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页
SERVICE 服务产品
XINMEITI 新媒体代运营
CASE 服务案例
NEWS 热点资讯
ABOUT 关于我们
CONTACT 联系我们
创意岭
让品牌有温度、有情感
专注品牌策划15年

    宗祠广场景观设计(宗祠广场景观设计图)

    发布时间:2023-03-09 11:31:55     稿源: 创意岭    阅读: 134        问大家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宗祠广场景观设计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宗祠广场景观设计(宗祠广场景观设计图)

    一、东莞的八大景点是那些地方?

    东莞的八大景点是:故垒雄风、可园蕴秀、城楼集瑞、蚝岗探古、潢涌宋祠、南村遗韵、金鳌塔影、东纵丰碑。

    1、故垒雄风

    在该市虎门镇,当年,中国军民凭借虎门天险构筑了闻名中外的的“金锁铜关”,奋力抗击英国侵略者。如今,昔日的销烟旧址(1957年重建,现存鸦片战争博物馆)、沙角炮台、威远炮台,仍升腾着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

    宗祠广场景观设计(宗祠广场景观设计图)

    2、可园蕴秀

    东莞可园博物馆景观位于东莞市莞城区博厦村,是岭南私家园林,与顺德清晖园、番禺余荫山房、佛山梁园合称广东近代四大名园。

    它始建于清朝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创建人张敬修,官至江西按察使署理布政使,金石书画、琴棋诗赋,样样精通,又广邀文人雅集,使可园成为广东近代的文化策源地之一。可园特点是面积小、设计精巧,把住宅、客厅、别墅、庭院、花圃、书斋,艺术地揉合在一起。

    3、城楼集瑞

    迎恩门城楼景观建于明代洪武年间,曾有城墙连接道家山、南城、钵孟山、东门、北门,全长1299丈,环护东莞城,坚固高大,雄伟壮观。如今,迎恩门城楼依然屹立,红墙碧瓦,飞檐斗拱,蔚然壮观,而其保存的明代基座,尤为珍贵。

    迎恩西门,历来是东莞古城的象征,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坐标,旁边的文化广场是新世纪新东莞新气象的展现,绿草茵茵,喷泉绝响,舞姿翩翩,歌声曼妙,构成东莞新时代的盛景。迎恩门城楼与文化广场,展现东莞历史文化名城的新气象。

    4、蚝岗探古

    蚝岗贝丘遗址景观位于南城区胜和蚝岗村,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贝丘遗址,距今约5000年,是东莞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史前文化遗址之一。保存面积650多平方米,作为在市区中心发现完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全国也较为罕见。

    5、潢涌宋祠

    黎氏大宗祠及古建筑群景观位于中堂镇,距离莞城7公里,与增城隔江相望,地理位置十分优越。黎氏大宗祠及古建筑群所在的中堂镇地属东莞市的水乡、东江平原地区、地势平坦。自古以来,东莞就是“鱼米之乡“。

    潢涌河流交错,水资源十分丰富,历来盛产水稻、甘蔗、香蕉和鱼、蟹等。黎氏大宗祠始建于南宋,是珠江三角洲比较早的祠堂,其布局取龟形,祠内明代碑刻,肃穆凛然。主要建筑有头门、二进(中堂)、后进,均为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

    6、南村遗韵

    南社村古建筑群景观立村于南宋末年,现今保存大量的明清古建筑,有祠堂25间,古民居100多间,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已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正在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村落以水塘为中心,两岸祠堂林立,影影绰绰。

    7、金鳌塔影

    金鳌洲塔景观位于东莞市莞城西南1公里处,即万江桥畔。因其坐落于万江金鳌洲,故名。金鳌洲古塔始建于明朝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合尖于天启四年(1624年),历时27年。据悉,建塔之目的为“以培风气,亦堪兴家所宜也”。

    原为抗御水害的镇水宝塔,8角10层,盖顶有塔刹,无塔檐,无栏杆,砖牙叠砌。后于清乾隆二年(1737年)重建,塔基距水边仅三、五米之遥,此塔处于江心陆洲,三面环水,经二百五十多年,保存完整,基础稳固,巍然耸立于东江之滨。

    8、东纵丰碑

    大岭山,孕育英雄的土地。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景观,抗日战争时期,东江纵队及其前身在这里曾取得百花洞大捷,粉碎了日军的“万人大扫荡”。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是原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第三大队机关所在地,是一个文物保护群体,包含多个文物保护单位。

