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页
SERVICE 服务产品
XINMEITI 新媒体代运营
CASE 服务案例
NEWS 热点资讯
ABOUT 关于我们
CONTACT 联系我们
创意岭
让品牌有温度、有情感
专注品牌策划15年

    民国风貌景观设计(民国风貌景观设计图片)

    发布时间:2023-03-10 19:13:22     稿源: 创意岭    阅读: 144        问大家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民国风貌景观设计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民国风貌景观设计(民国风貌景观设计图片)

    一、城市新开发的地方有什么项目

    盘点2021年度十大城市有机更新项目

    作为空间重组的重要手段,城市更新在提升全球城市竞争力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有历史的城市,有文化的街区,有品质的生活”,在城市更新2.0时代,让我们一起来盘点一下2021年度十大城市有机更新项目。

    一、 成都新金牛公园

    作为“天府文化景观轴”上的璀璨明珠,新金牛公园像一幅绿色的长卷缓缓铺开,除了可以在各种主题区漫步、玩耍,六大天府文化胶囊馆也极大的满足了人们的文化需求。新金牛公园前身是金牛区茶店子“岛形”地带,一度是城市的堵点和痛点,改造后的它成为目前全国最长城市街心公园,因细长“身材”被市民们亲切地成为“小蛮腰”。

    新金牛公园坚持用土地增值收益平衡公园项目建设,通过完成片区1600余亩城中村改造,释放可利用土地800余亩,打造呈现“文化珠链、公园簇群”的TOD商圈。以六个天府文化代表印记的博物馆馆群,推动生态价值充分转化和经济效益的最大提升,服务于产业社区以及周边社区居民,堪称探索营城的范例。

    新金牛公园左右两侧现已汇聚了龙湖、竞技世界、中电科10所、中电科29所等10余家高能级总部企业,同时布局居然之家、顶峰水岸、时代中国科技中心等143万平方米优质空间载体。另外,公园集成了轨道站点、地下泊车、商超购物、生态景观等功能,创新公共服务场景、丰富文化创意场景、完善生活配套体系、促进产业融合,引入卢米埃旗舰店等200余个知名品牌,举办“JJ手游赛事”“织造新生”毛线艺术展等120余场主题活动,形成食、购、游、娱都市消费打卡地。

    文章图片5

    围绕新金牛公园规划建设传统与未来“一体两翼”场景,在公园西翼还原老成都生活场景和院所文化场景,打造“寻味天府”市井文化体验街区;在公园东翼植入智慧城市、AI沉浸体验等新科技应用示范场景,打造“未来街区”科技体验街区,形成“市井慢生活”与“科创快节奏”相碰撞、相融合的金牛超级大秀场,已经成为年轻人社交、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景和广大市民的潮流打卡地。

    二、 杭州武林里

    武林里项目位于杭州市老牌的商业街武林路上的孝丰路口,毗邻西湖北线,与武林路几步之遥,闹中取静。项目总面积为2800平米,由杭州里仁商业有限公司投资改造并进行商业运营。项目自19年底开始设计改造,20年3月开门营业,至今已有两年的时间。

    文章图片6武林里主要由两栋建筑围合成一个小院子,一栋是两层的仓库,位于围合内部。另一栋是位于孝丰路沿线的六层建筑,这栋六层建筑粘连着一栋居民楼,在一楼有个甬道,可以进入武林里围合内部(如上图)。

    武林里的运营走的是一条不同于传统商业运营的道路,引入了社区营造的概念,通过建立一个社区,积累这个社区的社会资本,来最终实现武林里的运营。

    项目聚集了周边居民、商户、消费者等人群,建设并运营了仁·社区美术馆,组织了系列社区杂志、社区地图、社区共创沙龙等活动。引入的商家也是社区建设的中坚力量,邀请品牌和我们来共创,玩出一些有趣的值得传播的内容。比如鹿莹季的帐篷主题、蓝鲸酒吧的宁艾思奇穿越、养生和朋克概念的融合、可莎蜜儿的新型Toast bar等等,这些都是活力四射的内容,都是年轻人的热衷。

    鹿莹季的门面

    经过两年的运营,武林里已成为武林路上另一处小而美的网红社区空间的存在,是天堂里的一缕魔都风。

    三、 北京望京街

    望京街的前身是一个管理混乱的社区配套商业,运营多年之后不可避免的陷入乱停车、动线混乱、企业不愿意入驻、被居民嫌弃太土的脏街困境,被望京SOHO商圈不断“夺去”人流。万科接手之后,对附近居民的真实生活需求进行摸底,得出“既热爱烟火气,也憧憬文艺范儿”的形象定位,通过更新升级、文化注入逐渐把它打造成了开放性、轻时尚、生活化、交流性的文化共享街区。

