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论是什么意思(怀疑论的定义)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怀疑论是什么意思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开始之前先推荐一个非常厉害的Ai人工智能工具,一键生成原创文章、方案、文案、工作计划、工作报告、论文、代码、作文、做题和对话答疑等等
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就能返回你想要的内容,有小程序、在线网页版、PC客户端和批量生成器
问友Ai官网:https://ai.de1919.com。
本文目录:
什么是贝尔的怀疑论?
皮埃尔·贝尔(Pierre Bayle,1647—1706年)出身于一个新教牧师家庭,上学期间曾一度改宗信奉天主教,但一年后又重新信奉新教,因为他不满意天主教会的不宽容政策。他因提倡宗教宽容思想受到天主教、新教与法国政府的排挤。1680年移居荷兰的鹿特丹,在那里发表了广泛流行的《历史的和批判的辞典》。法国哲学具有怀疑论的传统,早在16世纪,蒙田运用怀疑论鼓吹宗教宽容,笛卡儿也用怀疑论说明传统知识的不可靠。贝尔的怀疑论也有同样的目的。他认为怀疑论的精神实质是理性批判、探索的精神,在此意义上,“所有哲学家全都是学园派和皮罗派”。怀疑论的目标不是针对科学和社会的,而是针对宗教神学的。他指出一切神学问题和争论都是混乱、无意义的。像恩典和意志自由、恶的起源和上帝的全能、上帝存在和灵魂不朽等教条教义都没有理性的确定性,通不过怀疑论的考察。比如,“三位一体”的教义与逻辑的同一律相矛盾,与人格、个体和个性三者的同一关系相矛盾,还与“个人是身体与灵魂的结合”的哲理相矛盾。
贝尔指出理性与信仰之间的矛盾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说明我们不能用信仰来否认理性,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说明理性不能否认信仰。他的怀疑论的结论是:既然我们既不能证明信仰为真,也不能否定信仰为假,那么,我们对于宗教信仰就应该保持宽容的态度。从宗教宽容的目的出发,贝尔怀疑论的最后归宿是信仰与理性的“双重真理论”。这与后来的百科全书派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对宗教和基督教信仰进行的激烈批判是截然有别的。贝尔批判的只是神学以及一切用理性来证明信仰的哲学理论,但他并没有批判信仰本身。相反,他说,信仰来自“启示之光”,理性是“自然之光”,信仰在理性之外,但并不因此而失去它的确定性和真理性。宗教信徒完全有相信天启和神迹的正当权利,只要他们不把自己的信仰混同为理性,他们的信仰就是无可怀疑的真理。
贝尔不但把理性与信仰分开,他还用同样的方式把道德与宗教分开。他说,道德的基础不完全是信仰,理性对实际环境和行动后果的算计也可使人趋善避恶。他说:
对上帝的畏惧和爱慕并非永远是比其他动力更为积极的原动力,对荣誉的爱慕,对死亡、恶名和痛苦的畏惧,对官职的期望。对某些人来说,推动力量要大干存心讨好上帝和害怕触犯天条。
他建议把“对上帝的畏惧和爱慕并非永远是人们行动的最积极的原动力”列入一般的道德准则。按照这一道德准则,异教徒和无神论者都可行善,他们也可以组成一个秩序良好、道德高尚的社会,无神论者尤其是这样。他以遥远的中国为例,说明世界上存在着这样一个无神论者的社会。这在当时是一个惊世骇俗的结论。马克思说,这一思想“宣告了注定要立即开始的无神论社会的来临”。当时德国的弗里德利克大帝在评价启蒙学者的贡献时说,贝尔开始了启蒙的战斗,一批英国哲学家跟随其后,伏尔泰最后决定性地结束了这场战斗。
马克思的座右铭:怀疑一切。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事物都是在不断的质疑中完善发展的,对一切未知事物,抱有怀疑的态度。
怀疑一切并不等于怀疑论者,作科学当然要有怀疑一切的精神,如果对经典不做任何怀疑,那我们现在还会说天圆地方。
怀疑论是一种认识论,对事物没有提出, 只有对见解作出意见。
在这种理论下,哲学性怀疑主义或绝对怀疑主义,就是避免宣称有最终真理的一种哲学角度。也就是说认为没有绝对的真理。这种论调会导致认为事物不可认知,是一种消极的态度。
扩展资料
哲学界一般认为,最早的怀疑主义哲学家是后苏格拉底时期的皮浪(Pyrrho)。固然,把怀疑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形态(课题化)引进哲学中的是皮浪,但是如果不从课题化的角度看,最早的怀疑主义就不能说是皮浪了。从非课题化的角度考虑,我认为最早的怀疑主义者是高尔吉亚(Gorgias)。
高尔吉亚的这三个怀疑论命题的论证,深刻地揭露了思维与存在的矛盾性,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主观与客观、思维与存在、语言与思想的矛盾。高尔吉亚的这三个命题及其论证是针对巴门尼德的独断论式的“存在论”的,由此也可以看出,怀疑论从来就是来自对独断论的逆反。
怀疑论和不可知论的区别是什么
不可知论是建立在一个绝对的平台上,在这个平台上的东西是我们所永远无法完全了解的;怀疑论是质疑这个平台,是从根本上质疑这个平台的真实性、存在性,是在追寻真正的真实。“怀疑论”的含义是什么?
