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页
SERVICE 服务产品
XINMEITI 新媒体代运营
CASE 服务案例
NEWS 热点资讯
ABOUT 关于我们
CONTACT 联系我们
创意岭
让品牌有温度、有情感
专注品牌策划15年

    唐县地貌景观设计(唐县地貌景观设计图)

    发布时间:2023-03-07 17:41:05     稿源: 创意岭    阅读: 62        问大家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唐县地貌景观设计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唐县地貌景观设计(唐县地貌景观设计图)

    一、张家界地质公园构造形迹与景观地貌

    张家界地质公园包容了石英砂岩峰林、方山台寨、天桥石门、嶂谷沟壑、岩溶台原、岩溶峡谷、岩溶洞穴、泉水瀑布、溪流湖泊和沉积构造、地层剖面、古生物化石等丰富多彩的地质遗迹,组合了规模恢弘、气势磅礴、千姿百态、深奥奇特、变化莫测的地貌景观,其形成过程和表现形式的系统性与该区的构造演化和构造变形密切相关,是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综合演化的结果,蕴含着巨大的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

    一、古生代海相沉积为景观地貌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张家界地质公园的峰林、方山台寨、天桥石门、嶂谷沟壑景观主要发育在泥盆系石英砂岩之中,其分布受控于泥盆系石英砂岩的展布。岩溶台原、岩溶峡谷、岩溶洞穴、泉水瀑布景观发育在三叠系灰岩之中。古生代的海相沉积不仅为景观地貌奠定了物质基础,而且地层中的沉积构造、古生物化石也是很有意义的地质遗迹。

    二、燕山期构造变形为景观地貌的形成奠定了构造基础

    张家界地质公园的石英砂岩峰林、方山台寨、天桥石门、嶂谷沟壑景观均受研究区的垂直节理控制,景区绝大多数峰林、方山台寨和嶂谷沟壑的边界都是节理面(图3-20~图3-22),或者沿节理面发育而来。从前面对研究区节理的初步统计分析来看,研究区主要发育3组垂直节理。从节理与木耳山-向家溪背斜的关系来看,这些节理与背斜构造为同期产物,也主要形成于燕山期构造运动。因此,可以说燕山期构造变形奠定了该区景观地貌的构造基础。

    图3-20垂直节理面组成的峭壁面

    图3-21节理面形成的孤峰

    三、新构造运动的隆升、侵蚀塑造了该区的地貌景观

    1. 夷平面与景观地貌形成时代

    张家界地质公园发育两级夷平面,山顶面海拔为 1300 ~1100 m ( 图 3-23) ,宽谷面海拔 1000 ~800 m。园区的主要景观发育在宽谷面之下的 V 形谷中 ( 图 3-24) 。V 形谷的谷底一般海拔为 400 ~500 m,切割深度 200 ~400 m,谷底宽一般 10 ~ 50 m,最宽 100 m,如金鞭溪、琵琶溪、龙尾溪等。山顶面相当于华北的太行期夷平面,形成时代约 23 Ma。宽谷面相当于华北的唐县面,估计形成时代为新近纪末—第四纪初,约 2 Ma 左右。也就是说,张家界地质公园的地貌景观是新近纪以来的产物。

    2. 地貌景观形成与演化

    在距今约 23 Ma 左右的古近纪末,研究区处于相对稳定阶段,风化作用侵蚀夷平逐渐在张家界地区形成一个夷平面———山顶面。新近纪阶段,地壳进一步缓慢抬升,河流下切,至新近纪末趋于稳定。河流开始由下切为主逐渐转变为以侧蚀夷平作用为主,即进入宽谷夷平阶段,在山顶面逐渐形成一些 U 形宽谷。

    新近纪末宽谷侵蚀之后,构造抬升增强,伴随着相对暖湿的气候条件,引发了新的河流切割作用。这次下切导致了宽谷夷平面被切割侵蚀而解体。河流从宽谷面下切了 200 ~400 m 左右,形成了嵌入 U 形谷或盘状谷中的 V 形峡谷或隘谷。