    目前,万科和周边多个高校形成区域内资源联盟,与驻地企业共同探索艺术基因社区的建设与运营模式,用高校资源助力小街文化发展,联合打造有影响力的社会艺术文化事件,一方面提升望京小街的整体品质,吸引更多人流,另一方面从多角度开发小街空间的多样性,为附近居民打造文化生活空间。

    望京街道办事处在朝阳区政府的支持下,将望京小街改造成一条步行街,并引入万科参与投资与改造。其中,望京街道办投入1300万元改造小街的基础设施硬件,万科投入3500万元提升小街环境和智慧化等软件水平,望京小街也是北京市首个由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的国际化商业街区项目。

    在街道办的授权下,万科负责街区的物业管理和经营,拥有经营收益权,并约定要将部分经营收益反哺于街区,保证小街未来品质不下降。

    就这样,望京小街从面子到里子、从外表到内核,迎来一次彻底焕新。商户日均营收达230万,比之前提升了50%以上,日均客流量也达到了2.1万。作为望京的一处“文化新地标”,小街不仅是人们探觅美食,感受“烟火气”的好去处,更是休闲娱乐,体验异域风情与文艺气息的拍照打卡圣地。

    除此之外,校企联合是望京小街城市更新后的特色运营模式之一。为了提高整体的文化氛围,万科和周边多个高校形成区域内资源联盟,与驻地企业共同探索艺术基因社区的建设与运营模式,致力于用高校资源助力小街文化发展,联合打造有影响力的社会艺术文化事件,将望京小街运营成开放性、轻时尚、生活化、交流性的国际化+文化共享街区。

    望京小街天幕更新

    “有历史的城市,有文化的街区,有品质的生活”,在城市更新2.0时代,“文艺范儿”的望京小街提供了一个空间,也是一个答案。

    四、 上海衡山路8号

    衡山路8号位于上海徐汇衡复历史风貌区内,这里曾是盛家花园,这里曾是美童公学。2021年,锦和商业开始了更新进程,让这里在现代和历史、时间和空间、开放和私享、办公和社区、物理和精神多个维度交相辉映,营造出了属于这个时代的、可阅读的衡复新风景。

    衡山路8号

    衡山路8号位于衡山路乌鲁木齐南路路口,坐落于上海保护规模最大的衡复历史风貌区。道路两旁梧桐摇曳成天际线,欧式风格的人行道隔离栏、仿台格路的红褐色人行道及行道树盖板、沿线花园别墅破墙透绿,美、日、法、德等13国领事馆或领事官邸分布街区。在此漫步,饱览东西汇融的万国建筑群,走进上海百年风情。西侧毗邻上海图书馆,周身围绕于上海音乐学院、上海交响乐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等众多文化艺术场所,丰富的音乐、话剧、艺术资源触手可及。南向与国际礼拜堂隔街相对,西南侧与美童公学校舍相邻,西北侧探访昔日盛宣怀住宅花园秘境。

    漫步梧桐街区:衡山路

    2021年5月,锦和商业签约衡山路8号项目,以尊重历史文脉、新老建筑交映、无界开放共生为项目更新理念,通过建筑更新和功能重塑,将衡山路8号打造成为具有独特魅力的当代衡复样本,在这百年光辉岁月之上,再度演绎衡复风貌区的活力与浪漫。

    衡山路8号 盛家花园

    衡山路8号由盛家花园、美童公学水塔2处优秀历史建筑和2栋鲜明的当代建筑组成,形成新旧建筑、文化和历史间的一场对话。盛家花园所在建筑最早由德国商人始建于1900年,后由近代洋务派代表人物盛宣怀购得,成为盛宣怀住宅的一部分。现占地面积约4500平方米,内有太湖湖石、黄杨与忆女喷泉散落其中,庭院深深,百年如故。瞩意盛家花园的私密与复古调性,多个全球奢侈品牌于此举办晚宴及庆典活动,与盛家花园一同奏响时尚又复古的咏叹调。

    衡山路8号 #5号楼

    衡山路8号项目的改造灵感还可以从亨利·墨菲所代表的传统复兴风格建筑流派中寻到踪迹。以美童公学为源头,参照衡复风貌区的沿街现状建筑与街道尺度关系,延续了街区的建筑色彩——砖红、沙色和水泥质感的灰色。在临街楼宇上,以石材为“实”,拼接现代感的材质元素,上部建筑外立面则选择现代风格较轻快的玻璃材质,以降低建筑感官上的体量,注入现代特征。

    室内设计充分理解与尊重项目文化,重新塑造当地经典的社交与休闲场所。设计借鉴了旧时法式建筑中普遍使用的设计元素,弧形设计、墙面线条、马赛克拼花等,融合法式优雅及中式特色,创造一个国际现代化的、温和的及有趣的室内空间。景观部分的设计则以“花园·梦境”为主题,采用红砖元素重现上海情调,花草种植烘托不同的花园空间氛围,漫步其中,沉浸在花园梦境之中,感受时间、历史和文化的流转与碰撞。