怀疑论与伊壁鸠鲁学派、斯多亚学派共同构成“希腊晚期哲学”。它们于“希腊化时期”(公元前334年——公元前30年)发轫之际形成于希腊本土,其后绵延不断,成了跨度近千年的地中海各大国的主要哲学思潮。怀疑论的基本思想保存于公元二世纪前后的皮罗派理论的集大成者塞克斯都·恩披里克(Sextus Empiricus)的著作中,后人的研究主要以此为依据。20世纪是文学批评的喧嚣和骚动的历史时期,无论是作为精神背景的文化思潮还是作为思维方法论的哲学流派,都为20世纪的文学批评提供了思考的温床和操作的工具,促使其诞生众多的批评观念和批评方法并获得众多新的结论。因此,有理由推断20世纪是一个“批评的时代”,正如韦勒克所言:“18世纪和19世纪都曾被人称为‘批评的时代’,然而把这个名称加给20世纪却十分恰当。我们不仅积累了数量上可观的文学批评,而且文学批评也获得了新的自觉性,取得了比从前重要得多的社会地位,在最近几十年内还发展了新的方法并得出新的评价。”(注:《当代西方文艺批评主潮》,冯黎明等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页。)然而,20世纪的文学批评在繁荣的表象之下却是一个怀疑论(Scepticism)缺席的时代,这直接地影响了文学批评的思想厚度和削弱其批判的锋芒。与此相关,20世纪中国的文学批评,往往是充当思想鹦鹉和知识看守的模仿式批评,更难窥见怀疑论在批评舞台上的精神背影,这不能不造成其理论的局限性和思想被遮蔽。因此,21世纪的文学批评应该接纳怀疑论作为重要的思想方法和理性工具,在一般形态上,把怀疑论引为基本的思想资源和方法论;在具体应用上,将它作为思考和分析的技术工具。从而将怀疑论作为主流文学批评的对立者,以期诞生新的批评观念和获得新的批评话语。
一
康德曾经以幽默的口吻把怀疑论称之为“哲学上的游牧民族”(注: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序言”中对怀疑论作出比较辩证的评价。参见蓝公武译本,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序言”。)。对它的颠覆性的思维方式和破坏精神安宁的理性冲动给以戒备,然而也对其动摇独断论和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想价值给以积极的赞许。其实,我们对于怀疑论进行历史的溯源,无论是古典怀疑论、近代怀疑论,还是现代怀疑论或者后现代怀疑论,他们的思想投影都闪耀着对蒙昧主义、独断论、实在论、逻各斯中心主义等传统形而上学进行存疑与否定、提问和批判的理性主义的光辉,为诞生具有反叛色彩的精神存在开拓心灵道路。古希腊时代的皮罗(Pyrrhon)和先秦时代的庄子,他们的怀疑论都为以后东西方的哲学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而这些思想资源都潜在地影响了文艺。在21世纪的历史文化语境,我们的文学批评应该延请怀疑论作为思想资源和方法论的构成之一。
21世纪的文学批评延请怀疑论为思想资源和方法论最重要的思维策略之一是,消解传统形而上学的逻各斯中心主义,颠覆传统文艺理论的独断论,清除一切前思维的先验之见。换言之,就是对以往所有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和观念与方法进行逻辑清理,采取怀疑论“悬置”(Epoche)方法,以存而不论的姿态对传统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给予悬搁和加括号,使自我的文学批评达到一种没有任何思维限制性的宁静状态。