    图 3-22 垂直节理形成的峰林

    图 3-23 张家界地质公园山顶夷平面

    图 3-24 张家界地质公园山顶面、宽谷和 V 形谷

    在河流下切过程中,研究区发育的 3 组垂直节理,为水流下切提供了便利和空间,有利于地表水、地下水沿节理面侵蚀,而地表水与地下水沿节理面的侵蚀进一步促进了节理面的开裂。在泥盆系砂岩中,当风化与侵蚀形成悬空面时,沿垂直节理面的崩塌作用往往形成垂直陡壁、孤峰和峰林,控制了张家界地区成景微地貌的形成。

    在三叠系灰岩中,水流沿节理缝流动、溶解,在地表形成溶沟、溶槽,在地下逐渐形成空洞、落水洞、溶洞、暗洞等。地下水溶解的钙质在溶洞中堆积沉淀下来,便形成了石钟乳、石笋、石柱等自然景观 ( 图 3-25) 。

    图 3-25 张家界龙王洞岩溶地貌景观

    综上所述,张家界地区的成景地貌是在古生代海相沉积的物质基础上,在燕山期构造运动形成的构造背景下,经新近纪两个阶段夷平与下切过程逐渐形成的。成景地层是古生界泥盆系砂岩,控制景区微地貌形成的构造变形是 3 组近垂直的节理。

    二、唐县的介绍

    唐县历史悠久,为古唐侯尧之封地,其名肇于上古,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唐县位于太行山东麓,隶属于河北省保定市,辖20个乡镇,345个行政村,54.67万(2007年)。总面积1417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总面积82%;唐河、通天河由西向东南纵贯全境,汇入华北明珠——西大洋水库。全县地貌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12013年,唐县地区生产总值上半年完成29.10亿元。

    唐县地貌景观设计(唐县地貌景观设计图)

    三、云台山及其邻区的地貌结构

    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所在的南太行山地段主要发育了峪河、子房河、青龙洞河、东大河(群英河)、青天河、丹河、石河(逍遥河)、仙神河和沁河等规模不等的河流。由于其中的子房河、青龙洞河、东大河、青天河和丹河等河流的发育演化与景区的地貌景观关系最为密切。因此,这里以它们为重点来探讨该区的地貌特征。

    图1-47 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貌简图

    1.丹河和东大河流域的层状地貌

    丹河和东大河是云台山地区两条规模较大的河流,在山地中呈现出典型的曲流河特点,属于南太行地区先成河的典型代表。其中前者为常年性河流,隶属于黄河水系,发源于丹株岭一带,流域面积3150km2左右,流域内建有青天河水库,构成了青天河景区的主体。后者为季节性河流,隶属于卫河水系,发源于五股泉,流域面积333km2左右,其中建有群英水库,峰林峡景区位于该流域范围内。

    分析横跨东大河和丹河中-上游的主要支流之一———东丹河不同河段的地形剖面发现(图1-48),该流域范围内,海拔1000~1400m高度普遍发育一级高出河床400~600m的夷平面———太行期夷平面,在地势相对平坦的夷平面上常见村庄、农田和厚度不等的风华壳分布。该夷平面一般在河流溯源侵蚀尚未涉及的河间分水岭地带最为发育,向山麓方向,夷平面常被纵横分布的山梁和残留的山峁面所代替。从流域的上游到下游方向,该夷平面的分布高度逐渐降低,一般从1300m左右逐渐降到1000m左右。在靠近规模较大的河谷附近,夷平面往往被河流深切数百米不等,原始的夷平面形态由于被侵蚀作用破坏殆尽而很难辨认。

    在深切夷平面的河谷中所发育的是典型的层状阶梯地貌。其中最显著的地貌面是拔河高度达200m左右的“盘状”或U形宽谷面———唐县期夷平面(图1-48)。该期夷平面在河谷中一般分布于海拔1000m以下,从上游到下游,其海拔高度逐渐降低到300m左右。同样地,它只有在河流后期侵蚀作用较少顾及的河曲和河流汇合地段或由于河流迁移而被废弃的古河道附近可以较好地被保存下来。在河流的中、上游河谷中,该期地形面主要表现为拔河150~250m的谷肩、古河道和河曲谷地凸岸一侧的山峰面等。向河谷的上游方向,唐县面海拔逐渐增高的同时会逐渐过渡为河谷面或河源盆地面。向山麓地带,该夷平面逐渐扩展,过渡为海拔300~500m的山麓侵蚀面,并由于后期的侵蚀切割局部成为山梁和山峁面。在太行期与唐县期夷平面之间,是高200~300m的地形陡坎,由于该区的岩石地层主要表现为近水平产状的厚层的碳酸盐岩层和中薄层的碳酸盐岩层与砂、页岩或泥岩互层交替、相间分布的特点,因此在地形陡坎中常见因为岩性差异所形成的阶梯状岩坎地貌发育。