    衡山路8号 室内设计

    衡山路8号项目的改造,是锦和商业在上海传统核心区域打造的又一标杆项目。依据《徐汇区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沿街商业业态发展导则》,经过更新改造后的衡山路8号定位为具有文化时尚功能和现代化办公功能为主的社区精神地标场所。衡山路8号项目现已吸引了包含享有行业盛誉的资深广告公司、高端厨具设计、建筑设计工作室等设计类企业以及相应的精品生活方式配套入驻。于2022年1月份,荣获“2021年度中国城市更新和既有建筑改造优秀案例”。

    衡山路8号临街立面

    漫步衡复街区,你可以为网红店打卡停驻,在转角发现欣喜之意,探索美好之物,尽情享受落叶不扫的爽朗秋日。通过对衡山路8号的改造,实现人与建筑,与街区,与城市的连接,完成与社区,与文化的邂逅与熟识。跨越日与夜的时间,接力盛家花园的建筑地标,也接力美童公学的精神象征。激发衡复活力,实现美好生活,塑造国际一流水准的历史风貌保护区商业形态,打造高端品牌、精英人士聚集的时尚街区,让老建筑焕发新光彩,彰显空间的无限魅力。未来将成为连接人与文化最高效的物质载体,将建筑、街区这种凝固的文化艺术注入时代的活力。

    五、 熊猫地球村特色文旅街

    熊猫地球村,紧邻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是成华区重点打造的文创型社区。总更新面积约100000㎡,通过熊猫生活场景、主题商业场景、文创场景的营造,优化游客体验度,提升周边片区的经济价值。并为以“成都大运会”为首的世界级赛事、熊猫基地及周边社区提供休闲配套、商业服务,整体盘活片区,打造了成都又—个受人喜爱的旅游热点。

    力方集团针对过去老、破、旧的点位进行重点更新打造,以标志性的昭示构建片区核心IP形象,使片区新形象焕发新容光。互动点位、文化展示、公共设施的植入,让市民生活更有乐趣、更有文化、更有温度。

    六、 西安老菜场市井文化创意街区

    西安老菜场市井文化创意街区作为融合西安地方精髓和当代文化精华的大型市井文化创意特色创新街区,在改造中更新,更新中发展

    依托街巷内日常市井生活气息,项目拒绝大拆大建,以最低的限度进行空间改造,不断与当地环境融合。老菜场融入了当代艺术并集合多种元素,以丰富的配套设施与服务,将自身塑造成为新型文化街区。同时,老菜场在发掘老西安文化和接受新文化的冲突和融合中,让新旧生活文化方式融入市井,让市井人文生活在16000平米的街区里实现了创意新生。街区内核心区“建国门老菜场”经过20年的打造发展菜市场经济及街区延伸段信义巷、顺城巷,目前总体经营商户近300家、年总经营上亿。

    经历了3年的微更新与轻改造,如今,这片曾经破旧的菜市场及周边,已成为了兼具市井生活、时尚与艺术气息的西安文化地标,用崭新的面貌迎接着来往的每一位路人。

    新的一年里,老菜场将继续向光而行,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力量,带动更多人参与到城市更新的事业中来,共同复兴西安老城区,让城市更新的脚步走遍城市中的每一条街道。在人间烟火中,为城市开启更多未来。

    在“保留原居民原有生活状态”和“保持菜市场的市井风貌”的前提下,依托菜市场自身独有的日常生活气息,建国门菜市场这个片区持续进行“微更新”与“轻改造”。在现在的菜市场及周边区域,已融入美食、民宿、咖啡、杂货、阅读、展览、酒吧等元素,在城门里,打造“老菜场市井文化创意街区”,营造与展现“市井西安”的独特魅力。

    七、山东聊城古城活化

    聊城古城是由清华建筑设计院主持设计的1平方公里仿古建筑群,过去因为没有很好的业态策划和运营思维,导致建成后人气低靡,难以为继。2009年,山东聊城市启动新一轮古城复建,累计耗资达38亿元。聊城古城在复建完成之初经历过一段时间的繁荣,但由于古城较平遥古城、丽江古城、青州古城等相比历史底蕴较浅,加之原有的历史文化积淀被破坏,古城在日后的发展中后劲不足,缺乏可参与、可感知、可互动、可观演、可消费的新兴业态,问题重重。

    力方集团以运营前置的总体思路,对项目进行深度的文化挖掘、业态植入、科技赋能,使古城既有内容又有表达,既好看好玩又有内涵有深度,构建了一大批具有极强吸引力的产业业态,盘活了整个片区的资产。

    聊城古城更新面积1平方公里,以聊城历史为脉络,再现老百姓的文化记忆;以新经济业态注入古城,盘活古城资产,改善城市旅游结构。既保护了聊城的老街、老树,又推动了产业的升级更新;既打造了文旅爆款项目,又展示出世界文化现象和中国繁华旧梦。项目包含聊城县暑、文庙、博物馆群、实景演艺、东昌湖水舞秀、文庙夜秀、西大街网红美食街等产业业态,盘活20多万方闲置资产,每年吸引300万人流量,带来近亿元的税收增量。