正像胡塞尔宜称的现象学的一个口号,即“没有前提”(Voraussetzungslos)所提倡的摆脱他者理论话语束缚的那样,21世纪的文学批评也应该从“没有前提”开始自己的逻辑行程,这就意味着新世纪的文学批评拒绝各种虚假意识形态的观念和方法的约束,不再俯伏于各种西方理论话语的压抑之下扮演一个思想奴仆的角色,而攫取到一张进入人格独立的精神剧场的入场券,获得自我的主体性求证和寻找到属于自我独白的话语。从怀疑论破除逻各斯中心主义和独断论的理论意义上,21世纪的文学批评应该成为“从沉默开始”的求证自我的独立批评而不沦落为重复他者思想和话语的依附性批评。如果说胡塞尔认为“现象学从沉默开始”(注:赫伯特·斯皮尔格伯格:《现象学运动》,王炳文、张金言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935页。)是借用了怀疑论“无言”(Aphasia)的方法,在某种程度上隐喻着一种思维方法对于他者话语的批判和拒绝从而倾听自己的声音这样的意义,那么,21世纪的文学批评借鉴现象学“从沉默开始”的方法,以怀疑论的姿态斥拒传统形而上学给予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所设定的先验逻辑、理性观念和思维方法,对它们进行怀疑和否定、反思和批判,从而寻求自我的精神投影。
怀疑论和传统形而上学另一个重要的精神决裂是否定“真理”(Truth)与“真实”(True)的绝对性存在,而传统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则信守这种传统形而上学有关“真理”和“真实”的哲学原则。21世纪的文学批评应该借鉴怀疑论对于“真理”与“真实”的怀疑和批判,消解以往批评活动中对于它们机械的思维承诺。怀疑论认为,传统形而上学中所信奉的“真理”和“真实”是虚假的意识形态的产物,属于人类精神的“洞穴幻象”。如果说“在古希腊,真理这一术语是指公开展现人的理智之前的东西,具有确实、符合的意思”(注:《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2册,第1155页。)是一种不够确切的表述,那么,海德格尔对于真理的后形而上学意义的探究,则如此运思:“真理意味着真实的本性。我们通过追忆古希腊的词语Aletheia(存在物的显露)来思考这种本性。但是这能规定真理的本性吗?”(注:海德格尔:《诗·语言·思》,彭富春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50页。)他认为:“人在作为表象之正确性的真理之本质意义上根据‘理念’来思考一切存在者,并且根据‘价值’来估价一切现实。”在海氏的视界里,真理是理念的逻辑异化,成为价值的潜在象征品。怀疑论在这样的逻辑行程行走得更远,它认为“真理”与“真实”是传统形而上学所信奉的精神偶像,是人类精神史上虚假意识的产物。它们共同体现理性思维的逻辑暴力和思想极权,也隐喻着一种强烈乌托邦色彩的心灵冲动,常常为独断论开辟道路,或者张扬一种知识论为前提的话语权力而实现对于主体的自由和智慧的压抑。因此,怀疑论否定任何一种外在的绝对“真理”与“真实”,认为它们是一种空幻的精神狂想或者机械的知识论。怀疑论认为,“真理”与“真实”只在纯粹意识的意向性活动中显露,在主体的阐释和领悟之中。在这个理论意义上,文学批评就不应该再恪守对于“真理”与“真实”的机械信守,也不再沉醉于无论是以知识论为宗旨还是以虚假的精神信仰为前提的任何旧形而上学的真理观和真实观。只有这样,我们21世纪的文学批评才不会再拘泥于“文学与真理”、“文学与真实”或者“文学作品是否表现出真理”、“是否符合真实”等等这样陈旧的命题和提问,也避免像以往的
http://cache.baidu.com/c?word=%BB%B3%D2%C9%3B%C2%DB&url=http%3A//www%2Eebook520%2Ecom/lunwen/2006/1%2D7/122945%2Ehtml&b=55&a=18&user=baidu
什么是"怀疑论者"?