    图1-48 横切河谷的地形剖面

    丹河和东大河流域内切割唐县期夷平面的谷地多表现为深切峡谷,其中发育了多级规模不等的河流阶地、岩坎、裂点和类似石林的石峰等地貌性态。其中阶地在深切峡谷中最常见,并且至少可划分出4级拔河高度不等的河流阶地(T4—T1)。其中T4和T3在丹河和青天河一带分布较广、发育也较好,并构成峡谷中U形谷的底面;后者在河谷中断续分布,常夹黄色砂层或粉砂层,嵌入在切割U形谷的V形谷中。除了阶地之外,在河床的纵剖面上经常可见河流溯源侵蚀所形成的河流裂点和由于岩石硬度的差异所形成的岩坎地貌,岩坎和裂点处则形成规模不等的瀑布、跌水。另外,在沟谷中还常发育大小不一、类似峰林的石峰、石壁和石柱等河流侵蚀切割地貌形态。

    2.子房河流域的地貌结构

    云台山的子房河是南太行地区规模较小的一条季节性河流,隶属于卫河水系,发源于双头泉一带,流域面积约为255km2,河流中段建有子房水库(马安石水库)。根据河谷形态和地貌特征不同,可以河床上两个最显著的河流裂点为界将该河流的山地段从上到下划分为3段:第一段(上游段)位于高250~400m之间的河流高裂点之上,包括古孤泉、双头泉、勤泉和饮羊河等主要支流水系;第二段(中游段)位于台头凹高40m左右河流低裂点与高数百米的高裂点之间,子房水库即位于该段之内;第三段(下游段)位于台头凹与河流出山口之间,包含了一些规模较小的支流水系。虽然子房河流域面积不大,但它却基本上浓缩或荟萃了整个南太行山地区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地貌类型,是云台地貌的浓缩区,也可以说是揭示整个南太行山地貌特征的窗口。

    在整体上根据地势高低和峰顶面海拔高度变化,大致以800~1100m等高线为界,可将云台山地区划分为两个地貌单元,即峰顶面平均海拔分别为1100~1300m和500~700m的中山区和中-低山区。区域上,两个地貌单元被高度达300~500m不等的陡崖地形所分割。在不同地貌单元中都具备前述的太行山区基本的层状地貌结构和特征,并且从山麓到河谷上游,可依次观察到由河流阶地、唐县面和太行面等地貌面所构成的典型层状地形。其中太行面在该区主要分布在山地之中海拔约1100m及其以上主要山峰的峰顶和河流上游的分水岭地带,常构成山地中面积数平方公里或数十平方公里不等的山塬面。靠近山麓地区,该期夷平面或被侵蚀切割为山梁面和山峁面或被破坏殆尽而不复存在。唐县期夷平面主要分布在太行面退出的区域内或被侵蚀切割的沟谷中,常构成一些比较低缓的山顶、山坡垭口和古河道。在山前地带,唐县面多被侵蚀切割分解为山梁面和山峁面。在太行面和唐县面之间发育的是正在被侵蚀切割的山梁、山脊和陡崖状的地形陡坡带,而切割唐县面的是深数十米至上百米的U形或V形峡谷地貌,在峡谷中进一步发育了阶地、裂点和岩坎等地貌。

    由于云台山子房河从北西流向东南方向,跨越了不同地貌单元,因此造就了该区地貌发育所具有的分段性特征,即从河流的上游、中游到下游,不同地段的地貌特征都不尽相同。其中在河流的上游段,河床坡降较大,河谷曲度较小,整体比较平直。向下游,河谷的弯曲度逐渐加大,局部出现深切曲流形态。横跨上游支流的地形剖面揭示(图1-49),在河谷横向上发育典型的多级层状地貌,从而显示出典型的“谷中谷”形态。其中太行期夷平面分布在海拔1200m以上,构成平缓的峰顶面或山塬,并常成为众多村庄聚集的场所。在切割该夷平面沟谷中,从上到下依次发育宽数公里或数十公里的“盘状”宽谷、宽数百或上千米的U形宽谷和宽数十至200~300m的V形峡谷(图1-49)。其中“盘状”宽谷的谷底面对应的是太行面被剥蚀之后的山脊或山梁面,其海拔高度一般介于1100~1200m之间。嵌入在“盘状”宽谷之中的是谷底面为1000m左右的U形宽谷,该谷底面即为所谓的唐县面。切割唐县面的是深度为100~200m的V形峡谷,目前保留的河流阶地都分布其中。

