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页
SERVICE 服务产品
XINMEITI 新媒体代运营
CASE 服务案例
NEWS 热点资讯
ABOUT 关于我们
CONTACT 联系我们
创意岭
让品牌有温度、有情感
专注品牌策划15年

    楔形地块景观设计

    发布时间:2023-03-06 18:45:17     稿源: 创意岭    阅读: 93        问大家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楔形地块景观设计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楔形地块景观设计

    一、构造格局及构造单元的划分

    一、区域构造格局

    澜沧江以东的云南省区,以金沙江 - 哀牢山断裂带为界,可分为两个大区。南西侧为兰坪 - 思茅盆地,主要出露古生界以上地层,缺乏更古老的地质记录,盆地呈北西向延长,构造线方向与之一致。古生界主要见于边缘地带,中心部位多为中生界,表明自古生代以来该盆地有扩张的趋势。地质构造以纵向断裂为主,北部见纵横断裂交错。断裂切穿新生界,为喜马拉雅运动的表现。岩浆活动总体来说不强。北东侧除边部以外,主要受南北向基底断裂控制。中部元古宇变质地层构成滇中地轴,两旁多为古生界和中生界覆盖。东部喜马拉雅运动强烈,长轴状褶皱及纵向断裂发育。构造线由北北东、东南逐渐转为近东西向。楚雄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活动较弱,主要见于盆地边缘地区。西部中甸区和宁蒗区喜马拉雅运动表现强烈,形成块断,构造方向也有北东、北西两组。

    哀牢山—金沙江一带是该区最重要的构造带,沿构造带老地层出露,变质作用强烈,构造活动明显,岩浆活动广泛,是一条长期活动的构造带。该构造带两侧地质特征及演化历史明显有差异,故为重要的地体边界。除此之外,区内深大断裂发育,长期活动特征明显,将全区分割成几个不同的构造分异演化的区段。

    二、深部构造特征

    根据云南省剩余重力异常图 ( 图 2 - 2,Δg剩余= Δg20' × 20'- Δg1° × 1°) 所反映的上部地壳密度分布情况可见,哀牢山一带有一个西南低、东北高的梯度带。梯度带两旁等值线方向大致平行于梯度带,呈南东 - 北西向延伸。哀牢山以北从河口、金平,经新平转向北,进入四川,有一个由正异常带组成的狭形地带,对应于古元古界出露的地区。哀牢山群出露的地带由北东向南西 ( 横向) 异常由正变负,而点苍山一带苍山群所处异常皆负,说明该地层之下可能有低密度的新地层存在,哀牢山群厚度向南西变薄,由此证实其逆冲现象。哀牢山梯度带向北延伸至剑川附近有一个转折点,继续向北西因资料不足难以推断,而向北东至三江口有一个明显的正负异常分界带。滇东地区沿建水—东川近南北向一线也大致为正负异常分界线,其西面为昆阳群的主要分布地区,东面为古生界主要分布区。滇东南以南盘江或建水—广南地区为界,等值线延伸方向似有差异,北部以北北东向为主,南部为近东西向。

    从剩余重力异常的分布情况与地层分布情况对比发现,剩余重力异常不仅与盖层有关,而且与基底性质有密切联系。元谋—新平地区与姚安地区同属中生界覆盖区,而剩余重力异常却正负分野,可能与元谋—新平地区古元古代基底的出露或浅埋有关。元谋—新平地区与滇东地区正异常遥遥相对,也可能是同一古元古代基底被中元古代昆阳海槽的扩张所分。

    由布格异常推算的莫霍面等深度曲线图表明,云南地壳厚度大体呈北西大、南东小之势,并且明显可以分区。滇西北至川西南沿丽江—木里有一个密集坡度带。滇东也有坡度带,大致以南盘江为界,北部等深线较密,莫霍面坡度较大。南部反之。滇中元谋—新平一线有一个南北向延长的地幔上隆带,其东部以东川为中心地幔下凹,并向南延伸,经昆明、玉溪至金平,呈南北向凹槽。哀牢山断裂带在莫霍面等深线图上的反映南段尚可见,北段逐渐消失,说明目前该断裂带主要影响浅部。

    三、扬子地台西缘构造遥感解译

    从云南省卫星图像看,扬子地台西缘云南段影像结构十分复杂,可划分为 7 个不同的线环影像结构分区 ( 图 2 -3) ,各影像分区有明显的线环结构特征及明显的分界线,内部线环结构有显著差别,表明各影像分区结构特征差异较大。各影像分区的线环构造特征简述如下:

    Ⅰ—兰坪 - 思茅影像区: 该区以密集的线性构造为主体,分别以澜沧江断裂和维西 -巍山断裂、藤条河超壳断裂为西界和东界,总体呈北西向展布。显示为中生代裂陷后又强烈挤压褶断的构造演化特点。

    Ⅱ—老君山 ( 点苍山) - 哀牢山影像区: 该影像区呈北西向狭长的长条状 - 透镜状影像带,夹持于北西向维西 - 巍山、藤条河超壳深断裂和金沙江 - 红河超壳深断裂之间,其内部肋状及平行主断裂之劈理裂隙带发育醒目,是太古宙—古生代地层及构造的反映,总体显示为基底构造层向上推覆的楔形地块,推测为元古宙晚期开始发生推覆、后长期抬升的地体,其西端在古生代下沉,中、新生代再次推覆隆升,岩浆活动频繁。即是以古老地层为主体的构造 - 岩浆活动带地体。

    Ⅲ—中甸影像区: 该区呈南北向的楔形地块,为深断裂围限,其内以轴向呈南北向椭圆地块及弧形影纹为主,反映以古生代地层为主体的古生代—中生代裂陷 - 挤压褶皱带。

    图 2 -3 扬子地台西缘斑岩成矿带遥感地质解译图Fig. 2 - 3 The ge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remote sensing image of the porphyry copper belt in the west margin of the Yangtze platform

    Ⅳ—大理 - 丽江 - 盐源影像区: 该区呈近南北向—北东向带状影像,夹持在剑川大断裂和程海断裂之间,其内以平行排列、首尾相接的构造透镜体为主体,显示为强烈的挤压带。总体显示为古生代裂陷、中生代挤压隆升的构造带 ( 地体) 。表现为扬子地台西缘裂陷带演化地体。

    Ⅴ—滇中影像区: 该区总体呈巨型南北向透镜状地块,边界醒目,西以程海断裂为界,东以昭通 - 曲靖 - 建水断裂为界,其内由平行排列的南北向断裂和构造透镜体组成。显示其深部为刚性体,基底构造层发育。内部可划分东西两个构造单元: Ⅴ1为大姚影像区,即夹持于程海和元谋 - 绿汁江断裂之间,其影像特征显示为新太古代裂陷、元古代 -早古生代长期隆起、晚古生代 - 中生代又裂陷下沉后新生代回返上升的裂谷系 ( 攀西裂谷系) ; Ⅴ2为昆明影像区,夹持于元谋 - 绿汁江深断裂和昭通 - 曲靖 - 建水大断裂之间,发育 5 条平行的南北向断裂及长条形地块、构造透镜状地块及菱形构造。总体为中元古代—新元古代裂谷、晚古生代 - 中生代裂谷的滇中裂谷系的地质发展演化特征。

    Ⅵ—滇东影像区: 该区以昭通 - 曲靖 - 建水断裂为西界,南东以师宗 - 弥勒断裂及南盘江断裂为界,呈南西狭窄而北东开阔的楔形地块,其内以北东向线环构造为主体,显示早古生代开始下沉,中生代末隆起,形成强烈的北东 - 北东东向褶断带。

    Ⅶ—滇东南影像区: 该区北界以弥勒 - 师宗断裂和南盘江断裂为界,南以红河断裂为界,总体呈一由南向北平行展布、向北西弯曲的环带状线性构造,近南北向、近东西向和北西向断裂亦较为发育,环形影像明显,反映出深部的刚性地体 ( 古隆起地块) 自古生代后开始沉降,振荡运动频繁,具盆 - 岭区地壳演化特征。

    上述各影像区 ( 构造单元) 均以断裂为边界,各自具独立的地质发展演化历史。澜沧江断裂与金沙江断裂、红河断裂之间,楔形地块及环块构造发育,显示为两大板块碰撞拼接带,具反复多次拼接裂陷作用。剑川断裂及程海断裂与藤条河断裂及红河断裂组成弧形构造带,总体向西弯曲,表现为扬子地台西缘的边缘裂陷带。澜沧江断裂、藤条河断裂、哀牢山断裂、红河断裂及金沙江断裂、维西 - 巍山断裂显示为超壳深断裂。红河断裂、哀牢山断裂、维西 - 巍山断裂反映为推覆走滑构造,点苍山地体及哀牢山地体为构造推覆体。

