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页
SERVICE 服务产品
XINMEITI 新媒体代运营
CASE 服务案例
NEWS 热点资讯
ABOUT 关于我们
CONTACT 联系我们
创意岭
让品牌有温度、有情感
专注品牌策划15年

    靠写作挣几十亿的作家(靠写作挣几十亿的作家是谁)

    发布时间:2023-03-12 14:28:43     稿源: 创意岭    阅读: 65        问大家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靠写作挣几十亿的作家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023新版文章智能生成器,能给你生成想要的原创文章、方案、文案、工作计划、工作报告、论文、代码、作文、做题和对话答疑等等

    你只需要给出你的关键词,它就能返回你想要的内容,越精准,写出的就越详细,有微信小程序端、在线网页版、PC客户端,官网:https://ai.de1919.com

    本文目录:

    靠写作挣几十亿的作家(靠写作挣几十亿的作家是谁)

    一、年薪百万的作家们,写作功底是如何练就的

    唐家三少说

    只要每天无其他要事

    早晨从9点半到晚上12点

    他必定会码上1万字以上

    若当天被某些活动挤占时间

    则会用存货保证更新

    而这件事他做了多久呢?

    13年 每天

    贰、质量与速度并重

    即使像三少这种天赋异禀的人

    写作速度也不是天生就有的

    所以三少教我们一招如何快速提升写作速度

    在写作时一定要聚精会神,不要去想其他的

    将全部的精力放在写文上

    任何一点外来的影响都会影响到你的写作速度

    当你能专注的、毫不停留的

    写上一个小时时

    会发现写作速度会提升许多

    在写文的时候

    一旦遇到不好写的地方

    不要去深究、不要去思考

    先搁着,快速往下写

    这样写作速度就能有所保证

    在一个小时过后,可以从头到尾再来看写的东西

    进行仔细的修改和填补

    二、有没有为了挣钱而写作也真的成为著名作家的?我的意思是说他不是纯粹的喜欢写作,而是因为挣钱而写作。

    楼主好,据我的了解,这样的人物不多,或者可以说是,如果心中不喜爱文学,而只以此道为生存途径的,这类人物基本也不会取得大的成就。

    若论生活艰辛,以写作稿费作为生存根本的,这就有很多了。比如我们十分熟悉的鲁迅,在那个年代,稿费是其家庭生活的主要来源。我曾阅读过一篇描写鲁迅催付稿费的文章,楼主也可以查看一下。但是我们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心中没有生活,不对世情冷暖潜心挂肚的,这类人写作出来的文字,难免空洞无味,终究不能被人铭记下来。

    三、张海迪的具体事迹

    1955年 9月,张海迪出生在山东省文登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玲玲是她的小名。5岁之前,张海迪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快乐而活泼,成天蹦蹦跳跳跑来跑去。

    可惜,蹦蹦跳跳的时光是那样短暂。1960年一个明朗的早晨,玩具室里刚上完一节“课”,她和小同伴们嘻笑着朝门外跑去,忽然跌倒了。从此,双腿丧失了知觉,张海迪也丧失了关于腿的记忆。童年时许多生活场景,她都清晰记得,独独不知道腿是怎么活动的,人走路时的感觉是怎样的。

    得了什么病,竟然这样可怕?张海迪当年不知道自己患的是脊髓血管瘤,病情反复发作,非常难治。5年中,她做了3次大手术,脊椎板被摘去 6 块,最后高位截瘫。这样,原来天真活泼的张海迪,只能整天卧在床上。当年,医生们一致认为,像这种高位截瘫病人,一般很难活过27岁。

    看着伙伴们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上学校,终于有一天张海迪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对妈妈说:“妈妈,我要上学!”可是因为自己的生活不能自理,所有的学校都不接收。

    病情是无情的,每当病痛折磨她时,坚强的张海迪没有流泪,疼得实在厉害时,为了分散注意力,她就猛揪自己的头发,打算用一种疼痛来代替另外一种疼痛。 渐渐地,她揪下来的头发,都能编成一条辫子了!