    子房河中游段整体上曲度较小,河谷基本是平直的。横跨河谷的地形剖面显示(图1-50),该区太行期夷平面主要分布于海拔1200~1300m及以上高度。夷平面之下是典型的“谷中谷”地貌,但与上游段相比,该段不同类型地貌的发育特点有所差异。其中盘状谷的范围相对上游较窄,仅几公里宽,但切割深度大,达200m左右。U形谷在中游段特别发育(图1-50),谷宽500~1000m,深度达到500m左右。由于河谷强烈的侵蚀切割作用,该处U形谷的谷底多为处于剥蚀状态的基岩斜坡,而不是常见的唐县期夷平面。嵌入U形谷之中的V形谷在该段的中-上游部分不甚发育,而在该段下游部分(红石峡段),唐县面普遍出现并向下游展宽,切割唐县面的V形谷深切入紫红色砂岩中,切割深度达到近百米,且宽度极窄,仅数十米到近百米,呈典型的隘谷地貌(图1-51)。在深切的V形谷中除红石峡段残留河流阶地外,其他地段很少有阶地发育,多表现为基岩陡崖或斜坡。但常见基岩岩坎,特别是在靠近上游的地段,由于河床上出露软硬不同的中厚层碳酸盐岩岩层与中薄层泥、页岩互层的中-下寒武统,于是在河床上发育了众多高度在1~5m不等的基岩岩坎,从而造就了五步一潭、十步一瀑的地貌景观。类似的地貌现象在青龙峡景区更为发育,其中最高的岩坎达10m以上,并在岩坎附近形成许多钙华堆积物(图1-10)。

    图1-50 云台山子房河中游的河谷地形剖面

    子房河下游段的地貌形态与中-上游段有非常明显的差异。该段河流坡降比小,河流曲度明显变大,在河流出山口附近,河流显示出典型的曲流河形态。由于早期正断层垂直活动和大密度水系及冲沟的侵蚀作用影响,该区太行期夷平面大部分被破坏殆尽已难以辨认,仅在几个海拔800~900m左右、孤岛状的残山峰顶面上或许有所保留。该段河谷的横剖面显示(图1-52,图1-53),在切割山梁面的沟谷中发育了典型的“盘状”宽谷和U形谷。其中“盘状”宽谷分布于海拔300~500m高度,切入山梁面100~200m左右,谷宽数公里不等,谷底面对应于唐县期夷平面。由于后期的侵蚀切割,该期夷平面在靠近河谷处构成顶部相对平缓的低缓山梁面(图1-52)。在盘状宽谷面之下的U形宽谷切入盘状谷100~200m,其中发育了多级河流阶地,并常见残留的古河道遗迹(图1-53)。

    图1-51 云台山子房河河谷红石峡一带的唐县期宽谷面及深嵌其中的红石峡隘谷地貌

    图1-52 云台山子房河下游段的唐县期山麓面与多级河流阶地地貌

    3.总体特征

    综上所述,云台山地区的地貌要素主要包括夷平面、峡谷、谷、阶地、河床和河流裂点等,其地貌特征主要体现在不同类型和不同世代的地貌面或地貌体在垂向上的叠置分布,如从上到下分别表现为夷平面、峡谷、谷肩或剥夷面、阶地、裂点和河床等所形成的层状地貌组合;纵向上则为不同形态特征河谷地貌的交替变化,如宽谷与峡谷或嶂谷、曲流谷与直流谷、裂点与平滩等的交替变化。上述地貌发育特征在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各个景区内都有不同形式的表现,但在云台山景区最为典型和独特。需要指出的是,除了夷平面、阶地面和山谷等地形-地貌在垂向上呈层状分布外,该区岩溶洞穴的分布也同样显示出层状分布的特点。综合青龙峡、云台山、青天河、峰林峡和神农山等景区的岩溶洞穴可以发现,它们常常集中出现在上述的“盘状”、U形或V形等谷地的谷壁下部或谷肩部位,大致相当于海拔1100~1200m、700~800m和300~500m等高度附近。另外,在河谷纵剖面上的岩坎与跌水、裂点与瀑布也是该区特色鲜明的云台地貌特征之一。