    四、地球化学特征

    由于地壳发展历史不均衡,造成各种元素含量分布不均。根据区域化探资料,云南省微量元素分布有以下特点: ①具有明显的分区性,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特征元素组合;②区域分带之中包含着局部异常; ③地球化学分区既具有继承性,又富于时代性。总体上看,研究区内 Pb、Zn、Cu、W、Sn、Cr、Fe、Sb、As、Au、Ag 等元素含量较高。从时间演化上看,化学性质较稳定的元素在老地层中含量较高,而化学性质较活泼者富集于新地层中,如元古宇含 Fe、Cu 高; 古生界富 Pb、Zn: 中生界富 Sb、Hg、As ( 陈扬玉,1985) 。有些元素具有明显的时代继承性,如 Cu 有 “四层楼” 的成矿富集特点 ( 黎功举,1991) 。在陈扬玉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补充了资料,并进行了修改,作出扬子地台西缘地区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区图 ( 图 2 -4) 。

    五、构造单元划分

    研究区的地质构造演化史实质上是地体拼合分裂的历史。古元古代是优地槽广泛发育的时期,初期在该区邻区川南一带可能形成了多个地体雏形,沉积了哀牢山群、苍山群、瑶山群、底巴都组、普登组等地层。这些雏形地体互相拼合及接合,组成古元古代早中期川滇地区的联合地体,是扬子原地台的组成部分。古元古代晚期沉积的苴林群路古模组、凤凰山组、海资哨组以及大红山群老厂河组便代表当时的扬子原地台稳定构造环境。从曼岗河组沉积期开始,区内出现两个东西向海槽,联合地体因而解体。古元古代末,以上两个海槽封闭,中元古代开始出现南北向的昆阳海槽,使联合地体再次出现分裂的局面。晋宁运动及澄江运动以后,该区基底固化,转化为地台区,即扬子地台的西南边缘,为扬子板块的一部分。

    古生代开始,该区构造演化以内部分异及小幅度的相对位移为主,并可能伴随着不同区段之间的相对转动。古元古代中期,沿金平 - 墨江 - 大理 - 宁蒗出现板块边缘扩张带,并与中甸、屏边联成弧形的分异分裂型地体群。晚古生代扩张带向西扩大,中心西移至兰坪—思茅地区及中甸地区。三叠纪末,海水退出全区,地壳整体抬升。但存在两个大型的裂陷中心,其一为兰坪 - 思茅地区,继承晚古生代扩张带的构造格局;其二为楚雄 - 大姚地区,为新生的裂陷盆地。新生代从始新世中晚期开始,该区由于受印度板块的碰撞挤压造成强烈褶皱和逆冲推覆,构造松弛阶段有岩浆活动,其中包括富碱斑岩的侵入。

    图 2 -4 云南东部地球化学分区略图Fig. 2 - 4 The geochemical divisions in the east Yunnan

    根据大地构造演化历史的分析,主要依据区域地层、沉积特征、岩浆活动、构造活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地体构造单元的划分。按 Howell ( 1983) 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召开的环太平洋地体会议上提出的含义,构造地层地体是以断层为边界的具有区域性延伸的地质实体,每个地体均具有与相邻地体不同的地质历史。国内许多学者也对地体概念进行了一些补充说明。但前人较强调地体的空间特征及运动学、动力学特征的研究,对时间演化特点的研究较薄弱。实际上,地体由板块边缘分裂而诞生,最后拼合而消亡,因此存在于一定的历史时期,即存在特征历史。可见,地体不仅是一个空间概念,也是一个时间概念,它的存在是以一定的特征时期内与相邻地体之间具有不同演化历史为依据的。按照这一理解,本书认为地体的命名宜采用地域加特征历史的方法,并划分了以下地体构造单元 ( 图 2 -2) 。各构造单元特征对比总结示于表 2 -3。

    Ⅰ—元谋 - 金平古元古代地体;

    Ⅰ'—点苍山推覆体;

    表2-3 造南西部主要构云地体特征对比Table2-3 The major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in tectonic terrenes in the west Yunnan

    Ⅱ—昆明中元古代地体;

    Ⅲ—滇东古生代地层地体;

    Ⅳ—大姚中生代地层地体;

    Ⅴ—宁蒗 - 墨江早古生代地体 ( 可分为Ⅴ1宁蒗地体和Ⅴ2墨江地体) ;

    Ⅵ—兰坪 - 思茅晚古生代地体;

    Ⅶ—滇东南早古生代地体;