    力方集团以“新世界、新时代、新媒体、新科技、新演艺、新文旅”为理念,复原、提亮、壮丽展现聊城作为世界文化现象和中国近古重镇的繁华旧梦。聊城东昌府水上古城旅游项目总投资10亿元,分期打造,包含了聊城县署、聊城文庙、东昌湖水幕秀、文庙夜秀、西大街网红美食街等,集吃喝玩乐于一体的新型景区。力方集团通过科技赋能、文化赋魂,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打造古城复兴标杆,为人民生活添彩

    八、 枣子巷中医药文化特色街区

    枣子巷位于金牛区西安路街道,东连宽窄巷,南临琴台路和青羊宫,北接永陵博物馆,西望金沙遗址。街道全长约880米,常住人口2.5万余人。民国时期,戴季陶与其母住于此,并亲手在此栽种枣树两行,故名枣子巷。

    金牛区委、区政府按照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总体规划,着力恢复枣子巷“民国风貌”。力方集团依托成都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医院,以中医文化为载体,以民国风的建筑为布局,将枣子巷打造成“医·养·游”一体的中医药文化特色街区以中医中药、健康养生为产业支撑,采用全新的科技文旅+运营模式,营造独具文化内涵、生活韵味的中医药康养主题街区。

    枣子巷经过全面的升级改造之后,华丽蜕变,成为集老成都生活方式与中医药文化体验于一体,兼具复古文艺、国潮时尚、网红热点IP打卡功能的新式街区,成为成都市中医药特色旅游文化新名片、网红打卡地,游客络绎不绝。

    九、 安徽合肥和柴1972文创园

    合柴1972文创园,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双节点城市——安徽合肥,是国内首座从监狱旧址涅槃蜕变而生的城市文化空间。在近70年的时光岁月中,它依托监狱基地,先后经历了合肥砖瓦厂、合肥柴油机厂、合肥轻工业制造厂的身份。这三次截然不同但又相互依存的生命轨迹,让世人见证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合肥工业历史的耀眼荣光。作为物理空间,合柴1972也成为了合肥城市记忆活化的载体。

    而现在,在合肥滨投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的改造及运营下,合柴1972被注入了独特的创意产业和现代设计,正在盛放属于它的第四次崭新生命周期。全新的合柴1972,以工业遗产沉淀保护与文化创意相结合为宗旨,以打造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对话相融的文创园区为目标,基于原有建筑肌理和结构特征,避免了大拆大建,让工业遗产与城市人文记忆从沉寂中悦动鲜活起来。

    这片曾经的囹圄之地,位于合肥市包河区、政务区、蜀山区三区交界处,隐匿于现代化城区的高层建筑群和车水马龙的高架桥丛中,是目前合肥体量最大的艺术文创园。

    在合柴1972,自由的气息和厚重的历史感是可以并存的,工业建筑文化和为之震撼的时光感是相互融合的。其首期改造重建区域包括:合肥家电故事馆、合柴时光展厅、合肥当代艺术馆、安徽名家艺术馆、平民剧场以及星空草坪。它昭示着合肥文创地标的成立,安徽文化艺术爱好者“理想国”的缔造。

    告别旧工业时代的舞台,时代的发展带走了它曾经的辉煌,却也留下了无限的可能。如今,合柴1972修旧如新,旧在新中,转身成为安徽最具工业特色的创意文创园区,从工业生产到创意产业的嬗变,历史和今天在这里相拥,文化与艺术在这里绽放,属于合柴1972全新周期的运转充满无数美好可能。

    未来,合柴1972文创园将被赋予城市更新的使命,从尊重城市自身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轨迹出发,带领大众探求生活与人文美学,探索商业创新模式,探究城市公共空间。园区的进化路径还将涉及办公、产业创新、体验式商业、文旅综合体等板块,这也将是全国范围内,最具中心化区位,最具规模化、风貌化、系统化的城市开发项目。

    十、 上海 力波1987

    上海•力波是上海市首个零星工业用地全面转型成功的项目,由一代工业记忆的老牌啤酒厂转型成闵行区标志性的产城融合综合体。深圳市城市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城投)作为项目转型发展的主体,将“留改拆”充分融合,追求高品质的整体定位,实现了区域转型发展的蝶变新生。