    对张海迪来说,家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在这个特殊的学校里,聪明、好学的张海迪学拼音,学查字典,学一个又一个生字。她趴在床上,用胳膊支撑着身体,抄书。没有人催问。没有人检查督促。没有考试和考试中的竞争,全靠着自己。一本又一本小学课本学完了。但是很难哪,得走不少弯路,多耗费很多时间。一道算术题,她做 12遍,得出的竟是12个答案!她本来就不喜欢算术,得啦,丢开不学算了!可是不行,硬着头皮也得学会它。第 13次终于算对了。努力是加倍的,可是成功的喜悦也是加倍的呀。于是,她的学习自觉性、学习乐趣与生活的意志,还有思维能力,便随着知识一起增长起来了。

    1970年 4月,张海迪跟着带领知识青年下乡的父亲张坦夫、 母亲毕江娇,坐着一辆大卡车,来到莘县十八里铺尚楼村,开始了农村生活。起初,张海迪感觉农村非常陌生,没有电灯和自来水,生活也十分艰苦。但是,在那些淳朴的村民身上,张海迪很快感到了更真、更朴素的爱。她发现小学校没有音乐教师,就主动到学校教唱歌。课余还帮助学生组织自学小组,给学生理发、钉扣子、补衣服。

    当看到当地群众缺医少药带来的痛苦,张海迪便萌生了学习医术解除群众病痛的念头。她用自己的零用钱买来了医学书籍、体温表、听诊器、人体模型和药物,努力研读了《针灸学》、《人体解剖学》、《内科学》、《实用儿科学》等书。为了认清内脏,她把小动物的心肺肝肾切开观察,为了熟悉针灸穴位,她在自己身上画上了红红蓝蓝的点儿,在自己的身上练针体会针感。

    “书上写着怎么样进针,可以在白菜疙瘩上、在萝卜上。在白菜疙瘩上进了几天以后,就在自己身上(进针),我觉得医生就是要这样,首先要自己感觉。有人问我说,海迪是不是你的腿没有知觉,你的胸以下没有知觉,你在自己身上扎针不痛苦啊?我说恰恰相反,我最开始针灸的时候,是扎自己最疼的地方,比如向包括脸上的穴位,包括印堂穴,扎了以后是什么样的感觉,我要知道。”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掌握了一定的医术,能够治疗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在十几年中,为群众治病达1万多人次。“曾有医生嘱咐过我的父母,如果我要是得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或者是褥疮,我会因为感染而死去。我给别人当医生,我也给自己当医生。15岁在农村的时候,我生了褥疮,晚上点着小油灯,对着镜子,我把自己身上溃烂的肉剪掉——所以,现在最怕听的就是剪刀的声音。”

    当年,张海迪作为一名待业青年,也曾有过自卑感。“1年多的时间里,我四处报名,八方写信,常常在招工单位的门口一待就是半天。我真想能为社会做点事,可就是没有一个单位要我。在别人眼里,我是一个废人。”于是,当年,张海迪想到过自杀。

    1974年 7月 14日,张海迪趁父母出工,收拾好东西,写好遗书,说自己不愿做沸腾生活的旁观者,然后一次性吃了 30 片冬眠灵,又给自己打了6支冬眠灵。在静静地躺在那儿等待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张海迪忽然想到了尚楼村的乡亲们,真舍不得离开他们;又想到了保尔在海淀公园自杀的情景,他也绝望过,但最终还是战胜了懦弱和病残,成了生活的强者。想到这些,张海迪挣扎着爬起来。可药物起作用了,爬不起来了。于是,她拼命地喊:“快来人啊,救救我,救活我吧!”

    经过五六天的抢救,张海迪终于苏醒过来。看到身边的亲人朋友、医生护士,她惭愧极了,对大家说:“我错了,从今以后我要勇敢地生活下去。死,也要在大笑中死去。”

    日后,曾有记者问张海迪:如果你能拥有第二次生命作为一个健全的人,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张海迪说:“假如我能再有一次生命,我会实现我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当一个医生,这也是我从小的一个梦想,我 15岁时就自学医术给乡亲们治病,但没有机会真正穿上白大褂当一名白衣天使。”

    后来,她随父母迁到县城居住,一度没有安排工作。她从保尔·柯察金和吴运铎的事迹中受到鼓舞,从高玉宝写书的经历中得到启示,决定走文学创作的路子,用自己的笔去塑造美好的形象,去启迪人们的心灵。她读了许多中外名著,写日记、读小说、 背诗歌、 抄录华章警句,还在读书写作之余练素描、学写生、临摹名画、学会了识简谱和五线谱,并能用手风琴、琵琶、吉他等乐器弹奏歌曲。

    认准了目标,不管面前横隔着多少艰难险阻,都要跨越过去,到达成功的彼岸,这便是张海迪的性格。有一次,一位老同志拿来一瓶进口药,请她帮助翻译文字说明,看着这位同志失望地走了,张海迪便决心学习英语,掌握更多的知识。从此,她的墙上、桌上、灯上、镜子上、 乃至手上、 胳膊上都写上了英语单词,还给自己规定每天晚上不记 10 个单词就不睡觉。家里来了客人,只要会点英语的,都成了她的老师。经过七八个年头的努力,她不仅能够阅读英文版的报刊和文学作品,还翻译了英国长篇小说《海边诊所》,当她把这部书的译稿交给某出版社的总编辑时,这位年过半百的老同志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并热情地为该书写了序言——《路,在一个瘫痪姑娘的脚下延伸》。

