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页
SERVICE 服务产品
XINMEITI 新媒体代运营
CASE 服务案例
NEWS 热点资讯
ABOUT 关于我们
CONTACT 联系我们
创意岭
让品牌有温度、有情感
专注品牌策划15年

    绿色农田景观设计(绿色农田景观设计图)

    发布时间:2023-03-10 06:08:59     稿源: 创意岭    阅读: 73        问大家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绿色农田景观设计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绿色农田景观设计(绿色农田景观设计图)

    一、现代农田景观格局

    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精准农业要求农业集约化,可能导致原动植物生境破碎化、田块扩大、植被类型减少和农田景观中动植物多样性急剧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可能通过削弱生态系统天敌与害虫间自调节功能,降低农业可持续性[76]。在现代农业景观中,农田景观格局仍然是控制农作物和其他物种时空分布和生态学过程重要的因素,其景观格局变化受自然环境、农作系统、农业耕作活动、社会经济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而景观格局的变化又能反映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农业景观格局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

    2.3.2.1 农田斑块内部均质性增强,生物多样性显著降低,田面平坦,形状规则

    精准农业的实施重要条件是作业对象的标准化,在作物品种选择、品种布局、栽培方式、栽植密度等环节上,要求同一作业农田斑块的农作物的一致性和田面平整,清除田块内残留的其他斑块和障碍物,田块规则化,利于机具的生产作业。这些要求已经在机械化作业实施中得到体现和证明,机械化使农业景观趋于一致或相似[50]。在育种环节上,要求农作物品质适合精准农业的管理要求,进行工厂化精准育种,标准化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和加工等,使农作物田间生长形态均质和分布密度一致。另外,在田间管理环节上,为实现平衡施肥精准化、灌溉精准化、病虫害防治精准化和作物收获精准化等作业的高精度要求,需要对现有农田基质条件不断改造,使农田斑块基质达到均质。

    图2-1 芬兰东部地区农田景观格局变化示意图

    2.3.2.2 农田廊道结构简单化,各种生态流稳定、畅通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田中小的或零星的斑块(如林地、防护林、沟渠、草地等)大量地从现代农业景观中消失。伴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增加,田块边缘带急剧减少,如防护林和沟渠密度在减少(图2-1)[49]。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必然促进农田景观格局的演变,其中变化最大的算是廊道结构。按照精准农业生产要求,仅灌溉精准化方面就需要积极发展节水灌溉,对原有灌溉系统提出挑战,固定的明渠将消失,被地下暗管、喷灌、滴灌、微灌等节水设施取代。从适合精准农业作业角度出发,部分为小农具和人畜服务的田间道路会被整理为农田,部分田间道路将拓宽改造适宜大型农机具作业,由较宽廊道围成的农田斑块规模扩大,各种生态流更加稳定和畅通。

    二、中捷友谊农场农田景观特征与演变

    2.6.2.1 建场前农田景观格局

    黄骅县朱庄子、胡庄子以东,石碑河与黄浪渠两侧地带,约有盐荒地133.33 hm2,此带土壤成土母质为河流三角洲冲积物,从许多剖面表层可看到冲积的痕迹与深浅交错的层次,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尚未完全风化的淡水生物遗体。在地表以下1~3 m多为重壤土,亦未发现海底沉积物,从而,说明此地的冲积年代是较为久远的。

    区内村庄系450年前明朝永乐年间迁居于此,此时,因距海近,均以晒盐为生,地面生草约在350年前,群众的点片垦荒与饲养畜牧等农事活动约在250年前。自1948~1950年开挖了石碑河及黄浪排水渠后,减轻了沥水对此地区淹没侵蚀为害的程度,地表植被因而有所好转,盐土面积也逐渐缩小,地表野生植物群落主要为草甸型植物和沼泽性植物(图2-3)。

    1955年9月沧县专区在此成立了“黄骅县大港垦改指挥部”开始进行荒地勘查工作,于1956年先在邢庄科一带建成第一分场,此分场的毛面积为6200 hm2,净耕地面积为4400 hm2

    朱德元帅在访问捷克斯拉伐克共和国期间,捷克斯拉伐克共产党和政府赠送我国约可装备一个(0.47~0.67)×104 hm2国营农场用的全套机械、机具设备,经农业部与河北省研究,拟将该项机械、机具全部拨给黄骅农场。