    图1-53 云台山子房河下游段的河谷横剖面

    四、千里太行山古时为何只有“太行八陉”,而且处处都是美景

    现代 旅游 的人们走进太行山的每一条峡谷,在沟谷尽头的崖壁上大都会见到落差200-300米的“天瀑”景观。对于古人来说所有这些沟谷中的瀑布,都是一处不可逾越的交通障碍,穿越太行山的古道大多苦于这一道道巨型崖壁,仅有的八陉古道,也是个个艰难。

    太行山脉位于中国中部,山西高原与华北平原之间,纵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山脉北起北京市西山,向南延伸至河南与山西交界处的王屋山,呈北东—南西走向,绵延800余里,有“巍巍八百里太行”之称,是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的地理分界,也是中国第三阶梯向第二阶梯的天然分界。

    太行山北高南低,大部分海拔在1200米以上。山势东陡西缓,西翼连接山西高原,东翼像一堵拔地而起的巨墙,屹立在一马平川的华北大平原的西边与北边。

    一、为什么太行山区处处都有“云台山的影子”

    去过云台山 旅游 的人们都会发现一个神奇的现象,那就是,在河南焦作云台山 旅游 之后,再到太行山区的其它景区游玩,无论是河南还是河北,抑或是山西,处处都可以见到“云台山的影子”---红色的峡谷、长长的绝壁长崖、奇异的瀑、潭、溪、泉,总是那么似曾相识,只是形体和规模略有不同罢了。地质学家告诉我们,太行山区这种普遍存在的地貌,就叫做“云台地貌”,它是太行山区最具代表性的地貌景观。

    云台地貌泛指发育在太行山与燕山地区,以层状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分布地区形成的峡谷间列,谷壁如墙,崖台似梯,山峰棱角分明的组合地貌景观。云台地貌的形成有其特殊的构造背景、岩石组合、气候条件与水动力因素和地质演化过程。

    峡谷间列,谷壁如墙,崖台似梯,山峰棱角分明的云台地貌景观,为南太行地区的代表地貌类型。由于太行山断块(山西高原)强烈的隆升和华北平原的强烈的坳陷,使众多河流自山西高原向华北平原汇流过程中,水动力作用对山体进行强烈下切,形成众多山高谷深、瀑水飞溅的峡谷。

    由于太行山区的大部分地方都与云台山具有相似的地层结构,山势地貌也具有相似的的形成背景,因此,“云台地貌”在整个太行山区才具有强烈的普遍性。难怪我们在太行山区 旅游 处处都可以见到“云台山的影子”。

    二、太行山区典型的“三套岩层”结构景观

    太行山区的地层根据岩性特征主要有3大套,这三套迥异的岩性特征,造就出太行山地区雄、秀兼备的多级台阶地貌景观。

    太行山区山体基部最古老的岩石为太古宙古老变质岩基底,其年龄可以追索到距今25亿年以前的太古宙,这是一种古老的花岗片麻岩,地貌上常形成山前与谷底高角度的斜坡地貌;

    古老的变质岩之上为中元古代的紫红色的石英砂岩,这些紫红色的石英砂岩沉积于距今14亿年前中元古时期的滨海地带,岩石上种类繁多的波痕和泥裂构造就是当时地质环境的写照,太行山区众多的红石峡谷就是这套岩石的杰作。地貌上常常形成山体中下部巨大的陡崖。

    英砂岩之上层层叠叠的岩层,为古生代的碳酸盐岩,形成于距今5 4亿多年的寒武纪-中奥陶世,当时这里是典型的陆表海环境。那是一种现已消失了的古海洋类型,温暖的海水浅而动荡,十分有利于生物生长和碳酸盐沉积,因此在这些地层中可以发现三叶虫化石,三叶虫就是当时的一种古生物。地貌上这一套岩层常常形成山体中上部的一级缓坡与巨型陡崖。