    有司令部旧址、会议室旧址、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电台旧址、报社旧址、情报站旧址、粮站旧址、军械修理厂旧址、军事训练班旧址、干部训练班旧址、后方医院旧址、后方办事处旧址等十余处,在中国华南地区的抗战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东莞八景

    二、苏州狮子林,请简单介绍一下它的景观~

    公元1341年,元朝末年,兵荒马乱的世道,人们更需要宗教的慰藉。一个叫天如禅师,来到苏州讲经弘法,起先他住在阊门,这是他老师40年前的结庵之地。

    天如禅师的弟子,看中了娄门边的一块地方,闹中取静,古木参天,幽静宜人。更让人惊奇的是,这处荒地竟然有不少花石纲遗物的太湖石,这些太湖石活灵活现,像极了一头头狮子。弟子们便在此为天如禅师买地置屋,建起了一处禅林,天如为了纪念自己的老师,就把这个禅宗丛林起名为“狮子林”(又写作“师子林”),又称“菩提正宗寺”。

    狮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是如来说法里面的妙谛法门,是禅宗的不二顿悟。一声狮子吼,开悟混沌,做个了断。

    造狮子林,天如老和尚曾邀请过不少能工巧匠,画了不少精巧的图样,可都不中意,他想到了倪云林。

    倪云林,名瓒。无锡人,几代经营,成为江南巨室。幼年丧父,由长兄抚养,富家公子,少不更事,跟随着全真教的道士游历四方。二十三岁时长兄去世,持家的重担落在他肩上,因为不善理财,在动荡不安的时代,只能变卖田产,浪迹江湖。天如和尚正是他尊敬的师傅。《红楼梦》的作者则把倪云林和唐伯虎、祝枝山共称为近代的逸士高人。

    改朝换代,到了明洪武六年(1373),倪云林再次来到自己设计的狮子林,却找不到走这个当初自己设计的迷宫的出口。游戏一生、逍遥一生,却还是找不到路径。这次重访,倪云林留下了《狮子林图》,一年后,倪云林去世,这张画是他对这个世界的最后交代。

    据说张士诚的弟弟张士信附庸风雅、仰慕高士,派人送巨款请倪云林作画,倪云林当场撕碎了送来的绢料。后来张士信找茬将倪云林一顿毒打,鞭如雨下。有目击者说,倪云林始终一声未吭。

    好事者问之,倪云林缓缓答道:“一出声,便俗。”

    附庸风雅的还有乾隆,他是倪云林的仰慕者,一生临摹《狮子林图》三幅,六次来到狮子林,第一次来狮子林的时候,不远千里,从京城带着《狮子林图》的真迹,在园中展开,一一欣赏。圆明园内的长春园,就是按照狮子林仿建而成。

    此时的主人是黄熙,他的父亲买下园林,改名“涉园”。黄熙高中状元,精修府第,重整庭院,因园中有五颗松树之故,取名“五松园”。

    至清光绪中叶,黄氏家道衰败,园已倾圯,唯假山依旧。1917年,上海颜料巨商贝润生购得狮子林,新增了部分景点,并冠以“狮子林”旧名。解放后,贝氏后人将园捐献给国家,苏州园林管理处接管整修后,于1954年对公众开放。贝润生的一个侄孙就是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苏州博物馆的设计者。

    狮子林的假山层层叠叠,暗藏玄机,沿着山洞,左绕右拐,上上下下 ,几步便迷失了来时的路。看到了同伴在不远的假山上叫自己,却咫尺天涯,无法会合,让人焦急万分;有时钻过一个山洞,豁然开朗,柳暗花明。

    不着急,这里是禅宗的园林,修行的道场。沉下心来,慢慢欣赏这如画的风景吧!仿佛倪云林也在旁边微笑地看着你,让你用心感受这艺术的巧工和佛家的机锋!

    三、听说邵阳的古民居很多,有哪些古民居建筑群?

    邵阳保留较好的古民居群有很多,尤其是以下我所罗列的,都可以作为 旅游 目的地。

    荫家堂古民居。

    位于邵东县杨桥镇清水村,始建于1823年(道光三年),距今近200年。该民居群坐北朝南,平面格局,四进十正一横,寓意十全十美。占地面积8800平方米,东西宽125.4米,进深69.86米。正厅居中,为家族公用祠堂,设大厅、戏楼、祭祀堂等,神龛上书“荫家堂”三字。正厅两侧,对称分布,各有四排共108间正房、44间杂屋。建筑为砖木结构,青砖青瓦,厅堂为穿斗式木结构,其他以墙体支撑,院内有纵横走廊11条,贯通正屋与各横屋。纵屋和横屋之间,设有44个天井采光和排水。房屋分上下两层,木楼板,楼层有木栏走廊连通。石墩、梁枋、川等用料讲究。屋顶、屋檐、青砖及石墩上均以龙、凤、牛、羊、马等雕刻装饰,雕刻精细,造型逼真,栩栩如生。院前有一块二千平方米的晒坪和一条石板路。荫家堂建筑群古朴风雅、规模宏大、造型美观大方,属于江南特色的清代大型古民居群。2013年被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祠堂文化之都。

