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殿的景观设计(太和殿的景观设计理念)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太和殿的景观设计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文章目录列表:
一、河北工匠手工打造30多万个零部件制缩小版太和殿,太和殿的结构有多复杂?
太和殿是我国木构架建筑典型代表之一,其结构复杂,建造的时候融入了多种文化元素。如果想要复制太和殿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
在河北有一位工匠,他经过两年筹备,先后四次实地考察太和殿,最终确立了自己的目标,按照一比十八的比例打造一个缩小版的太和殿。这位工匠打造出的太和殿是非常精美的。但是其背后的艰辛我们很难想象。单是零部件就准备了三十多万个。由此可见,想要打造一个缩小版的太和殿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庆幸的是,这位工匠给我们展现出了完美的作品。此事一经媒体报道,网友纷纷点赞。
通过报道能看出这位工匠已经不再年轻,但是他却是非常有追求的一个人。我认为他打造的太和殿非常精美。既向我们展示了传统文化,也向我们展示了当代工匠精神。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据了解,这位工匠的父亲以前就是木匠。从小耳濡目染,让他对工匠产生了浓厚兴趣。如今他也掌握了这项技能,不仅仅将这项技能局限在木匠活上,而是将这项技能提升到“匠心”的高度。其打造的是缩小版的太和殿,传承的是传统工艺和工匠精神。
作为一名年轻人,我们没有理由不向这位工匠学习。我们或许不擅长工匠活,但是我们也有自己的兴趣,有自己的专长。在这位工匠身上,我们能看到追求,我们能看到执着。这是作为年轻人应该学习的。生活离不开创造,生活时时有创造的机会。就像这位工匠,在这个领域也能打造属于自己的天地。我们在赞美他的作品时,也要学会为自己的梦想付出,当我们有所收获时,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二、《故宫博物院》 太和殿的特征
北京故宫的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位于北京紫禁城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称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自建成后屡遭焚毁,又多次重建,今天所见为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太和殿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太和殿匾额“建极绥猷”匾,为乾隆皇帝御笔。
太和殿面阔十一间, 进深五间,建筑面积2377.00㎡,高26.92m,连同台基通高35.05m,为紫禁城内规模最大的殿宇。其上为重檐庑殿顶,屋脊两端安有高3.40m、重约4300kɡ的大吻。檐角安放10个走兽,数量之多为现存古建筑中所仅见。太和殿共有七十二根大柱支撑其全部重量,其中顶梁大柱最粗最高,直径为一米零六,高为十二米七零。明代用的是楠木,采自川、广、云、贵等地;清代重建后,用的是松木,采自东北三省的深山之中。
太和殿的装饰十分豪华。檐下施以密集的斗栱,室内外梁枋上饰以和玺彩画。门窗上部嵌成菱花格纹,下部浮雕云龙图案,接榫处安有镌刻龙纹的鎏金铜叶。殿内金砖铺地(因而又名金銮殿),太和殿内地面共铺二尺见方的大金砖四千七百一十八块。但是金砖并不是用黄金制成,而是在苏州特制的砖。其表面为淡黑、油润、光亮、不涩不滑。苏州一带土质好,烧工精,烧成之后达到"敲之有声,断之无孔"的程度,方可使用。明间设九龙金漆宝座,宝座两侧排列6根直径1.00m的沥粉贴金云龙图案的巨柱,所贴金箔采用深浅两种颜色,使图案突出鲜明。宝座前两侧有四对陈设:宝象、角端(音录端)、仙鹤和香亭。宝象象征国家的安定和政权的巩固;角端是传说中的吉祥动物;仙鹤象征长寿;香亭寓意江山稳固。宝座上方天花正中安置形若伞盖向上隆起的藻井。藻井正中雕有蟠卧的巨龙,龙头下探,口衔宝珠。
太和殿前有宽阔的平台,称为丹陛,俗称月台。月台上陈设日晷、嘉量各一,铜龟、铜鹤各一对,铜鼎18座。龟、鹤为长寿的象征。日晷是古代的计时器,嘉量是古代的标准量器,二者都是皇权的象征。殿下为高8.13m的三层汉白玉石雕基座,周围环以栏杆。栏杆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龙头,每逢雨季,可呈现千龙吐水的奇观。