    在形成上述岩层之后,区内又历经了多期次的大地构造运动,构造运动的结果在这些岩层中产生了多组宏大而垂直的构造节理,成为太行山区峡谷群形成与演化的导控因素。

    四、峡谷成群、巨瀑连连的太行山

    太行山与华北平原巨大的反差,使众多河流自太行山腹地向华北平原流出过程中追踪已有的多组宏大而垂直的构造节理,对太行山体进行强烈下切,形成众多山高谷深、瀑水飞溅的峡谷群。峡谷深处,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层构造,源于太行山腹地的一系列支流切穿太行峰脊,形成了众多的次一级的峡谷、嶂谷、急流、瀑布、深潭、涌泉。给太行山增添了秀丽之美。

    受地层结构组合和古地貌面的控制,在太行山阶梯状地貌的总格局下,在许多沟谷的中部也即太行山的腹部地区,形成了两级巨型陡崖,造就了太行山区众多的100-300米的天瀑景观。

    这两级巨大的地貌陡崖分别是受唐县期夷平面控制下的以中元古界紫红色石英砂岩为主体(部分地区为寒武纪碳酸盐岩地层)的第一道崖壁景观,该道景观一般位于太行山前或太行山前数千米的范围内,地貌景观上以绝壁长崖和U形峡谷为主。第二道崖壁景观位于太行山腹地的主脊附近,分别是受太行期夷平面控制下的以奥陶纪和寒武纪碳酸盐岩地层为主体的崖壁景观,地貌上以形成碳酸盐岩绝壁长崖和障谷一线天地貌景观为主,许多断崖的高度可最高可达300-500米。

    五、千里太行山古时为何仅有“太行八陉”

    陉(音xíng)意为山脉中断的地方,另意为山脉中断开的缺口,人们沿着缺口探寻,便发现了横贯山脉的出路。

    太行山作为中国山西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天然分界,二者之间1000-2000米的地势差,成为二者之间沟通交流的天然屏障,被 历史 地理学家称为“天下之脊”。陡峭的太行山犹如一道屏障,隔绝了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这两大文明发源地之间文化往来,也阻断了物质交流。而山脉隆起时产生的众多断裂带,打破了屏障,形成一个个穿越这些障碍的通道。

    古往今来,从太行山南端的黄河岸边到北部的燕山脚下,分布有轵关陉、太行陉、白陉、滏口陉、井陉、飞狐陉、蒲阴陉、军都陉等八条著名的“陉”道,古称太行八陉。太行八陉自南而北,分别以各自相近的形式穿越太行山,成为贯通古代晋冀豫三省穿越太行山相互往来的8条咽喉通道,是三省边界的重要军事关隘所在之地。山西高原与华北平原之间的要道,中国历上许多惊心动魄的故事都曾经在这些狭窄的山谷中轮番上演。

    太行八陉中,除去位于太行山脉最南端王屋山与中条山之间的轵关陉为两座著名山系之间的天然通道外,其余均穿越在太行山的峡谷中。水往低处流的铁律,决定了山西高原上的水体,终究要流向地势相差悬殊的华北平原。正是这些发源于山西高原上无数的水流,造就出了太行山上的千沟万壑。然而,事实上这些千沟万壑并不都能成为贯通山西高原与华北平原之间理想的天然通道。正如前面所述,太行山区特有的地层结构,在造就出云台地貌美丽的台阶状、层状地貌的同时,这些深邃的沟谷中,在太行期夷平面与唐县期之间,以及唐县期与现代山前平原之间巨大的地势差下,也造就出了沟沟可见的绝壁天涯与巨瀑景观,成为沟谷中人类自然通行无法逾越的天然屏障。

    实际上,太行八陉虽然大都沿着峡谷而行,但并非沿着谷底而行,为了躲避洪水等自然灾害,这些古道主要是沿着主流河谷形成的谷地中一些相对平缓的缓坡地带而行。这些理想的地带对应的地层与地貌位置大致为,山前一般选择在低山丘陵区或太古宙变质岩形成的缓坡地带--元古宙紫红色石英砂岩顶面与寒武纪下部馒头组紫红色泥岩之间形成的唐县期盘状宽谷夷平面或馒头组紫红色页岩形成的缓坡上--寒武纪与奥陶纪之间的贾汪层页岩形成的缓坡上--奥陶纪、石炭纪形成的太行期夷平面或现代山顶面上。