    项目位于梅陇镇虹梅南路379弄,东临虹梅南路高架及中环路高架,北靠沪闵高架路,毗邻地铁1号线的锦江乐园站和莲花路站,地理位置优越。项目前身最早为1982年成立的益民啤酒厂,1987年投产下线的力波啤酒是沪上最早的合资啤酒品牌。2001年,凭借广告歌《喜欢上海的理由》,力波连续多年稳居上海啤酒业的龙头,一度成为上海市民最喜爱的啤酒品牌。随着外资品牌的逐步扩张,竞争加剧,同时受上海环保生产要求的影响,力波啤酒的生产规模逐年下滑,处于转折节点上的力波经历了时代的阵痛,股权几番变动,2014年深城投全资收购,整体地块转型全面启动,打造成涵盖办公、商业、租赁住宅相关业态的30万方产城融合综合体。

    深城投将“留改拆”充分融合,采取一部分保留、一部分改造、一部分拆除的原则,使项目既保留了历史文化,塑造了IP,又提升了功能空间,达到经济社会效益平衡。其中项目保留了大烟囱等标志物,塑造了商业IP“力波1987精酿馆”;改造了西地块,打造成“力波REEB1987创意园”;拆除重建了东地块,打造成集商住办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

    上海•力波作为具有影响力的城市更新项目,抓住了上海工业用地盘活的政策窗口期,成为全市首个零星工业用地转型成功的项目。在更新策略上,采取保留改造和拆除重建的方式,既留存了城市历史文化记忆,又形成了“新”与“旧”的碰撞;在业态规划上,主动增加租赁住房配套,打造大面积的绿地公园,实现整个区域功能的品质提升;在产品打造上,满足多样化的用户需求,产品追求高品质与多性能。

    随着力波1987的正式运营,曾经的老厂房已经以新的角色重新融入人们的生活。烟囱广场成为周边居民散步孩子玩耍的新场所,精酿啤酒馆则凭借浓郁怀旧工业风和现代简洁的设计,成为沪上又一热门目的地,唤醒了人们对于力波的情怀和记忆。

    二、南京的颐和路民国公馆区是给人住的,还是做公园?

    南京公馆区主体是住宅,部分作为公园。

    颐和路公馆区作为民国时期南京《首都计划》的第一住宅区,历史和现状都是以居住功能为主。公馆区现居住人口约600户、1790人。

    按照规划,未来应保证以居住为主体功能的有限开放,既要保障和延续街区的居住品质,又要营造一定规模的公共服务氛围,公共服务功能占比宜控制在30%左右。同时,要保护街区的空间格局。颐和路、牯岭路等12条历史街巷的走向、宽度、断面形式等不得改变。

    民国风貌景观设计(民国风貌景观设计图片)

    扩展资料

    关于南京的颐和路民国公馆区未来的规划方向

    规划要求从综合历史文化价值、产权难易度、现状环境品质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找出适合公共展示和开放的院落分布,通过院落遴选,明确颐和路公馆区内未来公共开放的规划方案。选择体验较好、资源丰富、环境宜人的路径组成文化线路。

    规划明确了颐和路应“文雅”利用的基本原则,避免过度商业与市井化的项目安排,强调“整体氛围安静、内部院落精致、体验活动优雅”的氛围。打造民国文化生活体验区,增强街区的文化属性。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南京颐和路将开放民国风貌院落 形成文化环线

    三、西关文化

    “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拥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西关,是广州――这个夜色迷离的时尚之都历史文化的缩影。西关是老广州人对位于荔湾区,北接西村,南濒珠江,东至人民路,西至小北江,明清时地处广州城西门外一带的统称。西关分为上西关和下西关。清代中、后期起,西关先后兴建了宝华街、逢源街、多宝街等广州典型的传统建筑便应运而生了。由于此类建筑以西关一带居多,故称“西关古老大屋”。

    找了一首关于"西关"的诗.不过好像不是古人作的,全切充数吧!!

    《西关》

    初春的暗雨潇潇敲打窗楹

    独坐孤庭,信手弄香凝

    南憩的飞雁遥遥悠悠北去

    日落石街曲寂

    她放了发髻

    驻步那里

    镂空的酸枝窗前绕花絮

    手中轻丝衣是谁新衣

    空对着咫尺天窗叹息

    岁过乞巧青春去

    玉琵琶一曲唱罢却没有人听

    清风也不解风情地扬长而去

    她带走的香气,不知哪里去

    翻开了诗卷又徒添悲意

    萋萋的泪水冲淡了粉黛眉宇

    纵玉光宝气却无人能同悲喜

    她守着嫁衣 韶华东去

    趟栊横木里怎能够深锁得住愁千缕

    四、珠海城市建筑风貌特征分析?