    洞口被称为“中国祠堂文化之都”,拥有众多保存完好的宗祠建筑,且集中在方圆十五公里之内,像一颗颗璀璨耀眼的明珠镶嵌在聚族而居的村寨、院落。其中有拍摄过电影《粉墨人家》的金塘杨氏宗祠,有“湖南第一望”之称的江潭王氏宗祠,有“文史博物馆”之称的高沙曾八支祠。目前,洞口有11座宗祠已捆绑成功申报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宗祠群相映生辉的还有境内的山门秀云观、黄桥龙潭铺等古迹。宗祠文化圈内有蔡锷公馆,位于洞口县山门镇回龙街。2006年,蔡锷公馆和蔡锷父母墓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雅居坑古民居。

    位于新邵县太芝庙乡龙山村。始建于清道光年间,为砖木混合结构,分上、下两层,是集中、西建筑风格为一体的大型民居。该民居外墙为典型的欧式风格,内为本土特色的四合院结构。每栋楼之间以台阶、走廊相连。正屋面阔三间,青砖墙,悬山顶盖青瓦,两侧有封火墙,堆塑鳌鱼图案,十分精美。左侧建有相对独立的砖木结构四合院,左一为二层,左二为三层楼房,前建朝门,青石为基,雕刻花、鱼、人物,栩栩如生。院前和院后建有四层楼高的碉堡二座,便于守卫。该建筑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现存住房近100间,布局大气,结构严谨,工艺简洁大方,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浪石古民居。

    位于武冈市双排乡浪石村,至今保存较完整的康熙、乾隆、嘉庆、光绪等铭文纪年的四大片民居,房屋88座,占地面积24980平方米,建筑面积18880平方米,保存完整的有55座,建筑面积6930平方米。整体布局均依山而踞,依势而建,规划有序,布局合理。住宅建筑中,厕所、畜圈、杂屋等择四周边隅设置,使用既方便有卫生,系湘西南独具特色的古代大型民宅建筑。每排以封火山墙相夹的青石板小巷相隔,每进均有两个门角排楼的通廊相连。民居群仅正中一处四合院天井采光,其余均利用房屋之间的差高采光。屋与屋之间明沟暗涵相连,排水畅通。石刻、木刻、泥塑、彩绘等传统工艺式样繁多,做工精美。尤其是现存石刻楹联四十余副,楷书、行书、隶书风格各异,笔力遒劲、意味深远,较好地体现了明、清时期的对联文化和书法艺术。像对联如此集中,联语、书法、雕刻俱佳的古楹联村在全国罕见。2012年10月,浪石古民居被中国楹联学会授为“中国古楹联第一村”。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龙院古民居。

    位于新宁县一渡水镇三渡水桂香村,始建于清末民初。古民居为青砖灰瓦,木质构架,房宇鳞次栉比。院落依山造势,前有空坪广地,放眼可见良田百顷。建筑布局因地制宜,蕴含“山川之胜,原田之宽,足以立子孙百世大业”的丰富建筑美学内涵。整个建筑群分为前院和后院,后院地势略高于前院,前院建造时间早于后院。前院为主体建筑,坐西南朝东北,三进、二天井、三重封火山墙,飞檐翘角,檐面施油彩。主大门左右各有一条大小相同的侧门。整个前院布局,主次分明,呈左右对称之美。木质雕刻古朴精致,石刻精湛,绘画清新淡雅,书法端庄,为新宁县极具 历史 价值和艺术特色的古建筑群。