    为了对捷克斯拉伐克共和国的人民和政府这一无私的援助表示感谢与促进中捷两国友谊,农场拟定名为“国营中捷友谊农场”,并将原计划建场毛面积扩大至9373.05 hm2,净耕地面积增至7182.12 hm2,以充分发挥机械、机具效能[88]

    2.6.2.2 1956年建场的农田景观格局

    1956年根据建场要求,开展农田景观规划设计,农田景观格局特征如下(图2-4):

    (1)沟渠:在满足土壤改良要求与适当照顾机耕的条件下,采用灌排分离体制,按干、支、斗、农四级标准设置,其中:黄浪渠为灌溉干渠,石碑河为排水干沟;干渠(沟)以下,每隔7000 m设南北方向的灌排支渠(沟)各一道;支渠(沟)以下,每隔1200 m设东西方向的灌排斗渠(沟)各一道;斗渠(沟)以下,每隔78 m或156 m设灌排农渠(沟)各一道(第一灌溉支渠(排水支沟)范围内农渠(沟)间距为78 m;第二三灌溉支渠(排水支沟)范围内农渠(沟)间距为156 m)。每一农渠(沟)范围内净耕地面积一般为6.8~14.7 hm2 左右。

    图2-3 1956年中捷友谊农场建场前农田景观格局

    依据场区地形坡向、地面径流方向及黄浪渠、石碑河影响,推测地下水流向自西往东流。据此,场内农渠(沟)均布置为南北方向,既有利于地下水排除,且使农作物耕作亦成南北方向,有利于作物增产。

    此外,为有效降低地下水位,农沟一般深1.5~1.7 m;斗沟深1.8~2.0 m;支沟深2~2.2 m,以保持地下水位在地表以下1 m左右。

    (2)道路:场内各级道路设置,是结合渠系规划进行的,但为保持路面干燥与便于生产,各级道路均布设在排水沟靠近田区的一侧,根据交通运输需要,分为三级(图2-5):

    图2-4 1956年中捷友谊农场农田景观规划图

    主干道路。东西贯穿全场,起着场部与各工作站之间,以及场内、外相互联系的作用。此路交通量较大,路基宽采用14m,设于第三排水斗渠南侧。

    拖拉机路。是场内大面积的轮作地上的主要运输道路,设于排水支沟靠近田区的一侧,同时为便于各轮作区中的经营管理,于各支渠之间增设拖拉机道一条,路基宽8 m。

    田间道路。此路为施肥、中耕及收获作物等田间运出运入需用。根据生产运输需要,分为两类:一类系设于排斗南侧的田间道,路基宽度6 m;另一类系设于排水农沟靠近田区一侧的农道(生产路),道路宽4 m。

    (3)轮作地的规划:从全场土壤地形及水利条件分析,全场土地均可辟为大田轮作区,除场区西北部,由于地形较低,土质黏,计划为以早稻、小麦为主的轮作外,其余地区均计划为以棉花、玉米为主的轮作区。全场共规划为9 个大田轮作区,每区面积为632.47~1155.8 hm2 之间,一般为666.67 hm2 左右。为使机械、机具的有效利用,以及正确的实行农业技术创造有利条件,全场各轮作区的地块外形均达到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要求。

    图2-5 各级断面图

    (4)防护林规划:为防止风寒,绿化全场与增加农场收入,拟栽植防护林及果树。但由于全场沟渠堤岸及道路两旁占地面积很大,故为充分利用这些土地,林木、果树种植不再另占土地。

    杨树、柳树、洋槐等一般乔木,栽于用水渠堤两侧的外堤及道路两侧地带,为保持路面干燥,东西方向的树木应栽于道路北侧。葡萄、苹果、桃等果树栽于马道一侧。

    (5)土地利用格局:从建场农田景观规划设计内容看,更加注重农业机械化的作用,这个农田景观格局完全是为其服务的,特别是在权属界线上,完全依据农田边界进行调整,使各类边界融合,便于组织规模生产[88]