    虽然上述这些特殊层位为太行八陉的形成提供了天然条件。但是,上述这些特殊的层状面相邻面之间往往是以阶梯状或高角度陡坡的形式而存在,特别是太行山中山区山顶面(太行期夷平面)与山麓地带的山麓面或者盘状宽谷面(唐县期夷平面)两级大的夷平面之间,以及唐县期盘状宽谷面与现代和漫滩或平原地貌面之间均形成了300-500米的陡崖或波浪状陡坡。

    这种地貌结构组合用一种比较通俗的比喻就是,顶部太行期准平原面,其下形成“盘状宽谷”,“盘状宽谷”中向下再形成“U”谷,“U”谷底向下再形成 “V”谷。

    因此,要实现山西高原与华北平原之间的沟通,即便是在一些切割巨深的峡谷中,都还要面对“V”谷的谷壁、“U”谷底的谷壁、“盘状宽谷”的谷壁,这三种谷壁的阻挡。这三种谷壁常常表现为直立或近于直立的绝壁陡崖,所有的路只能是在崖壁下戛然而止,望崖兴叹。

    现代 旅游 的人们到这里大都可以一睹“太行天瀑”的英姿,因为,所有这样沟谷的尽头的崖壁上都有一处“天瀑”在等着你,尽管有些可能的大瀑布仅仅是雨后的昙花一现。太行山区为什么巨瀑连连就是拜这些崖壁所赐。对于古人来说所有的沟谷中的瀑布地带都是一处不可逾越的障碍。对于现代 旅游 的人来说古人这些不可逾越的障碍都可能是现代的一处美景秘境。

    面对这些悬崖绝壁,古人在长期的生活中,还是在一些断裂破碎比较发育的地带发现了一些相对低缓的地带,于是,便有了几乎所有的“太行八陉”中都普遍存在的“羊肠坂道”与“十八盘”,这种大角度的“之”字形盘山小道成为古人逾越上述绝壁长崖区唯一的方法。曹操的一曲《苦寒行》道出了攀行“羊肠坂道”的不易。

    如此的地貌结构便是千里太行山古代仅有“太行八陉”的主要原因了。

    愚公移山与挂壁公路

    生活在太行山区的先民似乎祖祖辈辈都受大山的阻隔而生活不便,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寓言小品文《愚公移山》便是这种情景的最早写照。

    《愚公移山》说的是古代有一位老人,住在北山,名叫北山愚公,他的家门南面有太行山和王屋山两座大山挡住了他家的出路,出来进去都要绕很远的路。后来,愚公下决心率领他的儿子们要用锄头挖去这两座大山。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这个故事足见太行山区交通的不便。但是愚公 这种“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 精神,成为锲而不舍的劳动楷模。

    时至今日,生活在太行山里的人们,似乎骨子里都根植着这种开山破壁的天性,为了改变这种大山的阻挡,现实中的愚公移山并不一定真实存在,现代化的工程设备在太行山区已经开凿出了一条条交通大道,即便是在技术设备并不太先进的上世纪60-70年代,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还留下了足以应证这种奇迹的挂壁公路。

    本文纯属个人观点,不对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完——

    作者:章秉辰 中国 旅游 协会地学 旅游 分会副秘书长、河南省地质调查院首席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地学科普 旅游 之窗自媒体创办人,河南沁阳市人。先后主持或参与主持完成了数十家不同级别的地质公园与矿山公园申报与建设工作;主编出版《邙山黄土特征及区域对比研究》、《东亚裂谷对云台地貌形成的控制作用研究》、《郑州黄河科学导游指南》、《王屋山科学导游指南》、《云台山科学导游指南》、《带你科学游玩河南地质公园》,参与出版《河南省地质遗迹资源》、《中国王屋山及临区元古宙地质研究》等各类专著10余部,发表各种论文40余篇及大量的自媒体科普文章。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县地貌景观设计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如有疑问,可拨打网站上的电话,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推荐阅读:

    唐县地貌景观设计(唐县地貌景观设计图)

    美丽乡村公厕景观设计(美丽乡村公厕景观设计图)

    市场营销三大基本战略(市场营销三大基本战略华为)_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