    清溪古民居群。

    位于城步苗族自治县的清溪村和杨家将村,始建于1267年年(元至元四年),为苗族杨应魁所建。现保存较完整的元明清古建筑110余座、完整的四合院18座。村前河流上有先有建于元末、明初的龙拱桥、清安桥。明洪武十一年(1378),建有长2000米、宽60厘米、深70厘米,全部青条石砌成的水渠,至今发挥着作用。古民居内至今保存有明万历年间修筑的石板街,街宽4米,长达1.5公里,街道两旁商铺林立,“天和”、“三义和”等老字号还保存完好。清溪古民居具有浓郁的苗族文化特色。建筑群多以砖木结构四合院为主,房屋之间以走廊连接。院内有小天井,天井的地面用鹅卵石铺设成圆形、柳叶形图案。正屋的堂屋门以六扇门为主,下半部为平板,上半部为花窗图案,雕刻福、禄、寿、喜等文字及喜鹊、鹿、梅花等图案。家家都筑有马头墙,马头墙比屋脊还高,起到防火的作用。四合院的一楼为主人住房,二楼为客房或粮仓和杂物间。部分院落还保留有石墩、石锁、上马石、擦枪石和其他练武设施,体现苗民及杨家将的尚武精神和文化。朝门呈八字形,高门坎,材料考究。

    看来你也是个古民居爱好者,古民居传承了区域传统建筑风格,同时也深深地诠释了厚重的文化风情,即可怀古幽思,也可品味区域文化脉络,可谓是一种高层次的心灵之旅。

    邵阳 历史 上称宝庆,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以来传承不断,至今保留着多为徽派风格的古民居村落,这些古民居村落间具苗、侗、瑶族等文化风情。

    下面为大家推荐几处邵阳古村落,供大家共享:

    1新宁西村坊古村落座落在新宁一渡水镇,其古民居依山傍水,龙溪缠绕。炊烟袅袅,田园相伴,人间桃园。其中最为典型的当为清代早期砖、木结构构建,材料均为当地就地取材。相佶西村坊古民居是由李氏第十六代祖先,清代朝议大夫李景昌主持修建,以供族人生活居住于此,距今大概近300年的 历史 沉淀。青石板路凝固着 历史 ,天井的石臼诉说着昔日辉煌,雕花泥塑天工之做,可谓魅力十足。

    2绥宁上堡村

    该古村落位于绥宁县黄桑坪苗族乡,是个多民族共同生存生活的村落,其中以苗族居多。上堡古村环境清幽,曲水流殇,山清水秀,钟灵毓秀。最重要的是此地乃苗族 历史 上第一次建立自己政权的首都之地,目前遗址尚存,拥有极其重要的科考价值。当时少数民族起义战斗的遗迹比比皆是,旗杆石、拴马树、老寨门等处处皆印证着 历史 沧桑。

    3 隆回县崇木凼古村落

    崇木凼村位于湘西南腹地,目前已处于景区之内,为我国最大的花瑶聚居地之一。其于2012年被评选为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其以“中国花瑶第一寨”盛名于世。古寨到处山环水饶,古树成群,石奇山秀,云雾升腾。具统计这里有百年古树达325株,其中树龄在300年以上的就有28株,有的甚至达千年以上。崇木凼村民居多为穿斗式木构建筑,自然纯朴的风格突出,类似湘西著明的吊脚楼。

    4 洞口宝瑶古村落

    宝瑶古村为一 历史 古驿站,昔日车水马龙,商贾云集,繁华可见一斑。具说入住的客商有喝熬茶解乏的习俗,自今为当地村民流传,并于2016年被列入湖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5 邵阳县易家村古村落

    位于邵阳县黄亭市镇易家村,资水从村旁绕过,水运发达。该村仍保存着2600余平方米70余座明朝嘉靖年间的古民居群,距今有近500年 历史 了,其中大部还有原住民生活在这里,生活气息浓厚。其中易氏宗祠较有代表性。昔日的繁华不在,斑驳的木门、土墙诉说着乡愁。

    6 城步桃林村古村落

    该村为一个典型的苗族古村落。位于城步南山脚下,两江峡谷国家森林公园中心地带,村落中40余处景观各具特色。有一棵要三人合抱才能围起的铁杉树被尊称为“铁杉王”而名满天下。村里桃树成群,自成规模,春天桃花为一绝美风景。村民悠然生活,独享田园之乐。目前村中苘存着吊脚楼、风雨桥、戏台、凉亭、钟楼、牌坊、九层识字炉宝塔等建筑可弄观赏。

    7 城步大寨村古落

    邵阳市大寨村,位于城步苗族自治县长安乡,是以侗族为主的多民族居住区。值得一提的是三十九棵古杉树分布在古村落中,其中树龄最大的有一千六百岁,据考察是中国目前发现最大的杉树,高三十公尺,树内中空,可容的人,堪称“杉王”。

    古民居,一个时代的见证,常常是生活在其中的人想要逃离,外面的人视为桃源。像沈从文的边城。

    邵阳,汉置昭陵,唐设邵州,宋称宝庆,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商贾云集之所。遗存古民居众多。铲史官今天说说其中的四个。