    2.6.2.3 1985年包产到户前的农田景观格局

    1956年建场后,经三年的水利、交通、居民点等农田设施基本建设,一二三分场形成与规划基本相同的农田景观格局。1960年又将新划入的四五六分场按照建场规划模式进行建设,形成农场农田景观基本格局。同时显现出人类对自然景观干扰的力度。

    1956~1966年农场水资源相对较丰富,艰难地维持了十年“水改”种稻的种植方式,形成以小畦为代表利于水田种植的农田景观格局。1966年以后,水资源匮乏,种植方式改为“旱改”,利用深沟排碱,平地打埝增肥,调节水田景观为旱作农田景观,消除畦埂,增加农沟和毛沟排盐沥碱。1985年后,虽然在人为干扰下农田基本景观格局未发生根本变化,但在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制约下,部分田块已经返盐较重,难以正常生产,不得不撂荒,形成农田+盐碱复合景观[89](图2-6)。

    表2-2 1956年中捷友谊农场土地利用结构表

    2.6.2.4 2003年包产到户后的农田景观格局

    从1956年、1985年和2003年三个阶段的农田景观格局看,农场农田景观格局是稳定的,由于受海水影响和淡水资源制约,虽多年耕作熟化,但仍有一部分农田不能生长农作物,只能生长一些耐盐碱性强的野生植物,保持盐碱荒地景观(图2-7)。同1985年相比,耕地减少3097.03 hm2,林地减少74.65 hm2,盐碱地增加3411.12 hm2。同时,随着耕地数量的减少和经营承包权的破碎,农田内部景观结构也发生了相应变化,主要是闲置的廊道(沟渠、道路)损毁、减少[90]。总体上农场农田景观格局大尺度上还是受自然和经济条件制约,特别是农田承包以后,对农田廊道配套、维护和基质改良力度明显下降,出现小尺度次生盐碱化演变为大尺度现象,农田防护林体系难以健全,农田生态安全和生产稳定性降低。李新通(2000)在对闽东南沿海地区大南坂农场农业景观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研究中,也认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户均土地经营规模小,导致廊道(农村道路)质量较差,廊道功能不畅,防护林、护路林以及河岸林老化,廊道在景观中功能下降,尤其强调产权因素成为决定农业景观变化的主导因素[12]

    2.6.2.5 典型区片农田景观格局

    根据农场农田景观的特点,选取三块比较典型区域利用景观分析FRAGSTATS软件进行景观格局分析(图2-8~图2-10)。第一块位于农场西部一分场境内,盐碱地较多,是盐碱反复的典型代表;第二块位于农场中部三分场境内,耕地较多,是1956年开垦农田的典型代表;第三块位于农场东部四分场境内,耕地较多,是机械化建设的典型代表[91]

    图2-6 1985年中捷友谊农场农田景观格局

    图2-7 2003年中捷友谊农场农田景观格局

    图2-8 2003年农田景观格局图

    图2-9 1963年四分场十一队农田景观规划图

    图2-10 四分场十一队农田景观格局图

    从2003年一分场农田景观格局本底可以看出,该区域依然留有1956年农田景观规划建设的痕迹,在自然条件和产权结构制约下呈退耕趋势,农田斑块零散,边界形状不规则,斑块面积减少,已不适宜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和集约经营,只能适合小农经营模式,甚至不得不弃耕,造成大量农田设施废弃,农田廊道消失和融入其他景观。

    三分场农田景观格局中,依然残留着原始自然本底的痕迹,自然残留斑块分布零散,边界不规则。农田斑块保持着1956年的格局与规模,基本没有变化,表明该区域自1985年以后在种植方式和农田生产条件上没有变化,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力度较小,廊道数量较多。

    四分场十一队1963~2003年的农田景观格局演变过程,反映了农业机械化和集约化利用对农田景观格局的要求,同时也揭示出农田原始自然本底融化、消化的过程,残留自然斑块由23个减至4个。但受技术和资金的约束,残留自然斑块不能完全溶解,廊道数量和布局仍然保持为原规划模式。