    珠海城市建筑风貌特征要如何分析?有哪些特点?请看中达咨询编辑的文章。

    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对珠海城市中的建筑形态进行分析,探究这一地区的建筑风貌特征以及在城市发展中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在历史沿脉中,珠海存在着明清、民国以及新中国之后几个不同时期的建筑,这些新旧建筑呈现出与当地自然环境、文化结合的地域特征、与历史时代相关联的中西交汇特征、也有与现今城市快速发展下的现代化特征。从建筑与城市山体、水系相处和营造角度看,建筑群与自然山水相对和谐,在城市宏观环境上显现了山海城的风貌。这些不同时期、类型、区域的建筑形态与城市的环境、空间、格局紧密相连,反映出珠海这座新兴城市内在的变迁脉络、特征和城市发展的风貌。

    近些年来,随着珠海的经济发展、城市的飞速建设以及人口的逐渐集聚,珠海进入了快速城市化的阶段,城市的生态环境和景观面貌无声息地产生了变化。我们知道,建筑是城市的重要组成元素,在城市发展中,建筑的风貌特征是影响城市景观的重要成因之一,在一定层面上可以体现出城市的内涵和形象,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沉淀、城市发展和建设的见证,对城市特色有着至关重要的文脉作用,因此,本文对珠海城市的建筑风貌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探究,这对于珠海的城市特色、形象和环境景观的保护、发展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在珠海城市中,主要有明清、民国、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后几个不同时期的建筑存在,通过这些新旧建筑的探究,珠海城市的建筑风貌呈现出与当地自然环境、文化结合的地域特征、与历史时代紧密联系的中西交汇特征、也有与现今城市快速发展中的现代化特征。无论是传统建筑的沿脉还是现代建筑的成长,从古到今在风貌特征上可以反映出珠海的成长历程,建筑群体间的新旧关联,以及在珠海城市空间环境里呈现的状态。

    一、地域特征

    珠海城市的建筑地域风貌特征在明清、民国时期的建筑上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地域的环境气候、材料技术、文化融合等几方面。

    (一)地域环境气候的适应

    1.选址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由于珠海地区的丘陵、山地、河流水系多,因此大部分的村落呈现出近山、近水、近田等特点,传统村落及建筑在选址规划上与自然环境相融合。村落主要以宗族聚居为主,有牌坊、祠堂、民居等不同形态的建筑,空间有一定的层次感。村落里的建筑排列依地势、山形、水系布局,大多以梳式为主,形成了与自然相结合的风貌。例如会同村,村落依据凤凰山脉北部的丘陵地带进行规划,村落前低后高,“选址符合‘背山面水’、‘前塘后村’的总体格局特征”[1]。村落的空间组织是三街八巷,三街是由村内沿着荷花塘由北向南的下横街和依据山势逐渐增高的中横街、上横街组成。八巷则为八条顺山势由低到高的东西向小街构成,三街与八巷相互垂直交错,在空间呈现梳式布局(如图1)。2.建筑与当地气候相适应珠海地区有炎热多雨,台风、潮湿的特点,为适应当地气候,传统建筑在设计上多有水巷、冷巷,呈现幽居窄巷的特点(如图2),主要以天井院式和横屋加前院式为主,在夏天时能得到良好的通风、采光效果(如图3)。民居平面布局大部分为坐北朝南,常见三间两廊式的院落布局,中心对称,左右平衡。例如,建于民国元年(1912)的那洲村古元故居,房屋硬山顶,土木结构、青砖灰瓦,由主座和庭院组成,左右各有一厢房,正厅后方有神后房,是二进三开间的天井院(如图4)。对于多台风、雷雨的气候特点,珠海的传统建筑在檐口的设计上选择不出檐或少出檐,一些外窗出挑披檐,具有防风雨的作用。另外,为了避免当地的风雨潮湿问题,一些民居建筑的外檐处雕刻石柱来代替木柱。

    (二)地域材料技术的运用

    在建造方式上,传统建筑多用砖木结构,围护结构多以青砖或夯土填充(如图5),或是蚝壳砌墙。例如,南门村现存的传统民居中就有青砖房、夯土房、青砖与夯土混合结构房三种建筑方式存在,其中,以夯土房的数量最多。另外,利用蚝壳叠砌成墙既经济又起到了防台风、冬暖夏凉的作用,这一特点应数赵氏宗祠中的蚝壳墙(如图6),时间近六百年之久,完整度好,规模大,民间所说的“千年砖,万年蚝”正是显现出当地建筑的沿海特色。在一些富家民居中还采用了“双鱼墙”工艺,“外墙丁顺砖交错砌筑,形成的空斗墙”[2],在隔热、防潮、保暖以及隔音上有良好的效果。因为临海,海岛的石块和蚝壳则成了经济实用的材料,不只是围护结构的墙体,在建筑的地面以及门窗等也常常被广泛使用。

    (三)地域文化符号的提炼

    1.龙舟脊珠海地域水系丰富,民间有以“船楫为生”的传统和端午划龙舟的习惯生活,而房屋的正脊两端高跷形似龙船,与当地的生活文化密切相关,河流密集的自然资源使得龙舟在人们的生活习惯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建筑的龙舟脊(如图7)是当地民俗及生活的提炼符号。2.镬耳墙镬耳从造型上颇像明朝文官的官帽,在一定程度上残存着明代的建筑与文化信息。这种镬耳山墙一开始的使用只有取得功名的官宦人家才能拥有,后来慢慢过渡到民间的使用,这也是民间对镬耳这一建筑现象有着富贵吉祥、丰衣足食的美好寓意。另外,从五行上取金有镇火之意。从不同角度上看,地域性的镬耳墙(如图8)成了建筑的符号,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