    Ⅷ—中甸前寒武纪地体。

    二、矿坑花园——一起走进ASLA大奖:王向荣南宁园博园采石场花园

    获2020年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综合设计类荣誉奖。

    “7个采石场占地近82英亩,每个采石场都提供了独特的地形,可在规模和稳定性条件迥异的情况下探索再生潜力。这些开凿在景观中的洞坑提供了不同的发展可能性——从位于峭壁上方的构筑物到位于采石坑内的下沉水生植物花园,其中一个坑中变化的水位使得浮动的亭子成为必要。场地中的高架通道架设于现有并仍在运行的渡槽上方,连接着这些截然不同的采石场花园,通过整体而连贯的设计使游客能够在潜在的灾害变动地质上方自由活动,不受阻碍地欣赏经过精心推敲而成的地面景观。”

    ————————2020ASLA大奖评审团

     

    一. 建设背景

    2018年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在南宁市举办。园博园选址于城市郊区的一片滨河的丘陵农业区,场地东南区域分布有一系列的采石场。组委会希望将这些采石场转变为园林博览会中的有特色的园林,成为展览的一部分。

    二. 基地概况:

    设计面积约33公顷。场地上共7个采石场,有的已停采了几年,有2个直到园博会申办成功时才停止开采。矿坑开采面崖壁破碎,坑底高低不平,场地内丘陵破碎,悬崖高耸,地表荒芜,水潭深不见底,渣土渣石成堆,生锈的采石设备散乱分布。

    三. 设计挑战

    1. 采石场地质情况复杂,岩壁破碎,有崩塌落石的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应对方案 :在设置设施和参观路径的时候将安全性放在首位,在突出采石场景观特色的同时避让危险区域。

    2. 采石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植被的修复面临很大挑战;

    应对方案 :设计师根据不同采石场植被恢复的目标,引入土壤,形成不同土壤厚度的种植区域,为恢复生境创造条件。同时,7个采石场看起来很相似,但实际上每个的尺度、形态和特征都不相同。针对不同的场地特征,设计采用了差异化的植被修复方法和人工介入方式。

    3. 采石坑地貌复杂,无法依据现状测绘图纸进行设计;

    应对方案 :通过无人机航拍扫描,得到所有采石场的三维数字模型,设计得以从始至终在三维空间上进行。

    4. 采石坑的水位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尤其是最后停采的2个采石场,水位一直在持续上升。设计没有有效的水文数据参考。

    应对方案 :设计单位委托当地机构每半个月记录一次每个坑中水位变化的情况,为设计提供依据。

    如何认识并对待这些废弃采石场?是把它们看作大地上丑陋的伤疤,想尽办法将其完全掩盖遮挡,甚至装饰美化让人看不出来原来的痕迹?还是认为它们是人类破坏环境的见证,应当顺其自然不加人工干预,任由自然演替逐步恢复?或者认识到它们的景观独特性,通过利用场地特征,挖掘景观资源,因势利导形成别样的风景?

    四. 设计概述

    对于7个采石场,根据其特征,因地制宜,保留采石场景观的多样性,运用多种修复方式,进行一定程度的人工干预,展现多样的景观类型和生态修复的多种可能,通过艺术性的介入提升景观的价值,通过不同的游径设计让人们参与体验,感受到每个采石场的恢复状况。同时,通过路径的组织,设计语言的整体性,以及原有水渠的联系性,使得这7个采石场又能够成为一个整体。

    在保证景区的安全性的前提下,根据采石坑的环境特点运用不同的策略和手段进行设计,比如落霞池特别安静,便将其设计为宁静的、让人沉思的花园;有的场地碎石多,便设计成岩石园;有的场地地面没有土层,种植不了高大的植物,便设计成台地园,为植物生长创造条件。在每个采石场中都仔细挑选观景效果好的角度,设计观景平台。进行构筑物的介入,进行艺术性的提升,打破原本破败的采石坑的无趣。同时,设计采取了一些生态恢复的措施,低干预,放任自行修复。

    五. 设计详述

    1.  1号采石场(落霞池)

    面积约1hm²。

    该采石场停采之后地下水渗出,形成池塘,被附近村民用于养鱼。现状池塘周围环绕有石壁,雄浑厚重,呈现岩石的自然之美,整体环境宁静幽雅,符合传统自然山石审美。

    古典文化精神空间的打造:

    坑塘为被周围400多米长的岩壁环绕,空间内向封闭,远离尘世的喧嚣。石壁在岁月的打磨下显现出苍劲的纹理和斑驳的痕迹,犹如一幅笔墨雄健的天然山水画卷。该采石场的气质非常契合中国传统山水审美,无须着墨过多,便能转变为具有古典文化精神的空间。设计以保留原有石壁,以石壁和水塘为景观基底,增加瀑布及滨水亭榭,打造坐亭观水,卧轩听瀑的意境与氛围。