怀疑论(skepticism),作为希腊哲学的一个流派,大约创立在公元前3世纪初,一直延续到公元3世纪。怀疑论是与独断论相对而言的。独断论相信人能够发现真理,怀疑论则对人能否发现真理既不加以肯定,也不加以否定,持一种怀疑的态度。所以怀疑论是对客观世界和客观真理是否存在、能否认识表示怀疑的学说。随历史条件的变化,所怀疑的具体对象各有不同。古希腊怀疑论的创立者皮浪认为,事物是不可认识的,因为每一事物都有两种相互排斥的意见,不能确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怀疑论者则对各种宗教教条表示怀疑。18世纪英国哲学家D.休谟怀疑知觉是由外物引起的。德国哲学家I.康德怀疑人能够认识物自体。现代西方的怀疑论者承袭休谟和康德的思想,拒绝研究感觉之外的实在。皮浪的怀疑论
怀疑论的创始人是皮浪(约公元前360年—前270年)。他是爱里斯城邦人。他原来是一个贫穷而默默无闻的画匠。他参加过亚历山大的军队,随军远征印度。历史上流传下来许多他对具体事物持怀疑态度的轶事。有人说他走路的时候,总是不走那没有东西、没有车马迎面而来的道路;有一次他正对着一堵墙跑过去�6�8�6�8在这些轶事中最后总是还有一个情节,就是他的朋友把他拉开,使他脱离危险。这些轶事都是不真实的,是后人误解了他的怀疑论哲学,为讽刺他而编造出来的。还有一些所谓“不动心”的轶事。据说,有一次他的老师跌入泥潭,他径自走过而没去拉一把。别人都谴责他,老师则赞扬他的冷漠和无动于衷。还有一次,他同他的同伴们一起乘船出海,遇到了风暴。同伴们都惊慌失措,他却若无其事,指着船上一头正在吃食的小猪说,这就是哲人应该具有的不动心状态。
正因为皮浪是一位怀疑论者,所以他没有做过教师,更没有写过著作。他只是把他的思想传授给几位朋友。在这些朋友中,最有名的就是费利斯的蒂孟(公元前325年—前235年)。他是著名的讽刺诗的作者,作品有《讽刺诗》(3卷)、《影像》等,内容是贬抑一些哲学家和哲学,颂扬皮浪和他的学说。《讽刺诗》是以哲学家的一种荷马式交战开始的。他们都害一种病,叫“言语上的腹泻”,结果酿成“言语上的争战”。争战的结果是独断论溃不成军,皮浪成为胜利者。
不管是皮浪,还是蒂孟,都只是提出了一些怀疑论的思想,没有进行系统的论证,还没有使怀疑论成为体系。他们的思想集中反映在皮浪的一句话中。皮浪说:“最高的善就是不作任何判断,随着这种态度而来的便是灵魂的安宁,就像影子随着形体一样。”
早期的怀疑论并不否认我们感觉到的各种事物的存在,像关于皮浪轶事中说的那种视而不见,硬要往墙上撞的情形,既不符合皮浪的为人(皮浪极受人们尊敬,他的母邦曾经推选他做祭司长),也不符合他的思想。在思想上,他和他的弟子只是认为人们在自然事物和伦理道德上都不能得到确定无疑的真理。他们的主要根据就是感觉靠不住。蒂孟说过:“蜜是甜的,我决不肯定;蜜看起来好像是甜的,我完全承认。”这就是说,感觉并不能给我们提供关于自然事物的性质的知识。皮浪也说过:“没有任何事物是美的或丑的,正当的或不正当的,这都是相对于判断而言的。”这就是说,行为美与不美,正当与不正当,也没有客观标准,完全随个人的主观判断而定。既然得不到确定的知识,在思想上最好不作明确的肯定和否定,免得去进行无休止的争论;在行为上入乡随俗就行了,也免得因做了“不正当”的行为而自责。这样,就可以排除一切烦恼,求得灵魂的安宁。
早期的怀疑论者既看到古希腊哲学家在对自然事物和社会现象的认识上派别林立、莫衷一是的状况,也注意到了感性认识的局限性,他们由此得出怀疑论的结论,企图以不作判断避免纷争,求得心灵的宁静。他们认识到探求知识的困难,是应该肯定的;但他们的结论则是消极悲观的。
晚期的怀疑论
晚期怀疑论,是由爱纳西德谟(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1世纪)开始的。他是克里特岛的克诺索斯城邦人,在亚历山大里亚教过书。他对怀疑论的复兴和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他提出了十个论证,开始使怀疑论成为体系。
晚期怀疑论的最有名的代表是塞克斯都·恩披里柯。史书没有留下关于他生卒年代的记载,我们只知道他是经验派的医生。他大约生活在公元2世纪。他在怀疑论中的特殊地位是由他的著作确定的。3卷本的《皮浪学说概略》为我们论述了整个怀疑论;11卷本的《反杂学》是反对整个科学的,其中包括几何、算术、文法、音乐、逻辑、物理学和伦理学。另外一个代表就是同时代的阿格里帕,他以提出五个论证而闻名于世。
附:怀疑论者论证人未必能认识真理
A.爱纳西德谟的十个论证
爱纳西德谟把以前哲学家提出的关于怀疑论的论证作了归纳分类,提出了十个论证:
①不同的生物,由于机体结构是不同的,对同一对象产生不同的感觉和表象。例如,对山羊来说,葡萄藤美味可口,对人类来说却苦涩难咽。