    1.浪石古民居——中国古楹联第一村。

    武冈,一座2200年 历史 的古城,湘西南的文化中心。双牌乡浪石村,地处武冈、新宁、邵阳、隆回、洞口五县市交界处,距武冈市约60公里,距隆回县城约30公里,有“鸡鸣五县”一说。

    浪石古民居系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处保存较完整、建筑风格独特的清代古民居建筑群。浪石村现存建筑88座(不含祠、庵、庙、亭),总面积10880平方米,保存完整的55座。这些建筑建于清康熙五十二年至民国三年,皆座北朝南而建,排列整齐,样式古朴,布局精巧,建筑风格独特;所有房屋清一色的砖木架结构,两端是青砖砌就的彩绘翘角封火墙,中间为木柱架子的木板房;每一排房屋之间为青石板铺就的巷子,即使大雨,从院子东头走到西头也不会湿鞋,堪称一绝。而浪石村最具有特色之处,还是每个角门的石楹柱上都刻有对联,现有石刻对联41幅,有好几幅似出于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之笔。这些对联的书法或遒劲、或清秀、或飘逸灵动。据省内外诗词楹联专业人士鉴定,像浪石这样对联如此集中、联语、书法、雕刻俱佳的古楹联村,在全国也甚为罕见,极具文物考究意义和文化 旅游 价值。

    只是近几年,现代建筑的兴起,古民居已非往昔。

    2.清溪古民居——湘西南古民居建筑艺术之典范。

    古民居群位于距城步县城10公里的清溪村,现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10余幢,完整的四合院落18座。以清溪古街为中心,街分前后两街,明清年代建筑沿街兴建而成。史料记载,明末清初清溪尤其鼎盛。

    现存的四合院建筑错落有致,精巧的楼台亭阁、砖、木、石雕点缀其间。门、窗、翘角、挑檐每一样都精雕细琢,镂空成凤(俸)鹿(禄)鱼(余)蝙蝠(福)等等各种图案,仅窗户上的图案就有100多种。

    众多院落之中,尤以“杨家大宅院”最为杰出。宅院建于清代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建筑面积约2200平方米,共有房屋20余间,“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营造之精,蕴含着丰厚民族文化内涵,为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堪为湘西南古民居建筑艺术之典范。”

    3.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崇木凼村——花瑶的家。

    崇木凼是个崇拜石头的花瑶村。这里最大的石头就像瀑布一样,称之为“石瀑”,坡度有40多度,平常人走在上面战战兢兢,这里的人们却是如履平地一般,就算是挑着重担也是行走自如、健步如飞。

    花瑶至今仅六千余众,他们不知道瑶家鼻祖“盘王”,亦不知何为“盘王节”。他们世世代代封闭在赖以生存的特殊山寨里,忠实地承袭着先祖最为古朴纯真的民俗与民风。

    花瑶的女人们特别爱美,她们的服饰一直承袭着他们先祖古老、新奇、繁褥、怪诞、传统的着装风格,个个着装艳丽绝伦,火辣抢眼,从头到脚都是花的世界、色彩的海洋。随着她们娇美的身影闪动在那绿意葱笼的山野,远远望去,俨然束束耀眼的山花。

    他们的呜哇山歌和花瑶挑花最为出名。

    4、大园古苗寨——《爸爸去哪里》拍摄地。

    大园古苗寨,地处邵阳市绥宁县关峡苗族乡大园村,是一个保留比较完整的古老苗家村寨。2008年7月,绥宁县人民政府将其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10月,被列为湖南省 历史 文化名村。2014年3月被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列为第六批中国 历史 文化名村。2015年8月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3》第五站在湖南省绥宁县关峡苗族乡大园村拍摄。

    大园原名大荣枣子园,300多年前的大园山高林茂,人烟稀少,野兽凶猛。惫于征战的杨光裕在康熙年间迁居此地,以山为骨、水为脉,繁衍子孙,逐步形成了规模庞大、古老神奇、独具特色的苗族民居建筑群。

    先列这些吧,各位老铁接龙。也可@宝庆铲史官

    四、文化景观基因这个词是谁最先提出来的?