    当初,为了给张海迪治病,母亲变卖了手表、衣服等物品,还欠了一身的债,从无怨言,默默地尽着母亲的神圣义务。尽管家里穷,但父母总是尽最大努力满足她的要求。凡张海迪喜欢的书,不管花多少钱,跑多远的路,父母总要想方设法给她买到。生日或节假日,书成了父母送给她的最佳礼物。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作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愤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后来还攻读了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1981年,张海迪获莘县广播局先进工作者称号,这年 12 月《人民日报》首次报道了张海迪的事迹; 1982 年,张海迪获聊城地区“模范共青团员”和“三八红旗手”称号……

    今天,张海迪总在说,人就得有勇气与生活中的不幸抗争。人的一生总会有坎坷,就看你以怎样的心态去对待——张海迪喜欢豪言壮语,因为她将自己的生活与座右铭式的豪言壮语融合在了一起。

    四、作家体面挣钱,我们等了几千年

    优秀文章部分转自 大树李

    从古至今大部分作家生活状况是怎么样的呢?如杜甫“屋漏偏逢连阴雨”,曾经的作家“语不惊人死不休”,曾经的作家“求得一字稳,耐褥三更寒”,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才使《红楼梦》达到字字珠玑的文学造诣,数不清有多少有才华的作者为文学贡献一生却潦倒离世,数不清有多少腹有诗书的作者因为时代的不理解,亲戚家人的不支持,文学之路艰难险阻不断。

    几千年的才气在中华大地蔓延生长,如今我们终于盼来了一个时代,一个可以“我手写我心”,可以在文学的海洋里天马行空的时代,对文学爱得深沉并且码字勤奋的作家终于可以凭内容换来不菲的收入,这都是时代之幸。

    2017年11月8日这天,腾讯旗下阅文集团正式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股价在上市首日就突破一百港币,并一度翻番。资本的嗅觉永远灵敏,与其说资本看重的是阅文集团这家公司,倒不如说是看重的这家公司手中握有的一部部作品,以及这些作品在泛娱乐圈子里的地位。

    “有钱的”和“写字的”,这两种长久以来关联不大的人,在这一刻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简单来讲,我们可以把阅文集团看做一个超大的IP库,其中囊括了640万名作家和960万部作品,月活跃用户接近2亿(数据截止2017年6月30日)。以这些文学作品为依托,很容易就能构筑出对于影视、动漫、音乐、游戏等品类的想象空间。而以码字为生的网络作家们,越来越成为整个泛娱乐文化产业的发动机。作家越来越有钱,到底是不是一件好事呢?

    一、作家与清贫挂钩的时代,没什么值得留恋的

    在人们的传统意识中,作家都是甘于清贫的。这话分两头说,一方面,自古以来,卖文为生人的确跟大富大贵沾不上边,一提起作家二字,我们脑海中回想起的多半是一个戴眼镜的中年人,点根烟,在书桌前或紧锁眉头,或奋笔疾书的样子。然而另一方面,说作家“甘于”清贫,这就有点埋汰人了,谁没事会甘愿受穷呢?

    作家普遍不富裕,这其实这是时代的无奈,哪个作家也不是生来就愿意清贫的。上文我用了“卖文为生”一词,这在历史上的绝大多数时期都是作家的唯一谋生之路:作家写出作品交给杂志社、出版社等,获取稿酬,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接着写下一部作品。

    曾几何时,作家们自称写作为“爬格子”,这个词形象地说明了他们的工作状态:拿着钢笔在20行x20列的稿纸上写作、修改。直到现在,写成而又尚未发表的作品都被称为“稿子”,就是从稿纸一词中演化而来的。在那个文化和娱乐、文化和产业都不沾边的时代,作家的收入单位是“千字xx元”,这一听就不像能致富的样子。

    很多年来,大多数作家的收入只有稿费一项,少数混得好的,能够经常出版作品的作家,才能有一项更高的待遇——版税。只有极少数的作家,才能靠着稿费+版税过上富足的生活。

    2009年,作家孔二狗曾以年收入115万元入围了中国作家富豪榜。当时有记者采访他,问他入围富豪榜有什么获奖感言,他直接说了两个字:“丢人”。年收入百万出头,也就是普通公司高管、金融行业中层的水平,中关村一条街就能出不只百八十个,居然腆着脸自称“富豪”?!别丢人现眼了……

    这个笑话一样的往事,距今不到十年,作家这个行业的收入水平可见一斑。基本也就是在那一年,富豪作家孔二狗老师一头扎进影视业,把工作重心从当好一个作家,变成了当好一个导演。作家界的富豪,他无心继续当下去了。

    连作家中的富豪都这么想,谁又有资格要求作家必须甘于清贫呢?