    (四)地域审美文化的装饰

    由于珠海的村落在选址、形式上都有统一的规划,所以建筑的梁柱、门窗等构件都使用了模数制,屋顶墙体多为灰瓦、青砖或夯土,色调偏灰,因此在屋脊、檐下、墙头、梁架、窗户(如图9)等位置加强了装饰色彩,在整体建筑的灰调中提亮。在建筑上使用了石雕、砖雕、木雕、陶塑、泥塑等进行装饰,通常以历史人物、山水花鸟、民间传说等作为题材,有儒家、世俗、文人墨客等审美文化的兼容特征。在一些墙体上常见有灰塑装饰(如图10),立体感强,色彩丰富,花鸟生动,具有写实性特质。

    (五)地域礼教宗法的传承

    虽然珠海地处于南方边陲,但在不同时期均有各地的移民在此落地生根,多以农、渔业为主,对地区经济、社会、文化起到了融合、发展。建筑在一定程度上是当地文化和中原文化长期融合的产物,祠堂是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建筑代表。珠海的祠堂建筑在集聚村落中的空间布局、建筑尺度、景观、道路等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祠堂有着族人集聚的根源性、脉络性作用。例如黄杨山西麓南门村的赵氏宗祠(如图11),始建于明朝,是南宋王朝兵败崖门之后,由散居于当地的皇室后代所建。赵氏宗祠主要包括菉猗堂、逸峰赵公祠、昆山赵公祠等建筑群,集明、清、民国三个时期,其中,以菉猗堂(如图12)保存的完整性最好。菉猗堂建筑基本格局由前厅、中殿和后殿构成,为三进三间四合式,里进较外进高。中轴线左右对称,北有厢房,后有围墙。柱础和院落台基均用红谷石,具有明代建筑的特色。主体建筑为山墙两坡顶、龙舟脊、檩式梁架、镬耳山墙。墙体结合了当地的蚝壳砌成,墙身厚达65厘米,硕大、坚硬的蚝壳整齐而有规律地排列而成。祠堂的南北朝向、三进或五进的奇数运用、中心对称等建筑形式体现了儒家的主体文化和礼教宗法的传承。

    二、中西交汇特征

    在港澳开埠、珠海得益于地缘的历史环境下,珠海地区的近现代商业和中西文化得到很好的发展,而且出现了大量的香山买办群体,使得住宅、商业、园林等建筑也出现了中西交汇的特点,这些特征反映了珠海地区的思想、生活的转变,同时也体现了这一地区的包容、开放、创新思想意识。

    (一)建筑形态的时代适应

    在中西混合这一时期,珠海地区的近代建筑文化同样经历着“自我调适、理性选择和融汇创新”[3]三个转型阶段,在中西交汇及碰撞中,建筑也出现了以西式为主,或是以中式为主,或是不中不西的折中等几种建筑风貌。以西式为主的建筑风貌,在建筑主体上主要以西洋为主,如栖霞仙馆(如图13),建筑结构为西式,只有少量的中国传统装饰图案或是构件。又如会同村的碉楼(如图14),建筑结构和外观都带着浓烈的西洋风格。以中式为主的建筑风貌,在建筑主体上主要以中式为主,在平面上基本是传统院落布局,在立面上则采用西洋的装饰方式、手法来处理,如在檐口、门窗、阳台、柱廊等部分采用了西洋图案、古典柱式、拱券进行装饰。这种建筑从形象、比例、装饰和空间布局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在建筑结构、材料技术均有转变,例如传统建筑的砖木结构逐渐采用了砖混、或是钢筋石砼结构。另外一些建筑则是不中不西的折中形态,在结构、风格、装饰等表现出随意的组合方式,主体建筑从结构、立面、装饰构件乃至室内陈设都有较强的折中主义。

    (二)建筑形态的环境协调

    单体建筑的风貌不仅自身在不断融合变化,同时在地域环境中也是如此,例如在当地的居住环境中加入西洋建筑,使其在整体环境中起到点缀或是地标的作用。在会同村中南北各有一座碉楼,是村落的防御性建筑,云飞碉楼(如图15)在建筑高度、结构、风格上与整个村落的民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又如唐家的共乐园,依山傍湖,在环境山林、山水乐中加入了西洋建筑,园中的传统牌坊(如图16)、石狮、亭榭与完全按照欧洲模式建造的天文台“观星阁”(如图17)相映衬。另外,在园林景观上也引进了外国植物品种,如法国桃花心木、皇后玫瑰,泰国番荔枝,日本黑松、菲律宾的洋葡萄、番石榴,马来西亚的洋紫荆等,外来植物与本土的榕树、荔枝、红桂木、竹子等在园内四时变化,互为景观,也是植物中西交融的共乐园。从园林建筑、植物的营造上可以看到中西合璧,合而不同的融合程度。