    中国的古村落数量众多,历史文化信息丰富,被称为乡土文化的“活化石”、民间收藏的国宝,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然而,不同地域的古村落因形成原因的不同特别是受地方文化的影响的不同,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景观差异。只有从根本上把握这些古村落的景观特征,才能进行有效的景观识别,进而指导当地的城镇景观设计和旅游文化保护。

    一、景观基因:识别区域文化特征的钥匙

    “基因”的概念来自生物学,是指生物体遗传的基本单位,存在于细胞的染色体上,作直线排列。文化景观基因是指文化“遗传”的基本单位,即某种代代传承的区别于其他文化景观的文化因子,它对某种文化景观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反过来,它也是识别这种文化景观的决定因子。文化基因的研究对于识别区域文化景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对一个文化景观的基因的了解,除了依据其外部表现之外,还应了解其深刻的内在成因,诸如历史的、自然的、文化的、宗教的等等因素。确定一个聚落或一定区域聚落景观的基因,大致可遵循如下原则:(1)在内在成因上为其他聚落所没有(即内在惟一性原则);(2)在外在景观上为其他聚落所没有(即外在惟一性原则);(3)某种局部的但是关键的要素为其他聚落所没有(即局部惟一性原则);(4)虽然其他聚落有类似景观要素,但本聚落的该景观要素尤显突出(即总体优势性原则)。聚落景观基因往往又分为主体基因、附着基因、混合基因以及变异基因等等。比如江南水乡聚落景观最具识别性的主体基因是石拱桥,而不是通常所说的“小桥、流水、人家”,因为水乡必然有水巷,水巷两岸的交通联结必然是石拱桥(便于水上行船)而非平直的石板桥,这一点符合总体优势性原则。又如皖南古村落景观的主体基因是石牌坊,而不是通常看到的马头墙(为附着基因),因为皖南的石牌坊群从内在成因上讲是中原礼制文化的反映,在外观上讲这里比其他任何地方都典型,符合上述总体优势性原则。再如广东开平等地侨乡村落景观的基因是各种西式碉楼,因为从19世纪中叶开始,这里不少人远涉重洋到东南亚及欧美等地谋生,由于受西式文化的影响,赚钱后回乡修建了不少防止匪盗抢劫的碉楼,楼顶或是意大利穹隆顶式,或是伊斯兰清真寺式,或是哥特式等等,成为一种独特的聚落景观样式,其主体景观基因“西式碉楼”的确定,符合外在惟一性原则。

    二、古村落文化景观的基因分析

    随着各地古村落的急剧消失,各种独具特色的古村落景观基因也随之丢失,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一样,必然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然而,我们不可能让所有的古村落都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大部分代表区域文化景观的古村落都将陆续消逝,因此,我们有必要弄清不同区域古村落的景观基因及其特点、载体和表达,进而指导各区域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景观建设,促进聚落文化的多样性保护。

    1.原始图腾中隐含的文化基因

    在云南、贵州、湘西等原始民族文化保存较多的地区,仍盛行着各种原始崇拜,其中最具特征的文化基因莫过于原始图腾,因为图腾是早期宗教的基本形式之一,“图腾”一词为印第安语totem的音译,带有“亲属”和“标记”之义,各民族分别有各自崇拜的图腾物类,多数为动物,少数为植物。因此,寻找原始图腾成为识别民族文化基因的钥匙。

    云南西盟和沧源等地的佤族村寨,其典型的图腾柱是牛角桩或“丫”形寨桩,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牛在佤族人的生活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据沧源佤族创世纪神话史诗《司岗里》所记述,牛是佤族人在远古洪荒中的救命恩人。正是牛的神力使佤族人的圣母马奴姆及其女儿安然地度过洪灾,才有了今天的佤族人。所以,佤族人始终把牛看做民族神来敬仰,佤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均深深地打上了“牛”文化的烙印。著名的沧源崖画表现的是群牛和戴牛头饰的人的场面;佤族人家家户户都把祭祀后的牛头骨陈列在房屋前,用以象征对牛的崇拜以及财富和地位。地处中缅边界沧源县和澜沧县交界处的沧源县单甲乡央改村佤族,不仅把牛角桩两丫削尖,在相应部位刻上牛眼睛和牛鼻孔,而且还着意强调两角之间额头上的旋,其造型非常逼真。丫形寨桩通常是佤族人遇重大祭祀时剽牛祭天祭地、祭神祭鬼的神圣地方,寨人平时不得拴牲畜,不得随手触摸,不得在塞桩旁吵闹喧哗。象征牛的丫形寨桩主宰着全村人的生存繁衍和祸福吉凶。除此之外,主祭者的权杖、佤族人的日常雕刻、服饰图案以及屋脊两端的博风板上的装饰等等,处处反映出“牛”文文化的印痕,成为识别佤族村寨文化景观的重要基因“图谱”。

