质的一种显现。优美的生态环境是本旅游区吸引游客的最基本要素,为切实把景区保护养育成自然环境优美、远离城市喧嚣的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胜地,制定了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其中,旅游区生态保护包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对旅游区整体环境的保护;本区的核心景观是优美的自然山水风光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因而在开发建设时从用地布局、景观设计、旅游项目设置及游线组织等方面牢牢贯彻“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实现休闲度假业的可持续发展。运用原生态景观手法营造回归丽江过去的繁荣,同时也明确阐述了原生态景观的含义,即在自然状态下,未受人为人工影响、干扰原生态景观或生态原状景观,其中的自然与物种的多样性是原生态景观的表现手段之一。对古镇改造的过程,也是对怎样实现传统、现代、原生态以及地域特色有机融合的探索过程。为丽江带来经济上与社会上的多项效益,使其成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新型和谐旅游景区,这一系列的举措值得我们在园林景观原生态环境设计中得以借鉴。

    参考文献:

    [1]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人民出版社,1999.

    [2]寥志豪.以苏州为中心苏州史话.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

    [3]王毅.园林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

    [4]李嘉球.苏州状元.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

    [5]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12.

    [6]邓显渝.园创景观实践.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4.

    [7]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12.

    [8]胡长龙.城市园林绿化设计.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9]章采烈.中国园林艺术通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景观设计参考标准文献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如有疑问,可拨打网站上的电话,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推荐阅读:

    盐城别墅景观设计作品(盐城别墅景观设计作品图)

    景观设计效果图手绘(景观设计效果图手绘线稿)

    宝山亭子景观设计案例分享(亭子宝顶图片)

    中国茶艺景观设计(茶叶景观设计)

    稿定设计免费模板(稿定设计免费模板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