    二、“内容付费”是当下最好的内容提供方式,对你我他都好

    自古以来,作家一直与清贫挂钩,细究原因无外乎三点:

    1. 作品无法直接变现,需要通过出版机构将文稿制作成书籍、杂志等产品来进行售卖,这种复杂的流程会大大摊薄作家的收益,也会降低读者的购买欲,毕竟买书之前并不知道书籍内容,只能靠猜;

    2. 读书是门槛最高的一项学习、消遣、娱乐方式,起码得识文断字,理解力达标,这就使得读书的受众天然会比影视、音乐、游戏、动漫等方式少;

    3. 人们在读书消费和其他文化娱乐消费上的预期是不同的。比如说,50块钱看场电影,你觉得能接受;50块钱看场话剧,你觉得真便宜;50块钱看场演唱会,你觉得是中大奖了啊……但如果50块钱买本书呢?“不行,太贵了”,恐怕很多人会是这个态度吧。

    在过去千百年中,人们获取知识,获取内容的方式经过了无数演变,从古代的私塾授课,到近代的纸质书、大学堂模式,再到现代的免费互联网方式,都各有优势,也各有弊端:互联网时代以前,解决不了传播面窄,传播力不足的问题;而免费互联网时代则解决不了内容庞杂,阅读低效的问题。

    以上这种种问题,在互联网“内容付费”的浪潮下,都得到了缓解,甚至是完全解决。

    从传播方面,互联网时代触达每个用户的成本几乎为零,内容复制成本也几乎为零。一个作者把作品卖给10个读者还是10万个读者,他本人付出的工作量是等同的,但收益却大了一万倍。传播面窄,传播力不足的问题,从此不再是问题。

    从用户方面,“内容付费”第一次把内容的决定权放给了用户。以往的出版体制中,出版社决定出哪本书,是由社里领导拍板决定的,没有什么用户调研可言。而互联网“内容付费”则是把花钱的权利真正给了用户本身,通过免费试读、试听部分,可以决定买不买;而买了一部分后觉得不好,也可以及时止损,不买之后的部分。而读者的反馈则直接决定各平台的内容推荐,换句话说,读者想读到什么,就能越来越多地读到什么。

    从作者方面,则可以通过用户的购买踊跃程度,在付费用户的增加、减少中寻觅规律,反过来指导自己的写作。

    这样把作者的写作过程、用户的阅读过程和销售、购买过程统一起来,并通过可靠的平台将这一系列操作整合在一起,这在人类阅读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将内容提供者、获取者、运营平台等几方整合,无论花钱的还是收钱的,都可以从中获益。

    三、作家涉足泛娱乐领域,不是不务正业,恰恰是“回归”

    上文一直提到这个词:“内容付费”。这是近几年来新冒出的词,之前有个类似的词,叫“付费阅读”。不要小看这一词之差,这关系到从内容呈现形式到内容载体的变革。

    人们对作家是挺有偏见的,除了觉得作家应该清贫,还有一个传统意识,觉得作家只能以文字作品示人,一旦将作品的影视、戏剧、游戏版权卖掉,或者参与编剧、编写脚本等工作,就是不务正业。这其实是对作家行业的误解。

    自古至今,作家都是泛娱乐生产线上的全能选手,我们今天奉为文学经典的一些文字,在古时都是歌词、台词的属性,是整体文艺创作的一部分而已。

    例如《诗经》,在很多人看来是高高在上的典籍,但其实最早它只是个“歌词本”。《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经”字是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后才加上的。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听着高大上,但当时也就是个歌词归类方法而已:《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你可以这么想,风、雅、颂代表了三种曲子,跟咱们现在的流行、民族、美声的各区划分方法差不多,没有高下之分。

    与此类似,宋词在古代也是歌词,每首词都有曲牌,也就是唱法。王菲唱过一首《但愿人长久》,把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唱成了歌,有人觉得不伦不类,但其实这才是古人对宋词的正确打开方式。

    试想一下,如果几千年后,现在流行歌曲的曲调都失传了,只有歌词留下来,咱们的后代身着那时最华丽的盛装,捧着一本《杰伦经》,在国家大剧院面对黑压压的观众,郑重其事地朗诵:“快使用双截棍 哼哼哈兮,如果我有轻功 飞檐走壁……”