    实际上,云南许多少数民族村寨的寨门也充分表达出原始崇拜和原始图腾的意象,成为识别各族村寨景观的重要基因代码。原始民族总是在心理空间上为自己的生活区域划定界线,这种界线在某种意义上是约定俗成的;在生产力低下、对自然力不解的情况下,总认为鬼神是超自然力的化身,因此必须以各种形式予以敬奉或驱赶。寨门的作用既是区分寨内寨外的界线,也是阻止寨外鬼神的防线。

    因原始崇拜对象的差异,各族村寨寨门会有明显的不同。尼族的寨门分为三种情形,即前门、后门和侧门。前门在村子的入口,是全村活人进出的圣门和净门;后门通往深山,为死人出村的地方;侧门多供家畜进出之用,为不净门。过去的尼村寨均有此三门。尼寨门初看与佤族、拉祜族、布朗族、傣族等族寨门差别不大,特别相同的一点是,都离不开一对木雕男女或性崇拜的装饰物,但尼寨门的关键之处在于门顶横梁正中央的木雕鸟阿吉,是一种凶猛的鹰,是天神的坐骑,又是祖先神鸟的转世,是神和祖先结合的一种图腾物,两侧装饰的其他鸟为供奉神鸟的祭品。神鸟阿吉,是尼村寨最具标志性的景观。而勐海布朗族的寨门则简单得多,为横跨大路的门框以及门柱外侧分别再立两根与寨神桩造型相似的笋形桩。

    2.民间傩戏中隐含的文化基因

    傩戏源于古代的傩文化,傩文化是原始民族信仰祖先、迷信鬼神的早期巫教形式,主要有三种表现:一、腊祭,岁末举行的庆丰收仪式;二、雩祭,是天旱求雨的专祭;三、傩祭,在岁末举行的驱恶鬼和瘟疫的祭祀。人们在驱鬼时要发出“傩、傩”的呼喊声,故名傩祭。巫师们是当时的知识分子,精通天文地理,能歌善舞,因此,傩文化孕育了傩戏。面具是傩文化的典型特征。傩祭、傩舞、傩戏的参加者都必须戴上面具。面具的造型具有浓厚的原始文化含义,或是图腾崇拜,或是祖先崇拜,或是迷信鬼神。古代面具的材料和造型多种多样。河南安阳殷墟西北崮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小与真人相近,面像温和。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面具数量极多,且大小不一,其中有大型青铜面具十多件。主要分为青铜人面像和青铜兽面像。人面像为半圆雕面具类造型,一号坑出土的小型早期人面像,具有简朴写实的特点;二号坑出土的人面像则神态威武粗犷豪放,它们高鼻阔嘴,宽额长耳,刀形粗眉,杏状大眼,目棱和鼻棱明显突起,具有明显的英雄阳刚之气。青铜面像为平面浮雕面具类造型。有的兽面像颐下还铸有两条头部相向的夔龙,兽面多为狰狞威武、龇牙咧嘴、瞪目而视的神态。这些糅合了人面与兽面特征的面具,是古代蜀人社会意识与宗教观念的生动写照,从而成为古老的蜀文化的重要的基因表达形式。在目前的一些乡村傩戏和民俗中仍能看到。

    许多傩舞面具是木制的,如目前的云南、江西、贵州等地通行的傩戏面具都是木制的。不同地域的傩戏有不同的面具造型。比如云南小屯村的关索戏,主题是《三国演义》中的关公的第三个儿子(假托)怎样为当地人驱邪纳吉的故事,成为当地乡村最为流行的文化活动。因此,关索、赵云等人的面具造型成为当地文化最具传承性的景观要素。同样,云南彝族长期以来,把虎作为本民族的图腾,因此,彝族傩戏中的面具多与虎有关,有的为求家宅平安还在房前挂上各种镇宅虎头面具,或在村口建一画有老虎的照壁。

    学者们普遍认为,傩文化是农耕文明的重要表现,正如龙文化是游牧文明的重要表现一样。傩文化又被称为是凤文化。因为龙文化的基因是游牧文化,最大特征是善于驯化与管理兽群,同样善于治理国家;凤文化的基因是稻作文化,最大特征是善于精耕细作,善于改进和发明技术。所以,在大部分南方地区,凤鸟(凤鸾)文化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贯通于民俗文化的始终。无论汉族,还是苗族、土家族、瑶族、侗族等,均有类似太阳岛神徽的图案,只是因各民族文化的不同导致这些图案在具体造型上各有不同罢了,或者说文化体本身因受到环境的干扰而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基因变异。