    中捷友谊农场不同区域农田景观指数(表2-3)表明:斑块密度(PD)、最大斑块指数(LPI)、斑块面积(AREA)、斑块周长(PERIM)与农田集约化水平呈负相关,农田集约化程度越高,斑块密度、面积、周长越小;边界密度(ED)与农田斑块规模与数量相关,当面积一定时,PD越高ED越大,PD一定时,斑块面积越大ED越小,而一定区域内,农田斑块面积增大时,PD相对降低,ED同时减少(图2-11);斑块周长面积比(PARA)随着斑块面积的增大而减小,说明斑块面积越大,单位面积上的边界数量越少,相应地,斑块内部生境面积就越大;零散农田的景观形状指数(LSI)较大,形状不规则,但在人为干扰下,基本上较规则,斑块形状指数(SHAPE)接近1,即斑块形状呈方形或近似方形,显现出人工雕琢的迹象;平均分维度(FRAC)接近1,表明农田形状比较简单,接近规则方形;斑块周长面积比(PARA)在一定区域内应该有其合理的上限和规模利用的下限,其大小取决于当地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文化背景,旱地高于水田。

    表2-3 中捷友谊农场农田景观指数表

    图2-11 PD、AREA、ED关系图

    表2-4 AREA、PERIM、SHAPE、FRAC相关性分析表

    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AS6.12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后,其结果由表2-4反映出,斑块面积(AREA)与斑块周长(PERIM)呈正相关,与斑块周长面积比(PARA)呈负相关;斑块形状指数(SHAPE)与分维度(FRAC)呈正相关。

    三、绿色景观设计的原则

    绿色景观设计的原则

    绿色景观,绿色所指的是绿色廊道系统,物质的交换和能量的交换通过所在系统里植物、水、阳光、土壤、动物、微生物等自己来维持平衡。那么,绿色景观的设计应该遵循哪些原则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

    尊重传统文化、乡土知识和当地人文历史,一个适宜于场所的景观设计,必须首先应考虑当地人的或是传统文化给予设计的启示,是一个关于天地-人和关系的设计。

    乡土植物和建材的使用,是绿色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乡土物种不但最适宜于在当地生长,管理和维护成本最少,还因为乡土物种的消失以成为当代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所以保护和利用乡土物种也是时代对景观设计师的伦理要求。

    威斯敏斯特小屋是1996年由设计师爱德华.卡里南设计的,是一系列回归家园建筑中最新的一栋。小屋的平面是一个圆环,玻璃顶的公共区域,四周围绕着一圈房间。屋顶覆有绝缘体和草皮,一个圆形的屋顶灯照亮了中央区域。结构上使用的是细木料,除了玻璃之外,几乎完全是由天然的材料构成。它的外形了回归自然的意识,展示了一座树屋、鸟巢的森林图景。

    二、地表水循环设计原则

    充分利用天然降水,使其作为水景创作主要资源,尽量避免硬质材料作为地面铺装,最大限度地让雨水自然均匀地渗入地下,形成良好的地表水循环系统,以保护当地的地下水资源。对硬质地面,如主要道路或水泥铺装地面,利用透水铺装材料、地面坡度和设置雨水渗透口使雨水均匀地渗入地下。对半硬质地面如镶草卵石、块石铺面,雨水直接渗入。而屋面雨水大部分(60%~70%)通过屋面绿化储存起来,经过蒸腾作用向大气散发,其余部分则经排水管系统向地面渗透或储存,并为水景创作提供主要的水源。在美

    国州政府和联邦政府制定的各项环境法规的指引下,美国景观设计师正在努力探索雨水收集和利用的创新举措。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他们逐渐利用雨水之美来营造城市生活的宜人之处。在俄勒冈州的波特兰和华盛顿州的西雅图这样的城市,终年雨水充沛。景观设计师在这些地方经常运用“雨水花园”来增强城市排水功能。在停车场等城市公共环境中,这种“雨水花园”能够有效地使收集到的雨水变废为宝。

    停车场地面上的雨水没有流入传统的雨水排放系统,而是通过“雨水花园”收集到名为“生态池”的专门排水系统中,收集到的雨水用于浇灌植被、滋润土壤或补充地下水。由于“雨水花园”将雨水收集起来,因此特别是在降雨量大、城市排水系统超负荷运转的情况下,它们有效地减轻了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还有规模最大、最富盛名的“雨水花园”位于波特兰,紧邻俄勒冈会议中心。它由梅尔・里德景观设计事务所负责设计,主要收集5.5英亩(约合2.2公顷)屋顶上的雨水。收集起来的雨水蜿蜒流入一些石砌浅水池中,仿佛山间潺潺的溪流一般。“雨水花园”几乎吸纳了会议中心屋顶上所有的雨水――堪称一项举世瞩目的成就。