明清两朝24个皇帝都在太和殿举行盛大典礼,如皇帝登极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清初,还曾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始,改在保和殿举行,“传胪”仍在太和殿举行。
太和殿是紫禁城内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物,建筑规制之高,装饰手法之精,堪列中国古代建筑之首。太和殿历经岁月的打磨,渐渐残破不堪,有些构件已经腐烂,起不到支撑大殿的作用。并且,梁上的彩画也褪色严重,因此,太和殿从2006年开始“封闭式”的大修。经过2年的大修,直到2008年7月中旬,太和殿才重新出现在游客的眼中。大修后的太和殿金碧辉煌,美轮美奂。
三、故宫的设计思想是什么
故宫严格地按《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建造。整个故宫,在建筑布置上,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组合成一个整体,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同时达到左右均衡和形体变化的艺术效果。
中国建筑的屋顶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在故宫建筑中,不同形式的屋顶就有10种以上。以三大殿为例,屋顶各不相同。故宫建筑屋顶满铺各色琉璃瓦件。主要殿座以黄色为主。绿色用于皇子居住区的建筑。
其它蓝、紫、黑、翠以及孔雀绿、宝石蓝等五色缤纷的琉璃,多用在花园或琉璃壁上。太和殿屋顶当中正脊的两端各有琉璃吻兽,稳重有力地吞住大脊。吻兽造型优美,是构件又是装饰物。一部分瓦件塑造出龙凤、狮子、海马等立体动物形象,象征吉祥和威严,这些构件在建筑上起了装饰作用。
扩展资料
故宫位于北京城中心,布局依据《周礼·考工记》中所载:“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原则,建筑在北京城南北长八公里的中轴线上,南北取直,左右对称。
如今故宫左前面的劳动人民文化宫,明清是皇帝祭祀祖宗的太庙;右前面的中山公园是皇帝祭祀土神和谷神的社稷坛;前面有朝臣办事的处所;后面有人们进行交易的市场。
北京故宫的北面是万岁山,南面是金水河,恰好符合古人“负阴抱阳,冲气为和”的建宫原则,万岁山是专门为营造皇城风水而筑城的一座人工山,完成于明初,位于元代寝宫延春阁旧址,用开挖护城河和南湖的淤泥堆积而成。
此山的堆筑,一方面满足了皇城要“负阴”的原则,另一方面又镇住了前朝的风水,故万岁山又有“镇山”之称。 北京四九城的布局是二龙出水护着紫禁城。
四、故宫各个建筑的详细介绍?
一、故宫简介
故宫,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堪称当今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建筑杰作,比起法国的凡尔赛宫、英国的白金汉宫、美国的白宫以及俄罗斯的克里姆林宫更胜一筹,被称为“世界五大宫之首”。
故宫始建于公元1406年,1420年竣工。这片堪称世界最宏伟的宫殿建筑群,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建筑面积有15.5万平方米,内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980间。上等木材、琉璃瓦顶、青白石座与各种金碧辉煌的彩画交相辉映,尽显出故宫的富贵荣华。
午门、东华门、西华门、神武门分守故宫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与神武门相对的,是用土、石筑成的公园——景山公园,里面种满松柏,象征着万古长青。
以乾清门为界,在故宫内部,“外朝”与“内廷”两部分的建筑风格迥然不同。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中心,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也称“前朝”;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是皇帝与后妃的住所。
二、故宫建筑
为了回答“故宫各个建筑的详细介绍”这一问题,特意找来了著名建筑学家林徽因先生撰写的《故宫》一文,该文收入林徽因先生著的《中国建筑常识》一书(天地出版社2019年出版)。