    3.传统建筑景观中隐含的文化基因

    湘西、黔东、桂北毗邻地区是我国侗族的主要聚居区,侗族聚落中最引人注目的标志性景观建筑一是鼓楼,二是风雨桥。侗族鼓楼隐含着侗族文化的主体基因元素——杉树和阳鸟。侗族地区有句俗话:“高山住瑶,半山住苗,侗家住山槽”,总之侗族聚居区为山区,有村寨的地方便有参天古树,居民住清一色的木楼,即“吊脚楼”,生活用品也全是木制的,所以,树是侗族人赖以生存的根本。加之鸟崇拜在侗族人的原始崇拜中早已存在。因此,侗族的标志性建筑鼓楼以及风雨桥上的类似鼓楼的尖矗建筑,都以杉树的形状为造型,上缀若干鸟图形。在通道县的芙蓉、金殿、黄土等地,每个寨子都有一个寨门,而每个寨门坊上刻的都是鸟儿展翅欲飞的图案,一只衔一只的尾巴,紧紧相连,场面特别壮观。

    山墙(又叫马头墙)是传统建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地区的山墙造型反映出不同文化的特质。中原地区传统建筑的山墙以厚重、规整见称,这与中原文化本身强调规整有序密切相关。湘西地区传统建筑的山墙风格在保留中原文化传统的同时,由于受地方文化的影响,墙角出现一定的上翘趋势,且以凤鸟为造型。广东、福建一带传统民居的山墙则以圆弦状或波浪起伏状为特征,给人以活泼、轻盈之感,显然是越来越摆脱了中原文化的约束,有了更多的自由舒展的空间,也就是说,这种原本用来防火的山墙,随着地域的变化,造型逐渐发生变异,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山墙景观。

    三、古村落文化景观区域识别系统

    1.景观要素的确定

    多姿多彩的古村落文化景观到底如何识别,其主要的识别点在哪里,首先还得从掌握景观要素的基本构成入手。景观要素的确立有助于人们有效地开展景观识别。就一栋民居来说,其景观要素可大致分解为六个方面:一是屋顶造型(如平屋顶或坡屋顶,歇山顶或硬山顶等);二是山墙造型(如规整的土字型或起伏有致的波浪型等);三是屋脸(正立面)形式(如一层或二层,干栏式或过廊式等);四是平面结构(如单列式或四合院式等);五是局部装饰(如各种特定图案、雕刻或者绘画等);六是建筑用材(如石材、木材、青砖、土墙等)。

    按照上述六项要素可以重构一个古民居的整体景观,比如说湘西凤凰古城临河古民居的景观特征可以描绘为:硬山式坡屋顶,伴随着二级的起翘山墙,正面是两层楼的挑阳台和干栏式的千脚柱,从上往下看为单列式或围合式的平面布局,辅之以鸟(凤凰)类为主题的各种装饰绘画(如山墙起翘部分、窗雕等),除山墙为青砖、屋顶盖青瓦之外,其他外显部分均以天然木结构为特色,充分体现出汉、苗、土家族文化结合部多元文化景观的特点。

    2.聚落景观的识别

    聚落是指一定人群长期聚居的场所,除包含所有民居建筑之外,还包括公共配套的其他设施如广场、桥梁、宗祠等公共设施,以及相关的土地附属内容。因此,聚落景观的识别主要是从宏观上和整体上的识别,主要识别那些特征性强、具有可识别性、特别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景观。聚落景观识别中最具标志性的要素就是民居建筑。而民居建筑及其环境的识别又不能离开其独特的景观基因。聚落景观的识别大致可以从如下方面进行:一、识别民居特征(如四合院系列、土楼系列、干栏系列等);二、寻找图腾标志(如虎图腾、狗图腾、各种鸟图腾等);三、识别主体性的公共建筑(如宗祠、鼓楼、石拱桥等);四、参照环境因子(如大榕树、芭蕉林、凤尾竹、水网地、山地、临湖地、临河地等等)。实际上,可以将聚落景观的主体因子和“可识别”因子进行详细划分,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支持下进行系统管理,进而借助计算机进行景观识别,将有效推动区域聚落景观的提炼和管理,并最终推动区域城镇形象的设计以及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宗祠广场景观设计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如有疑问,可拨打网站上的电话,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推荐阅读:

    宗祠广场景观设计(宗祠广场景观设计图)

    江苏花园景观设计咨询(江苏花园景观设计咨询招聘)

    智能机器人专业就业前景(学人工智能以后从事什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