    三、保护和恢复原则

    2005年5月1日,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正式对外开放。该公园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遵循“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复利用、注重文化、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通过农居搬迁、河道清淤、植物复种、生态驳坎、房屋整修等各种措施,使西溪湿地的.水体、地貌、动植物资源、民俗风物、历史文化等得到了初步的保护和恢复。

    四、生物多样性原则

    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选择本地植物,形成多样的地带性植物群落景观。通过对基地及其周围环境中植被状况和自然史的调查研究,使设计切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并反映当地的景观特色。自然系统是宽宏大量的,包容了丰富多样的生物。与自然相合作的设计就应尊重和维护其丰富多样性,绿色设计的更深层的含意就是营造生物多样性的设计。为生物多样性而设计,不但是人类自我生存所必须的,也是现代设计者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伦理规范。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是保持和维护乡土生物与生境的多样性。对这一问题,绿色景观设计应在三个层面上进行,即:保持有效数量的乡土动植物种群;保护各种类型的及多种演潜阶段的生态系统;尊重各种生态过程和干扰,包括自然火灾过程,旱雨季的交替规律,以及洪水的季节性泛滥。自然保护区、风景区、城市绿地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后堡垒。通过绿色设计,一个可持续的、具有丰富物种和生境的园林绿地系统,才是末来城市设计者所要追求的。

    ;

    四、乡村规划中怎样打造乡村景观?

    在提倡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协同发展的大环境下,美丽乡村建设有效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加快了农村经济转型升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将生态景观融入美丽乡村的建设,是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生态景观建设致力于利用现有的设施和区域,加入生态元素和绿色基础设施,提高生态景观的服务功能。

    绿色农田景观设计(绿色农田景观设计图)

    生态景观建设的内涵

    0 1

    绿色基础设施

    绿色基础设施是一个区域的生命支撑体系,是自然环境和位于村镇内外,由绿色、蓝色空间所构成的网络。它提供了多种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绿色基础设施是由公园、河流、行道树、农田、森林、广场和湿地等构成的网络,能够调节空气、改善水土质量,为经济发展提供原材料和投资环境,促使人们身心舒畅。

    绿色农田景观设计(绿色农田景观设计图)

    0 2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益处,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调节气候和水、净化环境、有害生物的控制等许多方面。乡村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同时也赋予了乡村对城市的多功能性。其包括了景观的价值,但引入景观概念强调了不同生态系统的相互影响,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总是会产生一些新的特性,提高乡村景观的多功能。

    在项目实践中,应从生产性土地尺度提升到乡村景观镶嵌体尺度,不仅要搞好生态系统的合理布局和优化,通过合理的物种循环和能量转换提高资源利用率及减少环境污染,还应重视农业景观层次上的山水林田路形成的景观格局以及水土与生物等生态过程的恢复及重建,提高农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升生态景观价值。

    0 3

    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物多样性是指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在基因、物种、生态系统和景观等不同组件层次上的变异性和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4个层次。

    生物多样性是评价生态系统健康、生态服务功能、景观观赏性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生态环境、人居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它应成为乡村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质量和长远效益的重要指标。

    乡村建设应重视生活生境的修复,建立富含生物的工程系统,也应该从加强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恢复和提升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绿色农田景观设计(绿色农田景观设计图)

    农业景观生物的多样性保护

    0 1

    构建多样性、空间异质性景观

    研究表明,增加景观异质性有助于提升乡村景观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永续性。

    增添树林、自然灌木篱、河岸缓冲带、绿道和公园等景观有助于提升景观异质性,并改善景观基质的质量,维护生物多样性的水平。

    因此,在景观尺度上,应充分考虑自然、半自然及人工土地利用的分布格局,分析现有景观要素及相互之间的空间、实践联系或障碍,然后提出优化方案,充分利用现有的绿篱、湿地、林地、池塘等景观斑块,合理规划农田、林地、村落的分布,在现有景观格局的基础上,加宽景观元素间的连接廊道,引入新的景观斑块,增加景观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为多种生物创造适宜的生存条件,进而达到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