林徽因(1904—1955)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作家、建筑学家,被誉为“一代才女”。她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20世纪30年代初,她同丈夫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在文学上,林徽因一生著述很多,其中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
下面内容选自林徽因先生的《故宫》一文,该文对故宫的建筑作了详细而权威的描写与说明——
北京的故宫现在是首都的故宫博物院。故宫建筑的本身就是这博物院中最重要的历史文物。它综合形体上的壮丽、工程上的完美和布局上的庄严秩序,成为世界上一组最优异、最辉煌的建筑纪念物。
全宫由“前朝”和“内廷”两大部分组成;四周有城墙围绕,墙下是一周护城河,城四角有角楼,四面各有一门:正南是午门,门楼壮丽称五凤楼;正北称神武门;东西两门称东华门、西华门,全组统称“紫禁城”。隔河遥望红墙、黄瓦、宫阙、角楼的任何一角都是宏伟秀丽,气象万千。
前朝正中的三大殿是宫中前部的重点,阶陛三层,结构崇伟,为建筑造型的杰作。东侧是文华殿,西侧是武英殿,这两组与太和门东西并列,左右衬托,构成三殿前部的格局。
内廷是封建皇帝和他的家族居住和办公的部分。因为是所谓皇帝起居的地方,所以借重了许多严格部署的格局和外表形式上的处理来强调这独夫的“至高无上”。因此内廷的布局仍是采用左右对称的格式,并且在部署上象征天上星宿等等。例如内廷中间,乾清、坤宁两宫就是象征天地,中间过殿名交泰,就取“天地交泰”之义。乾清宫前面的东西两门名日精、月华,象征日月。后面御花园中最北一座大殿——钦安殿,内中还供奉着“玄天上帝”的牌位。故宫博物院称这部分作“中路”。它也就是前王殿中轴线的延续,也是全城中轴的一段。
“中路”两旁两条长夹道的东西,各列六个宫,每三个为一路,中间有南北夹道。这十二个宫象征十二星辰。它们后部每面有五个并列的院落,称东五所、西五所,也象征众星拱辰之义。十二宫是内宫眷属“妃嫔”“皇子”等的住所和中间的“后三殿”就是紫禁城后半部的核心。现在博物院称东西六宫等为“东殿”和“西殿”,按日轮流开放。西六宫曾经改建,储秀和翊坤两宫之间增建一殿,成了一组。长春和太极之间,也添建一殿,成为一组,格局稍变。东六宫中的延禧,曾参酌西式改建“水晶宫”而未成。
三路之外的建筑是比较不规则的。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是在中轴两侧,东西两路的南头,十二宫前面的重要宫殿。西边是养心殿一组,它正在“外朝”和“内廷”之间偏东的位置上,是封建主实际上日常起居的地方。中轴东边与它约略对称的是斋宫和奉先殿。这两组与乾清宫的关系就相当于文华、武英两殿与太和殿的关系。另一类是核心外围规模较十二宫更大的宫。这些宫是建筑给封建主的母后居住的。每组都有前殿、后寝、周围廊子、配殿、宫门等。西边有慈宁、寿康、寿安等宫。其中夹着一组佛教庙宇雨花阁,规模极大。总称为“外西路”。东边的“外东路”只有直串南北、范围巨大的宁寿宫一组。它本是玄烨(康熙)的母亲所居,后来弘历(乾隆)将政权交给儿子。自己退老住在这里曾增建了许多繁缛巧丽的亭园建筑,所以称为“乾隆花园”。它是故宫后部核心以外最特殊也最奢侈的一个建筑组群,且是清代日趋烦琐的宫廷趣味的代表作。
故宫后部虽然“千门万户”,建筑密集,但它们仍是有秩序的布局。中轴之外,东西两侧的建筑物也是以几条南北轴线为依据的。各轴线组成的建筑群以外的街道形成了细长的南北夹道。主要的东一长街和西一长街的南头就是通到外朝的“左内门”和“右内门”,它们是内廷和前朝联系的主要交通线。
除去这些“宫”与“殿”之外,紫禁城内还有许多服务单位如上驷院、御膳房和各种库房及值班守卫之处。但威名煊赫的“南书房”和“军机处”等宰相大臣办公的地方,实际上只是乾清门旁边的几间廊庑房舍。军机处还不如上驷院里的一排马厩!封建帝王残酷地驱役劳动人民为他建造宫殿,养尊处优,享乐排场无所不至,而即使是对待他的军机大臣也仍如奴隶。这类事实可由故宫的建筑和布局反映出来。紫禁城全部建筑也就是最丰富的历史材料。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太和殿的景观设计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如有疑问,可拨打网站上的电话,或添加微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