    (三)建筑形态的功能发展

    骑楼在珠海近代中西文化交汇的建筑发展进程中有着历史文化的价值,在功能上,从原来传统的单一居住功能转向商住、交通相结合的建筑,楼下铺面楼上居住,有着交通与购物的便利性、以及遮阳避雨的优势,属于混合建筑,在建筑风貌上有别于其他传统建筑。斗门古街是目前珠海市唯一保存较完整的清朝古街,古街的骑楼有着浓厚的商业气息色彩,各时期的商号、售卖货物至今仍清晰可见(如图18)。现存的骑楼建筑高低宽窄规格近似,是当年由当地的富商出资,请了加拿大建筑工程师嘉理慰主持规划,立面大部分有浮雕,色彩丰富,以黄色调为主,在部分装饰上仍能看到中国的山水、花鸟、民间瑞兽等审美意趣(如图19)。

    三、现代化特征

    新中国成立之后,珠海进入了另一时期的建筑设计,尤其是自设立为市至今,建筑多数是现代建筑,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九十年代稳步发展到现阶段的快速发展期,这近四十年来的建筑风貌显现出现代化特征。

    (一)城市初创期的建筑风貌

    1979年珠海建市,1980年又建立了珠海经济特区,这对珠海城市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整个珠海市的最高楼是3层半的渔民大厦。建市初期道路正在开辟,现代化建筑正在兴建,由于当时城市的一些主干道如景山路和吉大地区还没修建的情况下,如珠海宾馆的建成则成为珠海市格外显眼的建筑。在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下,建筑的形式虽然以现代建筑为主,但也有与传统建筑之间相结合的市政建筑,如九洲城,地处石景山旅游中心与珠海宾馆之间,以城楼、殿堂、幽廊、凉亭和水榭等传统建筑构成。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珠海呈现出组团式城市布局的特点,虽然城市正处于初创时期,但新建的建筑仍处于自然的整体环境观里,尺度宜人,风景优美,在整体把控上力求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二)城市起步发展期的建筑风貌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珠海城市的建筑尺度仍然宜人,所建的现代建筑的高度、体量、色彩与自然环境、传统建筑的风貌相对协调。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珠海时对这座新兴城市的评价是“全市的建筑物布点,设计高度比较协调”。[4]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建筑多为高层现代建筑,外部造型简洁、明朗(如图20),功能更集中化,材料技术在建筑结构、墙体材料、保温隔热、防水等方面与八十年代的建筑大有不同,如2001年竣工的珠海电视中心,由多层建筑组成,其高度25.05米,建筑群屋面设有钢结构飘棚,各项功能齐全,呈现出花园式、开放式的海滨特色建筑。这一时期的建筑特征总体上密度较低,层数多为低层,建筑群之间相对通透开阔,与山峦、江海河也相对和谐。

    (三)城市快速发展期的建筑风貌

    现阶段的珠海正处于第三轮的城市规划发展期,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到未来两年的发展目标主要是建成综合性、国际性经济特区和现代化花园式海滨大城市。因此,城市的建设节奏比前面的初创、起步发展期要快得多,建筑的特征在功能、材料技术、造型特点也有所变化(如图21、22、23)。近几年的建筑呈现出建筑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等特征,如国际会展中心、明星大厦、十字门国际花园等为代表均以装配式建筑建造为主。在装配式建筑建造中主要有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在使用绿色建材的同时预拌混凝土、砂浆和新型墙材,属于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混合结构建筑体系。

    在城市未来发展的格局下,珠海的城市建设与珠江三角洲以及港澳地区的协调发展逐渐密切,区域环境中的建筑群体将占有一定的位置,如十字门中央商务区珠海中心大厦。同时,我们可以看到珠海现阶段发展中的建筑也逐渐产业现代化。从目前的趋势和发展来看,珠海在未来的建筑中将多是绿色、环保建筑,甚至是建筑标准化程度高的预制装配式建筑。这一阶段的建筑群密度和城市空间的尺度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相比,显然密集和高耸。建筑的尺度正在改变珠海城市的天际线,一些临江、临河、临海傍山建筑,部分高于自然山峦,尤其是在建筑密度集中的位置,山峦在色彩上成了建筑群体的点缀。整个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的建筑风貌从高度、立面、屋顶、色彩等微观层次上已经在悄然改变,但总体上还能够控制在傍山临水的环境中。

    以上由中达咨询搜集整理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民国风貌景观设计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如有疑问,可拨打网站上的电话,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推荐阅读:

    民国风貌景观设计(民国风貌景观设计图片)

    千川广告投放平台(百度投放广告平台)

    如何建立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怎么制作自己的程序)