②在同一种生物内,人与人之间在体质和心灵方面也存在差异,因而对事物的感觉也会有区别。例如,毒人参是有毒的,然而有些人能够重重地服下一剂毒人参而不受损害。
③同一个人的不同感觉器官在构造上也有差异,它们对同一个对象也会产生不同的印象。例如,同一幅油画,看起来有的地方是凸起的,而用手摸起来则感觉它到是平的。
④同一个人因身体内部和精神的不同状况和所处的不同环境会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印象。例如,在健康和疾病时,在高兴和悲哀时,在憎恨和喜爱时,对同一事物会作出不同的判断。
⑤同一事物从不同的位置、距离和地点来看,结果是不同的。例如,灯笼里的火在太阳光下很暗,在黑暗中却很亮。一座山峰在远处看云雾缭绕,平平正正,到近处看却是犬牙交错,层峦叠峰。
⑥事物之间都是混合的,混合的东西不同,会产生不同感觉。例如,紫色在阳光下、月光下和烛光下呈现出来的色泽是有差别的。
⑦一切事物都随数量和结构的不同而发生差异。羊角是黑的,刮下来的羊角屑却是白的。冰是透明的,压碎后堆在一起则是不透明的。
⑧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如左是相对右而言的,如果其他事物的位置变化了,原来在右方的事物就会不再处于右方。同样,大与小、上与下也是如此。
⑨由于事物的罕见或常见,也会改变对事物的判断如,经常碰到地震的人会觉得地震平淡无奇。
⑩由于习俗、法律、信仰和学说的不同,对同一事物会作出不同的结论。如,一个人跟自己的女儿结婚,波斯人会觉得这是十分自然的事,而希腊人却认为这是极不合法的。
这十个论证可以归纳为三类。第①、③、③、④论证③于第一类,它们分别从生物、人、人的感受和人所处的情况四个层次上阐述,认识主体存在的各种差异会造成认识上的不同。第⑤、⑥、⑦、⑧论证属于第二类,它们从认识对象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个方面的变化所造成的认识上的变化,说明不可能达到确定的认识。第⑨、⑩论证属于第三类,它们从认识主体和对象之间的关系来阐明认识没有确定性。总起来看,这几个论证基本上都是属于经验的范围,而没有上升到理性的高度。阿格里帕的五个论证弥补了这一缺陷。
B.阿格里帕的五个论证
阿格里帕吸收了爱纳西德谟十个论证的部分内容,着重从理性方面对怀疑论进行了论证。他的论证可以归结为五个:
①以观点的分歧为根据。无论在普通人中间还是在哲学家中间,都会对显现出来的现象引起难以解决的分歧。
②以证明的无穷后退为根据。用来证明一个所研究事物的证据自身也需要证明,而这个证明又需要更进一步的证明,这样下去,直至无穷。
③以相对性为根据。一个对象只有在和判断的主体及其伴随的知觉相关联中,才能显现给判断的主体。至于它的本性是什么,我们无法判断。
④以假设为根据。为了避免无穷后退的论证,人们便把某个事物作为出发点。这个作为出发点的事物并不是通过论证建立起来的,而是武断确立的假设。
⑤以循环论证为根据。在论证时,有时会出现用来证明所研究对象的事物自身却要求对象来证实的情况。
阿格里帕的这五个论证大多属于理性认识方面,其中主要涉及到论证的方法问题。他看到了古代哲学家在使用论证方法上出现的错误,也认识到论证方法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他进一步得出怀疑论的结论。
古希腊的怀疑论者看到了普通人和哲学家在认识事物方面出现的十分复杂的现象,认识到认识主体、认识对象,以及认识主体和认识对象之间的关系都是十分复杂、不断变化的,具有极大的相对性,从而肯定认识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他们明确地揭示出人们在认识事物时所遇到的种种困难。这对认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休谟的怀疑论
休谟的怀疑主义是建立在经验论证的基础上的,这些论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以洛克和贝克莱为代表的经验主义原则的贯彻和发展这一论证将英国经验论推进到它的逻辑结局,解释了它所蕴含的怀疑主义;另一方面是通过经验和心理的分析证明,人类虽然具有外界物体的存在、同一的自我和因果性等的“不可抗拒的”自然信念,但是,对于这些信念我们没有客观实在的根据,我们可以描述它们发生的心理过程,却不能为它们的客观有效性辩护。
以上就是关于怀疑论是什么意思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