    空间的对比(欲扬先抑):

    从矿坑外部唯一通往内部的通道是一个以前为运送石料在山石间打开的一个豁口。从这个豁口往坑内眺望,能看见一大片水面和对面高大漂亮的岩壁。设计一个不规则形状的木结构建筑,嵌入池塘边缘的岩石豁口中,由山间的豁口一直延伸到水边,名曰“水竹居”。建筑从狭窄的山石豁口穿过,在屋顶与两侧逼仄的岩石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了隧道般的空间感觉。狭长的建筑延伸到豁口尽端的池塘边缘,随着场地空间的放大,忽然向两侧延展扩大,产生了戏剧性的空间变化,产生强烈的内外空间对比加强并提升游人的空间体验,实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对景及观景空间的设计:

    在水竹居对面一侧崖壁的凹处设计一处瀑布,成为该矿坑的焦点景观,为采石坑景观增加了动态变化,潺潺水声更加衬托出宁静悠远的气氛,成为点睛之笔。

    水岸的一条小径联系了4处不同标高的平台,为人们提供了从不同的角度观赏岩石、瀑布和建筑的场所。

    建筑的设计:

    (1)建筑结构与形式:建筑结构形式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当地的乡土建筑,体现地域特色,建筑为胶合木结构,为了支撑宽大而不规则的屋面,柱网较为密集,同时采用大量斜向支撑结构,看似复杂,实则有清晰的逻辑,体现的是木结构体系中力的传递关系。

    (2)建筑与水环境:为适应水位的变化,亭子的地板是随着水位浮动变化;

    (3)建筑与岩壁环境:建筑屋顶是3组连续的双坡屋面,朝向水面的屋顶外侧被有意地抬高,以确保游人在一进入平台就能够看到完整的对岸景观。同时,建筑的地面、柱子和折板屋顶构成了一个宽阔的框景,将对面整个雄浑厚重的石壁纳入其中。

    2.    2 号采石场(水花园)

      面积0.4 hm²。

    四周岩壁环绕,,仅有北侧一个豁口可进入坑内,坑底平缓,低处常年积水。因采石场废弃已有时日,在坡度较缓的岩壁和坑底部分区域自然生长着不少草本植物和灌木。坑体一侧的崖壁高24m,巉岩峭壁,倒映在水中,颇为壮观。

    坑底既有陆地又有水面,且大部区域水不深,为植被恢复包括水生植物的种植提供了可能,因此将该矿坑定位为湿生植物花园。

    地形处理:

    在坑底南侧崖壁地势较高处设计两层台地,以毛石挡墙修筑并覆土,结合从浅水区一直延伸至挡墙前的覆土缓坡,为湿生和水生植物的种植创造条件。

    山崖与矿坑底部的高差有10m,设计抛弃直接的台阶衔接,以景观栈道、构筑物、平台相结合的方式处理坑顶及坑底之间的游览路径。

    植物景观设计:

    在最高层台地种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进行搭配为花园创造观赏背景,同时遮挡景观效果较差的破碎岩壁。结合台地和水环境共种植了40多种水生和湿生植物。

    景路径及构筑设计:

    由于采石场内部空间较小,不适合设置环形路径,同时山崖与矿坑底部的高差较大,若设计台阶使游客进入坑底则会由于台阶过长而形成安全隐患。因此,为弱化阶梯的感觉,保证游客安全同时创造更多的空间变化,将游览路径分为3段进行处理,设计不同的景观构筑物,将高差的连接转变为一系列的游览和空间体验。

    第一段,也就是最高的一段,设计成封闭木盒,使得木盒内部空间与山崖顶部开敞的观景平台形成对比,既是安全的步行通道,也是可以庇荫休息的小建筑。木盒的尽端开,设玻璃栏杆,成为一个空中的观景台,人们可在此欣赏岩壁,俯瞰花园。木盒底部采用不规则的钢柱支撑,加强景观构筑物的趣味性,也与采石场粗犷自然的景观特色相适应。

    第二段是从木盒一侧引出的几段折曲的阶梯,采用较封闭的木质栏杆,下降到一个宽大的观景平台上。这是花园中人们主要的驻足点,在此可以欣赏滨水植物景观。

    第三段是从观景平台引出的之字形钢格栅栈道,采用轻质栏杆,从湿生植物种植区穿过,沿着水岸通向采石坑内部,体现自然与人工的交融。

    对景的设计:

    这样的处理,成为从入口进入花园后视线的对景。在另一侧的水边,设计一个小观景平台,与对岸的大平台互为呼应,以连接崖顶和山脚的阶梯处理作为对景。在这里可以欣赏整个花园的景色——水面、水生植物、栈道、梯道、空中的木盒、岩壁及它在水中的倒影构成的一幅完美画面。 

    3.    3号采石场(岩石园)

    面积0.4 hm²。

    基址呈大半个碗状,三面环绕岩壁,一侧地面平坦,堆放了大量渣石和渣土。底部约1/3面积是凹陷区,雨后有积水。嶙峋的岩石缝隙里生长了很多乡土草本植物。

    设想将这个采石场设计为精致的岩石园,以展现在瘠薄土壤上顽强生长的植物景观。

    设计将原有的渣石渣土整理后塑造出地形的骨架,然后在上面覆盖种植土。微妙的地形变化不仅创造出干燥和湿润等不同的生境,为不同植物生长提供条件,也把场地雨水收集到最低的凹陷区。

    沙漠植物景观区:

    紧邻主园路区域,依据现状高差变化,设计层层尺度亲切、变化丰富的红色砂岩台地,种植仙人掌及多肉多浆等沙生植物,营造出极富特色的沙漠植物景观。      

    荒原植物景观区:

    中间缓坡区展现荒原植物景观。低平细密的植物群落穿插在岩石和砾石的缝隙中,形成别具一格的花园景观。尺度精巧的园路从植物群落中蜿蜒穿过。

    湿生岩石园区:

    底部凹陷区被设计为湿生岩石园,有溪流层层跌落至最低处的池塘,展现溪边、石滩和池塘不同的生境景观。凹陷区的边缘设计有高低不同的观景台,人们可以凭栏俯瞰低处的湿生岩石花园、赏溪流跌水、观岩壁景观。

    4.     4 号采石场(峻崖潭)

    最后停采的2个采石场之一。采石场停采之后渗透出来的地下水汇成一个面积约1hm²的碧绿澄澈的大水潭。

    设计在南北两侧主要观赏点设置了平台。

    北侧的观景台是一个位于采石场边缘的耐候钢长廊,内部朝向采石场打开了一长条带形窗,在此可以望见对面高出水面40多米的高耸险峻的悬崖。长廊南端悬挑在岩壁上,人们站在玻璃栏杆内侧可以俯瞰脚下的一池碧水和对面的滨水平台,惊险刺激。

    采石坑南侧,一个楔形平台从山石的一个豁口探出,悬挑于碧水之上,一条曲线的栈桥从平台引出,连接低处的滨水平台。坑体周围和和坑内缓坡处通过覆土,种植了南洋杉和一些乡土灌木及草本,使采石场有了生机并衬托出崖壁的险峻。

    5.    5 号采石场(飞瀑湖)

    面积最大的采石场约3.2hm²,开采深度也最深,达28m。

    底部呈现几层岩台,崖壁破碎,残留的岩石岬角将坑体分隔成不同的空间层次。随着停采,地下水逐渐蓄积,根据水位观测和分析,预判整个采石坑将成为一片湖面。

    设计通过覆土将采石坑底部两片开采深度相对较浅的区域抬高到水面之上,并种植耐湿高大乔木如池杉和水松,形成水上丛林,为荒凉的坑体内部带来绿色和生机。然后用不同高度的栈桥引导人们进入采石坑内部空间,而不仅仅是在周边环绕。栈桥穿越水面和树林,通往岬角高处的观景台,在下降和攀登的探索中体验空间和景观的变化。为了增加景观的丰富性,栈桥对面的崖壁上设计了飞流而下的瀑布,人们可以在桥上观赏到精彩的瀑布景观。

    6.     6 号采石场(台地园)

    面积为0.7hm²。

    一侧是采石场崖壁,一侧是乡村水塘。场地上有制砂生产线的全套设备,展现着场地采石工业的历史。

    依据现状特征,将该区域设计为一个以南宁特色花境植物景观为主的台地园艺花园,一个具有后工业气氛的浪漫绚丽的花园。几层台地沿南侧崖壁蜿蜒展开,它们的覆土厚度满足不同植物生长的需要。机械设备大部分被置于绿地之中,生机勃勃的植物与锈迹斑斑的机械形成有趣的对比。道路在不同高度的台地中和原有高架传送带下方曲折穿过,路边设置了舒适的木质靠背椅供人休息。