    古人看咱们朗诵诗经、宋词,大概就是这么个体验。

    所以,别再说作家去其他文娱领域试水是不务正业了,人家这叫向古人致敬。通过文字的延伸领域把钱挣到,恰恰说明他/她的文字是有魅力,经得起时间检验的。IP这个概念在近年来大热,也是这种泛娱乐整合的必然趋势。

    四、文娱产业的兴盛,会让每一个写作者都受益

    用小说塑造IP,再用IP反过来带动小说以及整个文娱链条的发展,这样的例子在如今的网络文学界不胜枚举。比如蝴蝶蓝的《全职高手》,被改编成了动画,播放量很好,马上也会改编成真人电影和动画电影。这就是泛娱乐生态赋予网文作品的价值增量——不仅增加了作者的收益,还可以让读者在更多领域去欣赏自己喜爱的IP,顺带也使作品本身的生命力旺盛了很多。

    《全职高手》动画第一季海报

    过去,一本小说红几个月算时间长的了,而如今,一个IP火十年都不算意外。像《鬼吹灯》就是很好的例子,这个系列的第一本实体书《精绝古城》出版于2006年,八册完整版也于2009年出完。如果只是靠书迷维持热度,恐怕早就过气了。但由于这些年由《鬼吹灯》改编的动漫、有声小说、电影、网剧等接连不断,使得它至今仍是中文世界里最具知名度的网络小说IP之一。2016、2017年,根据其改编的两部网剧《鬼吹灯之精绝古城》和《鬼吹灯之黄皮子坟》,都取得了数十亿次点播的成绩,分别成了当年最热网剧之一。

    根据传播学的规律,接触门槛越低的媒体,传播力度也就越大。换句话说,把网络小说进行影视化的改编,不仅是让有名的作品更有名的问题,而往往会颠覆性地改变作品的受众群。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琅琊榜》。海宴的同名小说早在2007年初就开始连载,同年底就出版了实体书,那时就已经把网文读者和实体书读者一网打尽,也就是说,所有靠文本能吸引来的受众,那时就已经吸引得差不多了。然而,如果今天你在街头随便找人问,你是怎么知道《琅琊榜》的?恐怕十个得有八个会说:看电视剧啊,胡歌、王凯好帅!

    这就是影视对网文受众的一次颠覆。好的影视剧能够给作品带来的新粉,可能比纯网文读者要大上一个数量级,给作者带来的名声和财富上的收益更是几何级数式的增长。每个作者都视自己的作品如孩子,而文娱产业的介入,等于给了孩子一个更有出息的机会,怎么说都不是坏事。

    有人可能会说,中国网络文学发展了那么多年,像《鬼吹灯》、《琅琊榜》这样的作品能有几部?大多数作品无法靠文娱产业实现IP增值。这话貌似有道理,实则还是不太理解大平台、大文娱对于身处其中的每个人,有着怎样的加持作用。

    数据显示,2016年全年,仅阅文集团就向旗下作家发放了接近10亿的稿酬,平均每天270万。而单年稿酬分成达到100万的作家,就超过100名。这100名百万富翁显然不都是唐家三少、我吃西红柿等网文界的神级人物,很多人的作品也没有影视化、动漫化,出了他们的读者圈也几乎没有知名度。然而,就因为在这艘网文大船上,靠其他大IP吸引来的庞大读者群,已经可以养出一批新的百万富翁了。可以想见,这些年收入100万出头,或大几十万的作家,都能过上相对富足、体面的生活,而如果不是在阅文这样的大平台发文,他们还会有这样的收入吗?即使他们还没有挣到影视、游戏改编的收益,但能说他们的高额稿酬收入,跟大文娱的兴盛没有关系吗?

    结语:

    如果用《三体》中降维、升维的概念去套用泛娱乐领域,那IP之于作者,等于是将他们的作品进行了升维,将原本一维的文字作品升级到影视、动漫、游戏等多重维度,让作者有尊严地享受自己作品的收益,站着把钱挣了。如果这个时候,你还在规劝作家们要甘于清贫,苦守书斋,远离IP等等,那无异于对他们进行了降维打击,是不是有点太狠了呢?

    觉得不错的话,点个赞吧!你一定会有福报的。

    以上就是关于靠写作挣几十亿的作家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

    靠写作挣几十亿的作家(靠写作挣几十亿的作家是谁)

    想靠写作赚钱,有什么平台(想靠写作赚钱,有什么平台吗)

    如何靠写作赚钱呢(如何靠写作赚钱呢知乎)

    著名模型品牌(著名模型品牌排行榜)

    男性兔子动漫人物(动漫男兔子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