    0 2

    保持和提高自然、半自然的生境

    在高度集约化农业生产区乡村生态景观建设中,不仅要求生产效益,也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的农田林网、田中林地及农田边界带增加高自然价值的生态斑块的比例,追求生态效益。

    例如在田间地头通过种植豆科植物或设置缓冲带等,为害虫天敌提供良好的栖息地,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0 3

    提高农田生物多样性、防止集约化生产

    乡村农田不能单一强调规模作业,应结合土壤质地、肥力、水利、光照等环境条件和农作物生长特性,因地制宜合理分配,开展轮作、间作混种等多种模式,一方面了解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增加景观的多样性。

    例如在传统果园中培植苜蓿等豆科植物,不仅抑制害虫,改善了果园小气候、增加了产量,同时也为土壤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

    0 4

    保护生物廊道、提高景观功能的连接度

    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看,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讨论空间异质性管理和维护,辨识景观的结构连续性和功能连接性,保护防护林带、河流等生物廊道,提高景观功能的连接度。

    就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看,大多数据研究表明,通过田地尺度上降低化学药品的投放、采用轮作和保护性耕作,景观尺度上管理和建设农田边界、沟渠路缓冲带、植物绿廊、缓冲带和小片林地,增加自然和半自然景观要素面积,可以有效提高景观空间异质性,提高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

    乡村水系生态景观建设

    0 1

    保持原有河流形态和生态系统

    依形就势,遵循自然。尊重原有自然河道,尽量减少人为改造,保护自然水道。以保持天然河岸蜿蜒柔顺的岸线特点,保持河道的形状和形态的自由性,保持水的循环性和自动调节功能。

    在满足河道、提防安全的前提下,研究分析河道特性、水温条件、河滩结构和绿化功能的需要,确定河流宽度、横面设计、缓冲带建设和绿化植物配置方式等。

    0 2

    生态优先设计

    河溪护岸要尽量保持原有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别是河岸带原有植被廊道的保护,并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修复和整治。

    规划设计应贯彻自然生态优先的原则,保护河溪及两侧生物多样性,尽量采用滨水区自然植物群落的生长结构,增加植物的多样性,建立多层次、多样复杂的植物群落,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提高自我维护、更新和发展的能力。

    0 3

    提高河岸抗洪能力

    生态优先设计。在水流比较急、河岸侵蚀较强烈的地区可采用石头、混凝土护岸,将工程和生物技术相结合,综合提升河道生态景观服务功能。在植被选择上,尽量选择乡土植物,特别具有柔性茎、深根可固定河岸的植物,还可以加固土壤。

    0 4

    突显高滨水带文化特征

    尊重地域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过程,结合当地文化传统、风土人情,构建滨水区的特色地域景观,提高景观的历史与地方文化的内涵,使滨水地带成为自然与文化、历史与现代的和谐共生空间。

    乡村植被生态景观建设

    不同类型地带的生态植被建设工程是实现景观尺度上规划与设计的基础。因此,应该充分利用草被植物、绿篱植物和乔、灌、木等乡土植物开展植被工程建设,针对不同的地域及地段条件、功能定位,结合景观整体规划与设计,应用具体生态植被营建模式满足特定功能。

    主要的生态植被工程有农田防护林、山地和丘陵水土保持林、田埂地带、村庄及其沿河地带、绿色开放空间等。

    乡土植物景观从安全性来看,具有体验性和亲和感;从景观美学来看,能够呈现独特的田园风光;从生态角度来看,多种生物与自然和谐共生;从社会文化角度看,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从精神角度看,使人们感受到乡土性,记得住乡愁。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绿色农田景观设计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如有疑问,可拨打网站上的电话,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推荐阅读:

    滨海绿色景观设计(滨海绿色景观设计招聘)

    井陉绿色景观设计(井陉绿色景观设计图)

    室内设计绿色营销海报(室内设计绿色营销海报模板)

    品牌形象设计是什么

    微店直播间入口(微店直播间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