    7.     7 号采石场(双秀园)

    位于一座小山两翼的两个1000多平方米的小采石坑,一个较深,终年有水;另一个较浅,有季节性积水。因为废弃了若干年,两个坑的石缝里长出了各种乡土先锋植物,景观朴野自然。

    设计未采用人工干预,只在两个坑体中间未被开采的山坡上设置了一圈环形栈道,让游人在这里俯视两侧的采石坑,让人们了解在矿坑修复中自然的力量和作用。在西侧坑体边缘设了一个临水小平台,与山上的环形栈道相呼应。栈道和平台都采用钢格栅的材料,透光透水,不会影响场地自然植被的恢复。

    8.    其他

    场地上原有一道水渠,是场地农业历史的见证。我们在设计中保留了水渠,将它作为该区域几个水面的补水水源,延续它原有的功能,并水渠上方架设高架步行桥,与相临的采石场花园的游览路径连接起来,形成该区域独特的立体游览体系。为了给游客提供一些基本服务,同时也展示园区生态修复的理念和方法,我们在采石场区域设计了一个600m²的信息亭。木结构的建筑呼应了当地乡土建筑的形式。

    设计分析及学习要点

    1.      矿坑花园设计要点:

    (1)  做该类设计时,因地制宜,从现状场地特征出发,以保护为主,尊重和展现场地特征,以最小的干预手法进行设计,展示其自然之美、历史雕琢之美、人文雕刻之美,呈现矿坑岩壁、水潭原有的风貌;

    (2)  依据现状景观,设计景观点及观景点,在保证生态及安全的基础上规划和设计坑塘入口及游览路线,注意坑顶到坑底的交通衔接处理;

    (3)  注意安全环境的设计;

    (4)  注意材料的运用;

    (5)  注意水的汇集、处理及应用;

    (6)  注意地形的处理。

    2.     矿坑处理手法:

    (1)   观景栈道:围绕坑顶一周、坑底水边、架在矿坑水面之上,绕着坑边向坑底延伸;

    (2)   观景构筑物:高差较大的地方结合构筑物消解高差,保证其安全;景观视线良好的地方设置观景构筑物,构筑物和周边环境相融合,形成景观;

    (3)   岩壁的保留:结合水形成瀑布,打造景观焦点;结合大水面形成岩壁水倒影,形成景观;结合植物,作为景观环境背景;

    (4)   台地花园:结合坑的地形变化,形成台地花园,注意观赏面和观景点的设计;

    (5)   水的设计:保留原有坑潭,营造自然氛围;设计瀑布,打造景观焦点;低洼处设计雨水花园。

    3.     旧工 业改造

    (1)  工业设施保留作为景观设施,如雕塑等;

    (2)  设计采用具有工业文化氛围的材料,如耐候钢板、不锈钢板等;

    (3)  原场地碎石、煤渣等废料回填,塑造地形,打造多种空间。

    相关知识拓展

    1.   棕地 :指由于开发产生的有害物质而使其受到现实或潜在的污染的不动产。

    基本特征 :可能存在一定污染和环境问题;未被充分利用;用地性质可以是工业用地、商业用地或其他用地,但以工业用地居多;具有一定开发潜力。

    2.   棕地修复与棕地再生 : 利用一定技术手段,通过治理污染、修复场地生态环境、改善场地设施等,将已被污染遗弃的棕地进行再开发再利用并形成其他功能与用途的土地,最终提升土地的生态、经济等综合价值,最终激发城市活力。

    类型: 垃圾填埋场、工业类棕地、矿坑类棕地

    3.   矿坑类棕地 : 采矿、选矿和炼矿过程中被破坏或污染的非经治理而无法利用的土地。包含了废弃矿山、矿坑及因矿业活动被污染的建筑用地、仓储用地、交通用地等;包含煤炭型棕地、油气型棕地、金属与非金属型棕地(采石矿场属于该类型)等。

    三、在地貌上,大的断层常常形成什么

    一般的原始地貌是“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但地貌形态往往“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因为向斜地质坚

    硬,不易侵蚀,而背斜则岩性脆弱,易被侵蚀

    当岩层弯曲方向相反时,要用以下方法判断:

    向斜:指的是岩层向下弯曲,主要的判断方法是内新外老,在一水平面上,中间是新岩层,而两边是老岩层。

    背斜:指的是岩层向上弯曲,主要的判断方法是内老外新,在一水平面上,中间是老岩层,而两边是新岩层。

    利用向斜、背斜确定钻井位置。

    根据地层的相互关系来确定向斜和背斜的方法:

    中新侧老

    中老侧新

    岩层受力发生破裂并有相对位移所形成的地表形态。断层位移有的以垂直方向为主,有的以水平方向为主,它们形成各种断层地貌。

    断层垂直位移

     能形成断层崖、断块山地、断陷盆地和断裂谷等地貌。

    断层崖是断层错动所形成的陡崖。断层崖受横穿崖的一些河流的侵蚀,被分割成许多三角形崖,称为断层三角面。断层三角面是残留的断层崖面,其底线就是断层线。如组成断层三角面的岩石很坚硬,或者断层崖形成的时代很新,则三角面清晰;如断层崖形成时代久远,在长期剥蚀下,断层三角面高度降低,坡度变缓,三角面就变成缓坡,坡麓线向山地方向后退并和断层线有一定距离。

    断块山地为断层上升所抬起的山地。有地垒式山地和掀斜式山地。地垒式断块山的两侧山坡坡度和坡长较一致;掀斜式断块山抬起的一坡短而陡,另一坡长而缓,山体主脊偏居抬起的一侧。断块山地的山边常发育断层崖或断层三角面。

    断陷盆地是断层围限的陷落盆地。平面形状呈长条形、菱形或三角形,剖面呈地堑式槽状或半地堑式簸箕状。断陷盆地有较厚的沉积层,在垂直方向上常为湖泊沉积和河流沉积的互层,或为河流冲积和洪积的互层;在水平方向上,由盆地边缘的山麓洪积物向盆地中心过渡为河流或湖泊沉积物。

    断裂谷是沿断裂发育的河谷。其走向受断层走向和排列方式控制,常呈宽狭相间的串议状分布。在断裂谷中,断裂再次活动会使河流改道,废弃河道一般分布在较高的部位。

    断层水平位移

     能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带附近派生出若干构造地貌。(见图)

     错断地貌如冲沟被切断,洪积扇水平错开形成眉脊,沟谷被错断,上游受阻形成小湖泊。

    派生构造地貌有断层弯曲处构造地貌、斜列断层首尾相接处构造地貌、断层端点附近构造地貌和断层收敛或撒开处构造地貌。①两个相邻地块沿着一条走向弯曲的平移断层发生位移时,断层弯曲处出现两种构造地貌:一是拉张应力使地壳下陷成凹地或盆地;一是挤压应力使地壳隆起成高地。②斜列断层,首尾相接处,若受挤压则地壳隆起为高地,若受拉张则地壳下陷成凹地。③平直断层作水平运动时,断块运动前方的断层端点附近因受挤压而隆起为台地或丘陵;断块运动后方的端点附近因受拉张而凹陷。结果在断层两侧形成两个隆起区和两个凹陷区。④主干断层和分支断层交汇时,断层运动便有收敛方向和撒开方向。两断层相收敛时,断层间的楔形地块将受挤压而抬升成高地;两断层相撒开时,则楔形地块受拉张而下降为低地。

    四、断层水平活动在地貌上能留下哪些证据 分点论述是最好不过了

    断层水平位移——能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带附近派生出若干构造地貌

    错断地貌如冲沟被切断,洪积扇水平错开形成眉脊,沟谷被错断,上游受阻形成小湖泊.

    派生构造地貌有断层弯曲处构造地貌、斜列断层首尾相接处构造地貌、断层端点附近构造地貌和断层收敛或撒开处构造地貌.

    ——两个相邻地块沿着一条走向弯曲的平移断层发生位移时,断层弯曲处出现两种构造地貌:一是拉张应力使地壳下陷成凹地或盆地;一是挤压应力使地壳隆起成高地.

    ——斜列断层,首尾相接处,若受挤压则地壳隆起为高地,若受拉张则地壳下陷成凹地.

    ——平直断层作水平运动时,断块运动前方的断层端点附近因受挤压而隆起为台地或丘陵;断块运动后方的端点附近因受拉张而凹陷.结果在断层两侧形成两个隆起区和两个凹陷区.

    ——主干断层和分支断层交汇时,断层运动便有收敛方向和撒开方向.两断层相收敛时,断层间的楔形地块将受挤压而抬升成高地;两断层相撒开时,则楔形地块受拉张而下降为低地.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楔形地块景观设计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如有疑问,可拨打网站上的电话,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推荐阅读:

    楔形地块景观设计

    初创企业商业模式(初创企业商业模式构建研究)

    渠道策略有哪三种类型(渠道策略有哪三种类型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